행위

"論語古今注"의 두 판 사이의 차이

red

85번째 줄: 85번째 줄:
 
'''何曰''':“本,基也。” ○駁曰 非也。本末一體也,而基猶是不相聯者,故朱子改之。
 
'''何曰''':“本,基也。” ○駁曰 非也。本末一體也,而基猶是不相聯者,故朱子改之。
 
<br/>
 
<br/>
'''質疑''' 孟子曰:“{{Tag論語|[[AnalectsQuotation#仁義禮智根於心|仁義禮智根於心]]}}。” 仁義禮智,譬則花實,惟其根本在心也。惻隱羞惡之心發於內,而仁義成於外。辭讓是非之心發於內,而禮智成於外。今之儒者,認之爲仁義禮智四顆,在人腹中如五臟然,而四端皆從此出,此則誤矣。然孝弟亦修德之名,其成在外,又豈有孝弟二顆,在人腹中如肝肺然哉?程子云:“人性中,曷嘗有孝弟來?” 其意亦謂孝弟成於外而已,非謂人性之中,無可孝可弟之理也。蕭山欲一反其說,堅以孝弟作裏面物,其說又偏矣。孝弟亦仁,仁亦孝弟。但仁是總名,事君牧民恤孤哀鰥,無所不包。孝弟是專稱,惟事親敬兄乃爲其實。故有子謂:“諸仁之中,孝弟爲之本。” 而程子謂:“行仁,自孝弟始。” 未嘗不通。但程子曰:“孝弟謂之行仁之本則可,謂是仁之本則不可。” 此與有子語不合。仁與爲仁,不必猛下分別也。○總之,古之聖王,識務知要,故率天下以孝弟。三王異尙,而尙齒則同。大學養老,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以敎諸侯之弟。【〈祭義〉文】 民於是不好犯上,而禍亂不作,斯大智也。時君不識務,惟制堅甲利兵以禦難,設深文重刑以遏犯上,彼旣無本,將何以事君盡忠,以成仁哉?
+
'''質疑''' 孟子曰:“{{Tag論語|[[AnalectsQuotation#仁義禮智根於心|仁義禮智根於心]]}}。” 仁義禮智,譬則花實,惟其根本在心也。惻隱羞惡之心發於內,而仁義成於外。辭讓是非之心發於內,而禮智成於外。今之儒者,認之爲仁義禮智四顆,在人腹中如五臟然,而四端皆從此出,此則誤矣。然孝弟亦修德之名,其成在外,又豈有孝弟二顆,在人腹中如肝肺然哉?程子云:“人性中,曷嘗有孝弟來?” 其意亦謂孝弟成於外而已,非謂人性之中,無可孝可弟之理也。{{Tag論語稽求篇|[[AnalectsQuotation#孝弟為仁之本, 孟子註甚明|蕭山欲一反其說]]}}蕭山欲一反其說,堅以孝弟作裏面物,其說又偏矣。孝弟亦仁,仁亦孝弟。但仁是總名,事君牧民恤孤哀鰥,無所不包。孝弟是專稱,惟事親敬兄乃爲其實。故有子謂:“諸仁之中,孝弟爲之本。” 而程子謂:“行仁,自孝弟始。” 未嘗不通。但程子曰:“孝弟謂之行仁之本則可,謂是仁之本則不可。” 此與有子語不合。仁與爲仁,不必猛下分別也。○總之,古之聖王,識務知要,故率天下以孝弟。三王異尙,而尙齒則同。大學養老,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以敎諸侯之弟。【〈祭義〉文】 民於是不好犯上,而禍亂不作,斯大智也。時君不識務,惟制堅甲利兵以禦難,設深文重刑以遏犯上,彼旣無本,將何以事君盡忠,以成仁哉?
 
