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三家義集疏

soook
이동: 둘러보기, 검색

詩三家義集疏를 통하여 살펴본 시경학 연구관점의 異同


1. 周南

[注] 魯說曰 : 古之周南, 卽今之洛陽. 又曰 : 洛陽而謂周南者, 自陝以東, 皆周南之地也. [疏]《史記․太史公自序》:“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 ‘古之’至‘洛陽’, 裴駰注引摯虞文. ‘洛陽’至‘地也’,《漢書․司馬遷傳》顔注引張晏文. 此魯家相承舊說也.

楊雄《方言》: “窕, 美也. 陳 楚 周南之間曰窕.” 以陳楚周南地望相接, 特並擧之. 遷雄皆魯詩家也. 洛陽, 《漢志》河南郡雒陽縣. (今河南洛陽縣) 陝, 《漢志》弘農郡陝縣. (今河南潁州) 《水經․河水》注云: “昔周召分陝, 以此城爲東西之別, 東城卽虢邑之上陽也.” 《周南》詩篇有 <汝墳>, 周南大夫之妻作. 有<芣苢>, 蔡人之妻作. 有<漢廣>, 江漢合流之地所作. 《漢志》: “汝南郡, 莽曰汝墳.”(今本誤“汾”) 汝陰縣, “莽曰汝墳, 故胡國.(今潁州府阜陽縣)” “上蔡, 故蔡國.(今汝寧府上蔡縣)” 江夏郡 沙羨, 江漢合流之地屬焉, 皆周南地也. 云“自陝以東皆周南之地”者, 就周陳楚*衛之間推測. 二南四至: (召南見後.) 周南之西與周都接, 以陝爲界. 其東北與召南接, 以汝南郡汝陰郡爲界. 其東南與陳接. (前漢 淮陽國, 後漢 陳國, 今 陳州府 淮寧縣) 東與楚接. (漢 楚國, 今 徐州府 銅山縣).

蓋周業興於西岐, 化被於江漢汝蔡, 江漢所爲詩, 並得登於《周南》之篇, 其地在周之南, 故以周南名其國. 江漢蒙化, 雖皆服屬於周, 然諸侯衆盛, 各君其國, 如《晉語》之蔡原․《考工記》注之妢胡, 猶可考案, 周特羈縻撫輯之而已. 迨文王受命稱王, 召公代行方伯之職, 南土日闢, 故別爲召南國名. 武王滅商之後, 戡定南國, 別建列侯. 《禮樂記》: “《武》, 始而北出, 再成而滅商, 三成而南, 四成而南國是疆.” 卽《詩》“南國”究竟矣. 詩人之作, 或當時采自風謠, 或後世追述往事. 《周南》是歸美文王, 故云“王者之風”; 《召南》則兼美召伯, 故云“諸侯之風”. 總覽《詩》恉, 憭然易明. 乃《毛詩․大序》云: “然則<關雎><麟趾>之化, 王者之風, 故繫之周公. 南, 言化自北而南也. <鵲巢><騶虞>之德, 諸侯之風也, 先王之所以敎, 故繫之召公. 《孔疏》: “<關雎><麟趾>之化, 是王者之風, 文王之所以敎民. 王者必聖, 周公聖人, 故繫之周公. 不直名爲‘周’, 而必連言‘南’者, 言此文王之化, 自北土而行於南方故也. <鵲巢><騶虞>之德, 是諸侯之風, 先王太王王季所以敎化民也. 諸侯必賢, 召公賢人, 故繫之召公.” 又《魏書․儒林傳》梁武帝問於李業興, “《詩․周南》王者之風, 繫之周公; 《召南》仁賢之風, 繫之召公, 何名爲繫?” 對曰, “鄭注《儀禮》曰 : 昔太王王季居於岐陽, 躬行召南之敎, 以興王業. 及文王, 行今周南之敎, 以受命作邑於酆, 分其故地, 屬之二公.” 武帝又問, “若是, 故地應自統攝, 何由分封二公?” 業興曰, “文王爲諸侯時, 所化之本國, 今旣登九五之尊, 不可復守諸侯之地, 故分封二公.”

●愚案 : 《周南》之詩, 不及周公一語, 曷爲繫之於公? 若以公爲周聖人, 然則文王非周乎? 抑非聖乎? 文王之先, 起自諸侯, 召公分土, 亦任方伯之職, 旣云繫之召公, 曷爲以諸侯之風歸之太王王季乎? 且兩言之中, 析周召言人, 《二南》言化, 杜撰不辭, 聖門親授之恉, 殆不若是. (“然則”八句, 語意難通, 且與上“詩之至也”不相貫注.)《鄭譜》說曲袒《毛序》, 啓梁武分封之疑, 業興臆測, 助成其詞, 亦非確論也.

《孔疏》: “<關雎>者, 詩篇之名. 旣以<關雎>爲首, 遂以<關雎>爲一卷之目. 《商書․金縢》云: ‘公乃爲詩, 以貽王, 名之曰<鴟鴞>.’ 然則篇名皆作者所自名, 旣言‘爲詩’, 乃云‘名之’, 則先作詩, 後爲名也. 名篇之例, 義無定準, 多不過五, 少纔取一. 或偏擧兩字, 或全取一句. 偏擧則或上或下, 全取則或盡或餘. 亦有捨其篇首, 撮章中之一言, 或復都遺見文, 假外理以定稱. <黃鳥>顯‘緜蠻’之貌, <草蟲>棄‘喓喓’之聲, 瓜瓞取‘緜緜’之形, 瓠葉捨‘番番’之狀. ‘夭夭’與桃名而俱擧, ‘蚩蚩’從氓狀而見遺.<召旻><韓奕>則采合上下, <騶虞><權輿>則並取篇末. 其中踳駁, 不可勝論, 豈古人之無常, 何立名之異與? 以作非一人, 故名無定目. ” 據孔說, 是舊目如此, 三家當然, 今從之. <關雎>下毛加“詁訓傳”三字, 今刪. 孔又云 : “《說文》: 弟, 次也. 字從竹․弟. 稱‘第一’者, 言其次第當一, 所以分別先後也.” ●愚案 :《說文》: “弟, 韋束之次第也.”不從“竹”. 《五經文字》: “弟, 從韋省象圍帀次第之形.” 孔誤, 今正.

詩國風 [注] 齊說曰 : 《詩》三百五篇. 詩者, 持也. 在於敦厚之敎, 自持其心. 諷刺之道, 可以扶持邦家者也. [疏]《孔疏》: “《詩國風》, 舊題也.” 又云 : “《周南․關雎》第一, 《詩國風》, 元是大師所題.”今從之. 《鄭箋》: “國者, 總謂十五國; 風者, 諸侯之詩. 從<關雎>至<騶虞>二十五篇, 謂之正風.” 《孔疏》: “《詩》者, 一部之大名. 《國風》者, 十五國之總稱. 不冠於《周南》之上而退在下者, 案鄭注《三禮》《周易》《中候》《尙書》, 皆大名在下. 孔安國馬季長盧植王肅之徒, 其所注者莫不盡然. 然則本題自然, 非注者移之, 定本亦然, 當以皆在第下, 足得總攝故也.”

“《詩》三百五篇”者, 《詩譜序》《正義》引《詩含神霧》文, 齊說也. 孔云 : “據今者及亡詩六篇, 凡有三百十一篇.” “云‘三百五篇’者, 闕其亡者, 以現在爲數也. 《樂緯․動聲儀》《詩緯․含神霧》《尙書․璿璣鈐》皆云‘三百五篇’者, 漢世毛學不行, 三家不見《詩序》, 不知六篇亡失, 謂其唯有三百五篇. 讖緯皆漢世所作, 故言三百五耳.” ●愚案 : 《史記․孔子世家》云: “古者詩本三千餘篇, 去其重, 取其可施於禮義者三百五篇.” “義”讀曰“儀”. “可施於禮儀”, 謂可以入樂, 凡賓客宴享皆用之也. 《漢書․儒林傳》王式云: “臣以《三百五篇》諫.” 遷式皆學《魯詩》者. 《漢書․藝文志》: “孔子純取周詩, 上采殷, 下取魯, 凡三百五篇.”班氏學《齊詩》者, 是齊魯二家皆言“三百五篇”. 《韓詩》無考, 而孔云“三家謂唯三百五篇”, 《韓傳》後亡, 孔猶及見, 知韓與魯齊同也. 六篇亡失, 應以見在爲數. 孔謂毛學不行所致, 然班志藝文兼收《毛傳》, 並非不知毛學, 亦云“三百五篇”, 是“三百五”者, 漢儒通論稱之如此. 孔用以尊毛而抑三家, 非也. “詩者, 持也”者, 亦《譜序》《孔疏》引 《含神霧》文, 取聲同字爲訓. 孔云: “《內則》說負子之禮云‘詩負之’, 注云: ‘詩之言承也’. 《春秋說題辭》云: ‘在事爲詩, 未發爲謀, 恬澹爲心, 思慮爲志, 詩之爲言志也.’ 然則詩有三訓: 承也, 志也, 持也. 作者承君政之善惡, 述己志而作詩, 爲詩所以持人之行, 使不失隊, 故一名而三訓也.” “在於”至“者也”, 成伯璵《毛詩指說》引《含神霧》文. 釋“持”兼二義, 較孔尤備矣.



《詩大序》: “風, 風也, 敎也.” 又云: “下以風刺上, 故曰風.” 釋“風”兼二義, 與此兼“敎”“刺”義合. 《周禮》: “太師敎六詩, 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鄭司農注 : “古而自有《風》《雅》《頌》之名, 故延陵季子觀樂於魯, 時孔子尙幼, 未定《詩》《書》. 而曰: 爲之歌《邶》《鄘》《衛》, 曰是其《衛風》乎? 又爲之歌《小雅》《大雅》, 又爲之歌《頌》.” 《賈疏》: “若然, 此經有《風》《雅》《頌》, 則在周公時, 明不在孔子時矣.” “《風》是十五國風, 從<關雎>至<七月>, 是總號.” ●愚案 : 古有《風》《雅》《頌》之名, 當如先鄭說, 非孔子所定.《漢書․儒林傳序》言“孔子論《詩》則首《周南》”, 蓋孔子未定以前, 或篇次倒亂, 與今書不同, 與《史記》言刪詩爲三百五篇, 疑皆三家舊說.


1.01 關雎 [注] 魯說曰 : 周道缺, 詩人本之袵席, <關雎>作. 又曰 : 后妃之制, 夭壽治亂存亡之端也. 是以佩玉晏鳴, <關雎>歎之, 知好色之伐性短年, 離制度之生無厭, 天下將蒙化, 陵夷而成俗也. 故詠淑女, 幾以配上, 忠孝之篤․仁厚之作也. 又曰 : 周之康王夫人晏出朝, <關雎>豫見, 思得淑女以配君子. 又曰 : 周衰而《詩》作, 蓋康王時也. 康王德缺於房, 大臣刺晏, 故詩作. 又曰 : 昔周康王承文王之盛, 一朝晏起, 夫人不鳴璜, 宮門不擊柝, <關雎>之人見幾而作. 又曰 : 周漸將衰, 康王晏起, 畢公喟然, 深思古道, 感彼關雎, 性不雙侶, 願得周公, 配以窈窕, 防微消漸, 諷論君父. 孔氏大之, 列冠篇首. 齊說曰 : 孔子論《詩》, 以<關雎>爲始. 言太上者民之父母, 后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 則無以奉神靈之統而理萬物之宜, 故《詩》曰: “窈窕淑女, 君子好仇.” 言能致其貞淑, 不貳其操, 情欲之感無介乎容儀, 宴私之意不形乎動靜, 夫然後可以配至尊而爲宗廟主. 此綱紀之首․王敎之端也. 韓敍曰 : <關雎>, 刺時也. 韓說曰 : 詩人言雎鳩貞潔愼匹, 以聲相求, 隱蔽於無人之處, 故人君退朝, 入於私宮, 后妃御見有度, 應門擊柝, 鼓人上堂, 退反宴處, 體安志明. 今時大人內傾於色, 賢人見其萌, 故詠<關雎>, 說淑女․正容儀以刺時. [疏]<毛序> : “后妃之德也. 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 故用之鄕人焉, 用之邦國焉.” ○《釋文》: “舊說此是 <小序>. 自‘風, 風也’訖末, 名爲<大序>. 沈重云: ‘案鄭《詩譜》意, <大序>是子夏作, <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 卜商(子夏)意有不盡, 毛更足成之. 或云<小序>是東海*衛敬仲所作.’ ” ●愚案 : <大序>末云“然則<關雎>”至“召公”, (已見上.) 又云,“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 憂在進賢, 不淫其色, 哀窈窕․思賢才, 而無傷善之心. 是<關雎>之義也.” 《箋》: “ ‘哀’, 蓋字之誤也, 當爲‘衷’. ‘衷’, 謂中心恕之, 無傷善之心, 謂好逑也. ”愚謂此本子曰“樂而不淫, 哀而不傷”二語. 樂而不淫, 謂“琴瑟友之”․“鼓鍾樂之”; 哀而不傷, 謂“寤寐思服”․“展轉反側”. “哀”之爲言“愛”, 思之甚也. 《呂覽․報更篇》“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 高注: “哀, 愛也.” 古“哀”․“愛”字通. 《釋名》《釋言語》: “哀, 愛也. 愛乃思念之也.” 與此“哀”意合. 聖人言敎, 子夏豈有不知, 而作如此解釋, 其爲毛竄入之迹顯然. 鄭破字爲“衷”失之.




○‘周道’至‘雎作’, 史遷《十二諸侯年表》文. 云“詩人本之袵席”者, 《王府》“袵席․牀第, 凡褻器”, 鄭司農注: “袵席, 單席也.” 《賈疏》: “袵席者, 燕寢中臥席, 古人燕褻之地.” 或言“袵席”, 或言“牀第”, 其義一也. 王后晏起, 周道始缺, 詩人推本至隱, 而作<關雎>. 《儒林傳․序》“周室衰而<關雎>作”, 義與此同.

“后妃”至“作也”, 《漢書․杜欽傳》文. 欽言: 作<關雎>之人, 歎在上之好色無度, 冀得淑女配君子也. 顔注引李奇曰: “后夫人鷄鳴佩玉去君所, 周康王后不然, 故詩人歎而傷之.” 臣瓚曰: “此《魯詩》也.”




“周之”至“君子”, 劉向《列女․魏曲沃負傳》文. 云“晏出朝”者, 據下引虞貞節注, 明“朝”字衍文. 云“<關雎>豫見”者, 與《杜欽傳贊》“<關雎>見微”, 《楊賜傳》言“<關雎>見幾”同義. 今本“豫見”作“起興”, 王氏念孫謂後人不曉《魯詩》之義而妄改之, 王應麟《詩攷》引《列女傳》, 尙作“豫見”. 《文選․後漢皇后紀論》李善注引虞貞節曰: “其夫人晏出, 故作<關雎>之歌, 以感誨之.”《列女傳》古有虞貞節注, 此引卽注文. 據李奇劉虞說, 知詩爲康王后夫人作. 李稱康王后, 劉虞言康王夫人者, 古后․夫人得通稱, 猶後世后․妃異號, 而韓說以后․妃止是一人也.(見下) 《匡衡傳》以“后夫人”統言之, 亦齊說之明證. 《列女傳》云: “宣王嘗夜臥晏起, 后夫人不出房, 姜后請罪, 宣王曰: 非夫人之罪也.”(引詳《庭燎篇》) 稱姜后曰“夫人”, 而姜后之外又別有“后夫人”, 此魯說, 可以推見周制矣.

“周衰”至“《詩》作”, 王充《論衡․謝短篇》文. 上引“《詩》家曰”, 魯說也. 云“周衰《詩》作”者, 專以風刺之詩言. 《淮南․氾論訓》: “王道缺而《詩》作, 周室廢․禮義壞而《春秋》作.《詩》《春秋》, 學之美者也, 皆衰世之造也.” 與此義同.










“昔周”至“而作”, 袁宏《後漢紀》楊賜語. 賜與蔡邕同定《石經魯詩》, 亦用魯說. 云“夫人不鳴璜”者, 璜是夫人佩玉. 佩玉上有蔥珩, 下有雙璜, 珩璜相準, 行步成聲. (詳《鄭風․女曰鷄鳴》) 故曰“鳴璜”. 今則鷄鳴時過, 而珩璜無聲也. “不鳴”, 與上“佩玉晏鳴”同義. 云“宮門不擊柝”者, 以下引薛君說互證之, 皆夫人已去君所, 然後應門擊柝, 鼓人上堂, 否則宮門不擊柝也. 《後漢․楊賜傳》“康王一朝晏起, <關雎>見幾而作”, 李注: “此事見《魯》, 今亡失也.” 又《皇后紀論》“故康王晩朝, <關雎>作諷”, 注亦云: “見《魯詩》.” 又楊雄《法言․孝至篇》: “周康之時, 頌聲作乎下, <關雎>作乎上, 習治也. 故習治則傷始亂也.” 《文選․齊竟陵王行狀》李注引應劭《風俗通義》云: “昔康王一朝晏起, 詩人以爲深刺. 天子當夜寢蚤作, 身省萬機.” 楊應二家與以上諸說同. 蓋《魯詩》王․后並刺, 李奇諸人以爲歎后, 王充諸人以爲刺康王, 非有異也.

“周漸”至“篇首”《古文苑》張超《誚靑衣賦》文. 《後漢․文苑傳》: “超, 河間人, 與蔡邕同時者.” 超以<關雎>爲畢公作, 與《論衡》“大臣刺晏”合. 是大臣乃畢公, 《魯詩》所傳如此也. 云“願得周公”者, 願得如周公之聖德. 羅泌《路史․高辛紀》云: “康王一晏朝, 而畢公作<關雎>之詩以諷.” 乃本超賦而竊易之. 《世說》: “謝征西稱<關雎>有不妒忌之德. 夫人問‘詩是誰人所作?’ 曰: ‘周公作也.’ ” 襲《周南》詩繫周公之說, 亦無根據.



“孔子”至“端也”,《漢書․匡衡傳》文. 其上云: “臣聞之師曰”, 衡受《齊詩》於后蒼, 此引后氏《詩》說也. 其謂“后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 明主刺義. 姚氏鼐謂: “衡本學《齊詩》, 以<關雎>爲刺晏起, 故云情欲之感, 宴私之意. 朱子善其語, 取入《集傳》. 然其說《詩》, 實不同是也.” 班固《漢書․杜欽傳贊》曰: “庶幾乎<關雎>之見微.” 《後漢․明帝紀》“昔應門失守, <關雎>刺世”, 李注引《春秋․說題辭》曰: “人主不正, 應門失守, 故歌<關雎>以感之.” 宋均注: “應門, 聽政之處也. 言不以政事爲務, 則有宣淫之心. <關雎>樂而不淫, 思得賢人與之共化, 修應門之政者也.” 班宋皆傳齊學, 合觀諸說, 知《齊詩》非主頌美也.




“<關雎>, 刺時也”者, 王應麟《詩攷》六引《韓詩叙》文.

“詩人”至“刺時”《後漢․明帝紀》李注引《韓詩․薛君章句》文. 云“退反宴處”者, 指后夫人言. 云“今時大人內傾於色”者, “大人”當爲“人君”. 《後漢․馮衍傳》-衍<顯志賦>云: “美<關雎>之讖微兮, 愍王道之將崩.” 注: “薛夫子《韓詩章句》曰: ‘詩人言雎鳩貞潔, 以聲相求, 必於河之洲, 蔽隱無人之處. 故人君動靜, 退朝入於私宮, 妃后御見, 去留有度. 今人君內傾於色, 大人見其萌, 故詠<關雎>, 說淑女․正容儀也.’ ” 互校《明紀》注“大人內傾于色”, “大人”是“人君”之誤. “大人見其萌”, “大人”又“賢人”之誤也. 綜覽三家, 義歸一致. 蓋康王時當周極盛, 一朝晏起, 應門之政不修而鼓柝無聲, 后夫人璜玉不鳴而去留無度, 固人君傾色之咎, 亦后夫人淫色專寵致然. 畢公, 王室藎臣, 睹衰亂之將萌, 思古道之極盛, 由於賢女性不妒忌, 能爲君子和好衆妾, 其行侔天地, 故可配至尊, 爲宗廟主. 今也不然, 是無以奉神靈之統而理萬物之宜. 陳往諷今, 主文譎諫, 言者無罪, 聞者足戒, 風人極軌, 所以取冠全詩. 《毛傳》匿刺揚美, 蓋以爲陳賢聖之化, 則不當有諷諫之詞, 得粗而遺其精, 斯巨失矣. 《韓詩外傳》五引孔子曰: “<關雎>至矣乎! 夫<關雎>之人, 仰則天, 俯則地. 幽幽冥冥, 德之所藏. 紛紛沸沸, 道之所行. 如神龍變化, 斐斐文章. 大哉<關雎>之道也, 萬物之所繫, 羣生之所懸命也.” ●愚案 : 賢妃和好衆妾, 取則天地, 廓乎有容, 以宮閫之幽深而德藏其內, 嬪御之紛沸而道行其間, 型家化國, 以成天下, 是以萬物羣生, 於焉託命, 爲孔子所深取. 否則匹君子․稱好逑耳, 於萬物羣生何與乎? 又案, 《鄕飮酒》鄭注云: “<關雎>, 言后妃之德.”《燕禮》注同此. 因後世樂歌推言其義, 與當日詩恉無涉. <關雎>乃西都畿內之詩, 附錄於《周南》者, 以《召南․野有死麕》․《召南․何彼襛矣》二詩例之, <關雎>篇次, 蓋在<汝墳>之後, <麟趾>之前, 自孔子列冠篇首, 合樂者因之. 固知《禮經》合樂在後, 不在周公之世. 吾聞周公作樂, 不聞周公合樂也.


關關雎鳩 [注] 魯說曰 : 關關, 音聲和也. 又曰 : 雎鳩, 王鴡. 又曰 : 夫雎鳩之鳥, 猶未嘗見乘居而匹處也. 齊說曰 : 貞鳥雎鳩, 執一無尤. 在河之洲 [注] 三家“洲”作“州”. [疏]《傳》: “興也. 關關, 和聲也. 雎鳩, 王雎也, 鳥摯而有別. 水中可居者曰洲. 后妃說樂君子之德, 無不和諧, 又不淫其色, 愼固幽深, 若關雎之有別焉, 然後可以風化天下. 夫婦有別則父子親, 父子親則君臣敬, 君臣敬則朝廷正, 朝廷正則王化成.” 《箋》: “摯之言至也, 謂王雎之鳥, 雌雄情意至, 然而有別.”






○“關關, 音聲和也”者, 《釋訓》文. 《史記․佞幸傳索隱》: “關, 通也.” 《尙書大傳》“雖禽獸之聲, 猶悉關於律”, 注: “關, 猶入也.” 案, “入”亦“通”也. 《太玄․玄測都序》注: “關, 交也.” “關”訓“通”, 亦訓“交”. 鳥之情意通, 則鳴聲往復相交, 故曰“關”. 重言之曰“關關”, 謂鳥聲之兩相和悅也. 《玉篇》: “關關, 和鳴也, 或爲 口官.” 《廣韻》: “口官, 二鳥和鳴.”《說文》無“口官”字, 此後起之義.








“鴡鳩, 王鴡”, 《釋鳥》文. 陸德明《毛詩釋文》: “雎, 依字, 且邊, 隹旁, 或作鳥.” 《說文》“鴡”下云: “王鴡也.” 從“鳥”不從“隹”, 則“鴡”是正字. 《陸疏》: “鴡類大小如鴟, 深目, 目上骨露, 幽州人謂之鷲. 而楊雄許愼皆曰: ‘白鷢, 似鷹, 尾上白.’ ”

●愚案 : 《說文》“鷢”下云: “白鷢, 王鴡也.”段玉裁注謂轉寫之誤. 案, “王鴡也”三字, 緣下科“鴡”字注誤衍, 段說是也. 《廣韻》: “白鷢善捕鼠, 與捕魚之鴡是二物.” 《禽經》 : “鴡鳩, 魚鷹.” 郝懿行《爾雅義疏》云: “能扇波令魚出, 食之, 故《淮南․說林訓》謂之‘沸波’. ” 邵晉涵《爾雅正義》云: “《史記正義》: ‘王鴡, 金口鶚也.’ 今鶚鳥能翶翔水上, 捕魚而食, 後世謂之魚鷹. 其鳴緩而和順, 與白鷢相似而色蒼, 非卽白鷢也.” 參稽衆說, 是“鴡鳩”卽魚鷹矣. 《左․昭十七年傳》“鴡鳩氏, 司馬也”, 杜注: “鴡鳩, 王鴡也. 摯而有別, 故爲司馬, 主法制.” 摯虞<槐樹賦>“嘉別鷙之王雎”, 劉勰《文心雕龍․比興篇》“關雎有別, 后妃方德, 德貴其別, 不嫌於鷙鳥”, 皆以“鴡鳩”爲鷙猛之鳥. 《毛傳》“鳥鷙而有別”, 《釋文》: “摯, 本亦作鷙.” 《釋鳥》郭注引《毛傳》, 亦作“鷙”. “摯”“鷙”古通用, 非有異義. 《鄭箋》: “摯之言至也, 謂王雎之鳥, 雌雄情意至, 然而有別.” 夫詩詠<關雎>, 情意已顯, 與別鷙之義相成而不相妨, 鄭讀“摯”爲“至”, 增文成訓, 轉失之矣. “有別”, 兼遊不雙侶․死不再匹二義.



