행위

論語精義

red

곽지은 SKKU2021 (토론 | 기여) 사용자의 2021년 7월 13일 (화) 18:17 판 (四章 MB0204)

『논어』 페이지로 가기

「學而」 MB01


一章 MB0101

○伊川解曰, “習, 重習也. 時復思繹, 浹洽於中, 則說也. 以善及人, 而信從者衆, 故可樂. 雖樂於及人, 不見是而無悶『易經』, 乃所謂君子.” 又語錄曰, “所以學者, 將以行之也. 時習之, 則所學者在我, 故說. 習, 如禽之習飛.” 又曰, “鷹力學習『禮記』之義, 子路有聞, 未之能行, 唯恐有聞『論語』. 說在心, 樂主發散, 在外.” 又曰, “說先於樂者, 樂由說而後得, 然非樂, 不足以語君子.” 〔MBS010101

○范[1]曰,“學先王之道, 將以行之也. 學而習之, 知所以修身,知所以治人,則說矣. 習之言試也. 易重險之卦曰: 習坎『易經』. 水之於險也, 必洊至而不已, 然後能乘險而流焉, 君子於難事也, 亦然. 故其象曰: 常德行, 習敎事『易經』. 夫必有常也, 而後能立. 孔子習周公者也, 顔淵習孔子者也, 人君習堯舜, 是亦堯舜而已矣. 子曰: 性相近也, 習相遠也『論語』. 伊尹曰: 習與性成『書經』.[2] 學者之習, 所以反其性也. 習之而串, 則與性一矣. 易曰: ‘兌, 說也.’而兌之象,‘以朋友講習.’ 朋友講習,所以求道,故可說之. 善莫善於講習,不亦說者, 比於說矣, 猶未正夫說也. 學而知之者, 次也, 所以求爲聖人, 及其成功, 則無習, 無習則亦無說矣. 孟子曰: ‘一鄕之善士, 斯友一鄕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才小者,所友近,才大者,所友遠. 君子之學,有同道者自遠而來,則亦可以樂矣. 夫說自外至,樂由中出,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習在己,而有得於外;朋友在人,而有得於內. 君子之道求爲可充也, 能如此者,其惟好學者乎? 在孔子則弟子自遠而至是也. 君子不病人之不己知, 小人唯恐人之不知也. 潛龍之德, ‘不見是而無悶’, ‘君子依乎中庸, 不見知而不悔, 惟聖者能之’, 此皆藏其德而修身者也. 人莫得而知之, 是以道不行, 時不遇, 獨立乎世, 未嘗有悶, 斃而後已, 亦無悔焉. 下焉者, 爲善而必蘄乎人知, 有諸內必形諸外, 未有不知者也. 不知而慍, 則不知於命, 無以爲君子. 故人不知而不慍, 斯可以爲君子矣.” 〔MBS010102

○呂曰: “信於始而不疑, 故時習而不舍;信於中而有孚,故朋來乎遠方;信於終而不悔,故人不知而不慍.” 〔MBS010103

○謝曰: “學而時習者, 無時而不習, ‘坐如尸’則坐時習也, ‘立如齊’則立時習也. ‘造次必於是’則造次時習也, ‘顚沛必於是’則顚沛時習也. 如此則德聚矣, 能無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 非必同堂合席, 專門同師然後謂之朋也. 考諸古人, 先得我心之所同然; 求諸今人, 信其與己之不異, 皆朋也, 能無樂乎? 夫道同則相知,不同則不相知, 師弟子之間,猶有不相知者, 況他人乎? 是以‘一鄕之善士斯得一鄕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得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得天下之善士’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 人不知而不慍, 則其自待者厚, 斯不亦君子乎? 學而時習之, 所以自處也; 有朋自遠方來, 同乎己者也; 人不知, 異乎己者也, 而不慍焉,則幾於樂矣. 論語一經, 大抵不出此三者. ‘飯䟽食飮水,曲肱而枕之, 樂亦在其中矣.’ 顔子一簞食一瓢飮不改其樂, 皆不慍之謂也.” 〔MBS010104