<br/>
 
<br/>
 
'''引證''' 《管子》曰:“孝弟者,仁之祖也。”【房玄齡云:“仁從孝弟生,故爲仁祖。”】 ○〈祭義〉曰:“衆之本敎曰孝。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 ○《孝經》曰:“夫孝,德之本也,敎之所由生也。” 敎行,而民焉有不歸仁者乎?○《呂覽》曰:“夫孝弟,三王五帝之本務。”【即君子務本】 ○《後漢ㆍ延篤傳》曰:“功雖顯外,本之者心也,末雖煩蔚,致之者根也。夫仁人之有孝,猶四體之有心腹,枝葉之有根本也。故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歟’。”【此乃仁孝先後論也,此時已有仁先之說】
 
'''引證''' 《管子》曰:“孝弟者,仁之祖也。”【房玄齡云:“仁從孝弟生,故爲仁祖。”】 ○〈祭義〉曰:“衆之本敎曰孝。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 ○《孝經》曰:“夫孝,德之本也,敎之所由生也。” 敎行,而民焉有不歸仁者乎?○《呂覽》曰:“夫孝弟,三王五帝之本務。”【即君子務本】 ○《後漢ㆍ延篤傳》曰:“功雖顯外,本之者心也,末雖煩蔚,致之者根也。夫仁人之有孝,猶四體之有心腹,枝葉之有根本也。故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歟’。”【此乃仁孝先後論也,此時已有仁先之說】

2021년 1월 5일 (화) 14:45 판

『논어』 페이지로 가기

「學而」 ME01


  • 古今注/正義 공통인용
인용 문헌 인용 내용 古今注 인용 맥락 正義 인용 맥락
學而 1 1 邢昺注疏 稱師曰子 동의 동의
學而 1 1 說文解字 學,覺也 부적절한 인용
然此亦造字之原義,非此經之所宜引
學의 본의로 인정
學而 1 1 皇侃義疏 學有三時 반박
時習=時時習之
동의
時=日中時
學而 1 1 何晏集解
(王肅)
誦習 반박 중립
學而 1 2 何晏集解
(包咸)
同門曰朋 반박
朋=志同而意合者
동의
朋=即指弟子
同門=同處一師門
學而 1 3 何晏集解 凡人有所不知, 君子不怒 반박 반박
此即注(집해)義
此注所云,不與經旨應也
學而 1 2(고금주)
3(정의)
中庸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此章乃成己成物之全體, 首節成己之事也 此文「時習」是「成己」, 「朋來」是「成物」