“夫雎”至“處也”, 《列女傳․魏曲沃負篇》文. 《廣雅․釋詁》: “乘․匹, 二也.” 言雎鳩非不乘匹, 而人弗之見, 與張超賦“性不雙侶”義同. 讀者勿以詞害意. 《文選》-張衡<東京賦>: “雎鳩麗黃, 關關嚶嚶.” <思玄賦>: “雎鳩相和.” <歸田賦>: “王雎鼓翼, 鶬鶊哀鳴. 交頸頡頏, 關關嚶嚶.” “交頸”“關關”, 承王雎言: “頡頏”“嚶嚶”, 承鶬鶊言. 和鳴在無人之區, 有別於衆見之地也.






“貞鳥雎鳩, 執一無尤”者, 《易林․晉之同人》文. 下云: “寢門治理, 君子悅喜” “執一”, 言其貞專也. 陸賈《新語․道基篇》: “關雎以義鳴其雄.” 《淮南․泰族訓》:“<關雎>興於鳥而君子美之, 謂其雌雄之不乘居也.” (“不乘居”, 言不亂耦. 羅願《爾雅翼》引與《淮南》今本同. 或改“乖”爲“乘”, 以合《列女傳》, 非) 陰陽自然變化, 論雎鳩不再匹, 皆其義. 此鳥德最純全, 故詩人取以起興.





○“三家洲作州”者, 《說文》“州”下云: “水中可居曰州, 周繞其旁, 從重川. 《詩》曰: ‘在河之州’ ” “洲”俗字, 知三家作“州”也. 云“在河之洲”者, 以洲上有林木, 此鳥有別, 其和鳴必在林木隱蔽之處, 故君子取之. 《後漢․張衡傳》“呬河林之蓁蓁兮, 偉<關雎>之戒女”, 李注: “蓁蓁, 茂貌.” 引此詩, 以爲衡睹河洲而思之也. 《薛君章句》: “言雎鳩以聲相求, 必於河洲隱蔽無人之處.” 衡見河洲林木茂密, 雎鳩和鳴, 思詩人諷戒之情而偉之, 與“河洲隱蔽”之說相成. 衡學《魯詩》, 據此知魯韓義同. 《毛傳》但云“水中可居曰洲” 則詩恉不憭. 窈窕淑女 [注] 魯說曰 : 窈窕, 好貌. 韓說 : 窈窕, 貞專貌. 君子好逑 [注] 魯齊“逑”作“仇”. 魯說曰 : 言賢女能爲君子和好衆妾也. 齊說曰 : <關雎>有原, 冀得賢妃正八嬪 韓說曰 : 淑女奉順坤德, 成其紀綱.

[疏] 《傳》: “窈窕, 幽閒也. 淑, 善. 逑, 匹也. 言后妃有關雎之德, 是幽閒貞專之善女, 宜爲君子好匹.” 《箋》: “怨耦曰仇. 言后妃之德和諧, 則幽閒處深宮. 貞專之善女, 能爲君子和好衆妾之怨者, 言皆化后妃之德, 不嫉妬, 謂三夫人以下.”






○“窈窕, 好貌”者, 王逸《楚詞․九歌》注文. 下引《詩》曰: “窈窕淑女.” 王學《魯詩》, 此魯說也. 《廣雅․釋詁》: “窈窕, 好也.” 《方言》: “窕, 美也. 陳楚周南之閒曰窕. 自關而西, 秦晉之閒, 凡美色或謂之好, 或謂之窕. 美狀爲窕, 美心爲窈.” 以“美”釋“窈窕”, 並與王說合. 《釋文》引王肅云: “善心曰窈, 善容曰窕.” 與《方言》義同. 析言之則“窈”․“窕”義分, 渾言之但曰“好”也.








“窈窕, 貞專貌”者, 《文選》-顔延年<秋胡詩>李注引《薛君章句》文. 《說文》: “窕, 深遠也.” 《釋言》: “冥, 幼.” 孫炎本“幼”作“窈”云: “冥, 深暗之窈也.” 《說文》又云: “窕, 深, 肆極也.” 《釋言》: “窕, 閒也.” 又“肆也.” 郭注: “輕窕者, 好放肆.”非也. “肆”與“肆極”同義. 肆極者, 狀其深遠之至. 《淮南․兵略訓》“谿肆無景”, 高注: “肆, 極也. 極谿之深, 不見景也.” 與《說文》“肆極”義合. 惟貞專故幽閒, 惟幽閒故穆然而深遠, 意皆相承爲訓. 薛釋“窈窕”爲“貞專貌”, 主其根心之容而言, 以應上文“雎鳩貞一”之恉, 於義最長★. 匡衡云“致其貞淑, 不貳其操.” 曰“貞”․曰“不貳”, 卽“貞專”之義, 明齊韓說同. 《說文》: “淑, 淸湛也.” 《廣雅․釋詁》: “淑, 淸也.” 言女之容德如水之湛然而淸, 亦深遠意也. ○“魯逑作仇”者,《釋詁》: “仇, 匹也.” 《衆經音義》引李巡注: “仇, 怨之匹也. 怨耦曰仇.” 郭注 : “《詩》曰: ‘君子好仇’ ” 據此, 魯作“仇”

“齊逑作仇”者,《匡衡傳》及《禮․緇衣》引作“仇”, 乃齊作“仇”之驗. 《後漢․張衡傳》․《後漢․邊讓傳》李注․《文選․景福殿賦》李注․嵇康《琴賦》注․嵇康《贈秀才入軍詩》注․白居易《六帖》十七引作“仇”, 並用《魯․齊詩》.








“言賢”至“妾也”者,《列女․湯妃有㜪傳》云: “《詩》曰: ‘窈窕淑女, 君子好仇.’ 言賢女能爲君子和好衆妾也.” (今本《列女傳》作“好逑”. 案: 旣云“和好衆妾”, 字當作“仇”, 今本乃後人據《毛詩》妄改.) 謂衆妾有怨者, 淑女能和好之. 此魯義也. <女曰鷄鳴篇>“知子之好之”, 《箋》: “謂與己和好.” 彼亦釋“好”爲“和”. <常棣篇>“妻子好合”, 謂妻子和合也. 《孟子》“凡我同盟, 旣盟之後, 言歸於好”, 謂言歸於和也. 《箋》云“言后妃之德和諧, 則幽閒處深宮. 貞專之善女, 能爲君子和好衆妾之怨者, 言皆化后妃之德, 不嫉妒”, 係用魯說改毛. 《孔疏》: “此衆妾所以得有怨者, 以其職卑德小, 不能無怨, 故淑女和好之. 見后妃和諧, 能化羣下, 雖有小怨, 和好從化, 亦所以明后妃之德也.”




“關雎”至“八嬪”,《御覽․皇親部》引《詩推度災》文. 宋均注: “八嬪正於內, 則可以化四方矣.” “<關雎>有原”者, 夫婦爲王化之原, 惟<關雎>詩義有之, 故宋云“可以化四方”也. 八嬪, 陳喬樅云: “古者天子․諸侯一娶九女, 一爲適妻, 餘皆爲嬪.《孟子》引《詩》‘刑於寡妻’, 趙岐注 : ‘言文王正己適妻, 則八妾從.’ 八妾卽此所謂八嬪也.”

●愚案 : 《詩緯》用齊說, 趙注用魯說, 義正相通. “冀得賢妃正八嬪”與“求淑女和好衆妾”合. 經言“好”, 緯言“正”者, 和好之俾各消釋怨妒, 以禮制情, 是卽所以正之, 其義相成也.





“淑女”至“紀綱”,《文選》顔延年<宋元皇后哀策>李注引《韓詩》文. 言此淑女能奉順后妃之坤德, 紀綱衆妾, 和好怨者. 義與魯齊同. 此云“成其紀綱”, 《匡衡傳》言“綱紀之首”, 語亦同也. 《易林․履之頤》: “雎鳩淑女, 聖賢配耦, 宜家受福, 吉善長久” 《易林․姤之无妄》: “<關雎>淑女, 賢妃聖耦. 宜家壽母, 福祿長久” 《易林․小畜之小過》: “<關雎>淑女, 配我君子 ; 少姜在門, 君子嘉喜” 皆以淑女爲卽聖配, 不分“后妃”“淑女”爲二人. “少姜”未達其義.


參差荇菜 [注] 三家“參”作“槮”, “荇”作“**氵荇 ”. 左右流之 [注] 魯說 : 左右, 勴也. 流, 擇也.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注] 韓說 : 寐, 息也. [疏]《傳》: “荇, 接余也. 流, 求也. 后妃有關雎之德, 乃能共荇菜․ 備庶物以事宗廟也. 寤, 覺. 寐, 寢也.” 《箋》: “左右, 助也. 言后妃將共荇菜之葅, 必有助而求之者, 言三夫人九嬪以下, 皆樂后妃之事. 后妃覺寐, 則常求此賢女, 欲與之共己職也.”




○《孔疏》: “言此參差然不齊之荇菜.” 參, 借字. “三家參作槮, 荇作氵荇 ”者, 《說文》: “槮, 木長貌.《詩》曰: ‘槮差氵荇 菜’ ” 《文選․長笛賦》“森槮柞樸”, 注: “森槮, 木長貌.” 《文選․西京賦》“橚爽橚槮”, 注: “皆草木盛貌也.”

《說文》“差”下云: “貳也, 差不相値也. 從左․從**丿+丨+人×4.” 《廣雅․釋詁》: “差, 次也.” 槮差, 謂如木有長者․有次者, 槮差然不齊一也. 荇, 俗字.

《說文》“莕”下云: “菨餘也” “氵荇 ”下云: “莕或從洐, 同” (盧文弨云 : “今本《說文》‘氵荇 ’誤脫水旁, 《五經文字》不誤, 云: ‘莕․**氵荇 . 二同.’ 《爾雅․釋文》亦云‘莕’, 《說文》作‘氵荇 ’, 當據以訂正.”) 毛作“參”“荇”, 知許引三家文也.

《釋草》: “莕, 接余.”《說文》“菨餘”, 同音借字. 《孔疏》引陸璣云: “接余, 白莖, 葉紫赤色, 正圓, 徑寸餘, 浮在水上, 根在水底, 與水深淺. 莖大如釵股, 上靑下白, 鬻其白莖, 以苦酒浸之, 爲菹*脆美, 可案酒.” 李時珍云: “葉徑一二寸, 有一缺而形圓如馬蹏者, 蓴也. 葉似蓴而稍銳長者, 荇也.” 《爾雅翼》: “陂澤多有, 今人猶止謂之荇菜, 非難識也. 葉亦卷, 漸開, 雖圓而稍羨, 不若蓴之極圓也. 花則出水, 黃色, 六出. 今宛陵陂湖中彌覆頃畝, 日出照之如金, 俗名‘金蓮子’, 狀亦似蓴, 猪亦好食, 民以小舟載取之以飼猪, 又可糞田, 或因是得‘猪蓴’之名.”

○“左右, 勴也”者, 《釋詁》文. 《邢疏》引《詩》“左右流之”. 《說文》: “**非+勴, 助也.” ‘勴’卽‘非+勴’ 字之省. 《箋》: “左右, 助也.”與《雅》訓合. 《釋文》: “上音佐, 下音佑.” 讀與毛異, 明用魯義.

“流, 擇也”者, 《釋詁》文. 郭注․《邢疏》引同. 《釋言》: “流, 求也.” 郭亦引《詩》爲證. 陳氏奐云: “三家《詩》或用《釋詁》文訓流爲擇.”

●愚案 : 《爾雅》本之周公, 亦兼有衆家附益, 毛取“流, 求”釋經, “流, 擇”固是魯義. 於參差不齊中而擇其長成佳美者, 是“擇”與“求”義亦相近. “左右擇之”, 猶言黽勉求之. “雎鳩”“荇菜”, 並卽所見起興.


○“寐, 息也”者, 《慧琳音義》十四 引《韓詩》文. 《說文》“寤”下云: “寐覺而有信曰寤.” “寐”下云: “臥也.” 顧震福云: “《毛傳》: ‘寐, 寢也.’ 《廣韻》: ‘寐, 寢也, 息也.’ 蓋兼采毛韓二說. 《論語․公冶長》鄭注: ‘寢, 臥息也.’ 《文選․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李注: ‘寢, 猶息也.’ 足證毛韓義同.”

●愚案 : “寤寐”猶言“不寐”, 謂求此淑女, 至於不寐也. <柏舟>“耿耿不寐”, 《易林》作“耿耿寤寐”, 可證. 《鄭箋》釋爲“覺寐”, “覺寐”卽“不寐”矣. 《後漢․應奉傳》: “奉上書: ‘母后之重, 興廢所因. 宜思<關雎>之所求, 遠五禁之所忌.’ ” 據注, 奉爲《韓詩》學, “五禁”用《外傳》文. “<關雎>所求”, 用《韓詩》“寤寐求之”文.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注] 魯說曰 : 服, 事也. [疏]《傳》: “服, 思之也.” 《箋》: “服, 事也. 求賢女而不得, 覺寐則思己職事, 當誰與共之乎.”

○“服, 事也”者, 《釋詁》文. 郭注: “見《詩》.” 《邢疏》: “服者, 《周南․關雎》云: ‘寤寐思服.’ ”此魯義也. “思服”者, 思得此賢妃以和衆妾之事. 《箋》用魯義易毛, 仍說爲后妃求淑女, 故云“思共己職事”, 以曲成毛義也. 桓寬《鹽鐵論․執務篇》: “《詩》云: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有求如<關雎>, 好德如<河廣>, 何不濟不得之有? 言其求誠也.” 桓學《齊詩》, 此齊說.




悠哉悠哉, 輾轉反側 [注] 三家“輾”作“展”. 韓說曰 : 展轉, 反側也. 魯說曰 : 展轉, 不寐貌. [疏]《傳》: “悠, 思也.” 《箋》: “思之哉, 思之哉, 言已誠思之. 臥而不周曰輾.”

○《說文》: “悠, 憂也.” 不得淑女, 以爲己憂. “悠哉悠哉”, 猶悠悠也, 二“哉”字增文以成句. 《楚詞․初放》“悠悠蒼天兮”, 王注: “悠悠, 憂貌.” 與《說文》義合, 重言之見其憂之長也.





“三家輾作展”者, 《釋文》: “輾, 本亦作展.” 呂忱: “從車․展”是“輾”字始見《字林》, 知三家作“展”. 《說文》: “**馬展, 馬轉臥土中.” 人轉臥謂之“展”, 故馬轉臥卽於“展”旁加“馬”謂之“**馬展 ”, 益證字之不當爲“輾”也.

“展轉, 反側也”者, 《廣雅․釋詁》文, 卽以本句互釋. 《廣雅》兼有魯韓義, 此韓義也. 《說文》: “展, 轉也.” 是“展”․“轉”義同. 《禮․曲禮》鄭注: “側, 反側也.” 蓋分言之則“反”訓“覆”․“側”訓“旁”, 連言之則“反”“側”義亦同, 故“展轉”訓“反側”, “反側”亦訓“展轉”. 《何人斯․箋》: “反側, 展轉也.” 與《廣雅》互證而義益顯. 《詩》重言以申意, 總謂不安之狀耳. 孔子言“<關雎>哀而不傷”, 卽謂此也.

“展轉, 不寐貌”, 《楚詞․九歌》王注文引本詩, 蓋魯義.


參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注] 魯韓說 : 友, 親也. [疏]《傳》: “宜以琴瑟友樂之.” 《箋》: “言后妃旣得荇菜, 必有助而采之者. 同志爲友, 言賢女之助后妃共荇菜, 其情意乃與琴瑟之志同. 共荇菜之時樂必作(祭樂).”

○《說文》: “采, 捋取也.” 琴瑟, 大祭祀及房中樂皆用之. 《箋》云“共荇菜之時樂必作”, 是以琴瑟爲祭樂. 《疏》引孫毓云:“若在祭時, 則樂爲祭設, 何言德盛? 設女德不盛, 豈祭無樂乎? 又琴瑟樂神, 何言友樂也. 豈得以祭時之樂友樂淑女乎? 以此知毛意思淑女未得, 假設之詞也.”

●愚案 : 《傳》上云“后妃有<關雎>之德, 乃能共荇菜․備庶物以事宗廟”, 下云“德盛者宜有鍾鼓之樂”, 旣明言事宗廟, 又鍾鼓不能奏於房中, 是毛意以爲祭樂, 鄭申成之. 孫駁《箋》袒《傳》, 未爲公論. 然樂爲淑女設, 卽不得是祭樂, 孫說實有裨經恉. 如《韓詩》“鍾鼓”一作“鼓鍾”, 知琴瑟與鍾皆房中所用, 可無祭樂之疑. 賴此孤證, 袪《毛傳》數千年之惑, 誠古經之幸矣. “友, 親也”者, 《廣雅․釋詁》文, 魯韓義也. 《釋名․釋親屬》: “友壻, 言相親友也.” 《孔疏》: “思念此女, 若來則琴瑟友而樂之. 思設樂以待之, 親之至也.” 又云: “言友者, 親之如友.” 與《廣雅》合.





參差荇菜, 左右芼之. [注] 魯說曰 : 芼, 搴也, 取也. 齊說曰 : 芼, 草覆蔓. 韓“芼”作 “**毛見 ”. [疏]《傳》: “芼, 擇也.” 《箋》: “后妃旣得荇菜, 必有助而擇之者.”

○“芼, 搴也”者, 《釋言》文. 郭注: “謂拔取菜.” 《邢疏》云: “孫炎曰: ‘皆擇菜也.’ 某氏曰: ‘搴, 猶拔也.’ 郭云: ‘謂拔取菜’ 以搴是拔之義. <關雎>云‘左右芼之’, 毛云: ‘芼, 擇.’ 亦謂拔菜而擇之也. ”

案, 《釋言》是魯說, 與毛異, 孫溷爲一, 邢遷就其說, 非是. “拔”“擇”自二義, 不相通假.

“芼, 取也”者, 《廣雅》《釋詁》文. 又云: “搴, 取也.” 是“搴”“取”義同, 並魯訓.

“芼, 草覆蔓”者, 《說文》文, 引《詩》曰: “左右芼之.” 陳壽祺云: “《昏義》言, 婦人將嫁, 敎於宗室, ‘敎成祭之, 牲用魚, 芼之以蘋藻’, 卽‘覆’之義也.” ●愚案 : 以荇菜覆蔓於牲上以爲祭品, 許說正本《昏義》, 齊說也.


“韓芼作毛見 ”者, 《玉篇․見部》引《詩》曰: “‘左右毛見 之’, 毛見 , 擇也. 毛見 亦本作芼.” 顧野王時惟《韓詩》存, 而引字作“毛見 ”, 與毛異, 證以《玉篇》中它所引《詩》, 知顧用《韓詩》也. 《說文》: “毛見 , 擇也. 從見․毛聲.” 毛訓“芼”爲“擇”, 以“芼”爲“毛見 ”借字. 《徐璈》云: “《廣雅》: ‘毛見 , 視也.’ 諦視而擇之.” 其義相成.


窈窕淑女, 鍾鼓樂之. [注] 韓“鍾鼓”亦作“鼓鍾”. 韓說曰 : 后妃房中樂有鍾磬. [疏]《傳》: “德盛者宜有鍾鼓之樂.” 《箋》: “琴瑟在堂, 鍾鼓在庭, 言共荇菜之時, 上下之樂皆作, 盛其禮也.”

○《說文》: “鍾, 酒器也. 從金․重聲.” “鐘, 樂鐘也. 秋分之音, 物種成, 從金․童聲.” 今經典通作.

“韓鍾鼓作鼓鍾”者, 《外傳》五引《詩》曰: “鼓鍾樂之.” 徐璈云 : “鼓鍾, 謂擊鍾也. 故<靈臺>曰‘於論故鍾’, 又曰‘鼉鼓逢逢’, 蓋編鍾, 《左傳》所謂歌鍾也.”






“后妃房中樂有鍾磬”者,《隋書․樂志》引漢侯包《韓詩翼要》文. 杜佑《通典》百四十七․陳暘《樂書》百十三引同. (《隋書․經籍志》: 包著《韓詩翼要》十卷. “包”一作“苞”) 云“房中樂有鍾磬”者, 鍾磬, 所以節樂, 此證成《韓詩》“鼓鍾”之義. 侯云然者, 《磬師》“掌敎擊磬․擊編鍾, 敎縵樂․燕樂之鍾磬”, 鄭注: “磬亦編於鍾言之者, 鍾有不編, 不編者鍾師擊之. 縵樂, 謂雜聲之和樂者也. 燕樂, 房中之樂, 所謂陰聲也. 二樂皆敎其鍾磬.” 據此, 房中樂有鍾磬. 詩上詠淑女, 下言作樂, 明是奏樂於房, 故云“鼓鍾樂之”, 言鍾則有磬可知, 此卽《禮》文可明《詩》義也.

《鍾師》云 : “掌金奏. 凡樂事, 以鍾鼓奏《九夏》.” “凡祭祀饗食, 奏燕樂.” 鄭注: “以鍾鼓奏之.” 《賈疏》: “饗食, 謂與諸侯行饗食之禮. 在廟, 故與祭祀同樂.” 據此, 燕樂奏於房中, 用鍾磬; 奏於祭祀饗食, 用鍾鼓, 猶《磬師》“凡祭祀, 奏縵樂”, 旣繫於磬師, 知縵樂用鍾磬.

《鍾師》“掌鼙鼓縵樂”, 鄭注: “謂作縵樂, 鼓鼙以和之.” 旣繫於鍾師, 則縵樂用鼙, 其義一也.

《燕禮》云: “若與四方之賓燕, 有房中之樂.” 鄭注: “絃歌《周南》《召南》之詩, 而不用鍾磬之節也.” 鄭知不用鍾磬者, 以用之賓燕, 與諸侯饗食之禮同, 必是以鍾鼓奏之, 故言“不用鍾磬”, 與《鍾師》注義相發. 《賈疏》乃謂磬師敎房中樂, 待祭祀而用之, 故有鍾磬, 房中及燕則無鍾磬. 殊未明晰, 自來亦無達鄭恉者. 陳祥道《禮書》因謂鄭氏注義岐出爲自惑, 誣鄭甚矣.

《韓詩外傳》一: “古者天子左五鍾, 將出, 則撞黃鐘, 而右五鍾皆應之. 馬鳴中律, 駕者有文, 御者有數. 立則磬折, 拱則抱鼓, 行步中規, 折旋中矩, 然後太師奏升車之樂, 告出也. 入則撞蕤賓, 以治容貌, 容貌得則顔色齊, 顔色齊則肌膚安. 蕤賓有聲, 鵠震馬鳴, 及倮介之蟲, 無不延頸以聽. 在內者皆玉色, 在外者皆金聲, 然後少師奏升堂之樂, 卽席告入也. 此言音聲相和․物類相感․同聲相應之義也. 《詩》曰: ‘鍾鼓樂之’, 此之謂也.” 韓此引又作“鍾鼓”, 足證《詩》古本元不同, 《韓傳》各據所見爲說.

《磬師․疏》云: “《鍾師》云‘掌金奏’, 又云‘以鍾鼓奏《九夏》’, 明是鍾不編十二辰, 零鍾也. 若《書傳》云‘左五鍾, 右五鍾也.’” 所引《書傳》正與《外傳》合. 《大司樂》“王出入, 則令奏《王夏》”, 《疏》云: “王出入, 據大祭祀言.” ◎案, 《王夏》卽《九夏》之一, 旣奏《王夏》, 明當用鍾鼓, 足證《外傳》言天子出入, 亦主祭祀言也. 大抵《外傳》雜采諸家, 不專一義, 解者惟擇所宜. 侯作《翼要》, 專主鍾磬之說, 以韓《內傳》作“鼓鍾”, 本義宜然也. 孔子曰“<關雎> 樂而不淫”, 云“樂”․云“不淫”, 明指房中言, 卽此語推之, 知聖人所見《詩經》必作“鼓鍾”, 而“鍾鼓”乃後出誤本. 《毛傳》“共荇菜․備庶物以祭宗廟”, 蓋所據本作“鍾鼓”, 故以爲祭祀, 不云房中之樂, 此二說不可得兼. 後人用《毛詩》“鍾鼓”之文, 仍取韓說房中之義, 斯爲謬矣. 房中樂者, 惟燕樂奏於房, 故以“房中”名之, 蓋今俗所云“細樂”. 《鄕飮酒禮》: “乃合樂《周南․關雎》《周南․葛覃》《周南․卷耳》, 《召南․鵲巢》《召南․采蘩》《召南․采蘋》.” 鄭注 : “《周南》《召南》, 《國風》篇也, 王后․國君夫人房中之樂歌也.” 《燕禮》鄭注 : “謂之房中者, 后夫人之所諷誦以事其君子.” 《磬師․賈疏》: “房中之樂, 卽<關雎>, 《二南》也. 謂之房中者, 房中謂婦人后妃以風喩君子之詩, 故謂之房中之樂.” 蓋周之後世, 樂歌慶及《二南》, 此房中後起之義, 與《詩》本義無涉.


關雎五章, 章四句. 故言三章, 一章章四句, 二章章八句. [疏]《釋文》: “五章是鄭所分, ‘故言’以下是毛本意, 後放此.”


1.02 葛覃 [注] 魯說曰 : <葛覃>, 恐其失時. [疏]《毛序》: “后妃之本也. 后妃在父母家, 則志在於女功之事, 躬儉節用, 服澣濯之衣, 尊敬師傅, 則可以歸安父母, 化天下以婦道也.” 《箋》: “躬儉節用, 由於師傅之敎. 而後言尊敬師傅者, 欲見其性亦自然. 可以歸安父母, 言嫁而得意, 猶不忘孝.”