○游曰: “理也, 義也, 人心之所同然也. 學問之道無他, 求其心所同然者而已. 學而時習之, 則心之所同然者得矣, 此其所以說也. 故曰: ‘理義之說我心, 猶芻豢之說我口.’ 今試以吾平居之學驗之, 若時習於禮, 則外貌無斯須不莊不敬; 時習於樂, 則中心無斯須不和不樂. 無斯須不莊不敬,則慢易之心無自而入,而本心之敬得矣; 無斯須不和不樂,則鄙詐之心無自而入,而本心之和得矣. 時習之,則時有得矣; 時有得矣, 其爲樂可勝計哉! 流水之爲物也, 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 不成章不達. 故積於中者厚,然後發於外者廣;得於己者全,然後信於人者周. 有朋自遠方來,則發於外者旣已廣,信於人者旣已周矣. 非夫積厚於中,得全於己者,曷至是哉? 此其所以樂也. 孟子曰: ‘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 夫聞譽施諸身,則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夫豈借美於外哉! 惟不借美於外,則志願在我,而世之所可願者屛焉,其爲樂也, 烏可已耶? 蓋君子非樂於朋來也, 樂其聞譽有以致之也; 非樂其聞譽也, 樂其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有以致聞譽也. 然求爲可樂者,亦反諸身而已矣. ‘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 蓋不知命,則行險以徼倖,將無所不至,其趨於小人也, 孰禦焉,尙何以爲君子乎?若夫尊德樂義之士,囂囂自得,‘不怨天不尤人’‘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非君子成德, 孰能至於是哉! 故曰: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語成德也. 不然,‘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與夫‘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者, 何以稱夷惠? 說也, 樂也, 君子也, 言其義則然. 若夫所以說樂, 所以爲君子,則在於學者之心得. 譬之飮食之美也, 借使易牙日譽於前,而己不預饗焉, 終不足以知味.” 又曰: “時習於禮, 則外貌無斯須不莊不敬,時習於樂,則中心無斯須不和不樂,且將日進於理義之地矣, 故說. 內足以成己,外足以成物,君子所謂三樂者,內外兩得矣, 故樂. 學而至於樂,則在我者無憾矣, 宜其令聞廣譽四馳也. 而人有不知焉,是有命也, ‘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 今也, 人不知而不慍,則非成德之士安於義命者不能爾也, 謂之君子.” 〔MBS010105

○楊曰: “顔淵‘請問其目’,學也. ‘請事斯語’則習矣. 學而不習,徒學也. 譬之學射而志於彀,則知所學矣. 若夫承挺而目不瞬,貫蝨而懸不絶,由是而求盡其妙,非習不能也. 習而察故說. 久而性成之,則說不足道也. 有朋自遠方來,學者以其類至也. 合志同方,相與講學,故樂, 夫孔子以學不講爲憂,則講學之樂,可知矣. 朋來,人知之也, 以人知而樂. 不知而或慍,亦非君子矣.” 〔MBS010106

○尹曰: “學而時習之,無時而不習也, 能有所自得,故說.有朋自遠方來,其道同而信之也, 故樂.學在己,不知在人,何慍之有,故曰: 君子.” 〔MBS010107