一章 ME0101

邢曰:“稱師曰子。【《公羊傳》曰:“子沈子『公羊傳』。” 何休云:“稱子冠氏上者,著其爲師也。”】 直言子曰者,以其聖德著聞,師範來世,不須言其氏,人盡知之也。”【荻云:“孔門稱夫子曰子者,內辭也。如《春秋》稱魯君曰公。”】 ○補曰 學,受敎也。習,肄業也。時習,以時習之也。說,心快也。【皇云:“懷抱欣暢也『論語義疏』。”】 兌卦上開,夬卦亦然,悅ㆍ快,義相近也。【兌卦〈彖傳〉云:“說以先民『易經』。”】 ○補曰 朋,同道者也。【坤卦注】 自遠方來,則其人必豪傑,致之者,亦賢哲也。樂,深喜也。【朱子曰:“悅是感於外而發於中,樂是充於中而溢於外。”】 人不知,謂人不知我之學成也。慍,心有所蘊結也。【《詩ㆍ檜風》云:“我心蘊結兮。”】 《易》曰:“不見是而无悶。”【程子云】 ○補曰 君子,有德之稱。鄭玄〈玉藻〉注曰:“君子,大夫ㆍ士『禮記』。”【又云:“君子,士已上『禮記』。”】 〈少儀〉注曰:“君子,卿ㆍ大夫『禮記』。”【孟子云:“非野人,莫養君子『孟子』。”】 君子云者,大君之子也,猶王者之稱天子也。古惟有德者得在位,故後世雖無位,凡有德者稱君子。
或曰:“學者,業道之名。”【賈誼《新書》引《逸禮》:“小學業小道,大學業大道『賈誼新書』。”】 ○駁曰 非也。〈學記〉曰:“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孔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學『論語』。” 此方是業道之名。《說文》曰:“學,覺也『說文解字』。” 謂先覺覺後覺也。然此亦造字之原義,非此經之所宜引。
侃曰:“學有三時,一,身中時,【〈學記〉云:“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禮記』。”】 二,年中時,【〈王制〉云:“春秋敎以禮樂,冬夏敎以詩書『禮記』。”】 三,日中時。【〈學記〉云:“藏焉,脩焉,息焉,游焉『禮記』。” 是日日所習也】” ○駁曰 非也。時習者,時時習之也。【朱子云】 學晨省昏定,便自是日習晨省昏定,學日乾夕惕,便自是日習日乾夕惕,學祭禮,習祭禮,學鄕禮,習鄕禮,【飮射投壺等】 學樂,習樂,【〈月令〉云:“孟春命樂正,入學習舞,季秋命樂正,入學習吹。”】 學誦,習誦,學射御,習射御,【〈月令〉云:“孟冬習射御。”】 學書數,習書數,皆所以肄業也。學所以知也,習所以行也,學而時習者,知行兼進也。後世之學,學而不習,所以無可悅也。
王曰:“學者,以時誦習之。” ○駁曰 非也。誦習而已者,後世之學也。禮樂射御,可習者多,奚但誦而已?《易》曰:“朋友講習。”【兌〈大象〉】 講者,論辨也,無所不包。誦則《詩》ㆍ《書》而已,學止是哉?
引證 《大戴禮》曰:“君子旣學之,患其不博也,旣博之,患其不習也。”【〈曾子立事〉篇】
包曰:“同門曰朋。” ○駁曰 非也。《公羊傳》注云:“同門曰朋。”【兌卦疏】 《周禮》注云:“同師曰朋。”【〈大司徒〉聯朋友之注】 《集注》云:“同類曰朋。” 總之,朋者,志同而意合者也。何必同門?
何曰:“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邢云:“古之學者爲己,含章內映,他人不知,而我不怒也。” 一云:“若有人鈍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怒也。”】 ○或曰:“夫子一生學不厭,敎不倦。此正指‘誨人’一節。故魏文靖講學余山,有學者辨論不釋,怫形于色。文靖曰,‘人不自知,于我何慍?’ 正得此意。” ○駁曰 非也。此章乃成己成物之全體,首節成己之事也。旣成己矣,人知之而從我則樂,人不知之而不宗我則不慍。明成物之權不在己也。邢氏鈍根之說,豈足述乎?