○“<葛覃>, 恐其失時”者, 《古文苑》蔡邕<協和婚賦> 云: “考遂初之原本, 覽陰陽之綱紀. 乾坤和其剛柔, 艮兌感其脢腓. <葛覃>恐其失時, <摽梅>求其庶士. 唯休和之盛代, 男女得乎年齒. 婚姻協而莫違, 播欣欣之繁祉.” 徐璈云 : “賦意蓋以葛之長大而可爲絺綌, 如女之及時而當歸於夫家. 刈濩汗澣, 且以見婦功之敎成也, 故與<摽梅>並稱. 是亦士大夫婚姻之詩, 與何休謂‘歸寧非諸侯夫人之禮’者義同, 魯家之訓也. ” ●愚案 :徐說是也. 蔡賦“恐失時”, 用首章詩意. 次章已嫁, 三章歸寧, 正美其不失時. 玩賦末四語, 歸美意可見. 文王化行國中, 婚不違期, 非獨士大夫爲然, 此就本詩說之. 《鄕飮酒․燕禮》鄭注: “<葛覃>, 言后妃之職.” 此推言房中樂歌義例, 若用以說《詩》, 則不可通, 以“澣衣”․“歸寧”皆非后妃事也.









葛之覃兮, 施于中谷, 維葉萋萋. [注] 韓“維”作“惟”. 韓說曰 : 惟, 辭也. 萋萋, 盛也. 魯說曰 : 萋萋, 茂也. [疏]《傳》: “興也. 覃, 延也. 葛, 所以爲絺綌, 女功之事煩辱者. 施, 移也. 中谷, 谷中也. 萋萋, 茂盛貌.” 《箋》: “葛者, 婦人之所有事也. 此因葛之性以興焉. 興者, 葛延蔓於谷中, 喩女在父母之家, 形體浸浸日長大也. 葉萋萋然, 喩其容色美盛也.”

○《說文》: “葛, 絺綌草也.” 《釋詁》: “覃, 延也.” 郭注: “謂蔓延.” 蔡賦作“葛(艹+覃)”, 陳喬樅以爲三家文. 案, 《釋文》: “葛覃, 本亦作蕈. 徒南反.” 是《毛詩》有作“蕈”者. 《淮南․原道訓》高誘注: “潭, 讀葛覃之覃.” 又: “潯, 讀葛覃之覃” 高用《魯詩》, 而“覃”字不皆從“艸”. 《禮․緇衣․釋文》: “葛覃, 本亦作蕈.” 知《齊詩》亦不皆從“艸”, 是“蕈”字乃衆家異文也. 《說文》: “蕈, 桑*艹耎.” “覃, 長味也.” 引申之, 凡延長者皆訓“覃” “蕈”借字, “覃”正字.

顔師古《匡謬正俗》云: “‘施于中谷’, 與‘施于條枚’, 義兼訓‘移’, 音亦爲‘貤’. 言葛生於此而蔓延漸移於彼也.” 《孔疏》: “中谷, 谷中. 倒其言者, 古人之語皆然, 詩文多此類也.” 又引王肅云: “葛生於此, 蔓延於彼, 猶女之當外成也.” 孔駁之云: “案下句‘黃鳥于飛’, 喩女當嫁, 若此句亦喩外成, 於文爲重. 毛意必不然.” ●愚案 :《傳》云“興也”, 未嘗指定某句興某事. 如鄭說黃鳥飛集灌木, 興女有嫁於君子之道, 則王喩外成爲重, 然與毛意無涉, 《孔疏》非也. 葛生延蔓, 猶在谷中, 鄭說較勝. 但黃鳥翔集和鳴, 見雌雄情意之至, 陽春融和, 草木暢茂, 時鳥音變, 淑女有懷, 天機所流, 有觸斯感. ★魯說以爲恐婚姻之失時, 義優於毛鄭也. 此從已嫁後追詠其情事. “惟, 辭也”者, 《文選》-楊雄<羽獵賦>․阮籍<詠懷詩>李注引薛君《韓詩章句》文. 據此, 《毛詩》“維”字, 韓皆作“惟”, 它篇並同, 疏不復出.

“萋萋, 盛也”者, 《文選》-潘岳<藉田賦>李注引《章句》文.

“萋萋, 茂也”者, 《廣雅․釋訓》文, 魯說也. 茂․盛義同, 故毛云“萋萋, 茂盛貌”.


★黃鳥于飛, 集于灌木, 其鳴喈喈. [注] 魯說曰 : 倉庚, 幽冀謂之黃鳥.

    魯“灌”亦作“樌” 

[疏]《傳》: “黃鳥, 摶黍也. 灌木, 藂木也. 喈喈, 和聲之遠聞也.” 《箋》: “葛延蔓之時, 則摶黍飛鳴, 亦因以興焉. 飛集藂木, 興女有嫁于君子之道. 和聲之遠聞, 興女有才美之稱達於遠方.”

○★“倉庚幽冀謂之黃鳥”者, 《呂覽․仲春紀》高注: “倉庚, 《爾雅》曰商庚․黎黃, 楚雀也. 秦人謂之黃離, 齊人謂之摶黍, 幽冀謂之黃鳥. 《詩》曰‘黃鳥于飛, 集于灌木’是也.” 此魯說也 《方言》: “*鳥麗 黃, 自關而西謂之鳥麗 黃, 或謂之黃鳥, 或謂之楚雀.”楊亦用魯說. 《孔疏》引陸璣云: “黃鳥, 黃*鳥麗 留也, 或謂之黃粟留. 幽州人謂之黃鸎, 一名倉庚, 一名商庚, 一名鵹黃, 一名楚雀. 齊人謂之摶黍. 當葚熟時, 來在桑閒, 故里語曰 : ‘黃栗, 留看我, 麥黃葚熟.’ 亦是應節趨時之鳥也.” 與楊高說合. 今楚人亦謂之“黃鸎”, 不獨幽州爲然. 《說文》“離”下云: “離黃, 倉庚也, 鳴則蠶生.” “*黎 隹 ”下云: “*黎 隹 黃也. 從隹, 黎聲. 一曰楚雀, 其色黎黑而黃.” 據此, 正今之黃鶯. 《七月詩》: “春日載陽, 有鳴倉庚.” 《鄭箋》亦以倉庚鳴爲可蠶之後, 與《說文》合. ★“*鳥麗”卽“鸝”字, 與“黎”․“離”․“*黎 鳥”․“鵹”同音通用. “離黃”之爲“黃離”, 猶“螽斯”之爲“斯螽”. “離”․“栗”一聲之轉, “離”․“留”又雙聲, 短呼爲“離”, 長呼得“離留”二字也. 《釋鳥》: “倉庚, 商庚.” 郭注: “卽鵹黃也.” 又云: “鵹黃, 楚雀.” 注: “卽倉庚也.” 又云: “皇, 黃鳥.” 注: “俗呼黃離留, 亦名摶黍.” ◎案, “皇, 黃鳥”, 郭注誤, 馬屬黃白曰“皇”, 此鳥名“皇”, 知非“鵹黃”之鳥也. 而段玉裁焦循遂謂《毛傳》以“摶黍”釋“黃鳥”, 不云卽“倉庚”, 是詩之“倉庚”爲“黃鶯”, 而“黃鳥”爲今之“黃雀”. 黃雀啄粟, 故有“摶黍”之名, 因改“摶”爲“搏”, 以成其義. 攷《釋文》: “摶黍, 徒端反.” 不音“搏”. 禽蟲隨地異名, 不煩强釋, 必謂啄粟, 故名“摶黍”, 然則螽斯名“舂黍”, 亦能啄粟乎? 黃鳥名“楚雀”, 惟楚地有乎? 竊謂“啄粟”之黃鳥․“交交”之黃鳥, 是黃雀, 它詩皆黃鶯. 郝懿行云: “其鳴聲和調而圓亮, 故<葛覃>云‘其鳴喈喈’. 其毛色陸離而鮮明, 故<東山>云‘熠燿其羽’. 其爲鳥柔易而近人, 故<凱風>云‘睍睆黃鳥’. 其頸端有細毛雜色, 故《小雅》云‘綿蠻黃鳥’. 《文選》注引《薛君章句》云: ‘綿蠻, 文貌也.’ ” 其說是矣.

于, 詞也. “于飛”猶“聿飛”, 說詳<桃夭>.

“魯灌亦作樌”者, 《釋木》: “灌木, 叢木.” 郭注: “《詩》曰: ‘集于灌木.’ ” 陳喬樅云: “《爾雅․釋文》‘樌木’字又作‘灌’. 下文‘木叢生爲樌’, 《釋文》同. 據陸所見《爾雅》本作‘樌’, 則注引《詩》當亦作‘集於樌木’, 郭用舊注《魯詩》之文, 故字同. 作‘樌’與毛異, 或本《爾雅》及《呂覽》高注. 作‘灌木’者, 是後人依《毛詩》改之.” ●愚案 : 《詩釋文》“灌木”下毛無“亦作”本, 則作“樌”者, 魯家異文也. 《說文》: “喈, 鳥鳴聲.” 重言“喈喈”, 鳴相和也. 《玉篇․口部》“喈”下引《詩》云: “ ‘其鳴喈喈’, 喈喈, 和聲之遠聞也.”

葛之覃兮, 施于中谷, 維葉莫莫. [注] 魯韓說曰 : 莫莫, 茂也. [疏]《傳》: “莫莫, 成就之貌.” 《箋》: “成就者, 其可采用之時.”

○“莫莫, 茂也”者, 《廣雅․釋訓》文. 《說文》: “莫, 日且冥也. 從日, 在茻中.” ★詩重言“莫莫”, 其義自衆草翳不見日引申而出, 以狀葛葉延蔓廣遠. 後人增水旁爲“漠漠”, 詩家言“廣言”義多承用之, 自此詩始也. 《詩巧言》章․《禮․內則》注, 《釋文》並云“莫”, 又作“漠”, 是其證矣.

是刈是濩. 爲絺爲綌, 服之無斁. [注] 韓說曰 : 刈, 取也. 濩, 瀹也 . 魯說曰 : “是刈是鑊.” 鑊, 煮之也. 韓說曰 : 結曰絺, 辟曰綌. 魯齊“斁”作“射”. 齊說曰 : 射, 厭也. 言己願采葛以爲君子之衣, 令君子服之無厭, 言不虛也. [疏]《傳》: “濩, 煮之也. 精曰絺, 粗曰綌. 斁, 厭也. 古者王后織玄紞, 公侯夫人紘綖, 卿之內子大帶, 大夫命婦成祭服, 士妻朝服, 庶士以下各衣其夫.” 《箋》: “服, 整也. 女在父母之家, 未知將來所適, 故習之以絺綌煩辱之事, 乃能整治之無厭倦, 是其性貞專.”

○“刈, 取也”者《詩釋文》文: “是艾, 本亦作刈, 魚廢反. 《韓詩》云: ‘刈, 取也.’ ” 據此, 毛作“艾”, 韓作“刈”, 《孔疏》本毛作“刈”, 是所見本異. 《爾雅․釋文》: “是乂, 本亦作刈.” 是陸據《爾雅》本作“乂”. 《說文》: “乂, 芟草也. 或從刀, 作刈.” ●今案: 葛但言芟, 其義不全, 故韓申訓曰“取也”.

“濩, 瀹也”者, 《釋文》“是濩”下云: “胡郭反, *煮也. 《韓詩》云: ‘濩, 瀹也’ 音羊灼反.” ●愚案 : 《說文》: “瀹, 漬也” 服虔《通俗文》云: “以湯煮物曰瀹.” 《旣夕禮》“其實皆瀹”, 注: “皆湛之湯.” 李黼平云: “《說文》: ‘濩, 雨流*霤下貌.’ 則濩爲浸漬淋灕之狀, 與‘瀹’字意同, 皆謂浸漬而煮之也. ”

“是刈是鑊. 鑊, 煮之也”者, 《釋訓》文. 陳喬樅云: “《爾雅》‘是鑊’, 《釋文》: ‘又作濩.’ 《毛詩》作‘濩’, 卽‘鑊’之假借. 《詩正義》引《爾雅》云云, 又申之曰: ‘以煮之於鑊, 故曰鑊煮, 非訓鑊爲煮.’ (今本並改爲“濩”, 誤.) 據此, 知孔見《爾雅》本作‘是鑊’, ‘鑊’字亦是《魯詩》文也. 郝懿行云: “《說文》: ‘鑊, 鑴也.’ ‘鑴, 瓽也.’ 《淮南․說山訓》注: ‘無足曰鑊.’ 鼎․鑊皆煮器, 惟有足․無足爲異. 然則刈亦芟草之器, 因名芟爲刈, 且刈與鑊配, 並是器名. 故《齊語》‘挾其鎗刈耨鎛’, 韋昭注: ‘刈, 鐮也.’ 《方言》云: ‘刈, 鉤.’ 《說文》‘鉤’作‘*句刂’, 云: ‘鐮也.’ ” ●愚案: “刈”․“鑊”器名, 而以爲用器之稱, 此魯義實字虛用例也.

○“爲”者, 煮葛以爲衣. 《說文》: “絺, 細葛也.” “綌, 粗葛也.” “結曰絺, 辟曰綌”者, 《玉篇․系部》引《韓詩》文. 顧震福云: “《說文》: ‘結, 絺也’ ‘絺, 結不解也.’ 《釋名》: ‘結, 束也.’《柏舟․釋文》: ‘辟, 本又作擘.’ 《孟子․滕文公篇》‘妻辟纑’, 《高士傳》作‘擘纑’. 《喪大記》‘絞一幅爲三, 不辟’《正義》: ‘古字假借, 讀辟爲擘.’ 《詩》言績葛爲布, 結束使密則精, 擘分使疏則粗也.” 《說文》: “斁, 厭也. 《詩》曰: ‘服之無斁.’ ” 此引《毛詩》.

“魯齊斁作射”者, 《釋詁》: “射, 厭也.” 郭注: “《詩》曰: ‘服之無射.’ ” 《楚詞․招魂》王注: “射, 厭也.《詩》曰: ‘服之無射.’ ” 是述魯文. 《禮․緇衣》: “<葛覃>曰: ‘服之無射.’ ” 是齊作“射”. “斁”“射”字, 經典假借通用. “射厭”至“虛也”, <緇衣>鄭注文.

云“爲衣令君子服之”者, 是以爲女適人後事, 較《箋》云“在父母家習絺綌煩辱之事”者其義爲長, 此齊說也. 《易林․兌之謙》: “葛生衍蔓, 絺綌爲願.” 焦用《齊詩》. 言“爲願”, 與注言“已願”同.

云“無厭”者, 見君子安其所服, *恒德永好之意.

“言不虛也”者, 《孔疏》云: “君子實得其服而不虛也.” 案: 《詩》言絺綌之事, 始於爲而終於服, 見婦功之實有成, 故彼文引以爲證. 此“君子”, 謂大夫. 以魯說推之, 仲春昏時, 女子睹物有懷, 未夏適人, 親治絺綌爲君子服. 見文王聖化隆治, 國中士女婚期無愆, 此歌詠所由起. 如《傳》《箋》所云, 當葛葉成就之時, 女尙在父母家, 過時不婚, 非詩意也.

言告師氏, 言告言歸. [注] 魯說曰 : 婦人所以有師者何? 學事人之道也. [疏]《傳》: “言, 我也. 師, 女師也. 古者女師敎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祖廟未毁, 敎于公宮三月. 祖廟旣毁, 敎于宗室. 婦人謂嫁曰歸.” 《箋》: “我告師氏者, 我見敎告于女師也. 敎告我以適人之道. 重言‘我’者, 尊重師敎也. 公侯․宗室, 於族人皆爲貴.”

○《釋詁》: “言, 我也.” 此女自我也, 《詩》云我告師氏矣, 我告者何? 我歸耳. 歸, 卽末章“歸寧”之“歸”. 《毛傳》“婦人謂嫁曰歸”, 今知非者, 上章詠適人後事, 此不當復言嫁也.

“婦人”至“道也”, 班固《白虎通․嫁娶篇》文, 下引此詩二句爲證, 云: “婦人有師者.” 《說文》: “*가, 女師也. 從女, 加聲. 杜林說: 加敎於女也. 讀若阿.” “*女每, 女師也. 從女, 每聲, 讀若母.” ●案, “*女每”與“姆”同, 亦作“母”. 《史記․倉公傳》作“阿母”, 蓋轉寫失眞, 音存字變, 卽此“師氏”矣. 云“學事人之道也”者, 《昏義․孔疏》云: “昏禮, 姆纚笄綃衣, 在其右. 鄭注: ‘姆, 婦人五十無子, 出而不復嫁, 能以婦道敎人者.’ 鄭知女師之姆必是無子而出者, 以女已出嫁, 母尙隨之. 《公羊․襄三十年傳》曰: 宋災, 伯姬存焉. 傅至, 母未至, 逮火而死. 若非出而不嫁, 何以得隨女在夫家? 母旣如此, 傅亦宜然.” 《孔疏》又云: “ 《南山․鄭箋》: 文姜與姪娣及傅姆同處, 襄公不宜往雙之. 則傅亦婦人也. 何休云: ‘選老大夫爲傅, 大夫妻爲母.’ 禮重男女之別, 大夫不宜敎女子, 大夫之妻當從夫氏, 不當隨女而適人, 事無所出, 其言非也.” ●愚案 : 孔據《昏禮․公羊傳》知姆當隨女往夫家, 《說文》釋“姆”爲“女師”, 是姆․女師非有二義. 陳氏奐謂: “女師與傅姆異, 女師在公宮宗室, 不隨行, 傅姆隨女同行.” 臆爲區別, 以證成《毛傳》“在父母家”之義, 其說非是. 《內則》: “大夫以上立師․慈․保三母.” 亦證此爲大夫家婚姻之詩矣.

薄汙我私, 薄澣我衣. 害澣害否,

[疏]《傳》: “汗, 煩也. 私, 燕服也. 婦人有副褘盛飾, 以朝事舅姑, 接見于宗廟, 進見于君子, 其餘則私也. 害, 何也. 私服宜澣, 公服宜否.” 《箋》: “煩, 煩撋之用功深. 澣, 謂濯之耳. 衣, 謂褘衣以下至褖衣. 我之衣服, 今者何所當見澣乎? 何所當否乎? 言常自潔淸以事君子.” ○《後漢․李固傳》“薄言震之”, 李注引《韓詩》曰: “薄, 辭也.”

全《詩》義同.

《說文》: “汙, 薉也.” 《衆經音義》引《字林》: “穢也.” 《釋名》: “洿也.” ▶私, 近身衣. 凡親褻者皆謂之私, 近身衣爲“私衣”, 猶言“*(衣幸丸)服”矣. “私”與“衣”不分二事, “我私”“我衣”, 對文以見義, 省字以成句. 下言“我衣”, 則知上“我私”爲私衣. 猶<大田篇>“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 上言“公田”, 則知下“我私”爲私田也. ▶《說文》: “澣, 濯衣垢也.” 二句相屬爲文, 言我之私衣旣薄汙矣, 則薄澣之. ▶“害”“曷”雙聲, 古借“害”爲“曷”, 故“害”易訓“何”. 此衣服中又有未汙而不必澣者, 故云何者當澣乎? 何者當否乎? 心口相商之詞也.

歸寧父母. [注] 魯說曰 : 自大夫妻, 雖無事, 歲一歸寧. [疏]《傳》: “寧, 安也. 父母在, 則有時歸寧耳.”

○《釋詁》: “寧, 安也.” 《說文》: “寧, 願詞也.” “寍, 安也.” 今訓“安”之“寍”, 《詩》通作“寧”. “自大夫妻雖無事歲一歸寧”者, 《公羊․莊二十七年傳》何休《解詁》云 “諸侯夫人尊重, 旣嫁, 非有大故不得反. 惟自大夫妻, 雖無事, 歲一歸寧.” 徐彦疏: “自, 從也. 言從大夫妻以下, 卽《詩》云‘歸寧父母’是也. 《詩》是后妃之事, 而云‘大夫妻’者, 何不信《毛敍》故也.” ●案, 古天子․諸侯夫人皆不歸寧, 《穀梁》以婦人旣嫁踰竟爲非禮, 《傳》凡八見. 春秋經莊二十七年冬: “杞伯姬來.” 《左傳》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 出曰“來歸”. 《公羊傳》直來曰“來”, 大歸曰“來歸”, 二《傳》解經意同, 非謂有當於禮. 蓋春秋以降, 多違禮自恣, 若魯文姜․杞伯姬皆是. <泉水><載馳>皆以父母旣沒, 義不得往, 則知因父母存而歸寧者必多. 然如《國策》趙左師觸讋對太后云: “媼之送燕后, 祭祀必祝之曰: ‘必勿使反.’ ” ★時至戰國, 猶知此義, 在西周之初, 自無后妃歸寧之事, 毛說疑與禮不合. 惟大夫妻有歸宗之道, 見《禮․喪服傳》. 又《鄭志》答趙商曰: “婦人有歸宗, 謂目其家之爲宗者. 大夫稱家.” 與《解詁》合. 詳詩恉, 以魯爲長. 《說文》: “*晏, 安也.《詩》曰: ‘以*晏父母.’ ” 段玉裁云: “引三家《詩》.” ●愚案 : 此或齊韓文.

葛覃三章章六句終(周南)

1.03 卷耳 [注] 魯說曰 : 思古君子官賢人, 置之列位也. [疏]《毛序》: “后妃之志也. 又當輔佐君子, 求賢審官, 知臣下之勤勞, 內有進賢之志, 而無險詖私謁之心, 朝夕思念, 至於憂勤也.” 《箋》: “謁, 請也.”

○“思古”至“位也”, 《淮南․俶眞訓》云“《詩》云: ‘采采卷耳, 不盈頃筐. 嗟我懷人, 寘彼周行.’ 以言慕遠世也.” 高注: “《詩․周南․卷耳篇》也. 言采易得之菜, 不滿易盈之器, 以言君子爲國執心不精, 不能以成其道, 猶采易得之菜, 不能滿易盈之器也. ‘嗟我懷人, 寘彼周行’, 言我思古君子官賢人, 置之列位也. 誠古之賢人各得其行列, 故曰慕遠也.” 此魯說. 《左․襄十五年傳》: “君子謂楚於是能官人. 官人, 國之急也. 能官人, 則民無覦心. 《詩》云: ‘嗟我懷人, 寘彼周行.’ 能官人也. 王及公․侯․伯․子․男, 甸․采․*衛大夫, 各居其列, 所謂周行也.” 杜注: “周, 徧也. 詩人嗟歎, 言我思得賢人, 置之徧於列位.” 左氏引《詩》固多斷章取義, 此說“周行”與魯合, 是《詩》本意如此. 參證《荀子․解蔽篇》, (引見下.) 此詩爲慕古懷賢, 欲得徧置列位, 思念深長. 諸家無異說. 《藝文類聚》三十引束晳云: “詠<卷耳>則忠臣喜.” 《唐書․劉墝傳》同. 蓋人君志在得人, 是以賢才畢集, 樂爲效用, 而國勢昌隆也. 《鄕飮酒燕禮》鄭注: “<卷耳>, 言后妃之志.” 亦後來樂歌義例, 無關詩恉.

采采卷耳, 不盈頃筐. [注] 魯“卷”亦作“菤”. 韓說曰: 頃筐, 欹筐也. [疏]《傳》: “憂者之興也. 采采, 事采之也. 卷耳, 苓耳. 頃筐, 畚屬, 易盈之器也.” 《箋》: “器之易盈而不盈者. 志在輔佐君子, 憂思深也.”

○<芣苢>薛君說云“采采而不已”, 此“采采”詩義當同, 采而又采, 是不已也. 《釋草》: “菤耳, 苓耳.” 《釋文》: “菤謝作卷《詩》‘卷耳’是也.” 《本草》作“枲耳”, 云: “一名胡枲, 一名地葵, 一名葹, 一名常思.” 陶注云: “一名羊負來, 昔中國無此物, 言從外國逐年羊毛中來也.” 《廣雅》云: “苓耳․蒼耳․葹․常枲․胡枲之類耳.” ◎案, 《爾雅》“菤”字, 魯家異文. 《說文》: “蓩, 卷耳也.” “苓, 卷耳也.” 是卷耳有二. 《玉篇》以“蓩”爲毒艸. 《楚詞․九思》“枲耳兮充耳”, 王注: “枲耳, 惡草也.” 此“枲耳”當卽是“蓩”. 《說文》之“苓”, 則《詩》所謂“卷耳”. 蓋名狀俱同, 毒不毒有別. 《孔疏》引陸璣云: “葉靑白色. 似胡荽, 白華, 細莖蔓生, 可煮爲茹, 滑而少味. 四月中生子, 如婦人耳中璫, 今或謂之耳璫, 幽州人謂之爵耳是也.” ◎案, 《列子釋文》引《蒼頡篇》云: “*薁耳, 一名蒼耳.” 《埤雅》引《荊楚記》同. 陳啓源桂馥皆以爲卽今藥中“蒼耳子”是也. 《箋》“器之易盈而不盈者”․“憂思深也”, 卽用《荀子》引《詩》意(見下.) ▶《御覽》九百九十八引《毛詩․卷耳》曰: “采采卷耳, 不盈傾筐.” 《易林․鼎之乾》: “傾筐卷耳, 憂不能傷.” 《易林》用《齊詩》, 是齊毛俱有異文作“傾”. 《說文》: “頃, 頭不正也.” “傾, 仄也.” 字當以“傾”爲正. “頃筐, 欹筐也”者, 《詩釋文》引《韓詩》文. 《說文》: “欹, 持去也.” 無“傾側”義. 《玉篇》“欹”下云: “今作不正之㩻” “㩻”下云: “傾低不正, 亦作欹.” 是“欹”爲“㩻”之借字. 《說文》: “箸, 飯攲也.” 段玉裁云: “當作飯㩻, 箸必傾側用之, 故曰飯㩻. 宗廟宥坐之攲器, 古亦當爲㩻器.” ●愚案: 《說文》: “㩻, 㩻*阝區 也.” “㩻*阝區 ”與“崎嶇”音義同, 傾側不正之意也. <宮正>“奇衺之民”, 注: “奇衺, 譎觚非常.” 是“奇衺”猶“攲邪”. 言傾側不正者, 當以“奇”爲正字, “㩻”字尙屬後起, 俗書緣“奇”誤“攲”, 遂以“攲”代“㩻”, “攲”行而“奇”義遂別, 卽“㩻”義亦隱矣. 頃筐後高前低, 其爲製傾低不正, 故韓以“攲筐”釋之. 傾則前淺, 故易盈也.