二章 MB0102



三章 MB0103



四章 MB0104



五章 MB0105



六章 MB0106



七章 MB0107



八章 MB0108



九章 MB0109



十章 MB0110



十一章 MB0111



十二章 MB0112



十三章 MB0113



十四章 MB0114



一五章 MB0115

○ 明道曰: 貧而能樂, 冨而能好禮, 隨貧富所治當如此。子貢引切磋𤥨磨, 盖治之之謂也。若貧而言好禮, 則至於卑; 冨而言樂, 則至於驕。然貧而樂, 非好禮不能; 富而好禮, 非樂不能。又曰: 貧不怨則謟, 謟尤甚於怨, 盖守不固而有所為也。〔MBS011501
○ 伊川解曰: 貧而無謟, 富而無驕, 能處其分也。樂與好禮, 能自修也。切磋𤥨磨, 自修各以其道也。告之以樂與好禮, 而知自修之道, 知來者也。〔MBS011502
○ 范曰: 切磋者, 道學也。𤥨磨者, 自修也。貧而樂, 非志學者不能也; 冨而好禮者, 非自修者不能也。子貢外有餘而内不足, 故以貧無謟冨無驕為問, 盖心所謂善矣。夫子進之, 而其知又足以知來者, 所謂聞一以知二, 其自知亦明矣。〔MBS011503
○ 呂曰: 孟子曰 ‘無恒産而有恒心者, 惟士為能。’[3] 夫士苟能守其恒心, 雖死生之際可以無變, 况貧富之間哉! 有玉於斯, 使之成器, 必切磋𤥨磨之, 工不同, 而玉質未嘗變也。士之處於貧冨, 亦猶是也。貧則以道自樂, 富則以禮自好, 皆欲吾身之入於善, 雖貧富之異, 而吾心未嘗動也。若夫無謟無驕, 則其心亦有動矣。此孔子所以謂未若貧而樂、冨而好禮之為美也。〔MBS011504
○ 謝曰: 此一節, 論質美者當學以成之也。貪而無謟者, 無謟於人也, 富而無驕者, 無驕於人也, 此物我相對之稱也。貧而樂, 貧而自樂也, 冨而好禮, 冨而自好禮者也, 人亦何與於我哉? 盖一簞食, 一豆羮, 得之則生, 弗得則死, 至於蹴爾而與之, 乞人不屑[4], 及其嗟來, 雖謝也有所弗食[5], 若斯人也, 何嘗謟於人哉! 觀其狷介之志, 何時而能樂邪? 此貧而無謟直異於貧而樂也。富者怨之府, 儻知所以損怨之術, 亦何敢驕於人。滿而不溢, 所以長守富也, 能知所以守富之術, 亦何敢驕於人。然其自愛之心, 未免乎吝也, 若斯人者, 亦何時而中禮邪? 此富而無驕與冨而好禮直不同也。子貢聞一以知二者也, 舉一隅而能以三隅反者也[6]。故知有如切如磋、如𤥨如磨之義。如切如磋, 問學也。如𤥨如磨, 成徳也。語以貧而樂富而好禮, 而知問學成徳之事, 善乎子貢之逹也。嗚呼, 其亦異髙叟之為詩矣[7]! 〔MBS011505
○ 楊曰: 貧而樂, 非有道學不能也。冨而好禮, 非知自修不能也。故子貢以切磋𤥨磨言之, 其知來矣。所謂聞一知二者, 有見於斯歟? 〔MBS011506
○ 尹曰: 貧能無謟, 冨能無驕, 安分而已。至於貧而樂, 冨而好禮, 非自修者不能也。切磋𤥨磨, 自修之謂也。告以樂與好禮, 而能知自修之道, 告徃知來者也。賜也能以意逆志[8]而得之, 故曰可與言詩也。〔MBS011507

一六章 MB0116

○ 范曰: 學以爲己, 非求人知也, 故不患人不已知. 然道積於中, 則徳見乎外, 未有不知者也. 若己不知人, 則賢者不得以爲師, 善者不得以爲友, 何以進其徳矣. 故人有能而己不知, 君子之所患也. 〔MBS011601
○ 呂曰: 不患人之不已知, 知, 人知也. 君子之學自充其知爾, 若人之不知, 則亦有命而已矣. 孟子曰 ‘修身以俟之, 所以立命也'.[9]MBS011602
○ 謝曰: 天下之理, 自下視髙則難, 自髙視下則易, 如七十子知夫子則難, 夫子知七十子則易. 人之所以相知, 何有不然者. 大人之視小人, 如見肺肝, 小人而窺君子, 莫見畛域. 以是觀之, 知人者爲大乎? 人知者爲大乎? 盍亦急於知人乎! 急於人知乎, 此學者之患也. 〔MBS011603
○ 楊曰: 君子求爲可知而已, 人知不知, 無以加損焉, 何患之有? 不知人, 則詖邪滛遁之辭, 足以妨道而亂徳, 其爲患也孰甚. 〔MBS011604
○ 侯曰: 知人明哲之事, 非學造精㣲者不能. 故君子所患者, 患學不造理, 識不明逹爾, 人之不己知, 非所患也. 雖然, 已既明哲而知人矣, 豈有人不知哉! 〔MBS011605
○ 尹曰: 君子求在我者也, 故不患人之不己知. 其不知人者, 則是非邪正或不能辦, 故以爲患也. 〔MBS011606