  • 참조: 論語正義

子曰:「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注】馬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王曰:「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爲說懌。」 => 하안의 집해
正義曰:「曰」者,皇疏引說文云:「開口吐舌謂之為曰。」邢疏引說文云: 「曰,䛐也。從口,乙聲,亦象口气出也。」所引說文各異。段氏玉裁校定作「從口乙,象口氣出也」。又引孝經釋文云:「從乙在口上,乙象氣,人將發語;口上有氣,故曰字缺上也。」「學」者,說文云:「斅,覺悟也。从教从冂。冂,尚朦也,臼聲。學,篆文斅省。」白虎通辟雍篇:「學之為言覺也,以覺悟所未也。」與說文訓同。荀子勸學篇:「君子博學而日参省乎己,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又云:「學惡乎始?惡乎终?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终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爲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案:王制言「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顺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王太子、王子、羣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是詩書禮樂,乃貴賤通習之學,學已大成,始得出仕,所謂先進於禮樂者也。春秋時,廢選舉之務,故學校多廢,禮樂崩壞,職此之由。夫子十五志學,及後不仕,乃更刪定諸經。史記孔子世家言孔子當定公五年已修詩書禮樂,即謂此也。刪定之後,學業復存。凡篇中所言爲學之事,皆指夫子所刪定言之矣。「時習」者,說文:「時,四時也。」此謂春、夏、秋、冬。而日中晷刻亦得名「時」。引申之義也。皇疏云:「凡學有三時:一是就人身中爲時。內則云:『六年教之數目,十年學書計,十三年學樂、詩、舞勺,十五年成童舞象。』並是就身中爲時也。二就年中爲時。王制云:『春夏學樂,秋冬學書禮。』三就日中爲時。前身中、年中二時,而所學並日日修習,不暫廢也。今云『學而時習之』者,『時』是日中之『時』」。「之」者,詩蓼莪鄭箋云:「之,猶是也。」此常訓。「不亦說乎」者,孟子滕文公上:「不亦善乎!」趙岐注:「不亦者,亦也。」爾雅釋詁:「說,樂也。」皇本凡「說」皆作「悅」。說文有「說」無「悅」,「悅」是俗體。 夫子自言「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又稱顏閭好學,雖貧不改其樂,皆是說學有然也。「乎」者,說文云:「乎,語之餘也。」 廣雅釋詁:『乎,詞也。」 此用爲語助。=> 경문 풀이
「子者」至「說懌」。
正義曰: 白虎通號篇:「子者,丈夫之通稱也。」與此注義同。言尊卑皆得稱「子」,故此孔子門人稱師亦曰「子」也。邢疏云:「書傳直言『子曰』者,皆指孔子。以其聖德著聞,師範來世,不須言其氏,人盡知之故也。」「誦習」者,說文:「誦,諷也。諷,誦也。」周官大司樂注:「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諷」、「誦」皆是口習,故此注言「誦習」也。但古人爲學,有操縵、博依、雜服、興藝諸事,此注專以「誦習」言者,亦舉一端以見之也。說文:「習,鳥數飛也。」引申爲凡重習、學習之義。呂覽審己注:「習,學也。下章「傳不習乎」,訓義亦同。「學不廢業」者,廢者,棄也。說文:「業,大版也。所以飾縣鐘鼓,捷業如鋸齒。」簡册亦用竹爲版,故亦名「業」。曲禮云:「請業則起。」注「業謂篇卷也」是也。「說懌」者,說文新附:『懌,說也。」注重言以曉人。=> 집해에 대한 풀이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注】包曰:「同門曰朋。」