嗟我懷人, 寘彼周行. [注] 魯韓說 : 周, 徧也. [疏]《傳》: “懷, 思. 寘, 置. 行, 列也. 思君子官賢人, 置周之列位.” 《箋》: “周之列位, 謂朝廷臣也.”

○▶嗟, 歎息之詞. 我者, 文王自我. 懷, 思也. 人, 謂古君子. ▶《說文》: “寘, 實也.” 無“寘”字. 《新附》有之, 云“置也”. 《廣雅․釋詁》: “寘, 塞也.” “寘”當爲“窴”之誤字. 《東山篇釋文》“寘”作“窴”: “大千反. 從穴, 下眞.” 不誤. ▶彼, 彼賢人. ▶“周, 徧也”者, 《廣雅․釋詁》文, 杜注本之. 釋文: “行, 列位也.” 嗟我思古君子, 欲得寘彼賢人徧於行列, 故《淮南》云“慕遠世”, 猶<綠衣篇>“我思古人”意. 《荀子․解蔽篇》: “《詩》云: ‘采采卷耳, 不盈頃筐, 嗟我懷人, 寘彼周行.’ 頃筐易滿也, 卷耳易得也, 然而不可以貳周行. 故曰: 心枝則無知, 傾則不精, 貳則疑惑.” 楊注: “采易得之物, 實易滿之器, 以懷人寘周行之心, 貳之則不能滿, 況乎難得之正道, 而可以他術貳之乎?” ◎案, 楊以“懷人寘周行”五字連文說, 與諸家同. 荀此引與《淮南》高注意微異. 荀云因懷人寘周行, 故采卷耳不盈頃筐, 賦也. 高云采易得之卷耳, 不滿易盈之頃筐, 以見執心不精, 不能成道, 故君子爲國宜憂勞求賢, 興也. 說《詩》不同, 大義則一.

陟彼崔嵬, 我馬虺隤. [注] 三家“虺”作“瘣”, “隤”作“頹”. [疏]《傳》: “陟, 升也. 崔嵬, 土山之戴石者. 虺隤, 病也.” 《箋》: “我, 我使臣也. 臣以兵役之事行出, 離其列位, 身勤勞於山險, 而馬又病, 君子宜知其然.”

○此下三章言遠行求賢之事. 《說文》: “陟, 登也.” “崔, 大高也.” “嵬, 高而不平也.” 《釋山》: “石戴土謂之崔嵬, 土戴石爲砠.” ◎案, 如許訓, “崔嵬”是高而不平, 明石在土上, 則土戴石爲崔嵬, 《雅》訓誤也.” 《釋名》: “崔嵬, 土山之戴石者. 石山戴土曰砠.” 《毛傳》同, 竝與《爾雅》相反. 馬瑞辰云: “《說文》: ‘兀, 高而上平也.’ ‘屼, 石山戴土也.’ 高而上平者爲石山戴土, 則知高而不平者爲土山戴石矣.” 此說是也. ▶《釋詁》: “虺隤, 病也.” 《釋文》引孫炎云: “馬退不能升之, 病也.” “三家虺作瘣, 隤作頹”者, 《釋文》引《說文》, “虺”作“*疒畏”․ “隤”作“頹”. 據此, 《說文》引《詩》“我馬*疒畏頹”, 今本無之, 明轉寫遺奪. 郝懿行云: “ ‘*疒畏’字誤, 《說文》作‘瘣’, 云病也. 《詩》《爾雅》‘虺’字, 俱‘瘣’之假借. ” ●愚案 : 郝說是也. 《易林․賁之小過》正作“玄黃瘣隤”. 《釋詁釋文》出“*疒畏”字, 云“呼回反.” 《字林》云: “病也”, 今經注無此字. 蓋“*疒畏”卽“瘣”之篆文誤字, 陸氏忽不加察耳. 《說文》: “虺以注鳴.” 無“病”義. “瘣”正字, “虺”借字. ▶《說文》: “隤, 下隊也.” “*禿臾貝, 禿貌”. “頹”卽“穨”之隸變. “頹” “隤”通用字. 蔡邕<述行賦>: “我馬虺頹以玄黃.” 王逸《楚詞․九思》《(楚詞)逢尤篇》: “車軌折兮馬虺頹.” 蔡 王竝述《魯詩》, 明魯作“虺頹”. 《易林》三作“虺隤”, 一作“瘣隤”, 是“瘣”爲《齊詩》異文, “隤”字又與《說文》不合. 然則作“瘣頹”者, 《韓詩》也.

我姑酌彼金罍, 維以不永懷. [注] 三家“姑”作“*夃”. 韓說曰 : 金罍, 大器也. 天子以玉, 諸侯․大夫皆以金, 士以梓. [疏]《傳》: “姑, 且也. 人君黃金罍. 永, 長也.” 《箋》: “我, 我君也. 臣出使, 功成而反, 君且當設饗燕之禮, 與之飮酒以勞之, 我則以是不復長憂思也. 言且者, 君賞功臣, 或多於此.”

○“三家姑作夃”者 ,《說文》: “秦人市賈, 多得爲夃. 從乃․從夕, 益至也. 《詩》曰: ‘我夃酌彼金罍’.” 《玉篇》“夃”下亦有此文, 引《論語》曰“求善價而沽諸”, 是“夃”卽“沽”正字. 《說文》: “沽水出漁陽塞外, 東入海.” 後人借爲市買之字, “沽”行而“夃”廢. ▶此詩作“姑”, 又“沽”之借字. 凡從“古”得聲之字, 音義多相通借. 《旣夕禮》注: “古文沽作古.” 《士虞禮》注: “古文苦爲枯.” 《鄕射禮》注《釋文》“枯”字又作“楛”. 《釋詁釋文》: “詁, 本作故.” 《荀子․勸學篇》注: “楛讀爲沽.” 《(荀子)彊國篇》注: “楛讀爲盬.” 《(荀子)盬人․典婦功》注, 皆“苦”讀爲“盬”, 是其例也. 詩字作“姑”, 義仍爲“沽”. 《毛傳》“姑, 且也”, 以“姑”爲語詞, 望文生訓, 失古義矣. 文王遠行求賢, 酒或不給, 取之於夃, 情事宜然. <伐木篇>“無酒酤我”, 《箋》《疏》皆以爲“市買”, 與此義同. ▶《說文》: “酌, 盛酒行觴也.” ▶彼, 亦彼賢人, 求而得之, 則設饗燕之禮, 與之飮酒也.

“金罍”至“以梓” , 許愼《五經異義》六言罍制引《韓詩》文. 云“大器也”者, 《孔疏》引作“大夫器”. ◎案, “夫”字衍. 下旣云“諸侯․大夫皆以金”, 此不得云“大夫器”. 《司尊彝疏》引無“夫”字, 是也. 《毛詩》說言“大一碩”, 《孔疏》引阮諶《禮圖》亦云“大一斛”, 故韓言“大器也”. ▶云“天子以玉”者, 《詩釋文》引作“天子以玉飾”, 《孔疏》云: “經無明文.” 案《明堂位》: “爵夏后氏以琖, 殷以斝, 周以爵.” 《孔疏》: “琖, 夏爵名, 以玉飾之, 故前云爵用玉, 琖仍雕也.” 《說文》: “斝, 玉爵也.” 《左․昭七年傳》“賂以斝耳”, 杜注: “斝耳, 玉爵.” 《明堂位疏》又云: “太宰贊玉几玉爵, 然則周爵或以玉爲之, 或飾之以玉.” 據此, 夏殷周爵皆用玉, 是天子以玉也, 孔偶有不照耳. ▶云“諸侯大夫皆以金”者, 《釋文》作“諸侯大夫皆以黃金飾.” 《異義》又云: “《毛詩》說, 金罍, 酒器也, 諸臣之所酢, 人君以黃金飾尊, 大一碩, 金飾龜目, 蓋刻爲雲雷之象.” 是《毛詩》以金飾罍, 與韓同, 惟毛言“人君”, 統天子․諸侯言之, 韓以諸侯․大夫言, 唯是爲異. 《疏》云: “人君黃金罍, 謂天子也. 《周南》, 王者之風, 故皆以天子之事言.” ●愚案 : 《周南》之詩, 是文王未稱王時作, 無嫌於金罍爲諸侯之制. 《毛傳》統言“人君”, 所以成其曲說, 不若韓之得實也.

▶云“士以梓”者, 《釋文》同. 《孔疏》: “《司尊彝》注: ‘罍亦刻而畫之, 爲山雲之形.’ 言‘刻畫’, 則用木矣, 故《禮圖》依制度云‘刻木爲之’. 韓說言‘士以梓’, 士無飾, 言其木體, 則以上同用梓而加飾耳.” 《疏》又云: “謂之罍者, 取象雲雷博施, 如人君下及諸臣.” 《說文》 “櫑”下云: “龜目酒尊, 刻木作雲雷象, 象施不窮也. 從木, 雷聲.” “罍”下云: “櫑, 或從缶.” “*(畾皿)”下云: “櫑, 或從皿.” “*(缶罒畾)”下云: “籒文櫑.”

《文選》班固<東都賦>“列金*(雨畾)”, “*(雨畾)”借字, 固用《齊詩》, 蓋齊作“*(雨畾)” 《漢書․文三王傳》“梁孝王有*(缶罒畾)尊”, 顔注引應劭曰: “《詩》云‘酌彼金*(缶罒畾)’, ‘*(缶罒畾)’, 畫雲雷之象, 以金飾之也. ” 劭蓋用《魯詩》說. 又引鄭氏曰: “上蓋刻爲雲雷之象.” 顔疑刻畵不同, 故兩引之. ◎案, 據《毛詩》說․《司尊彝》注皆刻畵並擧, 非有異義. 陳喬樅云: “《食貨志》注引《詩․蔈有梅》作‘蔈’與魯韓毛文異, 知此據 《齊詩》也.” ▶《說文》: “永, 長也.” 言如此則我不至以賢之不見, 長久懷思, 冀望之詞也. 蓋文王當日以官人爲急慮, 巖處谷隱之賢伏而不出, 不憚跋涉勞瘁, 躬親訪求, 故有“崔嵬”․“高岡”․“馬病”․“僕痡”之事. 獵呂尙於磻溪, 擧顚夭於山林, 皆其明證. 故知不通三家, 未可言《詩》也.

陟彼高岡, 我馬玄黃. [注] 韓說曰 : 峛崺曰岡. 峛崺者, 卽《爾雅》所說山脊也.

   魯說曰 : 玄黃, 病也.

我姑酌彼兕觥, 維以不永傷. [注] 韓說曰 : 一升曰爵. 爵, 盡也, 足也. 二升曰觚. 觚, 寡也, 飮當寡少. 三升曰觶. 觶, 適也, 飮當自適也. 四升曰角. 角, 觸也, 不能自適, 觸罪過也. 五升曰散. 散, 訕也, 飮不自節, 爲人謗訕. 總名曰爵, 其實曰觴. 觴者, 餉也. 觥亦五升, 所以罰不敬. 觥, 廓也, 所以著明之貌. 君子有過, 廓然著明, 非所以餉, 不得名觴. 魯說曰: 傷, 思也. [疏]《傳》: “山脊曰岡. 玄馬病則黃. 兕觥, 角爵也. 傷, 思也.” 《箋》: “此章爲意不盡, 申殷勤也. 觥, 罰爵也, 饗燕所以有之者. 禮, 自立司正之後, 旅*酉壽 必有醉而失禮者, 罰之亦所以爲樂”

○“峛崺”至“脊也”, 《玉篇․山部》引《韓詩》文,《說文》同, 俱本《爾雅》“山脊岡”爲訓. 《邢疏》引孫炎曰: “長山之脊也, 必言長者, 膂脊骨長.” ▶顧震福云: “ 孫說是也. 《孔叢子》云: ‘登彼邱陵, 峛崺其阪.’ 《法言》云: ‘升東嶽而知衆山之峛崺也.’ 是‘峛崺’爲卑小之邱. 《玉篇》引《埤蒼》云: ‘峛崺, 沙邱也.’ 《慧琳音義》七十八引《考聲》云: ‘峛崺, 沙邱貌也, 卑且長也, 委曲相接也.’ 《廣韻》: ‘峛崺, 沙邱狀. 峛音邐’ 《集韻》: ‘峛崺, 山卑長也. 或作“邐迤”, “邐迤”卽“峛崺”之本字.’ 《釋地》: ‘邐迤, 沙邱.’ 鄭注: ‘旁行連延.’ 《說文》: ‘邐, 行邐邐也.’ ‘迤, 衺行也.’ 蓋沙土所積, 橫亘連延, 卑於高大有石之山, 謂之‘邐迤’, 或作‘峛崺’, 亦謂之‘岡’, 卽邱陵也. 詩人所陟之岡, 乃卑中之高者, 故特曰‘高岡’, 非岡本高山之名也. 《釋名》: ‘山脊曰岡. 岡, 亢也, 在上之名也.’ 殊誤. ” ▶陳奐云: “虺穨, 疊韻. 玄黃, 雙聲. 皆合二字成義. ‘玄黃’之不可分釋, 猶‘虺穨’之不能分釋也. 黃本馬之正色, 黃而玄爲馬之病色, 若以玄爲馬色而黃爲馬病, 則不通矣.” ●愚案 : 陳說是.

▶“玄黃, 病也”者, 《釋詁》文, 與毛異, 此魯說. 蔡邕<述行賦>: “我馬虺頹以玄黃.” 《易林․乾之革》: “玄黃虺隤, 行者勞罷. 役夫憔悴, 踰時不歸.” 《師之臨》《震之艮》同. 《文選》曹子建<贈白馬王彪詩>: “修坂造雲日, 我馬玄以黃. 玄黃猶能進, 我思鬱以紆.” 蔡學魯, 焦學齊, 曹學韓, 皆“玄黃”連讀, 知毛義誤. ▶此章“姑”字, 以上章例之, 三家亦當爲“夃” ○《說文》“*豕”下云: “如野牛而靑, 象形, 與禽离頭同.” “兕”下云: “古文從兒.” “*角黃 ”下云: “兕牛角可以飮者, 其狀角黃 角黃, 故謂之角黃 . ” “觥”下云: “俗角黃 , 從光.” ▶“一升”至“名觴”, 《孔疏》引許愼《異義》引《韓詩》文. 《士昏禮疏》引作《韓詩外傳》, 《梓人疏》引作“今《韓詩》說”, 云古《周禮》說亦與之同. 《特牲饋食禮》: “篚在洗西, 南順, 實二爵二觚四觶一角一散.” 鄭注引此又作“舊說云”. ▶“一升曰爵”者, 《禮器》․《士昏》注․《論語․雍也篇》《集解》․《燕禮․疏》․《廣雅․釋器》同. 《梓人》亦云“爵一升”. ▶云“爵, 盡也”者, 《禮器․疏》引《異義》同. 《曲禮》“長者擧未釂”, 注: “盡爵曰釂.” “釂”與“醮”音義同, “醮”亦訓“盡”. 《荀子․禮論篇》“利爵之不醮也”, 注: “醮, 盡也.” 《左․隱元年傳》: “未王命, 故不書爵.” 《疏》引服注云: “爵, 醮也, 所以醮盡其材也.” 《白虎通․爵篇》: “爵者, 盡也. 各量其職, 盡其材也.” 《王制》“王者之制祿爵”, 《疏》: “爵者, 盡也.” 爵本酒器, 一升至少而易盡, 故訓爲“盡”, 引申爲“爵秩”之字, 亦並取“盡”意. “爵”․“盡”, 雙聲字爲訓也. ▶云“足也”者, 《禮器․疏》引同. 飮不可多, 盡一升爲已足, 故又云“足也”. 《說文》: “*(爫罒鬯又), 禮器也. 象爵之形, 中有鬯酒. 又持之也, 所以飮器象爵者, 取其鳴節節足足也.)” “爵”․“節”․“足”三字雙聲, 故又訓“爵”爲“足”.

▶云“二升曰觚”者, 《禮器》注․《雍也篇․集解》․《燕禮․疏》․《廣雅․釋器》同. 《梓人》“觚三升”, 鄭注: “觚當爲觶.” 《賈疏》: 鄭駁《異義》云: “觶字, 角*(亠勹方)‘支’, 汝潁之間師讀所作. 今《禮》角*(亠勹方)‘單’, 古書或作角*(亠勹方)‘氏’. 角*(亠勹方)‘氏’, 則與‘觚’字相近, 學者多聞‘觚’, 寡聞‘觗’, 寫此書亂之而作‘觚’耳.” 《禮器》制度云: “觚大二升, 觶大三升. 是故鄭從二升觚․三升觶也.” ◎案,《說文》: “觴受三升者謂之觚.” 《雍也篇》馬注: “三升曰觚.” 並緣《周禮》字誤. 《燕禮》“坐取觚洗”, 注: “古文皆爲觶.” 又“公坐, 取賓所媵觶”, 作“觚”, 足證古書二字多相亂. ▶云“觚, 寡也, 飮當寡少”者, “觚”․“寡”雙聲字. 《禮器․疏》引《異義》同.

▶云“三升曰觶”者, 《士冠禮》․《禮器》注․《行葦․釋文》․《廣雅․釋器》同. 《說文》: “觶, 鄕飮酒角也, 《禮》曰, 一入洗, 擧觶, 觶受四升.” 許以“觚”爲三升, 故云“觶受四升”, 溷“觶”於“角”也. ▶云“觶, 適也, 飮當自適也”者, 《士冠禮․釋文》引《字林》云: “觶音至.” “至”․“適”雙聲字.

▶云“四升曰角”者, 《禮器》注․《廣雅․釋器》同. ▶云“角, 觸也, 不能自適, 觸罪過也”者, 角所以觸, 此緣文生訓也. 《釋樂․釋文》引劉歆云: “角, 觸也. 物觸地而出, 戴芒角也.” 《廣雅․釋言》亦云: “角, 觸也.” 禮戒多飮, 故以“觸罪過”爲訓.

▶云“五升曰散”者, 《禮器》․《大射儀》注․《廣雅․釋器》同. 注並云: “散, 方壺之酒也.” 蓋此器如壺而方. ▶云“散, 訕也, 飮不自節, 爲人謗訕”者, “散”․“訕”同聲字爲訓. 《淮南․精神訓》注: “散, 雜亂貌.” 《荀子․修身篇》注: “散, 不拘檢者也.” 多飮而散, 則爲人所訕, 此器受酒愈多, 故以“散”爲名, 韓又推其義釋之.

▶云“總名曰爵”者, 《禮器․疏》引《異義》同. 對文則異, 散文卽通. ▶云“其實曰觴”者, 《禮器․疏》引同. 《說文》: “觶實曰觴, 虛曰觶.” 據韓說, 凡爵實酒而進之皆曰觴, 不獨觶也. 《大戴禮․曾子事父母篇》注亦云“其實曰觴”. ▶云“觴者, 餉也”者, 以飮食進人皆謂之“餉”. 《說文》: “餉, 饟也.” 亦謂之“饗”, 《呂覽․長攻篇》․《達鬱篇》注並云: “觴, 饗也.” “餉”․“饗”同聲字. ▶云“觥亦五升, 所以罰不敬. 觥, 廓也, 所以著明之貌. 君子有過, 廓然著明, 非所以餉, 不得名觴”者, 《左․成十四年傳․孔疏》引同. 《異義》此下又云: “《毛詩》說觥大七升. 許愼謹案: 觥罰有過, 一飮而盡, 七升爲過多.” 明許主韓“五升”之說, 不然毛義也. 《釋文》引《韓詩》云“容五升”, 與《異義》引同. 又《讀禮圖》云“容七升”, 彼蓋據毛爲說, 非也. 《周禮․小胥》*角黃 “其不敬者”注: “*角黃 , 罰爵也.” 《(周禮)․閭胥》“掌其比*角黃 撻罰之事”, 注: “*角黃 撻者, 失禮之罰也.” 韓據《禮》爲說, 故云“以罰不敬”. 宋綿初云: “觥, 從光得聲. 廓, 從郭得聲. ‘光’․‘郭’一聲之轉. 《說文》: ‘光, 明也.’ ‘觥’從‘光’聲, 亦卽此義. 《方言》: ‘張小使大謂之廓.’ ‘張大’卽著明之義. ”

●愚案 : 君子有過, 人皆見之, 廓然著明, 所以爲大. 《說文》: “其狀*角黃 角黃 然, 故謂之*角黃 .” 言此器*角黃 角黃 然大也, 故《(方言)․越語》韋注云: “觥, 大也.” 《後漢․郭憲傳》李注: “觥觥, 剛直之貌.” 移狀物之義以貌人, 與韓說“君子有過, 廓然著明”意正相發. 此觥旣是罰爵, 非以餉人, 乃受罰者自取飮而盡之. 它爵實酒曰“觴”, 觥雖實酒, 不以進客, 不得名“觴”也. 此詩言酌賢人亦用兕觥者, 饗燕之禮有兕觥, 不必定是罰爵, 特就國君所有爲言耳. <七月篇>: “朋酒斯饗, 稱彼兕觥.” 《左․昭元年傳》: 趙孟․叔孫豹․曹大夫入于鄭, 鄭伯兼享之. 趙孟爲客. 穆叔․子皮及曹大夫興拜, 擧兕爵, 飮酒樂. 是饗燕皆用兕觥, 非以爲罰. 韓說乃制觥之初義, 其後爲禮, 亦得通用也. ○“傷, 思也”者, 《釋詁》文. 鄭注: “感思也.” 《邢疏》: “傷者, 《周南․卷耳》云: ‘維以不永傷.’ ” 《說文》: “傷, 創也.” “慯, *憂也.” “傷”是“慯”假借字, 此言君子思賢, 且與上文“永懷”一例, 故不訓“傷”爲“*憂”, 而訓爲“思”, 它處無訓“傷”爲“思”者, 足證此文諸家無異義.

陟彼砠矣, 我馬瘏矣, 我僕痡矣, 云何吁矣. [注] 齊韓“砠”作“岨”. 韓說曰 : 云, 辭也. 魯說“吁”作“盱”. 魯說曰 : 盱, 憂也. [疏]《傳》: “石山戴土曰砠. 瘏, 病也. 痡, 亦病也. 吁, 憂也.” 《箋》: “此章言臣旣勤勞於外, 僕馬皆病, 而今云何乎, 其亦憂矣. 深閔之辭.”

○“齊韓砠作岨”者, 《說文》: “岨, 石戴土也. 《詩》: ‘陟彼岨矣’.” ◎案, 《爾雅》作“砠”, 是《魯詩》同毛, 其作“岨”者, 齊韓文. 皮嘉祐云: “《釋名․釋山》: ‘石戴土曰岨. 岨, 臚然也.’ 成國作‘岨’不作‘砠’, 本齊韓義.” ▶《說文》: “瘏, 病也. 《詩》: ‘我馬瘏矣.’ ” (《說文》:) “痡, 病也. 《詩》: ‘我僕痡矣.’ ” 《釋詁》: “痡․瘏, 病也.” 《邢․孔疏》並引孫炎曰: “痡, 人疲不能行之病. 瘏, 馬疲不能進之病.” ◎案, 孫以“痡”爲“疲不能行”, 此魯義也. 蔡邕<述行賦>: “僕夫疲而劬勞兮, 我馬虺頹以玄黃.” 融會《詩》文, 易“痡”爲“疲勞”, 蔡用魯說, 正與孫合.

《易林․乾之革》: “玄黃虺隤, 行者勞罷. 役夫憔悴, 踰時不歸.” “勞罷”與“疲勞”義合, “役夫憔悴”, 又申言之. 《易林․賁之小過》: “踰時不歸, 處子畏哀.” 正釋末句意. “處子”無義, 乃“君子”之誤. ▶“云, 辭也”者, 《文選》傅咸詩注引《薛君章句》文. 言此行云何? 我之憂矣. 《鄭箋》“而今云何”, 正“云何”二文連讀, 猶言“云如之何”.★ ▶“魯吁作盱”者, 《釋詁》: “盱, 憂也.” 郭注: “《詩》曰: ‘云何盱矣.’ ” 《邢疏》: “<卷耳>及<都人士>文也.★” 郭引與毛異, 明據舊注《魯詩》文. 《釋文》: “盱, 本或作*(忄于).” 陳喬樅云 : “訓憂當從心, ‘吁’․‘盱’疑皆‘*(忄于)’之假借.” ●愚案 : 《說文》: “盱, 張目也.” 《列子釋文》引作“仰目也”. “張目”․“仰目”, 皆遠望意, 不見賢人, 憂思長望, 故曰“盱, 憂也”, 意自貫注, 非必借字.

卷耳四章章四句終(周南)


1.04 樛木

[疏]《毛序》: “后妃逮下也. 言能逮下而無嫉妬之心焉.” 《箋》: “后妃能諧衆妾, 不嫉妬. 其容貌恒以善, 言逮下而安之.”