「爲政」 MB02


一章 MB0201

○ 伊川解曰: 爲政以徳, 然後無爲。〔MBS020101
○ 横渠曰: 爲政不以徳, 人不附, 且勞。〔MBS020102
○ 范曰: 人君欲天下之歸己, 則莫若務徳而已。爲政以徳, 則不動而化, 不言而信, 無爲而成, 如北辰之居其所而衆星拱之。是故所守者至簡, 而能御煩; 所處者至靜, 而能制動; 所務者至寡, 而能服衆也。〔MBS020103
○ 呂曰: 爲政以徳, 自治之道傋, 則不求於民, 而民歸之。故大人之政, 正己而已。〔MBS020104
○ 謝曰: 北辰, 天之機也。以其居中, 故謂之北極。以其所建周於十二辰之舍, 故謂之北辰。於此見無爲而爲矣, 故爲政以徳者如之。學以成己, 政以成物, 雖有内外之殊, 及其時措之宜[10]則一也。以徳爲政者, 特推吾所有, 與民由之[11]而已。故在我則不勞, 在人則易從。苟爲不爾, 將弊弊然以物爲事, 而後能使民從己者, 則是居陋巷積仁義之君子, 一旦中天下而立, 未必能爲禹、稷之事也。親其親, 長其長[12], 未必能平天下也。不出家而成敎於國[13], 此語未必信也。〔MBS020105
○ 楊曰: 政者, 正也。王中心無爲, 以守至正, 而天下從之, 故譬如北辰。辰, 極星也。居中故謂之極, 中而不遷故謂之辰。〔MBS020106
○ 尹曰: 爲政以徳, 則不動而化, 無爲而治。人之歸之, 如衆星之共北辰。爲政苟不以徳, 則人不附且勞矣。〔MBS020107

