행위

"論語古今注"의 두 판 사이의 차이

red

(「爲政」 ME02)
452번째 줄: 452번째 줄:
  
 
<big>
 
<big>
'''補曰''' 周,密也。【《說文》云】 比,並也。【並古作夶_,又比古作夶,義相通也】 皆親暱之名,然周密以心言,比並以力言。君子有同德之人未嘗不以心親密,而不以勢力相結,小人有勢利之交未嘗不並力樹黨,而不以心義相固。此其別也。
+
'''補曰''' 周,密也。【《說文》云】 比,並也。【並古作夶_,又比古作夶,義相通也】 <font color="orange red">皆親暱之名,然周密以心言,比並以力言</font color="orange red">。君子有同德之人未嘗不以心親密,而不以勢力相結,小人有勢利之交未嘗不並力樹黨,而不以心義相固。此其別也。
 
<br/>
 
<br/>
'''孔曰''':“忠信爲周,【邢云:“〈魯語〉文。”】 阿黨爲比。” ○'''駁曰''' 非也。所引雖好,義不明也。〈魯語〉之云‘忠信爲周’,亦謂忠信之人乃有親密。又《管子》曰:“先王貴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見乎色。”【房玄齡云:“深密不測曰周。”】 〈堯曰〉篇曰:“雖有周親,不如仁人。” 周親者,至密之親屬也。《詩》曰:“比物四驪。” 比者,齊其力也。【鄭箋云】 〈大射儀〉曰:“遂比三耦。” 比者,校其力也。【鄭注云】 〈王制〉曰:“必察小大之比。” 其義亦然。〈牧誓〉曰:“比爾干。” 亦謂其同力者相並也。○'''又按''' 文十八年《左傳》云:“帝鴻氏有不才子,頑嚚不友,是焉比ㆍ周?”【杜云:“比,近也。周,密也。”】 比ㆍ周,皆親暱之名。【〈晋語〉趙宣子曰:“吾聞事君者,比而不黨。夫周以擧義,比也,擧以其私,黨也。”】 分而言之,則乃有君子ㆍ小人之別,猶〈大學〉用‘驕泰’二字,並爲傲亢之名,而《魯論》分而言之,則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也。○'''侃曰''':“周是博遍之法,故謂爲忠信。比是親狎之法,故謂爲阿黨。” ○'''孫綽云''':“理備故稱周,無私故不比也。” ○'''駁曰''' 非也。博遍者,汎愛之謂也。若然,將謂君子惟有汎愛之法,而都無親密之人乎?苟如是也,不幾於愛無差等乎?周者,密也。比者,並也。
+
'''孔曰''':“忠信爲周,【邢云:“〈魯語〉文。”】 阿黨爲比。” ○'''駁曰''' 非也。所引雖好,義不明也。〈魯語〉之云‘忠信爲周’,亦謂忠信之人乃有親密。又《管子》曰:“先王貴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見乎色。”【房玄齡云:“深密不測曰周。”】 〈堯曰〉篇曰:“雖有周親,不如仁人。” 周親者,至密之親屬也。《詩》曰:“比物四驪。” 比者,齊其力也。【鄭箋云】 〈大射儀〉曰:“遂比三耦。” 比者,校其力也。【鄭注云】 〈王制〉曰:“必察小大之比。” 其義亦然。〈牧誓〉曰:“比爾干。” 亦謂其同力者相並也。○'''又按''' 文十八年《左傳》云:“帝鴻氏有不才子,頑嚚不友,是焉比ㆍ周?”【杜云:“比,近也。周,密也。”】 比ㆍ周,皆親暱之名。【〈晋語〉趙宣子曰:“吾聞事君者,比而不黨。夫周以擧義,比也,擧以其私,黨也。”】 分而言之,則乃有君子ㆍ小人之別,猶〈大學〉用‘驕泰’二字,並爲傲亢之名,而《魯論》分而言之,則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也。○'''侃曰''':“周是博遍之法,故謂爲忠信。比是親狎之法,故謂爲阿黨。” ○'''孫綽云''':“理備故稱周,無私故不比也。” ○'''駁曰''' 非也。<font color="orange red">博遍者,汎愛之謂也。若然,將謂君子惟有汎愛之法,而都無親密之人乎?苟如是也,不幾於愛無差等乎?周者,密也。比者,並也</font color="orange red">。
 
<br/>
 
<br/>
 
'''引證''' 〈緇衣〉篇,子曰:“大臣不親,【節】 而邇臣比矣。”【鄭注云:“比,私相親也。”】 ○'''案''' 《周禮ㆍ夏官ㆍ形方氏》:“使大國比小國。” 此《易》所謂親諸侯也。比,豈必私相親乎?比者,並力也。
 