正義曰:宋氏翔鳳樸學齋札記:「史記世家:『定公五年,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衆,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弟子至自遠方,即『有朋自遠方來』也。『朋』即指弟子,故白虎通辟雝篇云:『師弟子之道有三, 論語曰「朋友自遠方來」,朋友之道也。』又孟子子濯孺子曰:『其取友必端矣』,亦指『友』為弟子。」按:宋說是也。釋文云:「有或作友,非。」考白虎通引「有朋」作「朋友」,疑白虎通本「友朋」,即釋文所載或本,後人乃改作「朋友」耳。隸釋載漢婁壽碑「有朋自遠」,亦作「有朋」。盧氏文昭釋文考證云:「吕氏春秋貴直篇『有人自南方來』,句法極相似。陸氏謂『作友非是』也。」「自遠方來」者,廣雅釋詁:「自,從也。」爾雅釋詁:「遠,遐也。」淮南兵略訓「方者,地也。」禮表記注:「方,四方也。」爾雅釋詁:「來,至也。」並常訓。學記言:「學至大成,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然則朋來,正是學成之驗。「不亦樂乎」者,蒼頡篇:「樂,喜也。」與「說」義同。易象傳:「麗澤, 兑。君子以朋友講習。」「兌」者,說也。禮中庸云:「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此文「時習」是「成己」,「朋來」是「成物」。但「成物」亦由「成己」,既以驗己之功修,又以得教學相長之益,人才造就之多,所以樂也。孟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爲樂,亦此意。
:「同門曰朋。」
正義曰:文選古詩十九首注引鄭注此文,與包同。「同門」者,謂同處一師門也。禮學記云:「古之教者,家有塾。」注:「古者仕焉而已者,歸教於閭里,朝夕坐於門,門側之堂謂之塾。」孔流:「周禮,百里之内,二十五家爲閭,同共一巷,巷首有門,門邊有塾。」當夫子時,學校已廢,仕焉而已者多不任爲師,夫子乃始設教於魯,以師道自任;開門授業,洙、泗之間,必别有講肄之所,而非為舊時家塾矣。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注】慍,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正義曰:「人不知」者,謂當時君卿大夫不知己學有成舉用之也。「不慍」者,鄭注云:「慍,怨也。」詩緜正義引說文同。「君子」者,白虎通號篇:「或稱君子者,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羣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禮哀公問:「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禮中庸記:「子曰:『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又論語下篇:「子曰:『莫我知也夫!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正謂己之為學,上達於天,爲天所知,則非人所能知,故無所怨尤也。夫子一生進德修業之大,成括於此章。是故學而不厭,時習也,知也;誨人不倦,朋來也,仁也。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不知不慍也,惟聖者能之也。夫子生衰周之世,知天未欲平治天下,故惟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記者因以其言,列諸篇首。
「慍怒」至「不怒」。
正義曰:詩緜傳「慍,恚也。」恚、怒義同。皇疏後一解云:「君子易事,不求備於一人,故為教誨之道,若人有鈍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慍怒之也。」此即注(집해)義。焦氏循論語補疏:「注言『人有所不知』,則是人自不知,非不知己也。我所知而人不知,因而慍之,矜也。後漢儒林傳注引魏略云:『樂詳字文載,黄初中,徵拜博士。時有博士十餘人,學多褊,又不熟悉,惟詳五業並授。其或難質不解,詳無慍色,以杖畫地,牽譬引類,至忘寢食。』」此亦焦氏就注說證之。實則教學之法,語之而不知,雖舍之亦可,無容以不慍即稱君子。此注所云,不與經旨應也。