二章 MB0202

○ 伊川曰: 思無邪, 誠也。又曰: 蔽, 當也。詩三百篇, 惟思無邪一言以當之。〔MBS020201
○ 范曰: 詩之義, 主於正己而已。故一言可以蔽之, 思無邪是也。學者必務知要, 知要則能守約, 守約則足以盡博矣。經禮三百, 曲禮三千, 亦可以一言蔽之, 曰: 毋不敬。又曰: 王中心無爲也, 以守至正。[14]MBS020202
○ 謝曰: 詩者, 民之情性之正, 出於先王之澤。先王之澤既熄, 而詩遂亡。其流出於楚漢, 猶有屈宋蘇李; 魏晉齊梁之間, 猶有鮑謝曹劉。孰謂當春秋之時而遽亡邪? 蓋求其止乎禮義則無也。止乎禮義, 非易其心而後語者不能, 則思無邪, 可謂一言以蔽之矣。君子之於詩, 非徒誦其言, 亦將以考其情性; 非特以考其情性, 又將以考先王之澤。蓋法度禮樂雖亡, 於此猶能並與其深微之意而傳之。故其爲言率皆樂而不淫, 憂而不困, 怨而不怒, 哀而不愁。如緑衣, 傷己之詩也, 其言不過曰: 我思古人, 俾無訧兮。擊皷, 怨上之詩也, 其言不過曰: 土國城漕, 我獨南行。至軍旅數起, 大夫久役, 止曰: 自貽伊阻。役行無期度, 思其危難以風焉, 不過曰苟無飢渴而已。若夫言天下之事, 美聖徳之形容, 固不待言而可知也。其與愁憂思慮之作, 孰能優游不迫也? 孔子所以有取焉。作詩者如此, 讀詩者可以邪心讀之乎? 〔MBS020203
○ 楊曰: 詩發於人情, 止乎禮義, 固惟思無邪一言足以蔽之。或問: "蘇子瞻曰: '有思皆邪也, 無思則土木也, 思無邪者, 惟有思而無所思乎?'[15] 如何?" 曰: "書曰: '思曰睿, 睿作聖。'[16] 孔子曰: '君子有九思。'[17] 思可以作聖, 而君子於貌言視聴必有思焉, 而謂有思皆邪可乎? 繫辭曰: '易, 無思也, 無爲也,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 其孰能與於此?'[18] 夫自至神而下, 蓋未能無思也, 惟無思爲足以感通天下之故, 而謂無思土木可乎? 此非窮神知化, 未足與議也。詩三百出於國史, 固未能不思而得, 然而皆止於禮義也, 其所思無邪而已。"〔MBS020204
○ 尹曰: 詩三百篇, 雖美惡怨刺之不同, 其旨則可一言以蔽之, 曰:思無邪而已。夫子既刪之, 止乎禮義, 動天地, 感鬼神, 莫近於詩[19], 非正奚可哉? 〔MBS020205

三章 MB0203

○ 伊川曰: 格, 至也, 至於善。又曰: 有恥且格, 此謂庶民。士則行己有恥[20], 不待上之命而然。〔MBS020301
○ 范曰: 政者, 法度之事也。以法度率人, 而齊之以刑, 則苟免而無恥。無恥, 則無所不至, 犯上作亂者有之矣, 刑政之不足恃也如此。若夫先之以博愛, 陳之以徳義, 道之以禮樂, 示之以好惡[21], 皆道徳齊禮之事也。〔MBS020302
○ 呂曰: 知本末先後, 然後可以言治矣。徳禮者, 所以治内; 刑政者, 所以治外。治内者, 先格人之非心, 使之可以爲君子, 則政足以不煩, 刑足以不用也。乃若一切任治外之法, 則民將失其本心, 不知有徳禮之美, 冐犯不義, 無所不作, 雖有格者, 畏罪而已。又曰: 徳禮者, 先王之所以治内, 而刑政所以治外。治内之教行, 則人皆可以爲君子, 雖有政刑, 非先務也; 治外之法行, 則不知爲善之美, 雖有本心, 無從發也。故政刑之用, 能使懦者畏, 不能使強者革, 此之謂失其本心。〔MBS020303
○ 謝曰: 道, 所以勸之。齊, 所以率之。政與徳爲先後, 刑與禮爲表裡。欲以善其心, 故有徳禮; 欲以正其身, 故有刑政。道之以徳, 齊之以禮, 雖刑措可也。雖無徳與禮, 而刑政猶存焉, 故傷人倫之廢; 至於并與刑政而亡, 故哀刑政之苛。[22]人倫廢, 則君子至於犯義; 刑政苛, 則小人至於犯刑。君子犯義, 是以無恥而苟免者多, 况於小人乎? 〔MBS020304
○ 楊曰: 道之以政, 齊之以刑, 則民知逺罪而已, 故免而無恥。道之以徳, 齊之以禮, 則民日遷善而不自知, 故有恥且格。夫禮樂刑政, 四逹而不悖, 則王道成矣。先王非不用刑政也, 書曰: ‘德爲善政’, 則以徳爲政也; 伯夷降典, 折民爲刑[23], 則以禮用刑也。有徳禮, 則刑政在其中矣, 兹其所以不悖歟! 〔MBS020305
○ 侯曰: 道, 治也。以政治之, 以刑齊之, 覇者之事, 非有以教之也。道之以徳, 齊之以禮, 則教之也。教之, 則民日遷善而化矣, 王者之政也。故有恥且格。〔MBS020306
○ 尹曰: 道之以政, 齊之以刑, 則無教化矣, 民雖苟免而無恥。道之以徳, 齊之以禮, 則教化存焉, 所以有恥且格。〔MBS020307

