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ion) 大眾受學品

장서각위키
이동: 둘러보기, 검색


Introduction

Original Script

Classical Chinese English

(原文) 正說分內有二分中。第一如來為說分竟。此下第二大眾受學。受者受戒。學者學行。不起一坐而受十戒。仍學六入。從始至終。此中顯是義。故言受學品。在文有二。先問。後答。問中亦二。先序儀意。次正發問。發問之中。領前問後。

答中有四。一者放光集眾。為欲證明一坐受學故。二者歎問勸學。此中告七菩薩者。華嚴會中七會主故。能問三觀者。是示問中言受學脩道。脩道之言顯三觀脩故。次言法界諸佛自性清淨道者。是示問中從始至終一一具行之句。次言一切菩薩所脩明觀法門者。是示問次第入菩薩位者之句。又此三句。初總。後別。言初總者。所謂三觀。總舉受學脩道之言。言後別者。第二句別顯道言。第三句別顯脩言。汝等以下勸學可知。佛子我今更重說以下第三許說。若一切眾生以下第四正答。此中有二。別答。總答。初中亦二。先受。後學。受中有三。謂標釋結。標者舉信標戒。要先起信方受戒故。始行以下第二廣釋。於中有四。一者受戒法用。二者佛告以下受戒方便。此中有三。先三禮三寶。次敬受四依。後即悔過。若准小乘受戒羯磨。此中敬受四歸。應是正為授戒。但尋此中經文之勢。此敬受文。非正授戒。以先受後悔不應理故。故判此文為方便也。如是以下第三明正授戒。於中有三。一者牒前悔過標正與受。二者正授十戒。三者結歎戒德。此三合為第三明正授戒文意。若過去未來以下第四諸門分別。言有受法而無捨法有犯不失盡未來際者。如菩薩地決擇中言。若有不捨如是律儀。當知餘生亦得隨轉。非彼捨者。又捨因緣略有四種。一者決定發起受心。不同分心。二者若於有識別大丈夫前。故意發起棄捨語言。三者總別毀犯四種他所勝法。四者若以增上品纏總別毀犯。隨順四種他所勝法。由此因緣。當知棄捨菩薩律儀。若有還得清淨受心。後應還受。如是論文與此經違。如何和會。解云彼論述於三乘教意。故有捨法犯戒有失。依三乘教發心菩薩心不全故。不堅固故。今此經者是一乘教。故無捨法犯而不失。依是發心與前返持。且止乘論。還釋本文。爾時眾中以下。第三總結受戒。即從坐起受持佛戒者。此一坐始起受戒。不起此坐入六入故。

(translation)

  • Discussion Questions:


Further Read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