행위

"論語譯註"의 두 판 사이의 차이

red

(五章)
(五章)
14번째 줄: 14번째 줄:
 
〔<b>[http://dh.aks.ac.kr/~red/pdf/論語譯註.pdf#page=59 원문 이미지 보기]</b>〕
 
〔<b>[http://dh.aks.ac.kr/~red/pdf/論語譯註.pdf#page=59 원문 이미지 보기]</b>〕
 
<br/>
 
<br/>
政之爲言, 正也, 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爲言, 得也, 行道而有得於心也. 北辰, 北極, 天之樞也. 居其所, 不動也. 共, 向也, 言衆星四面旋繞而歸向之也. 爲政以德, 則無爲而天下歸之, 其象, 如此.〔'''MAS020101'''〕<br/>
+
譯文: 孟懿子向孔子問孝道。孔子説:“不要違背禮節。” 不久,樊遲替孔子趕車子,孔子便告訴他説:“孟孫向我問孝道,我答覆説,不要違背禮節。”樊遲道:“這是什麽意思?” 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死了,依規定的禮節埋葬他們,祭祀他們。”<br/>
程子曰, “爲政以德, 然後無爲.”〔'''MAS020102'''〕<br/>
+
注釋01: 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諡號。他父親是孟僖子 仲孫貜。左傳 昭公七年説,孟僖子將死,遺囑要他向孔子學禮。<br/>
范氏曰, “爲政以德, 則不動而化, 不言而信, 無爲而成, 所守者至簡而能御煩, 所處者至靜而能制動, 所務者至寡而能服衆.”〔'''MAS020103'''〕
+
注釋02: 無違——黄式三 論語後案説:“左傳 桓公二年云,‘昭德塞違’,‘滅德立違’,‘君違,不忘諫之以德’;六年傳云:‘有嘉德而無違心’,襄公二十六年傳云,‘正其違而治其煩’……古人凡背禮者謂之違。”因此,爲政篇第二 我把“違”譯爲“違禮”。王充 論衡 問孔篇曾經質問孔子,爲什麽不講“無違禮”,而故意省略講爲“無違”,難道不怕人誤會爲“毋違志”嗎?由此可見“違”字的這一含義在後漢時已經不被人所了解了。<br/>
 +
○ 注釋03: 樊遲——孔子學生,名須,字子遲,比孔子小四十六歲。(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作小三十六歲,孔子家語作小四十六歲。若從左傳哀公十一年所記載的樊遲的事考之,可能史記的“三”係“亖”(古四字)之誤。)<br/>
 +
○ 注釋04: 生,事之以禮——“生”和下句“死”都是表示時間的節縮語,所以自成一逗。古代的禮儀有一定的差等,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各不相同。魯國的三家是大夫,不但有時用魯公(諸侯)之禮,甚至有時用天子之禮。這種行爲當時叫做“僭”,是孔子所最痛心的。孔子這幾句答語,或者是針對這一現象發出的。
 
<br/><br/>
 
<br/><br/>
 
</big>
 
</big>

2021년 8월 10일 (화) 15:46 판

『논어』 페이지로 가기

中華書局 1980년 판본


「爲政」


五章

원문 이미지 보기
○ 譯文: 孟懿子向孔子問孝道。孔子説:“不要違背禮節。” 不久,樊遲替孔子趕車子,孔子便告訴他説:“孟孫向我問孝道,我答覆説,不要違背禮節。”樊遲道:“這是什麽意思?” 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死了,依規定的禮節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 注釋01: 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諡號。他父親是孟僖子 仲孫貜。左傳 昭公七年説,孟僖子將死,遺囑要他向孔子學禮。
○ 注釋02: 無違——黄式三 論語後案説:“左傳 桓公二年云,‘昭德塞違’,‘滅德立違’,‘君違,不忘諫之以德’;六年傳云:‘有嘉德而無違心’,襄公二十六年傳云,‘正其違而治其煩’……古人凡背禮者謂之違。”因此,爲政篇第二 我把“違”譯爲“違禮”。王充 論衡 問孔篇曾經質問孔子,爲什麽不講“無違禮”,而故意省略講爲“無違”,難道不怕人誤會爲“毋違志”嗎?由此可見“違”字的這一含義在後漢時已經不被人所了解了。
○ 注釋03: 樊遲——孔子學生,名須,字子遲,比孔子小四十六歲。(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作小三十六歲,孔子家語作小四十六歲。若從左傳哀公十一年所記載的樊遲的事考之,可能史記的“三”係“亖”(古四字)之誤。)
○ 注釋04: 生,事之以禮——“生”和下句“死”都是表示時間的節縮語,所以自成一逗。古代的禮儀有一定的差等,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各不相同。魯國的三家是大夫,不但有時用魯公(諸侯)之禮,甚至有時用天子之禮。這種行爲當時叫做“僭”,是孔子所最痛心的。孔子這幾句答語,或者是針對這一現象發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