四章 MB0204

○ 伊川解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聖人言己亦由學而至, 所以勉進後人也。立, 能自立於斯道也。不惑, 則無所疑矣。知天命, 窮理盡性也。耳順, 所聞皆通也。從心, 則不勉而中矣。又語録曰: 孔子生而知之者也。自十五以往事, 皆學而知之者, 所以教人也。三十有所立, 四十能不惑, 五十知天命而未至命, 六十聞一知百. 耳順心通也。凡人聞一言則滯於一言, 一事則滯於一事, 不能貫通。耳順者, 聞言而喻, 無所不通。七十從心, 然後至於命。又曰: 孔子之學, 自十五至七十, 進徳直有許多節次者。聖人未必然, 亦直且爲學者立下一法, 盈科而後進[24], 不可差次, 須是成章乃逹。又曰: 十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明善之徹矣。聖人不言誠之一節者, 言不惑, 則自誠矣。五十而知天命, 思而知之也。六十而耳順, 耳者, 在人之最末者也。至耳而順, 則是不思而得也。然猶滯於迹焉, 至於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 則聖人之道終矣。此教之序也。〔MBS020401
○ 横渠曰: 三十器於禮[25], 非強立之謂也。四十精義致用, 時措而不疑。五十窮理盡性, 至天之命, 然不可自謂之至. 故曰知。六十盡人物之性, 聲入心通。七十與天同徳, 不思不勉, 從容中道。又曰: 常人之學, 日益而莫自知也。仲尼行著習察, 異於它人, 故自十五至七十, 化而知裁, 其進徳之盛者歟! 又曰: 窮理盡性, 然後至於命。盡人物之性, 然後耳順。與天地参, 無意我固必, 然後範圍天地之化。從心而不踰矩, 老而安死, 然後不夢周公。又曰: 從心莫如夢, 夢見周公志也。不夢, 欲不踰矩也。不願乎外也, 順之至也。老而安死, 故曰吾衰也久矣![26]MBS020402
○ 范曰: 聖人生而知之, 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 此所異於人也。自十五始志於學, 至七十而從心所欲, 此與人同者也。三十而立者, 既壯矣, 非禮, 無以立, 立於禮者, 三十之事也。四十而天下之理得矣, 不惑者, 孟子所謂不動心者也。五十而學易, 窮理盡性, 故知天命。六十而耳順者, 耳之所聴無非道也。七十而從心所欲, 惟不踰距也, 是以能從之。夫血氣有衰, 而志氣無衰。舜耄期倦於勤者, 其血氣衰也, 志氣塞於天地者也, 無時而衰。七十而從心所欲, 所以養血氣也。君子困以致命遂志, 而老則從心所欲, 皆所以一其徳也。舜曰: 俾予從欲以治[27]。又曰: 予欲左右有民, 汝翼; 予欲宣力四方, 汝爲。[28] 此舜之所欲也。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懐之[29], 孔子之所欲也。及夫時不用, 道不行, 則定禮樂, 修春秋, 此從心所欲之大者也。蓋自七十以下, 未與於此, 若其踰矩, 則何以爲法乎? 〔MBS020403
○ 呂曰: 信, 有諸己, 故志於學。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故立。酬酢萬變, 用無不利, 故不惑。六十, 心知之虚, 通貫乎全體。至七十, 然後化。〔MBS020404