○美文王得聖后․受多福也. 《文選》潘安仁<寡婦賦>云: “伊女子之有行兮, 爰奉嬪於高族. 承慶雲之光覆兮, 荷君子之惠渥. 顧葛藟之蔓延兮, 託微莖於樛木.” 李注: “葛、藟, 二草名也. 言二草之託樛木, 喩婦人之託夫家也. 毛《詩》曰:‘南有樛木, 葛藟纍之.’ ” 案, 潘以女子之奉君子, 如葛藟之託樛木. 李引此詩爲釋, 是古義相承如此, 不以“樛木”喩“后妃”․“葛藟”喩“衆妾”也. 且詩明以“樛木”․“君子”相對爲文, 無“后妃逮下”․“不妒忌衆妾”意. 《文選》班孟堅<幽通賦>: “葛緜緜於樛木兮, 詠南風以爲綏”, 李注引曹大家曰: “《詩․周南․國風》曰: ‘南有樛木, 葛藟纍之. 樂只君子, 福履綏之.’ 此是安樂之象也.” 潘李所用《詩》義, 不能明爲何家. 大家用齊義而說此詩亦不及“后妃逮下”, 知三家與毛義異.

南有樛木, 葛藟纍之. 

[注] 韓“樛”作“朻”. 魯說曰 : 藟, 巨荒也. 虆, 緣也. [疏]《傳》: “興也. 南, 南土也. 木下曲曰樛. 南土之葛藟茂盛.” 《箋》: “木枝以下垂之故, 故葛也․葛也得纍而蔓之, 而上下俱盛. 興者, 喩后妃能以意下逮衆妾, 使得其次序, 則衆妾上附事之, 而禮義亦俱盛. 南土, 謂荊 揚之域.”

○南者, 文王所治周南, 《箋》謂“荊 揚之域”. ◎案, 下“南有喬木”言化行江 漢, 則“南”是荊 揚之域. 此詩之“南”, 其爲陝 洛․荊 揚不可得知. 毛下言“荊 揚之域”, 故鄭說本之. 詩言“南有”, 益證毛以“化自北而南”釋“二南”字義爲非矣. ▶韓“樛”作“朻”者, 《釋文》: “木下曲曰樛. 馬融․《韓詩》本並作‘朻’.《說文》以‘朻’爲‘木高’. ” 胡承珙云: “馬習《魯詩》, 疑魯本作‘朻’, 與韓同也.” 《說文》“朻”下云: “高木也.” (《說文》)“樛”下云: “下句曰樛.” 桂馥云: “此與‘朻’字訓互誤. 《說文》: ‘*규, 相糾繚也.’與“下句”意合. (《說文》)‘翏, 高飛也.’ 與“木高”意合. 《釋木》‘下句曰朻’, 《釋文》: ‘本又作樛, 同.’ ‘樛’․‘朻’二字, 同聲相通. ” ●愚案 : 桂說是, 蓋古書以二字音同, 轉寫互誤, 宜據以訂正. 《文選․高唐賦》李注引《爾雅》作“下句曰糾”. “朻”與“糾”音義同, 糾繚相結, 正枝曲下垂之狀, 明《釋文》“又作”本爲誤. 韓作“朻”, 正字. 毛作“樛”借字. 後人據各書改倂《說文》二字之義, 則遷就而失其眞矣. ▶“葛”見<葛覃>. ▶《說文》: “藟, 艸也. 《詩》曰: ‘莫莫葛藟’, 一曰秬鬯也.” 又云: “*(藟+木), 木也.” 《繫傳本草》謂: “嬰奧爲千歲虆, 卽今人言萬歲藤, 大者如盌.” ◎案, 《廣雅․釋草》: “藟, 藤也.” 卽《說文》之“藟草”. 《釋木》“諸慮山櫐”, 郭注: “今江東呼櫐爲藤, 似葛而麤大.” 卽《說文》之“*(藟+木)木”, 所謂“嬰奧”也, 二者並是藤, 而有草木․大小之不同. 《釋文》: “藟, 本亦作*(藟+木).” 則其字後人誤溷爲一.

▶“藟巨”至“緣也”者, 劉向《楚詞․九歎》“葛藟*(藟+木)於桂樹兮”, 王注: “藟, 巨荒也. *(藟+木), 緣也. 《詩》曰: ‘葛藟*(藟+木)之.’ ” 陳喬樅云: “ 《孔疏》引陸璣云: 藟, 一名巨荒, 似燕薁, 亦延蔓生, 葉似艾, 白色, 其子赤, 亦可食, 酢而不美. (“巨荒”, 今文並誤作“巨苽”《易․困卦釋文》“苽”作“荒”, 不誤. 又多“幽州謂之蓷藟”句. 臧鏞堂云: “宋槧《傳》․《箋》本載《釋文》作‘巨荒’, 不誤.”) ★元恪《草木疏》末著魯齊韓毛四家《詩》授受四篇, 雖以毛爲主, 爲之作疏, 實兼取三家說. 故<葛藟>與叔師所述魯訓合. ”

●愚案 : “藟”爲“秬鬯”, 古訓無徵. 《說文》“秬鬯”, 蓋亦“巨荒”之譌. “嬰薁”卽“燕薁”, 音同字異耳. 《說文》: “纍, 綴得理也.” 無“虆”字, 蓋後人以葛藟是草, 加艸作“虆”. 《釋文》: “纍, 力追反. 纏繞也. 本又作虆.” “上附, 時掌反.” 是《毛詩》亦有作“虆”者. “纏繞”․“上附”, 陸分二義, 王訓“虆”爲“緣”, 與“上附”意合. 藟旣上緣, 自然纏繞, 與“纍”無異義. 高注《呂覽․季春紀》“纍牛”云: “‘纍’, 讀如《詩》‘葛纍’之‘纍’.” 高用《魯詩》, 明魯本又作“纍”.★

樂只君子, 福履綏之. [注] 魯說曰 : 履, 福也. [疏]《傳》: “履, 祿. 綏, 安” 《箋》: “妃妾以禮義相與和, 又能以禮樂樂其君子, 使爲福祿所安.”

○《說文》: “只, 語詞也. 從口, 象氣下引之形.” 《廣雅․釋詁》: “詞也.” 語相屬而氣微下引以舒之, 故爲語已詞, 句中皆然, 不獨句末. ▶“樂只君子”, 猶樂哉君子矣. “君子”, 謂國君. ▶毛此章《傳》云: “履, 祿也.” “履, 福也”者, 《釋詁》: “履, 福也.”郭注: “《詩》曰: ‘福履綏之.’” 《釋言》: “履, 祿也.” 郭注: “《詩》曰: ‘福履將之.’ ” 引與《傳》異, 明舊注《魯詩》義如此.★ 《說文》: “福, 祜也.”“履, 足所依也.” 與福相依, 無所不順, 故“履”訓“福”也. 《釋言》: “履, 禮也.” 《說文》: “禮, 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履”․“禮”互訓, 《說文》釋“禮”亦言“致福”, 與“履, 福也” 義合. ▶《說文》: “綏, 車中把也. 從糸, 從妥.” 爲形聲兼會意字. 《釋詁》: “妥, 安也.”“綏, 安也.” “妥”․“綏”古同字, “妥”爲“安”, 故《詩書》中“妥”皆借訓爲“安”. ▶上“之”之朻木, 下“之”之國君. 上言夫人託體於君子, 猶葛藟延緣於朻木, 爲夫人慶也; 下言樂哉君子, 已得夫人, 有此百福以安之, 又爲國君慶也.

南有樛木, 葛藟荒之. 樂只君子, 福履將之. [注] 魯說 : 履, 祿也. [疏]《傳》: “荒, 奄. 將, 大也.” 《箋》: “此章申殷勤之意. 將, 猶扶助也”

○《說文》: “荒, 蕪也. 一曰草掩地也.” 兩訓相成, 草多則荒蕪而所掩覆者大. 《釋言》: “荒, 奄也.” 郭注: “奄, 奄覆也. 見《詩》” 《邢疏》: “孫炎曰: 荒大之奄.《周南》云: ‘葛藟荒之.’” 郭云“奄覆”, 卽“掩覆”矣. “荒”․“蕪”一聲之轉, “蕪”與“幠”音同義近, “荒”又作“幠”. 《魯頌》“遂荒大東”, 《釋詁》郭注引作“遂幠大東”. 《說文》: “幠, 覆也.” 則知“蕪”亦有“覆”義矣. 參證兩文郭注, 知《魯詩》“荒”․“幠”同字, 並言掩覆之大. 葛藟延緣朻木, 蔓生旣久, 則掩覆者亦大也. ▶魯訓“履”爲“祿”者, 引見上文. “履”․“祿”聲轉義同, “祿”亦“福”也. 《釋詁》: “祿, 福也.” 《邢疏》: “福․祿對文則小異, 散則祿亦福也.” 《商頌․玄鳥篇》“百祿是何”, 《鄭箋》: “謂擔負天之多福.” 《說文》亦云: “祿, 福也.” 《禮․少年饋食禮》“使女受祿于天” 鄭注: “古文祿爲福.” 是“祿”․“福”字訓並通. “履”之爲“祿”, 猶“履”之爲“福”矣, 魯變文立訓, 故郭引不同. ▶《釋詁》: “將, 大也.” 與上“荒之”文義相對, 首言“安之”, 此乃大矣, 成則更進, 次弟如此.

南有樛木, 葛藟縈之. 樂只君子, 福履成之. [注] 魯韓“縈”作“*(艹縈)”. [疏]《傳》: “縈, 旋也. 成, 就也.”

○《說文》: “(艸縈), 草旋貌也.《詩》曰: 葛藟(艸縈)之.” 《說文․衣部》“褮”, 讀若“葛藟縈之”, 與《毛詩》同. 此作“(艸縈)”者, 三家文也. 《士喪禮》鄭注: “螟, 讀若《詩》曰‘葛藟縈之’之‘縈’. ” 鄭《禮》注用《齊詩》, 作“縈”與毛同, 則作“(艸縈)”者, 乃魯韓本. 《說文》: “縈, 收卷也.” 葛藟緣木暢茂, 言“收卷”則非其義. “(艸縈)”訓“草旋貌”, 謂草之盤旋而上達. 詳詩義, “(艸縈)”正字, “縈”借字. 《說文》: “ 成, 就也. *從戊, 丁聲.” “*(戊+午) 古文成. *從午.” 萬物丁實而長大, 此物之終也, 故詩終言之.

樛木三章章四句終(周南)

1.05 螽斯

[疏]《毛序》: “后妃子孫衆多也. 言若螽斯不妬忌, 則子孫衆多也.” 《箋》: “忌有所諱惡於人.”

○周南詩人美后妃子孫多且賢也. 《韓詩外傳》九擧“孟母敎子”․“爲相還金”二事, 終篇兩引《詩》“宜爾子孫, 繩繩兮”, 言賢母使子孫賢也. 《外傳》多采雜事, 而大義必與《內傳》相應證. 以“振振”․“繩繩”․“蟄蟄”之義, 知韓說此詩美后妃能使子賢也. 《御覽》百三十七引《續漢書》順烈梁皇后曰: “陽以博施爲德, 陰以不專爲義. 蓋詩人螽斯之福, 則百斯男之祚所由興也.” 《後漢․皇后紀》言“后治《韓詩》, 能擧大義.” 此引<螽斯>詩卽韓說, 而云“陰以不專爲義”, 知韓言“后妃不妒忌”與毛同.★ 《後漢․荀爽傳》: 爽對策略云: “衆禮之中, 婚姻爲首. 故天子娶十二, 天之數也. 諸侯以下皆有等差, 事之降也. 陽性純而能施, 陰禮順而能化. 以禮濟樂, 節宣其氣, 故能豐子孫之祥, 致老壽之福. 竊聞後宮采女五六千人, 臣愚以爲諸非禮聘․未嘗幸御者, 一皆遣出, 使成妃合, 配陽施, 祈螽斯. ” 爽治《齊詩》, 其論陽施螽斯之旨, 與韓毛同.★ 《譙玄傳》: “時趙飛燕爲皇后, 專寵懷忌. 玄上書諫曰: ‘臣聞王者承天, 繼宗統極, 保業延祚, 莫急胤嗣, 故《易》有“幹蠱”之義, 《詩》詠衆多之福.’ ” 《襄楷傳》: “楷上疏曰: ‘昔文王一妻, 誕至十子, 今宮女數千, 未聞慶育, 宜修德省刑, 以廣螽斯之祚.’ ” 《文選》張茂先<女史緘>“比心螽斯, 則繁爾類”, 說《詩》並同. 是此詩美后妃不妒忌, 以致子孫衆多, 能使皆賢, 自來說《詩》者無異詞.★ 《序》說“言若螽斯不妬忌, 則子孫衆多”螽斯微蟲, 妬忌與否, 非人所知, 《箋》說因之而益謬. 陳氏奐袒《傳》, 於“斯”字斷句, 究屬牽强.

螽斯羽, 詵詵兮. [注] 三家“斯”作“蟴”, “詵詵”作“*(多辛)(多辛)”. [疏]《傳》: “螽斯, 蚣蝑也. 詵詵, 衆多也.” 《箋》: “凡物有陰陽情慾者, 無不妬忌, 維蚣蝑不耳, 各得受氣而生子, 故能詵詵然衆多. 后妃之德能如是, 則宜然.” ○“三家斯作蟴”者, 《衆經音義》十引《詩》曰“螽蟴羽”, 十三引同, 與毛異. 蓋三家文“螽蟴”, 與“螽”截然二物★. 《毛詩》作“斯”, 故後人以“斯”爲語詞, 而溷“螽斯”與“螽”爲一物, 此大謬也. 《說文》“*(兄+虫虫 )”下云: “蝗也. 從(*虫虫 ), *㝏聲. *㝏古文終字.” (《說文》)“*(虫衆)”下云: “螽或從虫, 衆聲.” (《說文》)“蝗”下云: “螽也.” 《廣雅․釋蟲》: “螽, 蝗也.” 《衆經音義》四: “蝗, 螽也, 謂蝗蟲也. 小曰蝩, (“蝩”卽“螽”之異文.) 大曰蝗, 魚子化作也.” ◎今案, 凡魚蝦子, 遇天旱水涸乾, 若岸*旁卽可化蝗, 得雨水還復爲魚蝦. 若化蝗生子, 須掘地出之, 毋俾遺種, 此食苗爲災之螽也. 《說文》“蜙”下云: “蜙蝑, 以股鳴者. 從虫, 松聲.” “蚣”下云: “蜙或省.” “蝑”下云: “蜙蝑也. 從虫, 胥聲.” “蜙蝑”二字相連爲文, 此卽《詩》之“螽斯”也. 《毛傳》: “螽斯, 蚣蝑也.” 《方言》: “舂黍謂之*(從虫)蝑.” 《廣雅․釋蟲》: “*蜙蝑, *虫舂 *虫黍 也.” 《孔疏》引陸璣云: “幽州人謂之舂箕. 舂箕卽舂黍, 蝗類也, 長而靑, 長角․長股, 股鳴者也. 或謂似蝗而小, 班黑, 其股, 似瑇瑁文, 五月中以兩股相切作聲, 聞數十步是也.”

●愚案 : “螽斯”․“蚣蝑”․“*(從虫)蝑”․“舂箕”․“舂黍”, 一物數名, 並字隨音變. 

螽․蚣․舂․*(從虫), 疊韻字. 斯․黍․蝑․箕, 一聲之轉. “螽斯”二字爲一蟲名, 與單名“螽”者逈別. 累呼之曰“蜙*虫從 ”, 《方言》“舂黍”又爲“蚣*虫從”, 《釋蟲》: “蜇螽, 蚣蝑.” 郭注“蚣, *虫從 也. 俗呼*虫舂 *虫黍 ”是也. “蚣蝑”之爲“蜙*虫從 ”, 猶今人呼“蟋蟀”爲“蟋蟋”, 急口呼之則音變也, 倒呼之曰“斯螽”. 《豳風》“五月斯螽動股”․《玉篇》“蚣蝑, 斯螽”是也. 又曰“蜇螽”, 《釋蟲》‘蜤螽, 蜙蝑’是也. 斯․析雙聲字, 故《釋文》云“蜤本又作蟴”, 與《衆經音義》引“螽蟴”文合. “螽蟴”隨地皆有, 初不爲害, 與食苗爲災之“螽”形略同而性絶異◆. 自李巡釋《爾雅》“蜤螽”諸物, 槪以爲分別蝗子異方之語; 陸璣以“螽斯”爲蝗類; 范甯注《穀梁․桓五年傳》“蟲災之螽”, 云“蜙蝑之屬”, 後人展轉相沿, “螽斯”與“螽”遂倂爲一物而莫可硏詰矣. 郭璞《方言》注: “江東呼爲虴蜢.” 郝懿行《爾雅義疏》云: “驗此類有三種: 一種碧綠色, 腹下淺赤, 體狹長, 飛而以股作聲戞戞者, 蜙蝑也, 《陸疏》前說是也.

一種似蝗而斑黑色, 股似*毒瑁文, 相切作聲咨咨者, 《陸疏》後說是也. 又一種亦似蝗而尤小, 靑黃色, 好在沙草中, 善跳, 俗呼‘跳八丈’, 亦能以股作聲, 甚淸亮. 此三者皆動股屬也.”

郭廣異號, 適符今名. 郝據目驗, 尤詳形質矣. 螽斯羣飛, 故以“羽”言.

○“詵詵作*(多辛)(多辛)”者, 《釋文》: “詵詵, 衆多也.” 《說文》作“*(多辛)”, 音同. 陳喬樅云: “《說文》無‘*(多辛)’字, 陸氏所據, 蓋古本有之. 《玉篇․多部》: ‘*(多辛), 多也. 或作莘․騂․*(羽辛)․兟․甡.’《玉篇》‘*(多辛)’字, 卽本於《詩》文. 又《說文》: ‘詵, 致言也.《詩》曰: “螽斯羽, 詵詵兮. ”’ 文與毛同, 則‘*(多辛)’字爲三家今文★” ●愚案 : *(多辛)無“衆多”義, 及“詵”之假借. 段玉裁亦以陸所據《說文》有“*(多辛)”字爲三家《詩》. 馬瑞辰云 : “先․辛雙聲通用. 《小雅》“駪駪征夫”, 《說文》引作‘莘莘’; ‘伊尹耕於有莘之野’, ‘有莘’或作‘有侁’, 是也.” 《廣雅․釋詁》: “*(多辛), 多也.”明所引三家詩. 兮, 語助, 說詳<綠衣>

宜爾子孫, 振振兮. [注] 魯說曰 : 文王十子, 伯邑考․武王發․周公旦․管叔鮮․蔡叔度․曹叔振鐸․成叔處․霍叔武․康叔封․南季載. [疏]《傳》: “振振, 仁厚也.” 《箋》: “后妃之德寬容不嫉妒, 則宜女之子孫, 使其無不仁厚.” ○《禮․內則》注: “宜, 猶善也.” 韓云“能使子賢”, 是能善其子也. 爾, 爾太姒. “文王”至“季載”, 《白虎通․姓名篇》引《詩傳》文, 《列女傳․母儀篇》同, 所引《魯詩傳》也. ★皮錫瑞云: “太史公用《魯詩》. 《管蔡世家》云: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 長子曰伯邑考, 次曰武王發, 次曰管叔鮮, 次曰周公旦, 次曰蔡叔度, 次曰曹叔振鐸, 次曰 郕叔武, 次曰霍叔處, 次曰康叔封, 次曰冉季載.’ 其次序人名略異. 《魯詩》以周公爲兄, 管叔爲弟, 成叔名處, 霍叔名武. 《史記》以管叔爲兄, 周公爲弟, 郕叔名武, 霍叔名處. 或史公用古文說歟? 古《毛詩》說無明文. 古《左氏》說次序更異. 《思齊毛傳》但云‘太姒十子’, 《孔疏》引《史記》云云, 曰: ‘其次不必如此, 其十子之名當然也.’ 皇甫謐云: ‘文王取太姒, 生伯邑考․ 武王發, 次管叔鮮, 次蔡叔度, 次成叔武, 次霍叔處, 周公旦, 次曹叔振鐸, 次康叔封, 次聃季載.’ 不知謐何所據而別於馬遷也. 《左․定四年傳》注: ‘蔡叔, 周公兄’, 《孔疏》亦引《史記》云云, 曰: ‘如彼文, 則蔡叔, 周公弟也. 今以蔡叔爲周公兄者, 以《喜二十四年傳》富辰言文之昭十六國, 蔡在魯上, 明以長幼爲次. 賈逵等皆言蔡叔 周公兄, 故杜從之. 史遷之言多辟謬, 故不用爲說.’ 案, 《孔疏》以毛鄭無明說, 依違其辭. 《左傳․疏》則以《傳》有明文, 堅執爲是. 竊疑富辰隨意擧之, 不必皆以長幼爲次. 若以爲次, 不特管蔡周公兄, 成霍亦周公兄, 皇甫以周公列第七, 正據《左傳》, 孔謂‘不知何據’, 疏矣. 周公若次第七, 不應越四兄攝政, 又不應其後魯爲宗國. 賈杜皇甫雖據《左傳》, 恐非《左》意. 《史記》以管叔列周公上, 猶相去不遠. 而漢世今文通行, 多同《魯詩》. 《白虎通․誅伐篇》:‘《尙書》曰: “肆朕誕以爾東征.”誅弟也.’ 《後漢․樊* 傳》:‘周公誅弟’, 注: ‘周公之弟, 管蔡二叔, 流言於國.’ 《張衡傳․思玄賦》‘旦獲譴於羣弟兮’, 注: ‘周公攝政, 其弟管叔等謗言.’ 《魏志․毋丘儉傳․討司馬師表》云: ‘《春秋》之義, 大義滅親, 故周公誅弟.’ 《傅子․通志篇》: ‘管叔蔡叔, 弟也. 爲惡, 周公誅之.’ 《擧賢篇》: ‘周公誅弟而典型立.’ 皆今文說. 趙岐注《孟子》云: ‘周公惟管蔡弟也, 故愛之. 管叔念周公兄也, 故望之.’ 後人多疑其非, 不知漢時今文說如是也.★ 《鄧析子․無厚篇》 ‘周公誅管蔡, 此於弟無厚也.’ 又在漢人前. 武氏石刻畵象,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 序次自後而前, 首伯邑考, 次武王發, 次周公旦, 次一人名泐, 蓋管叔鮮, 次蔡叔度, 次二人名泐, 蓋曹叔振鐸霍叔武, 次‘叔處’上一字泐, 微見鉤挑, 似是‘成’字, 次康叔封, 次季載, 上一字泐, 當是‘南’字. 石刻所列, 與《白虎通․列女傳》合. ★ 《白虎通》云‘成叔處霍叔武’, 《列女傳》云‘霍叔武成叔處’. 石刻叔處在後, 與《列女傳》合, 與《白虎通》次序稍異, 而周公列武王後․管叔前, 則分明可據, 足爲《魯詩》之證. ★ ” ●愚案 : 《襄楷傳》李注引《史記》, 言伯邑考等同母兄弟十人, 是衆妾所生者尙不在此數, 故《大雅》言“百男”. 詩上二句喩衆多, 下二句美善敎. 《孔疏》: 言“孫”者, 協句, 生子衆則孫亦多. ●愚謂作是詩時, 后妃必已有孫, 非協句也. 《說文》: “振, 奮也.” 《釋言》: “振, 訊也.” 郭注: “振者, 奮迅.” 《太玄》《玄瑩》《玄文》句並云: “振, 動也.” 重言之則曰“振振”. 言后妃子孫受賢母之敎, 莫不奮迅振動, 有爲之象也. 《有駜傳》: “振振, 羣飛貌.” 《左․喜五年傳》注: “振振, 盛貌.” 《晉語》注: “振振, 威武也.” 並與“振”字本義近, 亦與此“振振”義合. <麟趾>“振振”同.

螽斯羽, 薨薨兮. 宜爾子孫, 繩繩兮. [注] 韓“薨”作“*翃”. 韓說曰 : 繩繩, 敬貌也. [疏]《傳》: “薨薨, 衆多也. 繩繩, 戒愼也” ○“韓薨作*翃”者, 《釋訓》《釋文》引舍人本, “薨薨”作“雄雄”, “雄”當爲“*翃(좌羽)”, “*翃”亦作“翃”, 因誤爲“雄”. 《廣雅․釋訓》: “*翃*翃, 𦒃𦒃, 飛也.” 《集韻․十七登》: “《博雅》: 𦒃𦒃, 飛也. 或作*翃, 通作薨.” 據此, “*翃”․“𦒃”一字. 舍人本之“雄雄”, 有作“*翃*翃”․“𦒃𦒃”者, 故《廣雅》引之而訓爲“飛”也.《釋訓》同. 《毛詩》“薨薨”是借字, 《廣雅》本所引迺韓文. 《玉篇》: “*翃, 蟲飛也.”“𦒃, 羣鳥弄翅也.” 二字分屬, 非是. ▶“繩繩, 敬貌也”者, 《玉篇․系部》引《韓詩》文. 《釋訓》: “繩繩, 戒也.” 《毛傳》釋“繩繩”爲“戒愼”, 本之. 顧震福云 : “韓說‘敬貌’, ‘敬’當讀爲‘警’. 《常武》‘旣敬旣戒’, 《夏官․序官》注作‘旣儆旣戒’. 《隸僕》注《釋文》‘儆’字又作‘警’, 古‘警’與‘敬’通. 《箋》云: ‘敬之言警也.’ 《釋名》: ‘敬, 警也, 恒自肅警也.’ 《說文》: ‘警之言戒也. 從言, 從敬, 敬亦聲.’ 《繫傳》云: ‘《禮》曰:“先鼓以敬戒.” 敬戒卽警戒.’ 《下武篇》‘繩其祖武’, 《傳》: ‘繩, 愼也.’ 《管子․宙合篇》: ‘故君子繩繩乎愼其所先.’ 《漢書․藝文志》‘繩繩意變’, 應劭注 : ‘繩繩, 敬謹更正意也.’ 韓訓‘繩’爲‘敬’, 與毛訓‘戒愼’義同. ”

螽斯羽, 揖揖兮. [注] 魯韓“揖”作“集”.

