안남보타산명고

North Korea Humanities

허민석 (토론 | 기여)님의 2024년 10월 17일 (목) 11:04 판 (새 문서: __NOTOC__ <font face="함초롬돋움"> {{버튼클릭|진단학보 원고(Article) 목록으로 이동하기}} {{버튼클릭|XML 문서 다운받기}} <br...)
(차이) ← 이전 판 | 최신판 (차이) | 다음 판 → (차이)

진단학보 원고(Article) 목록으로 이동하기 XML 문서 다운받기

안남보타산명고
Icon article.png
출처 :
 
원제목 安南普陀山名考 학술지 진단학보 수록권호 10 발행기관 진단학회
저자 김영건 역자 집필일자 1938년 5월 17일 게재연월 1939년 4월
시작쪽 154쪽 종료쪽 158쪽 전체쪽 005쪽 연재여부 단독 범주 논문 분야 민속학



항목

차례


해제 목차 본문 데이터 주석




해제


내용을 입력합니다.@




본문


@
쪽수▶P154-1원문주1▶安南廣南省沱之地 有普陀山 山有金木水火土等各區小山 故通稱五行山 東北一嶺形如三台 故又稱三台山 然而謂之三台五指五蘊山者 以其有三台五麓 而又取佛家五蘊之義 名之 無疑[1]
@
쪽수▶P154-2距今七年前予始獲法國遠東博古學院長士德博士之知 到院視事 粤二年秋 博士囑予往普陀山 考查史蹟 始至見奇 岩危石環山削立 景色絕勝 東望海 天無際 瑞日祥雲變化互見 恍若此身亦從兜率天降 又有洞穴 貫通山腰 古色結暗 遍山佛跡 若隱若顯
@
쪽수▶P154-3山有蠟石 俗稱蠟石山者 知有原由 據說此山昔在海中望 之若玉立亭亭 航海可作標幟 離山數里許之茶山 亦是一座小嶼 今則滄浪 異世塞外二山 已成火陸 足證地水風火轉 變若瞵
@
쪽수▶P154-4五行山中 最勝者 爲水山 山有華嚴寺·華嚴洞 洞有觀音 菩薩像 又有碑銘曰
@
쪽수▶P154-5

『普陀山靈中佛
今上皇帝萬萬歲
(1) 大越國廣南處靖嘉府玉山縣瑜玔社范文仁字惠道明禪師忽見佛跡頗有頽弊 勸善知識 共發家財 用心功德 重修開創
(2) 上普陀山 新造下平安寺 二景圓成 鳩工云畢 住持燒香祀聖 回向三寳 上報四恩 下濟三道 願同生極樂國 佛跡永流傳
庚辰年仲冬節吉日 字惠道明禪師立碑記傳』 云云.