'''引證''' 〈緇衣〉篇,子曰:“大臣不親,【節】 而邇臣比矣。”【鄭注云:“比,私相親也。”】 ○'''案''' 《周禮ㆍ夏官ㆍ形方氏》:“使大國比小國。” 此《易》所謂親諸侯也。比,豈必私相親乎?比者,並力也。

2021년 11월 8일 (월) 11:23 판

『논어』 페이지로 가기

「學而」 ME01


  • 古今注/正義 공통인용
인용 문헌 인용 내용 古今注 인용 맥락 正義 인용 맥락
學而 1 1 邢昺注疏 稱師曰子 동의 동의
學而 1 1 說文解字 學,覺也 부적절한 인용
然此亦造字之原義,非此經之所宜引
學의 본의로 인정
學而 1 1 皇侃義疏 學有三時 반박
時習=時時習之
동의
時=日中時
學而 1 1 何晏集解
(王肅)
誦習 반박 중립
學而 1 2 何晏集解
(包咸)
同門曰朋 반박
朋=志同而意合者
동의
朋=即指弟子
同門=同處一師門
學而 1 3 何晏集解 凡人有所不知, 君子不怒 반박 반박
此即注(집해)義
此注所云,不與經旨應也
學而 1 2(고금주)
3(정의)
中庸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此章乃成己成物之全體, 首節成己之事也 此文「時習」是「成己」, 「朋來」是「成物」


一章 ME0101

邢曰:“稱師曰子。【《公羊傳》曰:“子沈子『公羊傳』。” 何休云:“稱子冠氏上者,著其爲師也。”】 直言子曰者,以其聖德著聞,師範來世,不須言其氏,人盡知之也。”【荻云:“孔門稱夫子曰子者,內辭也。如《春秋》稱魯君曰公。”】 ○補曰 學,受敎也。習,肄業也。時習,以時習之也。說,心快也。【皇云:“懷抱欣暢也『論語義疏』。”】 兌卦上開,夬卦亦然,悅ㆍ快,義相近也。【兌卦〈彖傳〉云:“說以先民『易經』。”】 ○補曰 朋,同道者也。【坤卦注】 自遠方來,則其人必豪傑,致之者,亦賢哲也。樂,深喜也。【朱子曰:“悅是感於外而發於中,樂是充於中而溢於外。”】 人不知,謂人不知我之學成也。慍,心有所蘊結也。【《詩ㆍ檜風》云:“我心蘊結兮。”】 《易》曰:“不見是而无悶。”【程子云】 ○補曰 君子,有德之稱。鄭玄〈玉藻〉注曰:“君子,大夫ㆍ士『禮記』。”【又云:“君子,士已上『禮記』。”】 〈少儀〉注曰:“君子,卿ㆍ大夫『禮記』。”【孟子云:“非野人,莫養君子『孟子』。”】 君子云者,大君之子也,猶王者之稱天子也。古惟有德者得在位,故後世雖無位,凡有德者稱君子。
或曰:“學者,業道之名。”【賈誼《新書》引《逸禮》:“小學業小道,大學業大道『賈誼新書』。”】 ○駁曰 非也。〈學記〉曰:“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孔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學『論語』。” 此方是業道之名。《說文》曰:“學,覺也『說文解字』。” 謂先覺覺後覺也。然此亦造字之原義,非此經之所宜引。
侃曰:“學有三時,一,身中時,【〈學記〉云:“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禮記』。”】 二,年中時,【〈王制〉云:“春秋敎以禮樂,冬夏敎以詩書『禮記』。”】 三,日中時。【〈學記〉云:“藏焉,脩焉,息焉,游焉『禮記』。” 是日日所習也】” ○駁曰 非也。時習者,時時習之也。【朱子云】 學晨省昏定,便自是日習晨省昏定,學日乾夕惕,便自是日習日乾夕惕,學祭禮,習祭禮,學鄕禮,習鄕禮,【飮射投壺等】 學樂,習樂,【〈月令〉云:“孟春命樂正,入學習舞,季秋命樂正,入學習吹。”】 學誦,習誦,學射御,習射御,【〈月令〉云:“孟冬習射御。”】 學書數,習書數,皆所以肄業也。學所以知也,習所以行也,學而時習者,知行兼進也。後世之學,學而不習,所以無可悅也。
王曰:“學者,以時誦習之。” ○駁曰 非也。誦習而已者,後世之學也。禮樂射御,可習者多,奚但誦而已?《易》曰:“朋友講習。”【兌〈大象〉】 講者,論辨也,無所不包。誦則《詩》ㆍ《書》而已,學止是哉?
引證 《大戴禮》曰:“君子旣學之,患其不博也,旣博之,患其不習也。”【〈曾子立事〉篇】
包曰:“同門曰朋。” ○駁曰 非也。《公羊傳》注云:“同門曰朋。”【兌卦疏】 《周禮》注云:“同師曰朋。”【〈大司徒〉聯朋友之注】 《集注》云:“同類曰朋。” 總之,朋者,志同而意合者也。何必同門?
何曰:“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邢云:“古之學者爲己,含章內映,他人不知,而我不怒也。” 一云:“若有人鈍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怒也。”】 ○或曰:“夫子一生學不厭,敎不倦。此正指‘誨人’一節。故魏文靖講學余山,有學者辨論不釋,怫形于色。文靖曰,‘人不自知,于我何慍?’ 正得此意。” ○駁曰 非也。此章乃成己成物之全體,首節成己之事也。旣成己矣,人知之而從我則樂,人不知之而不宗我則不慍。明成物之權不在己也。邢氏鈍根之說,豈足述乎?



