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

soook
이동: 둘러보기, 검색


國風

詩三家義集疏

詩國風
[注] 齊說曰 : 《詩》三百五篇. 詩者, 持也.
在於敦厚之敎, 自持其心. 諷刺之道, 可以扶持邦家者也.
[疏]《孔疏》: “《詩國風》, 舊題也.”
又云 : “《周南․關雎》第一, 《詩國風》, 元是大師所題.”今從之.
《鄭箋》: “國者, 總謂十五國; 風者, 諸侯之詩.
從<關雎>至<騶虞>二十五篇, 謂之正風.”
《孔疏》: “《詩》者, 一部之大名. 《國風》者, 十五國之總稱. 不冠於《周南》之上而退在下者, 案鄭注《三禮》《周易》《中候》《尙書》, 皆大名在下. 孔安國馬季長盧植王肅之徒, 其所注者莫不盡然. 然則本題自然, 非注者移之, 定本亦然, 當以皆在第下, 足得總攝故也.”

“《詩》三百五篇”者, 《詩譜序》《正義》引《詩含神霧》文, 齊說也.
孔云 : “據今者及亡詩六篇, 凡有三百十一篇.”
“云‘三百五篇’者, 闕其亡者, 以現在爲數也.
《樂緯․動聲儀》《詩緯․含神霧》《尙書․璿璣鈐》皆云‘三百五篇’者, 漢世毛學不行, 三家不見《詩序》, 不知六篇亡失, 謂其唯有三百五篇. 讖緯皆漢世所作, 故言三百五耳.”
●愚案 : 《史記․孔子世家》云: “古者詩本三千餘篇, 去其重, 取其可施於禮義者三百五篇.” “義”讀曰“儀”.
“可施於禮儀”, 謂可以入樂, 凡賓客宴享皆用之也.
《漢書․儒林傳》王式云: “臣以《三百五篇》諫.”
遷式皆學《魯詩》者.
《漢書․藝文志》: “孔子純取周詩, 上采殷, 下取魯, 凡三百五篇.”班氏學《齊詩》者, 是齊魯二家皆言“三百五篇”.
《韓詩》無考, 而孔云“三家謂唯三百五篇”, 《韓傳》後亡, 孔猶及見, 知韓與魯齊同也. 六篇亡失, 應以見在爲數. 孔謂毛學不行所致, 然班志藝文兼收《毛傳》, 並非不知毛學, 亦云“三百五篇”, 是“三百五”者, 漢儒通論稱之如此.
孔用以尊毛而抑三家, 非也.
“詩者, 持也”者, 亦《譜序》《孔疏》引 《含神霧》文, 取聲同字爲訓.
孔云: “《內則》說負子之禮云‘詩負之’, 注云: ‘詩之言承也’.
《春秋說題辭》云: ‘在事爲詩, 未發爲謀, 恬澹爲心, 思慮爲志, 詩之爲言志也.’ 然則詩有三訓: 承也, 志也, 持也. 作者承君政之善惡, 述己志而作詩, 爲詩所以持人之行, 使不失隊, 故一名而三訓也.”
“在於”至“者也”, 成伯璵《毛詩指說》引《含神霧》文.
釋“持”兼二義, 較孔尤備矣.


《詩大序》: “風, 風也, 敎也.”
又云: “下以風刺上, 故曰風.”
釋“風”兼二義, 與此兼“敎”“刺”義合.
《周禮》: “太師敎六詩, 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鄭司農注 : “古而自有《風》《雅》《頌》之名, 故延陵季子觀樂於魯, 時孔子尙幼, 未定《詩》《書》.
而曰: 爲之歌《邶》《鄘》《衛》, 曰是其《衛風》乎? 又爲之歌《小雅》《大雅》, 又爲之歌《頌》.”
《賈疏》: “若然, 此經有《風》《雅》《頌》, 則在周公時, 明不在孔子時矣.”
“《風》是十五國風, 從<關雎>至<七月>, 是總號.”
●愚案 : 古有《風》《雅》《頌》之名, 當如先鄭說, 非孔子所定.《漢書․儒林傳序》言“孔子論《詩》則首《周南》”, 蓋孔子未定以前, 或篇次倒亂, 與今書不同, 與《史記》言刪詩爲三百五篇, 疑皆三家舊說.


이 글을 보려면 오른쪽 '펼치기' 버튼 클릭

詩經講義_周南

詩經講義_召南

詩經講義_邶

詩經講義_鄘

詩經講義_衛

詩經講義_王

詩經講義_鄭

詩經講義_齊

詩經講義_魏

詩經講義_唐

詩經講義_秦

詩經講義_陳

詩經講義_檜

詩經講義_曹

詩經講義_豳



원문출처

한국경학자료시스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