@
쪽수▶P154-6按庚辰年 是黎神尊維祺陽和六年 即廣南神尊(世稱上王) 阮福隣五年-西曆一六四〇年也 考其年代 普陀山靈中佛▶P155-1碑 爲其最古史蹟
@
쪽수▶P155-2旣歸 欲詳此山之得普陀爲名 而參諸古籍近著 以藉此日 考查之助 聞有五行山錄者 然未曾行於世 唯可考者 只有此碑銘而已
@
쪽수▶P155-3蓋此山之名爲普陀者 是做天竺 Potalaka山名之梵音 苟無疑義 普陀山又作普陀洛山·普陀洛迦山·補陀山·洛伽山·補陀落山·補陀落伽山·補陀落迦山·補陀洛迦山‧補但落迦山·補怛洛迦山·布呾洛迦山·布達拉山·逋多山·逋多羅山 等 漢譯 然而梵名漢譯 偏於音 則失其義 得於義 則異其音故 歷代譯家 未嘗得其音義合致 是不欲然而不能不然也
@
쪽수▶P155-4東晉天竺三藏佛駄跋陀羅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入法界品 第三十四之七 卷第五十一同第三十四之八 稱爲光明山
@
쪽수▶P155-5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華嚴經探玄記 第十九盡第六地知 識云 『光明山者 彼山樹華常有光明 表大悲 光明普門示現此山在南印度南邊天竺 本名逋多羅山 此無正翻 以養譯之 名小樹蔓莊嚴山 又十一面經在此山說』
@
쪽수▶P155-6唐澤慧苑撲 大方庆佛華嚴經音義卷四云 『山名補怛洛迦此翻爲小花樹山 謂此山中多有小白花樹 其花甚香 香氣遠及也』
@
쪽수▶P155-7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譯 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二佛部卷下云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補陀落伽山中 此云海島也』
@
쪽수▶P155-8大元丘玆盛熙明述 補陀落迦山傳題辭云 『補陀落迦者蓋梵名也 華言小白華 始自唐朝 梵僧來覩神變 而補陀洛伽山之名 遂傳焉』
@
쪽수▶P155-9清古閩同安許琰瑤洲編輯重修南海普陀山志卷之一云 普陀洛伽山 一名補陀 華嚴經又稱補怛洛伽山 葢梵名也 猶華言小白華云 乃善財第二十八參觀音菩薩說法處傳記稱東洋西紫竹旃檀林者 是也
@
쪽수▶P155-10滿洲熱河新宮清代高宗御製須彌福壽之廟碑銘云 『布達拉譯華言爲普陀』
@
쪽수▶P155-11원문주2▶天竺 Potalaka山 又作Potaraka 漢譯普陀山 是也 觀世音菩薩往來游舍於此地 或云 『此云海島也』 或云 『山在秣剌 耶山東』 或云 『此山在南印度南邊』 惜世降人遠 無從可考[2]
@
쪽수▶P155-12唐西天竺沙門伽梵達摩譯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云 『如是我聞 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補陀▶P156-1落迦山觀世音宮殿莊嚴道場中 坐寳獅子座』 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譯 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二 佛部卷下所說 亦做此 佛說莊嚴王陀羅尼呪經云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布怛洛迦山』
@
쪽수▶P156-2于〿國三藏實叉難陀奉制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十八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九云 『爾時善財童子 漸次遊行 至善度城詣居士宅 頂禮其足 合掌而立 白言聖者 我已先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 而未知菩薩 云何學菩薩行 云何修菩薩道 我聞聖者 善能誘誨 願爲我說 居士告言』 『於此南方有山名補坦洛迦 彼有菩薩 名觀自在 汝詣彼問菩薩 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即說頌曰
海上有山多聖賢 衆寳所成極清淨
華果樹林皆遍滿 泉流池沼悉具足
勇猛丈夫觀自在 爲利衆生住此山
汝應往問諸功德 彼當示汝大方便
時善財童子 頂禮其足 繞無量匝已 慇懃瞻仰 辭退而去』 『爾時善財童子 一心思惟 彼居士教』 『至於彼山 處處求覓此大菩薩 見其西面巖谷之中泉流縈映 樹林蓊欝 香草柔軟 右旋布地 觀自在菩薩於金剛石上結跏趺坐』
@
쪽수▶P156-3東晋天竺三藏佛駄跋陀羅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入法界品三十四之七 卷第五十一仝三十四之八所說 亦大同小異 『爾時善財童子 漸漸游行 至於彼城 詣長者所 乃至 白言大聖 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而未知菩薩云 何學菩薩行 修菩薩道 答言』 『於此南方有山 名曰光明 彼 有菩薩 名觀世音 汝詣彼問 云何菩薩 學菩薩行 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 頭面敬禮彼長者足 遶無數匝 眷仰觀察 辭退南行』 『爾時善財童子 正念思惟 彼長者教 漸漸遊行 至光明山 登彼山上 周遍推求 見觀世音菩薩住山西阿處處皆流泉谷地 林木欝茂 地草柔軟 結跏趺坐金剛寳座』
@
쪽수▶P156-4三藏法師玄獎奉詔譯 大唐西域記十云 『秣剌耶山東有布呾洛迦山 山逕危險 巖谷欹傾 山頂有池 其水澄鏡 流出大河 周流繞山 二十匝 入南海 乃至池側有石天宮 觀自在菩薩往來游舍 其有願見菩薩者 不顧身命 厲水登山 忘其艱險 能達之者 蓋亦寡矣 而山下居人 祈心請見 或作自在天形 或爲塗炭外道 慰喩其人 果蓫其願』
@
쪽수▶P156-5원문주3▶中國有普陀山 本名梅岑山是也 山在浙江舟山列島中 取▶P157-1天竺 Potalaka山名而名之者也 亦有觀音菩薩示現之靈場與五臺峨眉 同爲中國三大佛山 自古以來 上自王候 下至庶民 歸依者頗多 此島形崎嶇 高低不一 一連山脈 馳走南北 多有寺剎 其最著名者 普濟法雨二寺 普濟謂前寺 法雨謂後寺 景色絕勝 四時遊賞者 不絕於途 有茶山達磨等諸峯 其最高者 是白華頂 又有小花樹山者 亦取小樹蔓莊嚴山之 義而名之也[3]
@
쪽수▶P157-2普陀山歷代名詩頗多 如王安石 洛繃国歌
@
쪽수▶P157-3