  • 참조: 論語正義

子曰:「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注】馬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王曰:「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爲說懌。」 => 하안의 집해
正義曰:「曰」者,皇疏引說文云:「開口吐舌謂之為曰。」邢疏引說文云: 「曰,䛐也。從口,乙聲,亦象口气出也。」所引說文各異。段氏玉裁校定作「從口乙,象口氣出也」。又引孝經釋文云:「從乙在口上,乙象氣,人將發語;口上有氣,故曰字缺上也。」「學」者,說文云:「斅,覺悟也。从教从冂。冂,尚朦也,臼聲。學,篆文斅省。」白虎通辟雍篇:「學之為言覺也,以覺悟所未也。」與說文訓同。荀子勸學篇:「君子博學而日参省乎己,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又云:「學惡乎始?惡乎终?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终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爲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王制言「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顺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王太子、王子、羣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是詩書禮樂,乃貴賤通習之學,學已大成,始得出仕,所謂先進於禮樂者也。春秋時,廢選舉之務,故學校多廢,禮樂崩壞,職此之由。夫子十五志學,及後不仕,乃更刪定諸經。史記孔子世家言孔子當定公五年已修詩書禮樂,即謂此也。刪定之後,學業復存。凡篇中所言爲學之事,皆指夫子所刪定言之矣。「時習」者,說文:「時,四時也。」此謂春、夏、秋、冬。而日中晷刻亦得名「時」。引申之義也。皇疏云:「凡學有三時:一是就人身中爲時。內則云:『六年教之數目,十年學書計,十三年學樂、詩、舞勺,十五年成童舞象。』並是就身中爲時也。二就年中爲時。王制云:『春夏學樂,秋冬學書禮。』三就日中爲時。前身中、年中二時,而所學並日日修習,不暫廢也。今云『學而時習之』者,『時』是日中之『時』」。「之」者,詩蓼莪鄭箋云:「之,猶是也。」此常訓。「不亦說乎」者,孟子滕文公上:「不亦善乎!」趙岐注:「不亦者,亦也。」爾雅釋詁:「說,樂也。」皇本凡「說」皆作「悅」。說文有「說」無「悅」,「悅」是俗體。 夫子自言「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又稱顏閭好學,雖貧不改其樂,皆是說學有然也。「乎」者,說文云:「乎,語之餘也。」 廣雅釋詁:『乎,詞也。」 此用爲語助。=> 경문 풀이
「子者」至「說懌」。
正義曰: 白虎通號篇:「子者,丈夫之通稱也。」與此注義同。言尊卑皆得稱「子」,故此孔子門人稱師亦曰「子」也。邢疏云:「書傳直言『子曰』者,皆指孔子。以其聖德著聞,師範來世,不須言其氏,人盡知之故也。」「誦習」者,說文:「誦,諷也。諷,誦也。」周官大司樂注:「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諷」、「誦」皆是口習,故此注言「誦習」也。但古人爲學,有操縵、博依、雜服、興藝諸事,此注專以「誦習」言者,亦舉一端以見之也。說文:「習,鳥數飛也。」引申爲凡重習、學習之義。呂覽審己注:「習,學也。下章「傳不習乎」,訓義亦同。「學不廢業」者,廢者,棄也。說文:「業,大版也。所以飾縣鐘鼓,捷業如鋸齒。」簡册亦用竹爲版,故亦名「業」。曲禮云:「請業則起。」注「業謂篇卷也」是也。「說懌」者,說文新附:『懌,說也。」注重言以曉人。=> 집해에 대한 풀이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注】包曰:「同門曰朋。」