宜爾子孫, 蟄蟄兮. [注] 魯說 : 蟄, 靜也. [疏]《傳》: “揖揖, 會聚也. 蟄蟄, 和集也.” ○“魯韓揖作集”者, “揖”無“聚”義. 陳奐云: “《廣雅․釋訓》: ‘集集, 衆也.’ 說或本三家. ‘揖’通作‘集’, 如《說文》“鏶或作(*金咠 )”之例.” 馬瑞辰云: “‘揖’蓋‘集’之假借. 《詩》“辭之輯矣”, 《新序》引作‘集’. 《說文》: ‘(*咠十), 詞之集也.’ 又曰: ‘*集, 羣鳥在木上也. 或省作集.’ 是‘集’本鳥羣集, 引申爲凡聚之稱, 重言之則曰‘集集’. 《廣雅》本三家《詩》.” ●愚案 : “揖”“輯”“集”古字通用. 《書․舜典》“輯五瑞”, 《史記․五帝紀》․《漢書․郊祀志》作“揖五瑞”. 《漢書․兒寬傳》“統楫羣元”, 注: “輯․楫․集三字同.” 是“揖”․“集”互通之證. 它書“集集”無連文, 明是此詩魯韓訓. ○“蟄, 靜也”者, 《釋詁》文. 郭注: “見《詩傳》” 案,《毛傳》無此訓. 陳奐云: “此三家義.” 何楷云: “《說文》: ‘蟄, 藏也.’ 物伏藏則安靜, 故又訓爲靜. 蟄蟄, 安靜而各得其所也.” ●愚案 : 此魯說. 陳又云: “《說文》: ‘斟斟, 盛也.’ 徐鍇《繫傳》云: ‘《詩》曰: “宜爾子孫, 蟄蟄兮.” 蟄蟄, 衆也. 此斟義近之也.’ ★據此, 或三家有作‘斟斟’訓‘盛’者. 《淮南․原道》注: ‘蟄, 讀什伍之什.’ 《呂覽․孟春紀》注․《音律》注: ‘蟄, 讀如《詩․文王》之什.’ 此‘蟄’․‘什’同音之證.” 馬瑞辰云: “‘斟斟’, 音義與‘蟄蟄’同.” ●愚案 : 二說近附會. “振振”․“繩繩”․“蟄蟄”, 皆主性情言, 《釋詁》義合. 螽斯三章章四句終(周南)

1.06 桃夭

[疏]《毛序》: “后妃之所致也. 不妬忌, 則男女以正, 婚姻以時, 國無鰥民也.” 《箋》: “老而無妻曰鰥”

○《易林․否之隨》: “春桃生花, 季女宜嫁, 受福多年, 男爲邦君.” 《師之坤》․《謙之夬》․《噬嗑之旣濟》․《大過之蹇》․《解之歸妹》同. (《師之坤》“多年”作“且多”, 下多“在師中吉”一句. 《大過之蹇》“生花”作“始華”. 《師之坤》․《謙之夬》․《噬嗑之旣濟》“邦君”作“封君”, 古“邦”․“封”字通用.) 又《復之解》: “春桃萌生, 萬物華榮, 邦君所居, 國樂無憂.” 又《困之觀》: “桃夭少華, 婚悅宜嫁, 君子樂胥, 長利止居” 陳喬樅云: “據《易林》說, 則<桃夭>之詩蓋當時實指其事. 張冕云: <桃夭>如爲民間嫁娶之詩, 《大學》何由卽指爲實能宜家而可以敎國? 詳《易林》之語, 似是武王娶邑姜事, 然則《大學》引之非虛詞矣.” ●愚案 : 張說無徵, 然《易林》云“男爲邦君”, 是《齊詩》說不以爲民間嫁娶之詩甚明.★ 參之《大學》“宜家”․“敎國”之義, 非國君不足以當之, 不知爲《周南》何國之詩也. 魯韓未聞.

桃之夭夭, 灼灼其華. [注] 魯韓“夭夭”作“*(木夭)(木夭)”, “*(艹妖)(艹妖)”. 魯韓說曰 : *(艹妖)(艹妖), 茂也. 灼灼, 明也. [疏]《傳》: “興也. 桃有華之盛者, 夭夭其少壯也. 灼灼, 華之盛也.” 《箋》: “興者, 喩時婦人皆得以年盛時行也.”

○《說文》: “*(木夭), 木少盛貌. 從木, 夭聲. 《詩》曰: ‘桃之*(木夭)(木夭)’ ” “*(艹妖), 巧也. 一曰女子笑貌. 《詩》曰: ‘桃之*(艹妖)(艹妖)’ 從女, 夭聲.” 並三家文. 《九經字樣․木部》出“*(木夭)”․“夭”二字. 注云: “音妖, 木盛貌.《詩》云: ‘桃之*(木夭)(木夭)’ 上《說文》, 下經典, 相承隷省.” 據此, “*(木夭)”正字, “夭”渻字. 《玉篇․木部》“*(木夭)”下云: “木盛貌.” 《廣韻․四宵》“*(木夭)”下云: “《說文》云‘木盛貌’, 《詩》云: ‘桃之*(木夭)(木夭)’, 本亦作‘夭’. ” 案, 三引並刪去《說文》“少”字, 非是. 《毛傳》: “桃有華之盛者, 夭夭其少壯也.” “少壯”與《說文》“少盛”義同. 徐鍇《繫傳》云: “桃之夭夭, 喩女子在家形體日盈長也.” 若無“少”字, 喩意不明. 《易林》云“少華”, 明齊義同. 《大學》引《詩․桃之夭夭》, 《易林》云“桃夭少華”, 是齊毛同作“夭”, 則作“*(木夭)”․“*(艹妖)”者, 魯韓本也. 《玉篇》: “*(艹妖), 媚也.” 與《說文》訓“*(艹妖)”爲“女子笑貌”合. ▶“*(艹妖)(艹妖), 茂也”者, 《廣雅․釋訓》文. 許以“女子笑貌”釋字義, 張以“茂”釋《詩》義, 兩訓相成, 正喩乃明. ▶“灼灼, 明也”者, 亦《廣雅․釋訓》文, 與《毛傳》“灼灼, 華之盛也”義異. 《說文》: “灼, 炙也.” “炙”是“灸”之誤. 上文“灸, 灼也”, 互相爲訓. “灼”無“明”義, 乃“焯”借字. 《說文》: “焯, 明也.” 《周書》“焯見三有俊心”, 今《書》作“灼”, 此“灼”․“焯”字通之證. 連言“灼灼”者,《文心雕龍․物色篇》“灼灼狀桃花之鮮”是也. 《文選》阮籍詩劉良注: “夭夭, 美貌. 灼灼, 明貌.”並用三家義.★ “華”者, 《說文》“*(丿爽)”下云: “艸木華葉, *(丿爽)象形.” “*(丿爽)+*(圬-土)”下云: “艸木華也. 從*(丿爽), *(圬-土)聲.” “*艸+{*(丿爽)+*(圬-土)}”下云: “榮也. 從艸․從{*(丿爽)+*(圬-土)}.” 《釋草》: “木謂之華, 草謂之榮.” 對言則異, 散言則通. 榮從木, 木著華亦爲榮, 故《說文》訓“華”爲“榮”. 後世代以“花”字而“”義別行. 據《易林》“春桃生花”, 則“華”之爲“花”, 自漢已然. <月令>: “仲春之月, 桃始華.” 《通典》五十九․《五經通論》引束晳曰: “<桃夭篇序>美婚姻以時, 蓋謂盛壯之時, 而非日月之時. 故‘灼灼其華’以喩盛壯, 非謂嫁娶當用桃夭之月. 其次章曰‘其葉蓁蓁’․‘有蕡其實’․‘之子于歸’, 此豈仲春之月乎? 詩人之興, 取義繁廣, 或擧譬類, 或稱所見, 不必皆可定侯也.”★ 案, 束辨正《毛序》, 足解《箋》《疏》之惑.

之子于歸, 宜其室家. [注] 魯齊說曰 : 之子者, 是子也. [疏]《傳》: “之子, 嫁子也. 于, 往也. 宜以有室家無踰時者.” 《箋》: “宜者, 謂男女年時俱當.”

○“之子者, 是子也”者, 《釋訓》文, 此《魯詩》“之子”通訓, 與毛“嫁子”義異. 《大學》引“之子于歸”, 鄭注: “之子者, 是子也.” 明齊義同魯. 馬瑞辰云: “《釋詁》如․適․之․嫁並訓爲‘往’, 《傳》以‘之’與‘嫁’同義, 故以‘之子’爲‘嫁子’, 然《詩》言‘之子’甚多, 如‘之子于征’之類, 不得訓爲‘嫁’, 當從《釋訓》訓爲‘是子’是也.” 又云: “《傳》‘于, 往也’, 以‘于’爲‘如’之假借, 故訓爲‘往’, 然婦人曰‘歸’, 詩旣言‘歸’, 不必更以‘于’爲‘往’. 《爾雅》: ‘于, 曰也.’ ‘曰’古讀若‘聿’, ‘聿’․‘于’一聲之轉. ‘之子于歸’, 正與‘黃鳥于飛’․‘之子于征’爲一類. 于飛, 聿飛也. 于征, 聿征也. 于歸, 亦聿歸也. 又與<東山詩>‘我東曰歸’․<采薇>‘曰歸曰歸’同義. ‘曰’亦‘聿’也. ‘于’․‘曰’․‘聿’皆詞也, 舊皆訓‘于’爲‘往’, 或讀‘曰’如‘子曰’之‘曰’, 並失之.” ●愚案 : 此說足正自來注家之誤.★ 《說文》: “宜, 所安也.” “室, 實也. *從宀․*從至.” “至, 所止也. 家, 居也.” “宜其室家”, 猶言“安其止居”. 《易林》“長利止居”, 正“宜其室家”之文, 此齊說也. 毛以爲“有室家無踰時”, 似非詩義.

桃之夭夭, 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 宜其家室. [疏]《傳》: “蕡, 實貌. 非但有華色, 又有婦德. 家室, 猶室家也” ○“有蕡其實”者, 擧蕡以狀桃實之大也, 字當爲“黂”, 借“蕡”字耳. 《說文》: “蕡, 雜香草.” 無“實”義. 《釋草》: “黂, 枲實.” 《釋文》: “黂本作蕡.” 《籩人》“其實麷蕡”, 注: “麻曰蕡.” 《喪服傳․釋文》: “蕡, 麻實.” 《內則》注《釋文》: “蕡, 字又作黂, 大麻子注同.” 並“蕡”․“黂”通假之證. 《說文》: “實, 富也. 從宀․從貫.” 貫, 貨貝也. 引申之, 凡物盈於內皆謂之實, 故草木果亦曰實也. 上“室家”, 此“家室”, 倒文合均.

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 宜其家人. [注] 齊說曰 : 夭夭․蓁蓁, 美盛貌. 魯說曰 : 蓁蓁, 茂也. 韓說曰 : 蓁蓁, 盛貌. [疏]《傳》: “蓁蓁, 至盛貌. 有色有德, 形體至盛也. 一家之人, 盡以爲宜.” 《箋》: “家人, 猶室家也”

○“夭夭․蓁蓁, 美盛貌”者, 《禮․大學》鄭注文. 以“美”釋“夭夭”, “盛”釋“蓁蓁”. “蓁蓁, 茂也”者, 《廣雅․釋訓》文. “茂”․“盛”同義. “蓁蓁, 盛貌”者, 《菁菁者莪․釋文》引薛君說. 此詩義當同也. 《大學》引“之子于歸, 宜其家人”, 申之曰: “宜其家人, 而後可以敎國人.” 與《易林》“男爲邦君”及“邦君所居, 樂國無憂”義合, 此《齊詩》推演之說也. 上言“宜家室”, 但謂安其止居, 此言“宜家人”, 則能安一家之人, 故以“家人”․“國人”對待言之. 惟自安其室家, 然後其家之人皆安之也.

桃夭三章章四句終(周南)

1.07 免罝 [注] 韓說曰 : 殷紂之賢人退處山林, 網禽獸而食之. 文王擧閎夭․泰顚於罝網之中. [疏]《毛序》: “后妃之化也, <關雎>之化行, 則莫不好德, 賢人衆多也.”★

○“殷紂” “食之”, 《文選․桓溫薦譙元彦表》“免罝絶響於林中”, 劉良注云: “罝, 免網也. 殷紂之賢人退處山林, 網禽獸而食之.” 唐惟《韓詩》存, 劉注本韓說也. “文王擧閎夭泰顚於罝網之中”者, 《墨子․尙賢篇》文. 下云: “授之政, 西土服.” 據此, 劉注所稱“殷紂之賢人”卽閎夭泰顚. 《墨子》所述, 實<免罝>詩篇古義. 劉注係節引, 故未言文王擧賢. 以《左傳》說《詩》義推之, 知韓說此詩本末如此也. 夭顚先臣事紂, 見其無道, 逃遁山林, 文王擧之. 詩人閔商之危亂, 惡夭顚之不終事王朝而爲公侯腹心, 故作此詩, 蓋祖伊 微子之志也. 時文王化被南方, 三分有二, 汝蔡江漢閒先爲殷地, 皆已屬周, 賢才樂爲文王用, 而忠於商者有深疾焉, 是以爲刺.《左․成十二年傳》郤至曰 : “共儉以行禮, 慈惠以布政, 政以禮成, 民是以息. 百官承事, 朝而不夕, 此公侯之所以扞城其民也, 故《詩》曰: ‘赳赳武夫, 公侯于城.’ 及其亂也, 諸侯貪冒, 侵欲不忌, 爭尋常以盡其民, 略其武夫, 以爲己腹心股肱爪牙, 故《詩》曰: ‘赳赳武夫, 公侯腹心.’ 天下有道, 則公侯能爲民扞城, 而制其腹心, 亂則反之. ” 其以文王爲諸侯, 略武夫爲己腹心. 他國之詞, 不嫌已甚, 仍繫之《周南》者, 南人所作也. 與下三章皆一地一時事.


肅肅免罝, 椓之丁丁. [注] 魯說曰 : 免罝, 網也. 又曰“肅肅免罝, 椓之丁丁”, 言不怠於道也. 齊說曰 : 罝免之容, 不失其恭. [疏]《傳》: “肅肅, 敬也. 免, 罝免罟也. 丁丁, 椓杙聲也. ” 《箋》: “罝免之人, 鄙賤之事, 猶能恭敬, 則是賢者衆多也.”

○《說文》: “肅, 持事振敬也. 從聿, 在*(淵-氵)上. 戰戰兢兢也.” 重言之則曰“肅肅”. 《釋訓》: “肅肅, 敬也.” 魯毛義同 ▶“罝, 免網也”者, 《呂覽․季春紀》高注文, 引《詩》首句爲釋. 《淮南․時則訓》注同. 《釋器》: “免罟謂之罝.” “網”․“罟”義同. “肅肅免罝”, 言設此免罝之人, 雖託業微賤, 能持恭敬之道. ▶“肅肅”至“道也”者, 《列女傳․楚接輿傳》云: “夫安貧賤而不怠於道者, 惟至德能之. 《詩》曰: ‘肅肅免罝, 椓之丁丁.’言不怠於道也.” ▶“罝免之容不失其恭”者, 《易林․坤之困》文. 據此, 魯齊韓釋“肅肅”義同. ▶《說文》: “椓, 擊也.” 設罝於地, 椓擊其(*橛), 然後張之. 陳奐云: “椓杙謂之朾橛, ‘丁’古‘朾’字.” ●愚案 : 《說文》: “朾, 橦也.” 桂馥謂“橦”當爲“撞”. 《五音集韻》: “朾, 擊也.” 義與“丁”合. “丁”上從“入”, “丨”象所以入之物, 丁丁椓之, 使深入地. 習勞苦之事, 則易生慢易之容, 今此賢人椓杙入地, 勞云至矣, 而終始持以肅肅, 故劉云“不怠”, 焦云“不失”, 深美之也. 夭 顚隱居山林, 网免爲食. 王充《論衡․宣漢篇》云“猶守株待免之蹊, 藏身破罝之路也”, 趙岐《孟子章指》云“免罝窮處”, 並用此事, 與劉良說合. 王趙皆學《魯詩》, 明魯韓義同.★

赳赳武夫, 公侯于城. [注] 魯說曰 : 赳赳, 武也. 干, 扞也. 韓“赳”或作“糾”. 魯說曰 : 言其賢可爲公侯扞難其城藩也. 又曰: 諸侯曰“干城”, 言不敢自專, 禦於天子也. [疏]《傳》: “赳赳, 武貌. 干, 扞也.” 《箋》: “干也․城也, 皆以禦難也. 此罝免之人, 賢者也, 有武力可任, 爲將帥之德, 諸侯可任以國守, 扞城其民, 折衝禦難於未然.”

○《說文》: “赳, 輕勁有材力也.” “赳赳, 武也.”者, 《釋訓》文. 《廣雅․釋詁》: “赳, 材也.” 材, 亦武也. 魯作“赳”, 與毛同.★ ▶“韓赳或作糾”者, 《後漢․桓榮傳》李注引謝承《後漢書》云: “糾糾武夫, 公侯于城.” 借“糾”爲“赳”, 此韓異文. ▶“言其賢可爲公侯扞難其城藩也”者, 《呂覽․報更篇》云“宣孟德一士, 猶活其身, 而況德萬人乎? 《詩》曰: ‘赳赳武夫, 公侯于城.’ ‘濟濟多士, 文王以寧.’ ” 高注: “言其賢可爲公侯扞難其城藩也.” ▶“干, 扞也”者, 《釋言》文, 與《左傳》義合. 云“扞難其城藩”者, 《堯典》“而難任人”, 枚傳: “難, 拒也.” “扞難”猶“扞拒”也. 《衆經音義》二十引《蒼頡篇》: “藩, 蔽也.” 城所以爲蔽, 故曰“城藩”. ▶“諸侯”至“子也”, 《初學記》二十四引《白虎通》逸文云: “天子曰崇城, 言崇高也. 諸侯曰干城, 言不敢自專, 禦於天子也.” 訓“干”爲“禦”, 與“扞難”義合. 云“不敢自專禦於天子”者, 城乃天子之城, 非諸侯所得專, 但爲天子扞禦而已. 《公羊․定十二年傳》“天子周城, 諸侯扞城”, 何注: “軒城者, 闕南面以受過也.” 或因“干”․“軒”同聲以謂, 與《白虎通》合. ●(愚)案, 《傳》自言“周城”․“闕城”之制, 非此“干城”義也.★ 諸侯爲天子扞禦其城, 此赳赳然雄武之夫, 又能爲公侯宣力以扞城, 故郤至以爲天子有道之事. 徵諸往籍, 如齊之管仲, 晉之狐 趙諸人, 皆能輔霸主以尊王室. 漢世韓安國 張羽以梁孝王將軍爲漢廷扞吳楚七國之難, 皆其證矣. 郤云“公侯所以扞城其民”, 又云“公侯能爲民扞城而制其腹心”者, 公侯代天子牧民, 故但以民言. 云“扞城其民”者, 郤釋“扞城”並爲虛字, 蓋古說如此, 與高注․《白虎通》異.★ 《左傳․孔疏》: “蔽扞其民若城然, 故云所以扞城其民也.” 云“制其腹心”者, 諸侯能奉公守法, 不敢私略武夫爲己腹心, 若天子制之然. 毛用《左傳》義, 迺於三章“公侯腹心”句下云“制其腹心”, 斯爲謬矣.★ 劉向《說苑․復恩篇》: “《詩》曰: ‘赳赳武夫, 公侯于城.’ ‘濟濟多士, 文王以寧’ 人君胡可不務愛士乎? ” 此亦魯說, 言人君愛士則得武夫, 與公侯共爲干城, 與郤至言“天下有道”意合.

肅肅免罝, 施于中逵. [注] 韓“逵”作“馗”. 韓說 : 中馗, 馗中, 九交之道也. [疏]《傳》: “逵, 九達之道.”

○“施”, 與<葛覃>“施于中谷”聲義同. 《釋官》“九達謂之逵.” 魯文與毛同. ★ 郭注: “四道交出, 復有旁通者.” 《釋名》: “九達曰逵.” 齊魯謂道多爲“逵”, 師此形然也. ▶“中馗”至“道也”, 《文選․鮑照<蕪城賦>》李注引《韓詩》曰: “‘肅肅免罝, 施于中逵.’ 薛君曰: ‘中馗, 馗中, 九交之道也.’ 顔延年<皇太子釋奠詩>․王粲<從軍詩>注引同. 《說文》: “馗, 九達道也. 似龜背, 故謂之馗. 從九․從首. 或作逵.” 王念孫云: “馗, 從九, 首聲, 故與‘好仇’韻. 《毛詩》作‘逵’, ‘逵’在尤韻, 字從‘坴’得聲, 讀如‘逐’, 今韻‘馗’․‘逵’並入脂, 爲渠追切. 作叶音者, 以‘好仇’之‘仇’爲渠之切, 以韻‘逵’字. 讀《韓詩》, 自知其誤.”★★ 云“中馗, 馗中”者, 《詩》倒句爲文, 如<葛覃>“中谷”之例. 云“九交之道也”者, 與郭注“四道交出, 復有旁通”義同. 《左․隱十一年傳》“及大逵”, 杜注: “道方九軌也.” 劉炫, 規之以爲“九道交出.” 《孔疏》引李巡《爾雅》注, 亦取“並軌”之義, 因以劉爲非. ●(愚)案, 《考工記》“國中經涂九軌”, 此言其廣, 不名曰“逵”. 若九達之逵, 以縱橫交牛爲言, 其義各別. 且免罝之設, 必在野外九達之區, 而非國中並軌之地, 言“逵”義者, 當以此經爲斷. 薛說“九交之道”, 爲得其實. 《雅》訓․《左》義皆可據以訂正.

赳赳武夫, 公侯好仇. [疏]《箋》: “怨耦曰仇. 此罝免之人, 敵國有來侵伐者, 可使和好之, 亦言賢也.” ○<關雎>“好仇”, 用三家義改毛, 知此訓“仇”爲“怨耦”, 亦三家說. 如此, 上言“扞禦”, 此言“和好”, 其義相屬, 亦主追思治世言, 謂武夫與公侯爲天子和好敵國.

肅肅免罝, 施于中林. 赳赳武夫, 公侯腹心. [注] 三家說曰: “肅肅免罝, 施于中林”, 處獨之謂也. [疏]《傳》: “中林, 林中. 可以制斷公侯之腹心.” 《箋》: “此免罝之人於行攻伐, 可用爲策謀之臣, 使之慮事. 亦言賢也.” ○“肅肅”至“謂也”, 徐幹《中論․法象篇》云: “人性之所簡也, 存乎幽微. 人情之所忽也, 存乎孤獨. 夫幽微者, 顯之原也. 孤獨者, 見之端也. 胡可簡也? 胡可忽也? 是故君子敬孤獨而愼幽微, 雖在隱蔽, 鬼神不得窺其隙也 《詩》曰 : ‘肅肅免罝, 施于中林.’ 處獨之謂也.” ●(愚)案, 此與《列女傳》《易林》云云, 亦本三家爲說.★ “中林, 林中”, 劉良注: “所謂退處山林也.” 徐以“中林”爲隱蔽, 與<關雎>篇薛君言“河洲隱蔽無人之處”, 張衡以爲“河林”, 其義正合. 蓋夭 顚處山林幽獨之處, 仍不改其肅敬之容, 故文王以爲賢而擧之, 與臼季識郤缺郭泰得茅容事相類. 上二章“公侯”泛言治世之諸侯, 此“公侯”謂文王. 文王任牧伯, 居商公侯之位. 云“腹心”者, 郤至所謂“略武夫爲己腹心”, 詩人蓋歎商之失人將亡也. 桓寬《鹽鐵論․備胡篇》: “賢良曰: 匈奴處沙漠之中, 生不食之地, 如中國之麋鹿耳. 好事之臣, 求其義, 責之禮, 使中國干戈至今未息, 萬里設備. 此<免罝>之所刺, 故小人非公侯腹心干城也.” 胡承珙: “此言當時之臣, 異於周南之賢人, 不能折衝禦難, 爲國干城, 將不免爲<免罝>詩人之所刺也.” ●愚案 : 胡說是, 此與詩本義無涉.

免罝三章章四句終(周南)

1.08 芣苢 [注] 魯說曰 : 蔡人之妻者, 宋人之女也. 旣嫁於蔡而夫有惡疾, 其母將改嫁之, 女曰: “夫不幸, 乃妾之不幸也, 乃何去之? 適人之道, 壹與之醮, 終身不改. 不幸遇惡疾, 不改其意. 且夫采采芣苢之草, 雖其臭惡․猶將始於捋采之, 終於懷擷之, 浸以益親, 況於夫婦之道乎? 彼無大故, 又不遣妾, 何以得去!” 終不聽其母, 乃作<芣苢>之詩. 君子曰: 宋女之意, 甚貞而壹也. 《韓敍》曰 : <芣苢>, 傷夫有惡疾也. 韓說曰 : 芣苢, 澤寫也. 芣苢, 臭惡之菜. 詩人傷其君子有惡疾, 人道不通, 求己不得, 發憤而作. 以事興芣苢雖臭惡乎, 我猶采采而不已者, 以興君子雖有惡疾, 我猶守而不離去也.