山勢欲壓海 襌宮向此開
魚龍腥不到 日月影先來

@
쪽수▶P157-4模宕普陀山形勢 歷歷若畵 觀音靈場 眼前現化 令讀者 有超塵脫俗之慨 足爲佛敎後進諸國佛弟子之所可瞻仰 亦可見矣
@
쪽수▶P157-5원문주4▶日本有補陀洛山及補陀洛寺者數處[4] 원문주5▶朝鮮金剛山亦有普德窟 悉緣起於觀音菩薩 由此考之 佛學東來之始 中國最早 然則朝鮮金剛山普德窟及日本補陀洛山補陀洛寺 取意於天竺 Potalaka山名 則本無異義 然隨其地勢山形而有是名者 能近取倣於中國普陀山 而安南普陀山 豈獨不然[5]
@
쪽수▶P157-6원문주6▶例如滿洲熱河藏經著名之布達拉宮 雖亦天竺 Potalaka山之音譯 其建造之莊嚴 圖g畵彫刻之古奇 皆倣西藏拉薩布達 拉宮而設 則安南普陀山之有茶山達磨等諸峯者 倣中國普陀山 母容再疑[6]
@
쪽수▶P157-7安南廣南省沱灢之地 本是占族古土 當時天竺小乘佛教 流布斯國 王公黎庶 信奉者頗多 然未嘗有普陀山名聞於世 又無文獻 及至廣南阮朝據其地 安南佛教大受中國大乘佛敎之影響 不是敎理信條唯然 寺院之設亦隨之略變 而普陀之名此山 蓋自此時始 亦明矣
@
쪽수▶P157-8清古閩同安許琰瑤洲編輯 重修南海普陀山志卷之一揭中國普陀山圖 謂安南普陀山倣此 亦有茶山 即指沱灢一角而言者也 又有達磨峯 距今三百年前 日本人來沱灢者 稱普陀山 謂 원문주7▶『達磨坐禪岩』 天竺德兵衛物語云 『達磨尊者誕生地』 者 僅就其達磨 一峯而言 亦可見矣[7]
@
쪽수▶P157-9원문주8▶然而沙禮博士著 五行山 譯普陀山名爲 Ta Montagne de l'universel escarpement 不得其當[8](完了) 一三五月十七日夜於大羅古都















데이터


TripleData




Data Network






주석







원문주


  1. 同慶興志略 廣南省 張十一 五行山.
    大南一統志 卷之五 廣南省 張十四B至十六A 五行山.
    廣南省志路 張十六A至十七A 五行山.
  2. Samuel BEAL. ― Two sites named by Hiouen-Tsang in the 10th Book of the Si-yu-ki(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land New series, vol. XV, London, 1883, P.333-345). N. DUTT. ― The Buddhist manuscripts at Gilgit(The Indian Historical Quarterly, Calcntta, Narendra Nath Law, 1933, vol. IX, no.1. P.227-236)
  3. 大元丘兹盛熙明述 補陀洛迦山傳一卷
    淸許琰編 重修南海普陀山志二十卷
    清許琰者 普陀紀勝一卷
    清比丘通旭集 普陀列祖錄一卷
    服部俊崖 普陀山志解說(「佛教史學」 第一編 第八號 東京 明治四十四年 十一月 頁三~三八)
    開有明周應賓著普陀山志六卷 明汪鏜著重修補陀山寳禪寺記一卷 清秦著重修南海普陀山志二十卷 俱未見
  4. 勝道上人 補陀洛山建立修行日記 仁朝等所撰 一卷倚未見
  5. 大金孝泰洽著 普德閣氏緣起(觀音菩薩靈驗錄)(「信仰叢書」 第四輯 京城佛教時報社 昭和十年)
  6. R. P. van OBBERGEN. ― Tehol, son palais et ses temples(Melanges chinois et bouddhiques, Bruxelles, Institut belge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s, 1932, vol.I (1931-32), P.323-342. Walter FUCHS. ― Zum Mandjurischen Kandjus (Asia Major, Leipzig, Bruno Schindler und Friedrich Weller, 1930, vol.VI, P.388-402)
  7. 黑板勝美 安南普陀山靈中佛碑(「史學雜誌」 第四十編 第一號 東京帝國大學 昭和 四年 一月 頁一〇三~一〇九)
  8. A. SALLET. ― Les Montagnes de Marbre (Ngu-hanhson) (Bulletin des Amis du Vieux Hue, Hanoi, lle annee(1924), no. 1 (janvier-mars), 1925, P.9 et 130 etc)






현대문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