正義曰:宋氏翔鳳樸學齋札記:「史記世家:『定公五年,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衆,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弟子至自遠方,即『有朋自遠方來』也。『朋』即指弟子,故白虎通辟雝篇云:『師弟子之道有三, 論語曰「朋友自遠方來」,朋友之道也。』又孟子子濯孺子曰:『其取友必端矣』,亦指『友』為弟子。」:宋說是也。釋文云:「有或作友,非。」考白虎通引「有朋」作「朋友」,疑白虎通本「友朋」,即釋文所載或本,後人乃改作「朋友」耳。隸釋載漢婁壽碑「有朋自遠」,亦作「有朋」。盧氏文昭釋文考證云:「吕氏春秋貴直篇『有人自南方來』,句法極相似。陸氏謂『作友非是』也。」「自遠方來」者,廣雅釋詁:「自,從也。」爾雅釋詁:「遠,遐也。」淮南兵略訓「方者,地也。」禮表記注:「方,四方也。」爾雅釋詁:「來,至也。」並常訓。學記言:「學至大成,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然則朋來,正是學成之驗。「不亦樂乎」者,蒼頡篇:「樂,喜也。」與「說」義同。易象傳:「麗澤, 兑。君子以朋友講習。」「兌」者,說也。禮中庸云:「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此文「時習」是「成己」,「朋來」是「成物」。但「成物」亦由「成己」,既以驗己之功修,又以得教學相長之益,人才造就之多,所以樂也。孟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爲樂,亦此意。
:「同門曰朋。」
正義曰:文選古詩十九首注引鄭注此文,與包同。「同門」者,謂同處一師門也。禮學記云:「古之教者,家有塾。」注:「古者仕焉而已者,歸教於閭里,朝夕坐於門,門側之堂謂之塾。」孔流:「周禮,百里之内,二十五家爲閭,同共一巷,巷首有門,門邊有塾。」當夫子時,學校已廢,仕焉而已者多不任爲師,夫子乃始設教於魯,以師道自任;開門授業,洙、泗之間,必别有講肄之所,而非為舊時家塾矣。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注】慍,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正義曰:「人不知」者,謂當時君卿大夫不知己學有成舉用之也。「不慍」者,鄭注云:「慍,怨也。」詩緜正義引說文同。「君子」者,白虎通號篇:「或稱君子者,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羣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禮哀公問:「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禮中庸記:「子曰:『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又論語下篇:「子曰:『莫我知也夫!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正謂己之為學,上達於天,爲天所知,則非人所能知,故無所怨尤也。夫子一生進德修業之大,成括於此章。是故學而不厭,時習也,知也;誨人不倦,朋來也,仁也。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不知不慍也,惟聖者能之也。夫子生衰周之世,知天未欲平治天下,故惟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記者因以其言,列諸篇首。
「慍怒」至「不怒」。
正義曰:詩緜傳「慍,恚也。」恚、怒義同。皇疏後一解云:「君子易事,不求備於一人,故為教誨之道,若人有鈍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慍怒之也。」此即注(집해)義。焦氏循論語補疏:「注言『人有所不知』,則是人自不知,非不知己也。我所知而人不知,因而慍之,矜也。後漢儒林傳注引魏略云:『樂詳字文載,黄初中,徵拜博士。時有博士十餘人,學多褊,又不熟悉,惟詳五業並授。其或難質不解,詳無慍色,以杖畫地,牽譬引類,至忘寢食。』」此亦焦氏就注說證之。實則教學之法,語之而不知,雖舍之亦可,無容以不慍即稱君子。此注所云,不與經旨應也。