[疏]《毛序》: “后妃之美也. 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矣.” 《箋》: “天下和, 政敎平也”

○“蔡人”至“壹也”, 劉向《列女傳․貞順篇》文. 宋 陳邈妻鄭氏《女孝經》云: “<芣苢>興歌, 蔡人作誠.” 本此. 魏源云: “《國語》‘文王卽位, 諏于蔡原’, 韋昭以爲蔡君, 則文王時已有其國矣. 蔡宋無風, 賴是詩存之.” 徐璈云: “《路史》言: ‘蔡, 黃帝後, 姞姓國.’ 《樂記》‘武王下車而投殷之後於宋’, 蔡宋皆古國名也.” 云“壹與之醮, 終身不改”, 與《郊特牲》“壹與之齊, 終身不改”義同. 《說文》: “醮, 冠昏禮祭.” 《列女傳․賢明篇》宋 鮑女宗曰“婦人一醮不改”, 《(列女傳)․貞順篇》息君夫人曰: “終不以身更貳醮”, 與此《傳》合. 《潛夫論》云: “貞潔寡婦, 守一醮之禮, 成同穴之義.” “一醮”正用《傳》語. ▶“無大故”者, 夫未死. ▶“又不遣妾, 何以得去”者, 《白虎通․嫁娶篇》云: “夫有惡行, 妻不得去者, 地無去天之義也.” ▶“芣苢”至“去也”, 《文選․劉孝標<辨命論>》李注引《韓詩》《薛君章句》文. 《韓詩》此下又云: “《詩》曰: ‘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 蓋《韓序》也. 《御覽》七百四十二引作《韓詩外傳》, 誤. ▶云“求己不得”者, 反求而不得其故, 卽<小弁>“何辜于天, 我罪伊何”意. ▶云“發憤而作”, 與《列女傳》云“不聽其母”微異, 而守而不去則同. 女子貞壹, 被文王之化而然也.

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 薄言有之. [注] 韓“苢”作“苡”. 韓說曰 : 直曰“車前”, 瞿曰“芣苡”. 魯韓說曰 : 有, 取也. [疏]《傳》: “采采, 非一辭也. 芣苢, 馬舃. 馬舃, 車前也, 宜懷姙焉. 薄, 辭也. 采, 取也. 有, 藏之也.” 《箋》: “薄言, 我薄也.”

○ 采采者, 采而又采, 薛君以爲“采采而不已”是也. ▶“直曰車前, 瞿曰芣苡”者, 《釋文》: “苢, 本亦作苡. 芣苡, 馬舃也, 又名車前. 《韓詩》曰: ‘直曰車前, 瞿曰芣苡.’ ” 是《韓詩》作“苡”, 與毛“亦作”本同.★ 又引陸璣云: “幽州人謂之‘牛舌’, 又名‘當道’, 其子治婦人生難. 《本草》云一名‘牛遺’, 一名‘勝舃’. 《山海經》及《周書․王會》皆云: ‘芣苢, 木也. 實似李, 食之宜子, 出於西戎.’

  • 衛氏《傳》及許愼並同此, 王肅亦同, 王基已有駮難 也.”★

皮錫瑞云: “今醫家無用車前治難産者.《陸疏》云云, 疑傳會 《毛序》‘婦人樂有子’而爲之說. 世無夫有惡疾, 人道不通, 而婦猶樂有子者. 魯韓二說與《毛序》正相反也”★★★

陳喬樅云: “《大觀本草》六引陶隱居云, 《韓詩》乃言芣苢是木, 似李, 食其實宜子孫, 此爲謬矣. 此陶引《韓詩》而駮之也, 然與《毛詩》《釋文》․《文選․注》所引不合, 豈陶誤記耶? 又《(周書)․王會解》作‘桴苡’, 恐與《詩》之‘芣苡’爲二物.

  • 衛氏《傳》當是*衛宏所作, 而《釋文》序錄不言, 《後漢書》謂宏作訓旨, 殆卽是也.
  • 衛許皆習古文《詩》, 皆宗毛, 不知何以解芣苢誤草爲木.”

●愚案 : 《說文》: “芣苢, 一名馬舃. 其實如李, 令人宜子. 從艸, *(苢-艹)聲. 周書所說.” 許以“芣苢一名馬舃”爲一事, “其實如李, 令人宜子, 《周書》所說”爲一事, 兩存其義, 以廣異聞, 非誤解也. 徐鍇《繫傳》云: “《本草》: 芣苢一名車前, 服之令人有子. 《爾雅》注亦同. 《韓詩》云 ‘芣苢, 木名, 實似李’, 則非也. 許愼但言李, 則其子之苞亦似李, 但微小耳.” ●(愚)案, 小徐爲許曲解, 非《說文》本義. 其引《韓詩》, 則緣隱居之誤也.

▶韓云“直曰車前, 瞿曰芣苢”者, 《釋草》: “芣苢, 馬舃. 馬舃, 車前.” 郭注: “今車前草, 大葉長穗, 好生道邊, 江東呼爲‘蝦蟆衣’. ” 郝懿行云: “瞿, 謂生於兩旁, 然芣苢卽車前, 何有瞿․直之分? 蘇頌《圖經》: ‘春初生苗, 葉布地如匙面, 累年者長及尺餘, 抽莖作長穗, 如鼠尾. 花甚細, 靑色微赤, 結實如葶歷, 赤黑色.’ 今驗此有二種, 大葉者俗名‘馬耳’, 小葉者名‘驢耳’. 《圖經》所說, ‘葉長尺餘’, 似是‘馬耳’. 今藥所收乃是‘驢耳’, 野人亦煮啖之. 其‘馬耳’水生, 不堪啖也.”

●愚案 : 《陸疏》云: “芣苢一名當道.” 《廣雅․釋草》亦云: “當道, 馬舃也.” 韓所云“瞿”․“直”者, 蓋以“當道”及“生道之兩旁”而言. “直”之爲言“當”也, 直道中, 故曰“車前”, 一名“當道”. 生道之兩旁, 則曰芣苢. 《說文》: “*(目目 ) , 左右視也.” “瞿, 鷹隼之視也. ” “瞿”從“*(目目 )”取義, 鷹隼下擊, 必左右視之以取物, 故曰“瞿”. 引申之, 人左右視亦謂之“瞿”, (《易林․震之離》“持心瞿目, 善數搖動”, 是其證.) “瞿”行而“*(目目 ) ”遂廢. 芣苢生道兩旁, 故左右視而取之, 韓釋異名, 郝誤駁也. 《莊子․至樂篇》“得水土之際, 則爲*䵷蠙之衣. 生於陵屯, 則爲陵舃.” 司馬彪注: “言物因水成而陸産, 生於陵屯, 化作車前, 改名陵舃也.” “陵舃”卽郝云“小葉”․俗名“驢耳”者, 是道上所生, 故爲“陵舃”. “*䵷蠙之衣”卽郭所謂“蝦蟆衣”. 郝云“大葉名馬耳, 水生不堪啖”者, 以水生故名“*䵷蠙衣”也. “芣苢”․“牛遺”, 音同字變. “牛舌”․“驢耳”又音之轉. “馬舃”․“*蟆衣”․“*䵷衣”․“馬耳”, 亦是音轉字變也. 《釋草》云: “芣苢, 馬舃. 馬舃, 車前.” 以“芣苢”․“車前”與“馬舃”有生陵․生水之別, 故互釋之, 使人知名異物同, 正與《莊子》義相發.

韓又卽“芣苢”․“車前”分釋之. 薛云: “芣苢, 澤舃也.” “寫”亦作“舃”. ●(愚)案, 此“馬舃”轉寫誤“澤舃”也. 韓訓“車前”, 薛不應與之違異. 《釋草》云: “蕍蕮”, 郭注: “今澤蕮.” 是“車前”․“澤蕮”二物, 《雅》訓甚明, 司馬《莊子》注云: “陵舃, 一名澤舃.” 《詩》“言采其藚”, 《傳》: “藚, 水舃.” 《陸疏》: “今澤瀉也. 其葉如車前草大, 其味亦相似.” 是二物形狀相近, 司馬因而誤注耳.

▶“有, 取也”者, 《廣雅․釋詁》文, 與《毛傳》“有, 藏之也”義異. 陳奐云: “訓‘有’爲‘取’, 本三家《詩》義.” 王念孫云: “《詩》之用詞, 不嫌於複. ‘有’亦‘取’也, 首章泛言取之, 次則言其取之之事, 卒乃言旣取而盛之以歸耳. 若首章旣言‘藏之’, 而次章復言‘掇之’․‘捋之’, 則非其次矣.”

采采芣苢, 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 薄言捋之.

[疏]《傳》: “掇, 拾也. 捋, 取也.”

○“掇之”者, 《說文》: “掇, 拾也.”“拾, 掇也.” 互相訓. “*(双双)”下云: “綴, 聯也. 象形, 掇聲.” 義並從“*(双双)”, 蓋以手聯綴取之, 言其易也. ▶“捋之”者, 《說文》: “捋, 取易也.” “*(爫寸), 五指捋也.” 是“捋”之爲言“掬”也, 較“掇”更易, 故云“取易”也.

采采芣苢, 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 薄言襭之. [注] 魯說曰 : 袺謂之*(衤胡). 襭謂之褱. [疏]《傳》: “袺, 執袵也. 扱袵曰擷.”

○“袺謂之褱”,《廣雅․釋器》文. ▶云“袺謂之*(衤胡)”者, 《釋器》文, 云褱袖也. 《集韻》“*(衤胡)”或書作“*(衣胡)”. 《玉篇》: “*(衤胡), 衣䘸也.” 字或作“*(衣胡)”, 通作“胡”. 《深衣》“袂圓以應規”, 注: 謂“胡下也.” 《釋名》: “褠, 襌衣之無胡者也.” 此“胡”爲“袖”也. 《管子․輕重戊篇》“丁壯者胡丸操彈”, “胡丸”謂“袖丸”也. 采物旣多, 以袖受之, 此“袺”之義也. 《釋器》: “執衽謂之袺.” 蓋衣裳皆有衽, 以手執其兩旁交裂處, 並合向前以受物. 《毛傳》本《雅》訓, 《廣雅》迺魯義也. ▶云“襭謂之褱”者, 《說文》: “褱, 俠也.”“懷, 念思也.” 古字通用. 《漢書․地理志》․《外戚傳》並以“褱”爲“懷”. 《列女傳》云: “始於捋采之, 終於懷襭之.” 訓“襭”爲“懷”, 與《廣雅》合, 此魯義同符之證. 《釋器》: “扱衽謂之襭.” 《說文》“襭”下云: “以衣衽扱物謂之襭.” “擷”下云: “襭或從手.” “扱”下云: “收也.” “趿”下云: “進足有所擷取也.” 引《爾雅》“扱謂之襭”, 作“趿謂之擷”, 是“擷”爲進足向前, 以衣收物滿貯之, 與“褱”․“襭”義同. 郭注《爾雅》云: “扱衣上衽於帶.” 蓋盛物滿褱, 則上衽於帶, 情事宜然, 郭以意推之. 始“采”終“襭”, 《列女傳》所謂“浸以益親”也.

芣苢三章章四句終(周南)

1.09 漢廣 [注] 《韓敍》曰 : <漢廣>, 說人也. [疏]《毛序》: “德廣所及也. 文王之道被于南國, 美化行乎江漢之域, 無思犯禮, 求而不可得也.” 《箋》: “紂時淫風徧於天下, 維江漢之域先受文王之敎化.”

○“<漢廣>說人也”者, 《文選․曹植<七啓>》李注引《韓詩敍》文. 陳啓源云: “《韓敍》‘說人’, 夫說之必求之, 然惟可見而不可求, 則慕說益至.” 其說是也. 江漢之間被文王之化, 女有貞絜之德, 詩人美之, 以喬木․神女․江漢爲比. 三家義同.

南有喬木, 不可休息. [注] 魯說曰 : 喬木上竦, 少陰之木. 韓“息”作“思”.

漢有游女, 不可求思. [注] 魯說曰 : 江妃二女者, 不知何所人也. 出游於江漢之湄, 逢鄭交甫. 見而悅之, 不知其神人也, 謂其僕曰: “我欲下請其佩.” 僕曰: “此間之人皆習於辭, 不得, 恐罹侮焉.” 交甫不聽, 遂下與之言曰: “二女勞矣.” 二女曰: “客子有勞, 妾何勞之有.” 交甫曰: “橘是柚也, 我盛之以笱, 令附漢水將流而下, 我遵其傍, 采其芝而茹之, 以知吾爲不遜也, 願請子之佩.” 二女曰: “橘是柚也, 我盛之以筥, 令附漢水順流而下, 我遵其傍, 采其芝而茹之.” 遂手解佩與交甫. 交甫悅, 受而懷之中當心. 趨去數十步, 視佩, 空懷無佩, 顧二女, 忽然不見. 《詩》曰: “漢有游女, 不可求思.” 此之謂也. 齊說曰 : 喬木無息, 漢女難得. 橘柚請佩, 反手離汝. 韓說曰 : 游女, 漢神也. 言漢神時見, 不可得而求之.

[疏]《傳》: “興也. 南方之木美. 喬, 上竦也. 思, 辭也. 漢上游女, 無求思者.” 《箋》: “不可者, 本有可道也. 木以高其枝葉之故, 故人不得就而止息也. 興者, 喩賢女雖出游漢水之上, 人無欲求犯禮者, 亦由貞潔使之然.”

○“南”者, 《楚地記》: “漢江之北爲南陽, 漢江之南爲南郡.” 文王化行江漢, 適當其地, 明與召南彊域相接. ▶“喬木”至“之木”, 《淮南․原道訓》高注文. 《說文》: “喬, 高而曲也. 從夭․從高省.” 引《詩》. 《釋木》: “上句曰喬.” 又云: “小枝上繚爲喬.” “上句”․“上繚”, 與高注“上竦”同意, 故《說文》以爲“高而曲也”. 《說文》: “休, 息止也. 從人․依木.” 喬木高而少陰, 故不可休. 《孔疏》: “《傳》解‘喬木’之下, 先言‘思, 辭’, 然後始言‘漢上’, 疑經‘休息’之字作‘休思’也. 《詩》之大體, 韻在辭上, 疑‘休’․‘求’字爲韻, 二字俱作‘思’. ” ▶“韓息作思”者, 《外傳》一引作“不可休思”. 《藝文類聚》八十八引同. ●(愚)案, 《列女傳》一引作“不可休息”. 《易林》云“喬木無息”, 是魯齊作“息”與毛同.★

○《說文》“漾”下云: “水出隴西 氏道, 東至武都爲漢.” “漢”下云: “漾也, 東爲滄浪水.” “浪”下云: “滄浪水也, 南入江.” 敘漢水原流與<禹貢>合. 《詩》江漢並擧, 知非水初出之地也. ▶游女, 神女. 《詩》擧昔漢水之所有, 以興今貞女之不可求也. ▶“江妃”至“謂也”, 劉向《列仙傳》文. 《文選․阮籍<詠懷詩>》李注引略同. 吳淑<事類賦>引《列仙傳》云: “鄭交甫至漢皐臺下, 見二女佩兩珠, 大如荊雞卵. 二女解與之, 旣行反顧, 二女不見, 佩珠亦失.” 此無佩“珠”語, 傳寫闕逸. 《文選․<琴賦>》注引《列女傳》: “游女, 漢水神. 鄭大夫交甫於漢皐見之, 聘之橘柚.” “列女”是“列仙”之誤. 《文選․楊雄<羽獵賦>》“漢女水潛”, 李注引應劭云: “漢女, 鄭交甫所逢二女也.” 張衡<南都賦>云: “游女弄珠於漢皐之曲.” 王逸《楚辭․九思》云: “周徘徊兮漢渚, 求水神兮靈女.” ★楊 應 張 王 皆學《魯詩》者也. ▶“喬木”至“離汝”, 《易林․萃之漸》文. 又《頤之旣濟》: “漢有游女, 人不可得.” 《噬嗑之困》: “二女寶珠, 誤鄭大夫. 君父無禮, 自爲作笑.” (“君”是“交”之誤, “父”․“甫”字同.) 並齊說. ▶“游女”至“求之”, 《文選․嵇康<琴賦>》注引薛君說, 曹植<七啓>․謝脁<齊敬皇后哀策文>注引略同. 郭璞<江賦>注引《韓詩內傳》曰: “鄭交甫遵彼漢皐臺下, 遇二女, 與言曰: ‘願請子之佩.’ 二女與交甫. 交甫受而懷之, 超然而去, 十步循探之, 卽亡矣, 回顧二女, 亦卽亡矣.” 又<南都賦>注引《韓詩外傳》曰: (“外”字誤, 當作“內”.) “鄭交甫將南適楚, 遵彼漢皐臺下, 乃遇二女. 佩兩珠, 大如荊雞之卵.” 《御覽》八百二引《韓詩內傳》曰: “漢女所弄珠, 如荊雞卵.” 《說文》“鬾鬼服也. 《韓詩傳》云: : ‘鄭交甫遇二女鬾服.’ ” 《初學記地部》下引《韓詩》, 曰: “鄭交甫過漢皐. 遇二女, 妖服佩兩珠. 交甫與之言, 曰: ‘願請子之佩.’ 二女解佩與交甫, 而懷之去十步, 探之則亡矣, 回顧二女亦不見.” 此《韓詩》說可參考者. 曹植<七啓>云: “諷<漢廣>之所求, 覿游女於水濱.” <洛神賦>云: “感交甫之棄言兮, 悵猶豫而狐疑”. ★曹學《韓詩》者也. 陳琳<神女賦>云: “贊皇師以南假, 濟漢水之淸流. 感詩人之攸嘆, 想神女之所游.” <琴賦>云: “游女飄焉而來.” <萃江賦>云: “感交甫之喪佩.” <敬皇后哀策文>云: “淸漢表靈.” 阮籍<詠懷詩>云: “二妃游江濱, 逍遙順風翔. 交甫懷環佩, 婉孌有芬芬.” 皆用三家義. 徐璈云: “游女之爲漢神, 猶《楚辭》之有湘君湘夫人也. 鄭交甫事未審係何時代, 亦以證漢神之實有耳. 詩以漢女之神不可犯, 興‘之子’, 非謂‘游女’卽‘之子’也. ” 斯言是矣. 《列女傳》六․《韓詩外傳》一載孔子子貢見阿谷處女事, 終引此詩, 則說詩者推演之詞, 不爲正訓.

漢之廣矣, 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注] 魯“永”作“羕”. 韓“永”作“漾”, 云: 漾, 長也.

    魯“方”作“舫”.
 

[疏]《傳》: “潛行爲泳. 永, 長. 方, 泭也.” 《箋》: “漢也․江也, 其欲渡之者, 必有潛行乘泭之道, 今以廣長之故, 故不可也. 又喩女之貞絜, 犯禮而往, 將不至也.”

○《說文》: “廣, 殿之大屋也.” 引申之, 爲凡遠大之辭. 《說文》: “泳, 潛行水中也.” 江者, <禹貢>岷山所導, 至今湖北江夏縣合漢水入海. ▶“魯永作羕”者, 《說文》: “永, 長也. 象水巠理之長. 《詩》: ‘江之永矣’ ” 引與毛同. 又云: “羕, 水長也. 《詩》曰: ‘江之羕矣.’ ” 兼采《魯詩》. 《釋詁》: “羕, 長也.” 正釋此義. ▶韓云“漾, 長也”者,《文選․王粲<登樓賦>》“川旣漾而濟深”, 李注引《韓詩》曰: “江之漾矣, 不可方思.” 薛君曰: “漾, 長也.” 漾, 水名. 韓借“漾”爲“羕”, 故訓“長”. ▶“魯方作舫”者, 《釋言》: “舫, 泭也.” 《邢疏》: “孫炎曰: ‘舫, 水中爲泭, 筏也. ’ 《周南․漢廣》云‘不可方思’, ‘舫’․‘方’音義同. ” ●(愚)案, 《爾雅》作“舫”, 與毛異字, 此《魯詩》文. 《說文》: “方, 倂船也.” “舫, 舟師也.” “泭, 編木以渡也.” “方”正字, “舫”借字. 《方言》: “泭謂之(*簰), (*簰)謂之筏. 筏, 秦晉之通語也.” 《楚辭․惜往日篇》注: “編竹木曰‘泭’, 楚人曰‘泭’, 秦人曰‘橃’. ” 《詩釋文》: “泭, 本亦作(*竹泭), 又作桴, 或作柎, 並同. ” 又引郭云: “木曰(*簰), 竹曰筏, 小筏曰泭.” 說雖微異, 大旨則同. 此詩之“方”, 言倂木以渡, 非謂倂船. 倂船可入江, 編木爲小筏則不可. 《詩》以倂木爲“方”, 又自倂船義引申之. 此章“喬木”․“神女”․“江漢”三者, 皆興而比也.

翹翹錯薪, 言刈其楚. 之子于歸, 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 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注] 魯韓說曰 : 翹翹, 衆也. [疏]《傳》: “翹翹, 薪貌. 錯, 雜也. 秣, 養也. 六尺以上曰馬.” 《箋》: “楚, 雜薪之中尤翹翹者. 我欲刈取之, 以喩衆女皆貞絜,我又欲取其尤高絜者. 之子, 是子也. 謙不敢斥其適己, 於是子之嫁, 我願秣其馬, 致禮餼, 示有意焉.”

○《說文》: “翹, 眉長毛也.” 引申之, 凡衆盛而高擧者皆謂之“翹”, 重言之爲“翹翹”也. ▶“翹翹, 衆也”者, 《廣雅․釋訓》文. 王念孫云: “《詩》‘翹翹錯薪’, ‘翹翹’與‘錯薪’連文, 則‘翹翹’爲衆貌, 言於衆薪之中刈取其高者. 《傳》《箋》‘翹翹’爲‘高’ 則與下句相複. 《廣雅》以爲‘衆’, 蓋本於三家.” ●愚案 : 此魯韓說. 《文選․陸機<歎逝賦>》“翫春翹而有思”, 李注: “翹, 茂盛貌. 《詩》曰: ‘翹翹錯薪.’ ” “茂盛”與“衆”義合, 亦用魯韓說. 木衆盛已有高義, 又於其中刈取尤高者, 以喩衆女之中, 欲取其尤高絜者也. ▶《說文》: “錯, 金涂也.” 謂以金塗物, 其文錯雜. 引申之, 凡物雜亂皆爲“錯”. ▶《說文》: “薪, 蕘也.” 《急就篇》顔注: “取木而然之曰薪.” 《詩》以“薪”言木者, 目中之木, 卽意中之薪, 謂此翹翹然高而雜亂者, 皆我之薪也, 故先言“薪”, 後言“刈”, 若已是“薪”, 則於“翹翹”義無當, 何煩更刈取乎? 陳氏奐以“錯薪”爲集草與木, 失之. ▶《說文》: “楚, 叢木, 一名荊也.” “荊, 楚木也.” 陳啓源云: “荊有二, 牡荊․蔓荊.” 楚乃叢木, 非蔓生, 蓋“牡荊”也. “蔓荊”子大, “牡荊”子小, 故又名“小荊”, 有靑․赤二種, 靑赤爲荊, 赤者爲楛, (*女耎)條皆可爲筥箱, 古貧女以此爲釵, 卽此二木也. ▶《說文》: “秣, 食馬穀也.” 惠周惕云: “《昏義》, 壻親迎之後, 出御婦車, 而壻受綏, 御輪三周, 故曰: ‘之子于歸, 言秣其馬.’ 言得如是之女歸於我, 則我將親迎而身御之. 不言‘御車’而言‘秣馬’, 欲速其行, 且微其詞也. 又左《傳有》‘反馬’之文, 鄭《詩有》‘同車’之語, 故<漢廣>以‘秣馬’․‘秣駒’爲言. 若《箋》言‘禮餼’, 則納徵, 無用馬者.” 馬瑞辰云: “《聘禮》: ‘餼之以其禮, 上賓太牢, 積惟芻禾’ 注: ‘禾以秣馬.’ 是秣馬亦禮餼之一. 又《士昏禮》: ‘主人爵弁, 纁裳緇衣, 乘墨車, 從車二乘, 執燭前馬. 婦車亦如之.’ 鄭《箴膏盲》據此, 謂士妻始嫁, 乘夫家之車, 是親迎必載婦車以往, ‘秣馬’正載以往之事. 《箋》謂‘致禮餼’ , 非也.” 胡承珙云“<東山>: ‘之子于歸, 皇駁其馬.’ 則士庶人亦送女之馬.”

●愚案 : 鄭說“禮餼”, 非不可通, 但“秣馬”承上“于歸”言, 自以惠馬胡諸說爲是. 《箋》意與《韓敍》“悅人”旨合, 敬慕之至也.

翹翹錯薪, 言刈其蔞. [注] 魯“刈”作“采”. 之子于歸, 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 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疏]《傳》: “蔞, 草中之翹翹然. 五尺以上曰駒.”