○ 謝曰: 此一節論道之精粗無二, 時熟與不熟有差别耳。雖始於學, 亦可以見聖人生而知之也。 生而知之, 特聖人之不居也。譬如飲食焉, 始則知其可嗜, 已而加烹餁焉, 已而設七箸焉, 已而可於口, 已而飽飫厭足, 已而知嗜好與滋味, 兩相忘矣。雖始終不同, 何嘗有二物哉! 志於學, 志於是也, 不踰矩, 不踰於是也, 亦豈有二理哉! 於其間有所謂立, 則物莫能摇奪而正固矣; 有所謂不惑, 則規盡物理而無疑矣; 有所謂知天命, 則知理之所自來, 性之所自出, 與之無間矣; 有所謂耳順, 則内外兩忘矣。至於此, 則酬酢事物之變, 雖欲加意焉, 不可得而益; 雖欲不加意焉, 不可得而損。心雖未嘗放, 而非出於收; 心雖未嘗思, 然亦未嘗無思也。未嘗無思, 故有所欲; 未嘗放, 故不踰矩。聖人於成童時, 已知有此理, 有志焉者, 知其學, 而後可以安且樂也。若見道不明, 决無志學之理; 未知以學爲事, 决無可立之理; 未能立, 决無不惑之理。心且不盡, 性且不知, 豈有知天命者乎? 不知天命, 則與道爲二, 决無耳順之理。然則不至於學者, 舉廢之矣。或乃以謂聖人從心之妙, 不學而能, 益見其狂且妄也。今去聖人既遠, 所以知道人徳爲尤難, 蓋非知髙明之難, 而志乎學爲難也。今天下之士, 視聖人志學之事, 特以爲淺近, 又豈知何害其爲生知乎? 何害其爲安行乎? 聖人之於生知, 豈物物而知之; 聖人之於安行, 豈物物而安之。有所未知, 亦當學而知之; 有所未安, 亦當學而安之。下學而上達, 正如是爾。學者儻能離經辨志, 親師擇友, 決知中道而不反, 決知不爲外物摇奪, 决知不爲異端誘怵, 始可以當志學之名, 始可以知聖人爲童子時也。是可不謂難矣乎? 未能如此, 雖曰志乎學, 吾必謂之未也。〔MBS020405
○ 楊曰: 學始乎爲士, 終乎爲聖人。自十五志學, 積至於七十, 則終乎爲聖人矣。縱心而所欲不踰矩, 則從容中道無事乎操也。楊子曰: 能常操而存者, 其惟聖人乎? 非知聖人者也。夫以孔子之聖, 其學不待十年而一進, 而其言若此者, 所謂以身教也, 不以聖哲自居, 庻乎學者知此則可勉而漸進也。又曰: 孔子固天縱之將聖也。其學宜不俟十年乃一進, 蓋聖人以其身爲天下法, 故言之序如此。顔淵未至乎從心, 故未逹一間者也。又曰: 世之學者, 皆言窮逹有命, 特信之未篤, 某竊謂其知之未至也。知之, 斯信之矣。今告人曰 ‘水火不可蹈’[30], 人必信之, 以其知之也。告人曰 ‘富貴在天, 不可求人’[31], 亦必曰然, 而未有信而不求者, 以其知之不若蹈水火之著明也。孟子曰 ‘莫之爲而爲者天也, 莫之致而至者命也’[32] 又曰 ‘得之不得曰有命’[33] 世之後生晚學, 讀孟子者, 皆知之矣。孔子曰 ‘五十而知天命’ 豈今之後學皆能知, 孔子必至五十而後知邪? 蓋孔子之所知, 殆不止此也。〔MBS020406
○ 尹曰: 立, 能自立於斯道也。不惑, 則無所疑也。知命, 窮理盡性也。耳順, 所聞皆通也。從心, 則不勉而中也。孔子生而知之者, 而言十五至於七十, 成徳之序如此, 其亦勉進學者不躐等之意。孟子曰: 盈科而後進, 不成章不逹。[34]亦此意也。〔MBS020407