二章 ME0102

何曰:“有子,弟子有若。”【《史記ㆍ弟子傳》云:“有若少孔子四十三歲。” 鄭玄曰:“魯人。”】 ○朱子曰:“犯上,謂干犯在上之人。”【又云:“只少有怫戾,便是犯上。”】 ○補曰 作亂,謂弒逆ㆍ畔逆以起難也。春秋之時,作亂者多,時君憂之,而不知所以救藥之術,故有子爲此言。○朱子曰:“務,專力也。本猶根也。” ○補曰 道者,人所由行也。仁者,二人相與也。事親孝爲仁,父與子二人也。事兄悌爲仁,兄與弟二人也。事君忠爲仁,君與臣二人也,牧民慈爲仁,牧與民二人也。以至夫婦朋友,凡二人之間,盡其道者,皆仁也。然孝弟爲之根。○補曰 與者,疑辭。其理無疑,而謂之與者,譏時人未之信也。其辭,若含諷然。
何曰:“本,基也。” ○駁曰 非也。本末一體也,而基猶是不相聯者,故朱子改之。
質疑 孟子曰:“仁義禮智根於心『論語』。” 仁義禮智,譬則花實,惟其根本在心也。惻隱羞惡之心發於內,而仁義成於外。辭讓是非之心發於內,而禮智成於外。今之儒者,認之爲仁義禮智四顆,在人腹中如五臟然,而四端皆從此出,此則誤矣。然孝弟亦修德之名,其成在外,又豈有孝弟二顆,在人腹中如肝肺然哉?程子云:“人性中,曷嘗有孝弟來?” 其意亦謂孝弟成於外而已,非謂人性之中,無可孝可弟之理也。蕭山欲一反其說『論語稽求篇』,堅以孝弟作裏面物,其說又偏矣。孝弟亦仁,仁亦孝弟。但仁是總名,事君牧民恤孤哀鰥,無所不包。孝弟是專稱,惟事親敬兄乃爲其實。故有子謂:“諸仁之中,孝弟爲之本。” 而程子謂:“行仁,自孝弟始。” 未嘗不通。但程子曰:“孝弟謂之行仁之本則可,謂是仁之本則不可。” 此與有子語不合。仁與爲仁,不必猛下分別也。○總之,古之聖王,識務知要,故率天下以孝弟。三王異尙,而尙齒則同。大學養老,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以敎諸侯之弟。【〈祭義〉文】 民於是不好犯上,而禍亂不作,斯大智也。時君不識務,惟制堅甲利兵以禦難,設深文重刑以遏犯上,彼旣無本,將何以事君盡忠,以成仁哉?
引證 《管子》曰:“孝弟者,仁之祖也。”【房玄齡云:“仁從孝弟生,故爲仁祖。”】 ○〈祭義〉曰:“衆之本敎曰孝。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 ○《孝經》曰:“夫孝,德之本也,敎之所由生也。” 敎行,而民焉有不歸仁者乎?○《呂覽》曰:“夫孝弟,三王五帝之本務。”【即君子務本】 ○《後漢ㆍ延篤傳》曰:“功雖顯外,本之者心也,末雖煩蔚,致之者根也。夫仁人之有孝,猶四體之有心腹,枝葉之有根本也。故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歟’。”【此乃仁孝先後論也,此時已有仁先之說】
麟曰:“有子ㆍ曾子獨以子稱,何也?” 曰:“程子謂‘此書成於有子ㆍ曾子之門人也’。” “柳子謂‘孔子之沒,諸弟子以有子爲似夫子,立而師之。其後不能對諸子之問,乃叱避而退’,則固有常師之號,是以稱子,其說非歟?” “非也。此太史公采雜說之謬,宋子京ㆍ蘇子由辨之矣。孟子謂‘子夏ㆍ子張ㆍ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朱子云‘蓋其言行氣象有似之者,如〈檀弓〉所記子游謂有若之言似夫子之類,是也’,豈謂貌之似哉?宰我ㆍ子貢ㆍ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此孟子之言也。蓋在言語之科,宰我ㆍ子貢之流亞也。盍徹之對,出類拔萃之語,見於《論》ㆍ《孟》,而《論語》首篇所載,凡三章,曰孝悌,曰禮,曰信恭,尤其精要之言也。其論晏子焉知禮,則〈檀弓〉述之矣。《荀子》云,‘有子惡臥而焠掌。’ 可以見其苦學。” 曰:“朱子謂有子重厚和易,其然與?” “吳伐魯,微虎欲宵攻王舍,有若與焉,可謂勇於爲義,非但重厚和易而已。《家語》稱其‘彊識好古道’,其視以魯得之者,有間矣。” 曰:“〈檀弓〉記有子之言,皆可信乎?” 曰:“王 无咎嘗辨之矣。若語子游欲去喪之踊,孺子䵍之喪,哀公欲設撥,對以爲可,皆非也。唯《論語》所載爲是。” ○鏞案 程子之言,不可易也。


三章 ME0103

包曰:“好其言語,善其顔色,皆欲令人悅之,少能有仁也。”【舊本,本作‘鮮矣有仁’,故包注亦多‘有’字
質疑 巧言令色,不是罪惡。特聖人觀人,每見巧言令色者,其人多不能仁,故第言鮮矣。然《春秋傳》,師曠善諫,叔向引《詩》巧言如流以美之,〈大雅〉美山甫之德曰令儀令色。巧言令色,有時乎有好人。‘鮮矣’二字,眞是稱停語。若云絶無,則違於實矣。孔子他日,又曰‘巧言亂德’,此惡言之巧也。〈表記〉曰‘辭欲巧’,此善言之巧也。巧言有善有惡,況令色乎!此只是觀人之法。太宰純謂當與‘剛毅木訥近仁’參看,其言良是。
引證 〈臯陶謨〉曰:“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傳》云:“巧言,靜言違。令色,象恭滔天。”[1][2]】 ○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3][4]”【〈公冶長〉】 ○梅氏〈冏命〉曰:“無巧言令色便辟側媚,其惟吉士。”