○“魯刈作采”者, 《楚辭․大招》王注: “蔞, 香草也.《詩》曰: ‘言采其蔞’. ” 《廣韻․十九侯》引《詩》同. 陳喬樅云: “據叔師所引, 知《魯詩》‘刈’字作‘采’, 不與毛同.★ 木言‘刈’․草言‘采’. 刈․采散文亦通, 然以全《詩》例之, 如采蘋․采藻․采葑․采菲․采芑․采薇, 凡草之類皆言‘采’, 其義尤合.” ▶《陸疏》釋“蔞”云: “其葉似艾, 白色, 長數寸, 高丈餘, 好生水邊及澤中. 正月根芽生旁莖, 正白, 食之香而脆美, 其葉又可蒸爲茹. ” 是“蔞”爲香草也. 元恪多采三家《詩》說.★ 《說文》: “蔞, 草也. 可以烹魚.” 《繫傳》云: “今人所食蔞蒿.” 《釋草》: “購, 蔏蔞” 郭注: “蔏蔞, 蔞蒿也. 生下田, 初出可啖, 江東用羹魚.” 《郝疏》: “京師人以二三月賣之, 唯葉不中食. 今驗其葉, 似野麻而疏散, (*女耎)亦可啖. 陸以爲似艾白色, 蓋其初生時耳.” ●愚案 : 蔞高丈餘, 故亦言“翹翹”. 蔞是草而言“薪”者, 《說文》“薪”․“蕘”互訓. 《詩․板釋文》․《文選․<長楊賦>》李注引《許書》“蕘”下“薪也”二字, 並作“草薪也”. 《漢書․賈山傳》․《楊雄傳》顔注並云: “蕘, 草薪.” 是草可稱“薪”也. ▶《說文》: “馬二歲曰駒.” 二章․三章重擧江漢, 以深致其贊美, 長言之不足, 又咏嘆之.

漢廣三章章八句終(周南)

1.10 汝墳 [注] 魯說曰 : 周南之妻者, 周南大夫之妻也. 大夫受命平治水土, 過時不來, 妻恐其懈於王事, 蓋與其隣人陳素所與大夫言. 國家多難, 惟勉强之無有譴怨, 遺父母憂. 昔舜耕於歷山, 漁於雷澤, 陶於河濱, 非舜之事而舜爲之者, 爲養父母也. 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 親操井臼不擇妻而娶. 故父母在, 當與時小同, 無虧大義, 不罹患害而已. 夫鳳鳥不離於罻羅, 麒麟不入於陷穽, 蛟龍不及於枯澤. 鳥獸之智, 猶知避害, 而況於人乎? 生於亂世, 不得道理而迫於暴虐, 不得行義然而仕者, 爲父母在也. 乃作詩曰: “魴魚頳尾, 王室如燬. 雖則如燬, 父母孔邇.” 蓋不得已也. 君子是以知周南之妻而能匡夫也. 韓敍: <汝墳>, 辭家也.

[疏]《毛序》: “道化行也. 文王之化行乎汝墳之國, 婦人能閔其君子, 猶勉之以正也.” 《箋》: “言此婦人被文王之化, 厚事其君子.”

○“周南”至“夫也”, 劉向《列女傳․賢明篇》文. ▶云“周南大夫之妻”者, 《毛序》: “文王之化行乎汝墳之國.” 是此大夫本汝墳國之大夫, 而曰周南大夫者, 以其國在南國疆域之中, 時服屬於周也. 《易林․兌之噬嗑》: “南循汝水, 伐樹斬枝. 過時不遇, 惄如周飢. ” “過時不遇”者, 與《列女傳》“過時不來”合. 是齊與魯同. ▶“<汝墳>, 辭家也”者, 《後漢․周磐傳》李注《韓詩》文. 傳稱磐居貧養母, 儉薄不充, 嘗誦《詩》至<汝墳>之章, 慨然而嘆. 乃解韋帶, 就孝廉之擧. 注稱《韓詩》, 實《韓序》也. ▶云“辭家”者, 此大夫以父母之故, 不得已而出仕, 義與《列女傳》同, 故磐誦之而就擧也. 詳《薛君章句》. (引見下.) 《鄭箋》謂“王室之酷烈, 是時紂存”, 與《列女傳》“生於亂世, 迫於暴虐”合. 《孔疏》: “文王率諸侯以事殷, 故汝墳之國大夫猶爲殷紂所役, 若稱王以後, 則不復事紂, 六州文王所統, 不爲紂役也.” ●(愚)案, 《論語․泰伯篇》: “三分天下有其二, 以服事殷.” 此詩之作, 正當其時. 婦人知商王暴虐, 君子勤勞, 猶勉其無怠王事, 貽父母憂. 非被文王之化, 何以能比.

遵彼汝墳, 伐其條枚. [注] 魯韓說 : 遵, 行也. 條, 枝也. [疏]《傳》: “遵, 循也. 汝, 水名也. 墳, 大防也. 枝曰條, 榦曰枚.” 《箋》: “伐薪於汝水之側, 非婦人之事, 以言己之君子賢者而處勤勞之職, 亦非其事.”

○“遵, 行也”者, 《廣雅․釋詁》文, 明魯韓訓“遵”爲“行”. 《易林》“南循汝水”, 是齊訓“遵”爲“循”, 與毛同. ●(愚)案, 《說文》: “循, 順行也.” 諸家訓異義同.★ ▶“汝墳”者, 《漢志》: “汝南郡定陵縣, 高陵山, 汝水出, 東南至新蔡入淮.” 《說文》: “汝水出弘農 盧氏 還歸山, 東入淮.” 《水經․汝水》篇: “汝水出河南梁縣勉鄕西天息山.” 酈注: “《地理志》曰出高陵山, 卽猛山也. 亦言出南陽魯陽縣之大盂山, 又言出弘農 盧氏 還歸山. 《博物志》曰‘汝出燕泉山’, 並異名也.” 又云: “汝水出東南, 逕奇雒城西北, 今南潁川郡治也, 濆水出焉, 世亦謂之大*濦水. 《爾雅》曰河有雍, 汝有濆, 然則‘濆’者, 汝別也, 故其下夾水之邑, 猶流汝陽之名, 是或‘濆’․‘*濦’之聲相近矣, 亦或下合*濦․潁, 兼統厥稱耳. ●(愚)案, 《釋水》: “汝爲濆.” 郭注: “ 《詩》曰: ‘遵彼汝濆’. ” 是郭所見《詩》本作“濆”. 《御覽》七十一引《詩》曰: “<汝濆>, 道化行也. 文王之化行乎汝墳之國也. 遵彼汝濆, 伐其條枚.” 陳喬樅以“濆”爲三家今文, 非也.★★ 《列女傳》及《周磐傳》注引《韓詩》, 並作“汝墳”. 又王逸《楚辭․九章》注: “水中高者爲墳.(“中”, 疑“旁”字之誤.) 《詩》云: ‘遵彼汝墳.’ ” 是三家《詩》不作“濆”, “濆”自《毛詩》異文.★★ 《御覽》所引《毛詩序》, 尤其明證, 特不見於陸氏《釋文》耳. ▶陳喬樅云: “《釋水》又云: ‘江有沱’․‘河有灉’․‘汝有墳’, 郭注以爲‘上水重見’. 《孔疏》引李巡曰: ‘江․河․汝旁有肥美之地名’. 考《史記․高祖功臣年表》, 汝陰爲夏侯嬰國. 《漢志》‘汝陰’注: ‘莽曰汝墳’. 《續志》‘汝陰’注: ‘《地道記》有陶邱鄕, 《詩》所謂“汝墳”也.’ 水旁之地多肥美者, 《大司徒》: ‘辨五地之物生, 四曰墳衍, 其動物宜介物.’ 鄭注‘墳’爲‘水厓’, 以‘介物’爲龜鼈之屬․水居陸生者. 是‘墳’․‘衍’皆指水旁之地言, 高者曰墳, 平者曰衍也. ‘墳’․‘濆’古字通用, 然《詩》‘汝墳’字不作‘濆’, 郭於‘汝爲濆’, 下引《詩》曰‘遵彼汝濆’, 非是. 據《釋文》云, ‘濆’《字林》作‘涓’, 衆《爾雅》本皆作‘涓’, 則‘濆’乃譌字. 《釋水》上言‘汝爲涓’, 此大水溢出, 別爲小水之名, 故與‘河有灉’․‘江有沱’諸別出之水以類言之. 下言‘汝有墳’, 此汝旁肥美之地名, 故與‘江有沱’․‘河有灉’諸水旁之地亦以類言之. 下又云: ‘滸, 水厓. 水草交爲湄.’皆指水旁之地也. 李巡於‘江有沱’注云: ‘江溢出流爲沱’. 則於‘汝有涓’下注云亦當然, 是分辨二者極爲明晰. 自郭本‘涓’誤爲‘濆’, 遂誤仞《詩》之‘汝墳’ 卽《爾雅》之‘汝爲濆’, 而引《詩》以實之. ★★★ 又於下文‘江有沱’諸句注云‘上水別出, 重見’, 《水經注》本之, 以誤沿誤. 後人疑義紛起, 或執其說, 釋《詩》‘汝墳’爲《爾雅》‘別出之水’. 或糾其失, 謂《爾雅》‘汝爲濆’爲郭私改之本. 不知《釋水》之文前後別言, 判然各異, 李注彼此異解, 昭然無疑也. ”

●愚案 : 《說文》: “墳, 墓也.” “濆, 水厓也.” 是則“水厓”之字本作“濆”, 其作“墳”者, 乃假字. 陳因分別《雅》訓, 必謂《詩》“汝墳”字不作“濆”, 亦屬非是. 《爾雅》此注, 李義爲優, 郭但不應於“汝爲濆”下引《詩》實之, 至云“汝有濆”爲“水旁肥美之地”, 則《說文》義訓自合, 不在爭執文字也. 酈氏爲“濆”“*濦”作注, 謂“濆”是“汝別”, 卽本《雅》訓, 特所據非作“涓”之本. 然“濆”“*濦”異稱, “*濦”卽今 , 酈氏考實此水, 固是不妄. 今以作“涓”者爲是, 據《說文》, “涓”訓“水流”, 未聞是水名也. 陳攻郭而侵酈, 殆失之矣.★★★ 《文選․鮑明遠<蕪城賦>》李注: “《詩》曰: ‘遵彼汝墳’. 又曰: ‘鋪敦淮墳’ 《爾雅》: ‘濆莫大於河墳.’ 此蓋三墳. ” 《考工記》注: “妢胡, 胡子之國, 在楚旁.” 《說文》: “坋, 大防也.” 《釋丘》: “墳, 大防.” “墳”․“坋”義通, “妢”蓋“坋”字之借. 《漢志》: “汝陰, 故胡國. 莽曰汝墳.” 證以《續志》引《詩》, 所謂“汝墳之國”卽其地矣. 《說文》云: “伐, 擊也. 從人, 持戈.” ▶“條, 枝也”者, 《廣雅․釋言》文. 《毛傳》: “枝曰條, 幹曰枚.” 《易林》: “伐樹斬枝.” 伐樹謂“枚”, 斬枝謂“條”, 是三家訓“條”爲“枝”, 與毛同義. 《說文》: “枝, 幹也. 可爲杖.” 幹是築牆耑木, 此《許書》借訓, 謂木之堅直可豎立者, 言己之君子伐薪汝側, 爲平治水土之用, 勤勞備至也. 治水需用薪柴, 漢武帝時命羣臣從官負薪치河, 是其證. 《箋》謂“伐薪非婦人之事, 以喩君子處勤勞之職, 亦非其事.”, 失之.

未見君子, 惄如調飢. [注] 韓“惄”作“愵”. 魯說曰 : 惄, 思也, 一曰飢也. 魯“調”作“朝”, 齊作“周”. [疏]《傳》: “惄, 飢意也. 調, 朝也.” 《箋》: “惄, 思也. 未見君子之時, 如朝飢之思食.”

○“未見君子”, 《列女傳》所謂“過時不來”, 《易林》所謂“過時不遇”也. ▶韓“惄”作“愵”者, 《釋文》: “ ‘惄’, 《韓詩》作‘愵’, 音同. ” 《說文》: “愵, 憂貌. 從心, 弱聲. 與‘惄’同.” 《方言》: “愵, 憂也. 自關而西, 秦晉之間或曰‘惄’. ” 《衆經音義》四: “愵, 思也, 傷也.” “愵”訓“憂傷”, 則“如”爲比擬之詞, 故《說文》: “惄, 飢餓也. 一曰憂也. 從心, 叔聲. 《詩》曰: ‘惄如朝飢.’ ” 後說謂“心憂如飢”, 與韓義合.★ 前說直謂“惄”爲“飢”, 則“如”讀爲“然”, 言“惄然而朝飢”, 正狀其憂傷之切. ▶“惄, 思也”者, 《釋詁》文. ▶“惄, 飢也”者, 《釋言》文. 皆魯說. 《雅》訓兩釋與《說文》合. 《孔疏》引李巡曰: “惄, 宿不食之飢也.” 宿不食, 卽“朝飢”矣. ▶“魯調作朝”者, 《說文》: “*(), 旦也. 從*(朝-月+人), 舟聲.” 蔡邕<靑衣賦>: “思爾念爾, 惄焉且飢.” “且”乃“旦”之譌. “旦飢”卽“朝飢”. 蔡用《魯詩》, 知《說文》作“朝”爲魯文. 晉 郭遐周詩“言別在斯須, 惄焉如朝飢.”, 正用《詩》語. ▶“齊作周”者, 《易林》作“周飢”, “朝”從“舟”聲, “舟”․“周”古通.

遵彼汝墳, 伐其條肄. 旣見君子, 不我遐棄. [注] 魯說 : 肄, *(木卉)也. [疏]《傳》: “肄, 餘也, 斬而復生曰肄. 旣, 已. 遐, 遠也.” 《箋》: “已見君子, 君子反也. 君子已反得見之, 知其不遠棄我而死亡, 於思則愈, 故下章而勉之.”

○“肄, *(木卉)也”者, 《廣雅․釋詁》․《釋木》文. 《方言》: “烈, *(木卉), 餘也. 陳鄭之間曰*(木卉), 晉*衛(巾)之間曰烈, 秦晉之間曰肄, 或曰烈.” “烈”卽“蘖”也, 音同字異.★ 《書․盤庚》“若顚木之有由蘖”, 《釋文》: “蘖, 本又作*(木卉).” 馬注: “顚木而肄生曰*(木卉).” 《說文》“*(빙)”下云: “木生條也.” 引《書》“由蘖”作“*(由己)*(木卉)”. “*(木獻)”下云: “伐木餘也.” 引《書》作“*(빙)*(木獻)”. “蘖”下云: “*(木獻), 或從木, 薛聲.” “*(木傘-人人)”下云: “古文*(木獻).”

  • (木卉)卽“*(木傘-人人)”變體, 與*(木獻)”․“蘖”一字.

據《說文》“*(빙)”爲“木生條”, 是《書》之“빙*(木卉)”與此詩“條肄”同義. 旣顚之木, 復有發生, 長枝爲條, 小栽爲肄也. ▶《說文》: “棄, 捐也.” “不我遐棄”, 猶云“不遐棄我”. 《孔疏》: “婦人以君子處勤勞之職, 恐避役死亡, 今思之, 覬君子事訖得反, 我旣得見君子, 卽知不遠棄我而死亡, 我於思則愈.” 詳三家《詩》義“大夫踰時不歸, 妻恐其懈於王事”, 則是君子未反,《孔疏》得之.

魴魚赬尾, 王室如燬. 雖則如燬, 父母孔邇. [注] 齊“赬”作“䞓”. 韓“燬”作“*(火尾)” 韓說 : 赬, 赤也. (火尾), 烈火也. 孔, 甚也. 邇, 近也. 言魴魚勞則尾赤, 君子勞苦則顔色變. 以王室政敎如烈火矣, 猶觸冒而仕者, 以父母甚迫近饑寒之憂, 爲此祿仕. [疏]《傳》: “赬, 赤也, 魚勞則尾赤. 燬, 火也. 孔, 甚. 邇, 近也.” 《箋》: “君子仕於亂世, 其顔色瘦病, 如魚勞則尾赤. 所以然者, 畏王室之酷烈, 是時紂存, 辟此勤勞之處, 或時得罪. 父母甚近, 當念之以免於害, 不能爲疏遠者計也.”

○《說文》: “魴, 赤尾魚.” 馬瑞辰云: “《爾雅》‘魴魾’, 郭注: ‘江東呼魴魚爲鯿.’ ‘鯿’․‘魴’․‘魾’三字, 一聲之轉. 《本草綱目》云: ‘有一種火燒鯿, 頭尾俱似魴, 而脊骨更隆, 上有赤鬣連尾, 黑質赤章.’ 今江南有鯿魚, 其腹下及尾皆赤, 俗稱與《綱目》說同, 殆卽古之魴魚. 《詩》以魚尾之赤, 興王室之如燬.” ●愚案 : 《字林》《玉篇》《衆經音義》十九並云: “魴, 赤尾魚.”與《說文》合. 馬說“鯿之別種”, 殆卽赤尾魴魚矣. ▶“齊赬作䞓”者, 《說文》: “䞓, 赤色也.《詩》曰: ‘魴魚䞓尾.’ ” “赬”下云: “䞓, 或從貞.” ●案, 《列女傳》《韓詩》俱作“赬”, 與毛同, 則“魴魚䞓尾”爲《齊詩》文, 其以魴爲赤尾魚, 當本齊說也. ▶“王室”, 紂之朝廷. ▶“如燬”, 《列女傳》作“如毁”, 王氏補注: “言王室多難, 如將毁缺不堅完也.” 此魯義. 《釋言》: “燬, 火也.” 郭注: “《詩》曰: ‘王室如燬.’ 燬, 齊人語也. ” 《爾雅》《魯詩》之學, 據此亦兼有齊文. 《詩․釋文》: “齊人謂火曰燬.” 是齊當作“燬”, 與毛同. ▶“韓燬作*(火尾)”者, 《說文》“燬”下云: “火也.《春秋傳》曰: *衛侯燬.” “*(火尾)”下云: “火也.《詩》曰: ‘王室如*(火尾)’.” 魯作“毁”, 齊作燬, 明《說文》作“*(火尾)”者爲《韓詩》文.★★ 《周磐傳》注引: “魴魚赬尾, 王室如*(火尾). 雖則如*(火尾), 父母孔邇 .” 兩引並作“*(火尾)”, 足可證合. (王應麟《詩攷》載《後漢書》注引《韓詩》作“如*(火尾)”, 今本李注作“燬”. 《韓詩外傳》一引《詩》“雖則如燬”二句, 亦當爲“如*(火尾)”. 今本亦作“燬”, 皆後人妄改.) 段玉裁《說文注》謂字當爲“*(火尾)”, 徑刪“燬”篆, 由不知《詩文》各異耳. ▶“赬赤”至“祿仕”, 《周磐傳》注引《薛君章句》文. ▶云“魴魚勞則尾赤, 君子勞苦則顔色變”者, 以明詩取喩之義. 其言“魚勞尾赤”, 與《毛傳》同. 《孔疏》: “魴魚之尾不赤, 故知勞則尾赤.” 《左․哀十七年傳》: “如魚赬尾, 衡流而彷徉.” 鄭氏云: “魚肥則尾赤, 以喩蒯聵淫縱.” 不同者, 此自魴魚尾本不赤, 赤故爲勞也. 說與薛合. 鯿魚尾本不赤, 據尋常目驗言之. 義各有歸, 不嫌互異. “燬”․“*(火尾)”皆謂火烈, 王室政敎如之, 言暴虐也. ▶“孔, 甚”, 《釋言》文. 《說文》: “孔, 通也. 從乙, 從子. 乙, 請子之候鳥也, 乙至而得子. 嘉, 美之也. 古人名嘉字子孔.” ●案, “嘉”者美之至, 故引申爲“甚”義, 《詩》通詁也. ▶“邇, 近”, 《釋詁》文. 言君子所以觸冒危難而仕者, 因父母甚迫近飢寒之憂, 藉祿以養. 釋“孔邇”爲與飢寒甚切近, 此韓義也. ★ 《列女傳》“迫於暴虐, 不得行義”, 釋“王室如燬”句; “然而仕者, 爲父母在”, 釋“父母孔邇”句. 言父母不能遠避, 則當無懈王事以貽親憂, “孔邇”屬父母言. 此魯義也.★ 《鄭箋》“父母甚近, 當念之以免於害”, 與魯訓合.★ 《列女傳》所云“素與大夫言”, 卽末章之恉.

汝墳三章章四句終(周南)

1.11 麟之趾 [注] 韓說 : 麟趾, 美公族之盛也. [疏]《毛序》: “<關雎>之應也. <關雎>之化行, 則天下無犯非禮, 雖衰世之公子, 皆信厚如麟趾之時也.” 《箋》: “<關雎>之時, 以麟爲應. 後世雖衰, 猶存<關雎>之化者, 君之宗族猶尙振振然, 有似麟應之時, 無以過也.”

○▶“美公族之盛也”者, 《文選․王融<曲水詩序>》張銑注文, 此韓說也. 詩兼言子姓而專以爲美公族者, 子孫之盛, 已見<螽斯篇>義, 可參考得之. 時文王大業日融, 族姓旣多且賢, 故詩人歎之. <螽斯>之美, 乃后妃不妒善敎所成, 至於公族多賢, 則國運鼎盛, 休徵日臻. 歷覽興朝, 莫不如此. 自是文王丕建周基, 擇賢佐理, 召公分治, 遂別爲《風》, 此《二南》所由分矣.

麟之趾, 振振公子. 于嗟麟兮. [注] 韓“于”作“吁”. 韓說曰 : 吁嗟, 歎辭也. [疏]《傳》: “興也. 趾, 足也. 麟信而應禮, 以足至者也. 振振, 信厚也. 于嗟, 歎辭.” 《箋》: “興者, 喩今公子亦信厚, 與禮相應, 有似於麟.”

○麟, 麐借字.《說文》: “麟, 大牝鹿也.”“麒, 仁獸也.”“麐, 牝麒也.” 《史記․司馬相如傳索隱》引張楫曰: “雄曰麒, 雌曰麟.” 《釋文》出“麟之趾”三字, 云: “止, 亦本作趾, 兩通.” 《說文》無“趾”字. 《廣雅․釋獸》: “麒麟步行中規, 折還中榘, 不履生蟲, 不折生草.” 此趾之德也, 故首章以“趾”爲興. ▶“振振”, 解見<螽斯>, 言此振奮有爲之公子應運而出, 卽是麟也. ▶“公子”, 諸侯之子. 文王位爲牧伯, 此“公”謂文王“公子”卽是武周諸人, 文王而稱曰“公”, 足證之詩在文未稱王時. ▶“吁嗟, 嘆辭也”者, 《文選․謝脁<八公山>》詩李注引《薛君章句》文. 據此, 《韓詩》“于”作“吁”. “于”․“吁”古今字. 《說文》: “吁, 驚也.”“*(詳), 咨也. 一曰痛惜也.” “嗞, 嗟也.” 篆文無“咨”․“嗟”字, 說解“咨”․“嗟”, 當仍爲“嗞”․“*(詳)”. 《釋詁》: “嗟․咨, *(髟)也.” “*(髟左)”訓“髮好”, 亦借字. “吁”․“嗟”二字合訓, 是驚歎詞, 見公子多賢, 故異而美之.

麟之定, 振振公姓. 于嗟麟兮. [注] 魯“定”作“顁”. [疏]《傳》: “定, 題也. 公姓, 公同姓.”

○“魯定作顁”者, 《釋言》: “顁, 題也.” 郭注: “題, 顁也.”引此詩. ●案, 毛作“定”, 則作“顁”者魯家文也. 《說文》: “題, 頟也.” 《莊子․馬蹄篇》“齊之以月題”, 《釋文》引司馬崔云: “題, 馬頟上當顱如月形者也.” 《廣雅․釋獸》: “麒麟狼題.” 京房《易傳》云: “麟狼頟, 卽《詩》所謂‘定’矣.” “姓”之爲言“生”也.《禮․特牲饋食》“子姓兄弟, 如主人之服”, 鄭注: “子姓者, 子之所生, 亦謂孫也.” 《喪大記》“卿大夫父兄子姓立於東方”, 注: “子姓, 謂衆子孫是也.”是“姓”訓爲“孫”, “公姓”卽“公孫”. 上章“公子”, 此章“公孫”, 下章“公族”, 次弟如此. 或釋“姓”爲“子”, 謂“公姓”卽“公子”, 或據“公孫之子以王父字爲姓”, 謂“公姓”是“公孫之子”, 並失之.

麟之角, 振振公族. 于嗟麟兮. [注] 魯說曰 : 麟似麕, 一角而戴肉, 設武備而不害, 所以爲仁也. 齊說曰 : 麟, 木之精. [疏]《傳》: “麟角, 所以表其德也. 公族, 公同祖也.” 《箋》: “麟角之末有肉, 示有武而不用.”

○“麟似”至“仁也”, 《公羊․哀十五年傳》何休《解詁》文, 下引《詩》云: “ ‘麟之角, 振振公族’是也.” ▶“麟, 木之精”者, 《路史․後紀》注引《詩含神霧》文. 陳喬樅云: “木性仁, 故麟爲仁獸, 角端有肉.” 《藝文類聚》引《春秋․感精符》曰: “麟一角, 明天下共一主也. 王者不刳胎, 不破卵, 則出於郊, 德及幽隱. 不肖斥退, 賢者在位, 則至明於興衰. 武而仁, 仁而有慮, 禽獸有埳穽, 非時張獵則去. 明王動則有義, 靜則有容乃見. ” 蓋亦本之齊說. 《左․隱八年傳》: “諸侯以字爲諡, 因以爲族.” 杜注: “諸侯不賜姓, 其臣因氏其王父字, 或卽先人之諡稱以爲族.” 據此, 孫以祖字爲姓, 因以祖字爲族, 族出於公, 公孫之子爲公族也.

麟之趾三章,章四句. 周南之國十一篇, 三十六章, 百五十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