주석, Footnote

  1. 范: 범조우(范祖禹). 1041-1098년. 북송 성도(成都) 화양(華陽) 사람. 자는 순보(淳甫) 또는 몽득(夢得)이다. 인종(仁宗) 가우(嘉祐) 8년(1063) 진사(進士)가 되었다. 사마광(司馬光) 밑에서 『자치통감(資治通鑑)』을 편수했고, 책이 완성되자 비서성정자(秘書省正字)에 임명되었다. 철종(哲宗)이 즉위하자 저작좌랑(著作佐郞)이 되어 『신종실록(神宗實錄)』 편찬의 검토관을 맡았고, 급사중(給事中)과 한림학사(翰林學士)를 역임했다. 철종이 친정(親政)하자 섬주지주(陜州知州)로 나갔다. 소성(紹聖) 초에 그가 지은 『실록』이 신종을 비난하고 사마광이 신법(新法)을 변경한 사실을 두둔했다는 여론이 일자 무안군절도부사(武安軍節度副使)로 폄적(貶謫)되어 소주별가(昭州別駕)를 거쳐 영주(永州)에 안치되었다. 젊어서 정호(程顥)와 정이(程頤)를 사사했으며, 사마광의 학문을 추종했다. 『중용(中庸)』을 중시하여 성(誠)과 성에 이르는 구체적인 방법인 충서(忠恕)를 강조했다. 또한 노장학(老莊學)은 충서의 도에 위배된다고 하여 배척했다. 저서에 『논어설(論語說)』과 『당감(唐鑑)』이 있는데, 이정(二程)의 설을 수용한 것이 많다. 『당감』은 당나라 고조에서 소선제(昭宣帝)까지 3백 년 동안의 정치적 득실을 논한 책이다. 그 밖의 저서에 『중용론(中庸論)』과 『범태사집(范太史集)』이 있다. 시호는 정헌(正獻)이다. -임종욱, 김해명(2010), 『중국역대인명사전』.
  2. 『상서ㆍ伊訓ㆍ太甲(上)』 “9. 伊尹曰 玆乃不義 習與性成이로소니 予 弗狎于弗順이라하고 營于桐宮야 密邇先王其訓야 無俾世迷케하니라”
  3. 無恒産而有恒心者, 惟士為能 : 梁惠王章句 上 7章
  4. 一簞食, 一豆羮, 得之則生, 弗得則死, 至於蹴爾而與之, 乞人不屑 : 告子章句 上 10章
  5. 禮記 檀弓 下
  6. 舉一隅而能以三隅反 : 述而 8章
  7. 髙叟之為詩矣 : 告子章句 上 2章
  8. 以意逆志 : 萬章章句 上 4章
  9. 修身以俟之, 所以立命也: 孟子 盡心章句 上 1章
  10. 時措之宜 : 中庸 25章
  11. 與民由之 : 孟子 滕文公 下 2章
  12. 親其親, 長其長 : 孟子 離婁 上 11章
  13. 不出家而成敎於國 : 大學 9章
  14. 王中心無爲也, 以守至正 : 《禮記·禮運》
  15. 蘇子瞻 思無邪齋銘
  16. 서경 홍범편
  17. 계씨 10章
  18. 주역 계사전
  19. 動天地, 感鬼神, 莫近於詩 : 〈周南 關雎〉 序
  20. 行己有恥: 論語 子路 20
  21. 先之以博愛, 陳之以徳義, 道之以禮樂, 示之以好惡: 孝經 三才章
  22. 傷人倫之廢, 哀刑政之苛: 詩經 序
  23. 伯夷降典, 折民爲刑: 書經 呂刑 8
  24. 맹자 이루 하 18
  25. 三十器於禮 : 成自然之德, 非矯强之立也(高攀龍 註. 中華書局出品-正蒙釋 正蒙輯釋)
  26. 논어 술이 5
  27. 서경 虞書 大禹謨 13
  28. 서경 虞書 益稷 4
  29. 논어 공야장 25
  30. 논어 위령공 34
  31. 논어 안연 5
  32. 맹자 만장장구 상 6
  33. 맹자 만장장구 8
  34. 맹자 이루 하 18, 진심장구 상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