四章 ME0104

馬曰:“曾子,弟子曾參。”【《史記》云:“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 ○朱子曰:“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傳,謂受之於師。習,謂熟之於己。”
邢曰:“吾每日三自省察己身。”【藤云:“凡三字在句首者,爲三次,如三復〈白圭〉,三以天下讓,是也。在句尾者,爲數目,如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君子之道三,是也。” ○純云:“朱子見曾子所省偶爾三事,遂謂曾子以此三者日省。”】 ○駁曰 非也。《禮記》曰:“文王朝於王季日三。” 彼蓋以此文例之。然‘子以四敎,文行忠信’,又如‘致五至ㆍ行三無’,【〈孔子閒居〉文】 何必字在句首者,不得爲數目[5][6]
何曰:“言凡所傳之事,得無素不講習而傳之。”【邢云:“凡所傳授之事,得無素不講習而妄傳乎?傳惡穿鑿,故曾子愼之。”】 ○毛曰:“傳曰傳業。《漢ㆍ儒林傳》‘傳業者寢盛’,《後漢》‘甄宇三世皆傳業’,是也。受曰受業。《後漢》‘包子良受業長安’,‘杜撫受業於薛漢’,是也。故‘孰先傳焉’,是傳于人,即〈曲禮〉‘七十老而傳’,亦是傳于人。凡單下一傳字,總是授字。” ○駁曰 非也。傳不習者,學而不習也。傳一字承上接下,可以通用。蕭山謂‘受之於師,不得用傳字’,不亦拘乎?己所不習,何以傳授?不習而傳,理所無也[7]
質疑 《易》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夕惕若者,聖人省察之極工也。朱子謂:“三省,非聖人之事。曾子晚年進德工夫,蓋微有這些子査滓去未盡。” 然湯以六事自責,豈亦査滓有未盡乎?聖人未嘗無省察也


五章 ME0105

補曰 道,導也。古之聖王,導民爲善,以率天下,故謂治爲道。【下篇云:“道之以德。”】 ○包曰:“千乘之國者,百里之國也。古者井田,方里爲井,十井爲乘,百里之國,適千乘也。” ○補曰 敬事,謂慮其始終,度其流弊也。然後行之,無所沮撓,則民信之矣。【〈緇衣〉云:“君子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言。”】 ○純曰:“節者,限也。如竹之有節,不可踰也。” ○楊曰:“《易》曰,‘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節卦文】 蓋侈用則傷財,傷財必至於害民。故愛民必先於節用。” ○包曰:“使民不妨奪農務。”【邢云:“《左氏傳》云,‘凡土功,龍見而畢。火見而致用,水昏正而裁,日至而畢。’ 〈王制〉云,‘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
馬曰:“道,謂爲之政敎。” ○包曰:“道,治也。” ○駁曰 皆非也
馬曰:“《司馬法》,‘六尺爲步,步百爲畝,畝百爲夫,夫三爲屋,屋三爲井,井十爲通,通十爲成,成出革車一乘。’ 然則千乘之賦,其地千成,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惟公侯之封乃能容之,雖大國之賦亦不是過焉。” ○何曰:“融依《周禮》,包依〈王制〉ㆍ《孟子》,義疑,故兩存焉。”
質疑 三句各爲一事,先儒多以爲五事,恐不然也


六章 ME0106

朱子曰:“謹者,行之有常也。信者,言之有實也。” ○補曰 汎,不沈著也。【《說文》云:“汎,浮貌。” 任風波自縱也】 親,密近也。○馬曰:“文者,古之遺文也。”【邢云:“《詩》ㆍ《書》ㆍ《禮》ㆍ《樂》ㆍ《易》ㆍ《春秋》六經,是也。”】
純曰:“謹主於言,信主於心,‘謹而信’一句專戒言語。” ○駁曰 非也。《易》曰:“庸行之謹,庸言之信。” 《集註》不可易也
陸德明云:“讀行,下孟反。” ○駁曰 非也。上五事行之而有餘力,則可以學文也。行,平聲。
毛曰:“姚立方云,‘文非《詩》ㆍ《書》六藝之文。言弟子稍閒,使學字耳。’ 《說文》云,‘文,交畫也。’ 《周官》,‘八歲入小學,保氏只敎以六書使習字。’” ○駁曰 非也。出則弟者,謂出而事其長上,非八歲兒之所能也。汎愛衆亦然。是豈學字之時乎?當從舊說
質疑 汎之訓廣,古無可據。且廣愛衆,非弟子之所能。孔子謂:“於凡人當汎汎然愛之,於仁者當切切然親之。”【純云:“汎愛衆,順德之事也。親仁,求薰陶之益也。”】 非欲廣愛而遍覆也。○又按 夫子之言,雖先行後文,然上五事皆非力役之可充工課者?行之綽有餘力,以其餘力悉以學文,則文不可勝用也。先儒因此過斥文藝,非夫子之本意也。故朱子深戒之