二章 ME0102

何曰:“有子,弟子有若。”【《史記ㆍ弟子傳》云:“有若少孔子四十三歲。” 鄭玄曰:“魯人。”】 ○朱子曰:“犯上,謂干犯在上之人。”【又云:“只少有怫戾,便是犯上。”】 ○補曰 作亂,謂弒逆ㆍ畔逆以起難也。春秋之時,作亂者多,時君憂之,而不知所以救藥之術,故有子爲此言。○朱子曰:“務,專力也。本猶根也。” ○補曰 道者,人所由行也。仁者,二人相與也。事親孝爲仁,父與子二人也。事兄悌爲仁,兄與弟二人也。事君忠爲仁,君與臣二人也,牧民慈爲仁,牧與民二人也。以至夫婦朋友,凡二人之間,盡其道者,皆仁也。然孝弟爲之根。○補曰 與者,疑辭。其理無疑,而謂之與者,譏時人未之信也。其辭,若含諷然。
何曰:“本,基也。” ○駁曰 非也。本末一體也,而基猶是不相聯者,故朱子改之。
質疑 孟子曰:“仁義禮智根於心『論語』。” 仁義禮智,譬則花實,惟其根本在心也。惻隱羞惡之心發於內,而仁義成於外。辭讓是非之心發於內,而禮智成於外。今之儒者,認之爲仁義禮智四顆,在人腹中如五臟然,而四端皆從此出,此則誤矣。然孝弟亦修德之名,其成在外,又豈有孝弟二顆,在人腹中如肝肺然哉?程子云:“人性中,曷嘗有孝弟來?” 其意亦謂孝弟成於外而已,非謂人性之中,無可孝可弟之理也。蕭山欲一反其說『論語稽求篇』蕭山欲一反其說,堅以孝弟作裏面物,其說又偏矣。孝弟亦仁,仁亦孝弟。但仁是總名,事君牧民恤孤哀鰥,無所不包。孝弟是專稱,惟事親敬兄乃爲其實。故有子謂:“諸仁之中,孝弟爲之本。” 而程子謂:“行仁,自孝弟始。” 未嘗不通。但程子曰:“孝弟謂之行仁之本則可,謂是仁之本則不可。” 此與有子語不合。仁與爲仁,不必猛下分別也。○總之,古之聖王,識務知要,故率天下以孝弟。三王異尙,而尙齒則同。大學養老,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以敎諸侯之弟。【〈祭義〉文】 民於是不好犯上,而禍亂不作,斯大智也。時君不識務,惟制堅甲利兵以禦難,設深文重刑以遏犯上,彼旣無本,將何以事君盡忠,以成仁哉?
引證 《管子》曰:“孝弟者,仁之祖也。”【房玄齡云:“仁從孝弟生,故爲仁祖。”】 ○〈祭義〉曰:“衆之本敎曰孝。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 ○《孝經》曰:“夫孝,德之本也,敎之所由生也。” 敎行,而民焉有不歸仁者乎?○《呂覽》曰:“夫孝弟,三王五帝之本務。”【即君子務本】 ○《後漢ㆍ延篤傳》曰:“功雖顯外,本之者心也,末雖煩蔚,致之者根也。夫仁人之有孝,猶四體之有心腹,枝葉之有根本也。故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歟’。”【此乃仁孝先後論也,此時已有仁先之說】
麟曰:“有子ㆍ曾子獨以子稱,何也?” 曰:“程子謂‘此書成於有子ㆍ曾子之門人也’。” “柳子謂‘孔子之沒,諸弟子以有子爲似夫子,立而師之。其後不能對諸子之問,乃叱避而退’,則固有常師之號,是以稱子,其說非歟?” “非也。此太史公采雜說之謬,宋子京ㆍ蘇子由辨之矣。孟子謂‘子夏ㆍ子張ㆍ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朱子云‘蓋其言行氣象有似之者,如〈檀弓〉所記子游謂有若之言似夫子之類,是也’,豈謂貌之似哉?宰我ㆍ子貢ㆍ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此孟子之言也。蓋在言語之科,宰我ㆍ子貢之流亞也。盍徹之對,出類拔萃之語,見於《論》ㆍ《孟》,而《論語》首篇所載,凡三章,曰孝悌,曰禮,曰信恭,尤其精要之言也。其論晏子焉知禮,則〈檀弓〉述之矣。《荀子》云,‘有子惡臥而焠掌。’ 可以見其苦學。” 曰:“朱子謂有子重厚和易,其然與?” “吳伐魯,微虎欲宵攻王舍,有若與焉,可謂勇於爲義,非但重厚和易而已。《家語》稱其‘彊識好古道’,其視以魯得之者,有間矣。” 曰:“〈檀弓〉記有子之言,皆可信乎?” 曰:“王 无咎嘗辨之矣。若語子游欲去喪之踊,孺子䵍之喪,哀公欲設撥,對以爲可,皆非也。唯《論語》所載爲是。” ○鏞案 程子之言,不可易也。


三章 ME0103

包曰:“好其言語,善其顔色,皆欲令人悅之,少能有仁也。”【舊本,本作‘鮮矣有仁’,故包注亦多‘有’字】
質疑 巧言令色,不是罪惡。特聖人觀人,每見巧言令色者,其人多不能仁,故第言鮮矣。然《春秋傳》,師曠善諫,叔向引《詩》巧言如流以美之,〈大雅〉美山甫之德曰令儀令色。巧言令色,有時乎有好人。‘鮮矣’二字,眞是稱停語。若云絶無,則違於實矣。孔子他日,又曰‘巧言亂德’,此惡言之巧也。〈表記〉曰‘辭欲巧’,此善言之巧也。巧言有善有惡,況令色乎!此只是觀人之法。太宰純謂當與‘剛毅木訥近仁’參看,其言良是。
引證 〈臯陶謨〉曰:“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傳》云:“巧言,靜言庸違。令色,象恭滔天。”】 ○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公冶長〉】 ○梅氏〈冏命〉曰:“無以巧言令色便辟側媚,其惟吉士。”


「爲政」 ME02




주석, Foot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