七章 ME0107

孔曰:“子夏,弟子卜商。”【《史記》云:“卜商,衛人也,少孔子四十四歲。”】 ○孔曰:“言以好色之心好賢則善。” ○補曰 致身,謂獻躬於君,不自有也。○朱子曰:“學求如是而已。有能如是之人,苟非生質之美,必由務學之至。” ○ 此章當與下‘博學’章【〈子張〉篇】合觀
引證 《漢書ㆍ李尋傳》云:“聖人承天,賢賢易色。”【論天象云:“少微在前,女宮在後,賢賢易色,取法於此。”】 顔師古云:“尊上賢人,輕略于色。”【易,音異】 ○駁曰 非也。易色,只是以賢者易美色。【若云‘以好賢之心易好色之心’,則亦添出矣】
侃曰:“若欲尊重賢人,則當改易其平常之色,更起莊敬之容。”【伊川云:“見賢而變易顔色。”】 ○駁曰 非也。朱子曰:“孔子兩言‘未見好德如好色’[8][9],《中庸》亦以遠色爲勸賢之事[10],已分曉了。變易顔色,有爲之者,不若易好色之心,方見其也。”【《徐氏筆精》云:“色,指禮貌而言。其次避色,亦指禮貌衰也。”[11][12] ○亦非也】 ○徐奮鵬[13]云:“好色是人心,好賢是道心。人心每用得眞,而道心反冷淡,易色則若轉人心爲道心用也。”
邢曰:“此章論生知美行之事。” ○駁曰 非也。子夏之意,蓋云‘學不過如斯而已’,豈以是爲生知之聖乎?易色則誠於賢賢矣,竭力則誠於親親矣,致身則誠於尊尊矣,有信則誠於交友矣。四者皆誠,學何以加矣?
吳曰:“子夏之言,詞氣之間,抑揚太過。” ○駁曰 非也。孔子曰:“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詞氣未嘗不抑揚


八章 ME0108

何曰:“人不能敦重,旣無威嚴,學又不能堅固。” ○補曰 主,賓之對也,讀之如居不主奧之主[14][15]。【〈曲禮〉文】 言立心行己,以忠信爲主也。○朱子曰:“友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 ○鄭曰:“憚,難也。”
孔曰:“固,蔽也。”【邢云:“博聞強識,則不固蔽也。”】 ○駁曰 非也。不重與學不成對頭
侃曰:“孔謂‘固爲弊’。弊,猶當也。言人旣不能敦重,縱學亦不能當道理。” ○駁曰 非也。訓固爲弊,訓弊爲當,又添出道理字,迂回,甚矣。
鄭曰:“主,親也。”【邢云:“凡所親狎,皆須有忠信者。”】 ○駁曰 非也。孔子適衛,主顔讐由家,又主蘧伯玉家,適陳,主司城貞子家。鄭所據者,此也。方論治身之法,忽議客游之術,恐不然也。主者,守也,宗也。
質疑 《說文》云:“憚,忌也,難也。” 汲黯以嚴見憚[16],亦忌之難之之意,非謂武帝恐畏汲黯也。人於改過,亦安有所畏乎?憚改則其情似吝。故曰‘改過不吝’。【徐玄扈云:“過之日長,皆由一點憚心。”】
質疑 毛曰:“‘君子不重’十一字,自爲一章,‘主忠信’三句,自爲一章。此本〈子罕〉篇文,而複簡于此者。今旣注重出,乃不注之此,而反注之〈子罕〉篇,以致威重忠信上下相承處,齟齬不接。” ○ 此說合理。【蘇紫溪云:“威重如田地,忠信如種子,取友如培養,改過如芟刈。” 此又聯貫,作一氣語


九章 ME0109

補曰 終者,親之末也。遠者,親之逝也。愼者,防其有差失,謂喪禮也。追者,若將逮及然,謂祭禮也。民能如是,則其德趣於厚矣。
孔曰:“愼終者,喪盡其。追遠者,祭盡其。”【朱子曰:“愼終者,喪盡其。追遠者,祭盡其。”】 ○駁曰 孔說,非也。子思曰:“喪,三日而殯,凡附於身者,必誠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於棺者,必誠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檀弓〉文】 此是愼終之義。哭泣之哀,雖亦事親之終事,不可曰愼終。朱子改哀爲禮,以是也。悔不可及,可不愼乎?忽焉其逝,可不追乎?
孔曰:“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歸於厚。” ○駁曰 非也。民者,人也。民鮮能久[17],民莫不穀[18],豈必下賤者爲民乎?喪祭之禮,通於上下,不必以觀感言也。
侃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19],終宜愼也。久遠之事,錄而不忘,是追遠也。” ○駁曰 非也。《記》曰:“君子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言,而愼於行。”【〈緇衣〉文】 愼終然矣,追遠奈何?
陸稼書云:“愼終,指親父母。追遠,不止親父母,凡遠祖皆是。” ○駁曰 非也。祖父死,猶當愼終。大夫ㆍ士不得祭遠祖。其義乖反矣。


十章 ME0110

鄭曰:“子禽,弟子陳亢。【《家語》云:“陳亢,陳人,少孔子四十歲。”】 子貢,弟子,姓端木,名賜。【《史記》云:“子貢少孔子三十一歲。”】” ○補曰 是邦,謂所至之邦,與之,謂不求而自與也。溫,和也。良,善也。恭,驕之反。儉,侈之反。○補曰 讓而得之,謂雖退讓,而終亦得聞也。夫子求之之求,當讀如自求多福之求。【君子未嘗求福,而行善以得福,故曰‘自求多福’】 ○朱子曰:“其諸,語辭。”【桓六年《公羊傳》云:“其諸以病桓與!”】
鄭曰:“抑人君自願與之爲治?” ○駁曰 非也。《易》曰:“臨ㆍ觀之義,或與或求。” 與猶授也。
鄭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 ○駁曰 非也。讓當屬下句讀。堯德曰欽明文思,湯德曰齊聖廣淵,文王曰徽柔懿恭,《左傳》贊八元ㆍ八凱之德,皆四字爲句。子貢美夫子之德,何必五字爲句?子禽疑夫子求而得之,故子貢謂‘夫子讓以得之’,正以破其惑,不可以讓字屬上句讀。
引證 賈誼《新書》曰:“欣𢣤可安,謂之熅。安柔不苛,謂之良。接遇愼容,謂之恭。廣䡊自斂,謂之儉。厚人自薄,謂之讓。”【〈道術〉篇】 ○ 西京官學,皆以讓字屬上句讀,然不敢勉從。《大戴禮ㆍ官人》篇云‘恭儉以讓’,亦與連言者不同。
質疑 子禽之爲孔門弟子,不見正史,而《家語》者僞書,王肅所補以折鄭玄者也。朱子不信《家語》,故疑子禽爲子貢弟子。然凡名載《論語》者,先儒悉以爲孔門弟子,遂使申棖之類從祀聖廟,此斯文之一蔽也。奚但子禽然矣?
考異 石經,抑與作意予,蓋意與億通。【億者,意之也,故曰‘億則屢中’】 億ㆍ抑同音,又抑有意音。故抑戒,謂之懿戒也。予ㆍ與本同字。


十一章 ME0111

孔曰:“父在,子不得自專,故觀其志而已。” ○補曰 道,謂政令施措
侃曰:“一則哀毀[20]之深,豈復識政之是非?故君薨,世子聽冢宰三年[21][22]也。二則三年之內,哀慕在心,事亡如存,則所不忍改也。”【又云:“‘若父政惡,寧可不改乎?’ 答曰,‘冢宰自行政,家相ㆍ邑宰自行事,無關於孝子也。’”】 ○駁曰 非也。嫌其得伸,故行之有漸也。此章,與曾子稱孟莊子之孝,相照。本爲大夫而發,聽於冢宰三年,非本旨也。天子ㆍ諸侯有先君之弊政,禍天下而危宗廟,改之,當如救焚拯溺,豈敢以孝思因循乎?哲宗初年,呂惠卿引此經,以惑君聽,斯又學道者所宜講也。【眞西山云:“武繼文志,則終身無改。宣承厲烈,則不待三年。不如是,則三年無改。”】
引證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子張〉篇】 ○〈坊記〉:“子云,‘君子弛其親之過,而敬其美。’ 《論語》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大戴禮》:“曾子曰,‘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又能事父之朋友。’”【〈曾子本孝〉篇】


十二章 ME0112

補曰 禮之用,謂禮之所施行。小大,猶言上下,謂天子ㆍ諸侯ㆍ大夫ㆍ士也由之,謂由於道。○補曰 有所不行者,將言而轉之也。亦不可行者,旣言而決之也。禮主於嚴而行之以和,猶樂主於和而戒之在流也。
邢曰:“每事,小大皆用禮,而不以樂和之,則其政不行。” ○駁曰 非也。馬注亦無此意,特疏家誤讀耳。後儒欲一反《集註》,還主邢說,分作三節看,大謬也。○《記》曰:“樂勝則流,禮勝則離。” 又曰:“樂由天作,禮由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 皆禮樂相用之義。然其所謂樂,又非鍾鼓琴瑟之謂。○純曰:“〈儒行〉云,‘禮之以和爲貴。’ 正與此同句法,用字爲句,非也。” ○駁曰 非也。〈禮器〉曰‘禮以多爲貴’,‘禮以少爲貴’,〈儒行〉句法,與此同也。豈以是並疑此句乎?體用之說,雖出釋氏,吾家未嘗不言用。《易》曰:“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洪範〉曰:“敬用五事,協用五紀。” 禮之言用,豈有謬乎?〈燕義〉曰:“和寧,禮之用也。” 《史記ㆍ外戚世家》曰:“禮之用,唯昏姻爲兢兢。” 旣有據矣。又何疑乎?
質疑 小大,以位言。《書》曰:“殷罔不小大,好草竊ㆍ姦宄。”【〈微子〉篇】 《詩》曰:“無小無大,從公于邁。”【〈魯頌〉文】 故梅賾作《書》,猶云:“小大戰戰,罔不懼乎非辜。” 此云‘小大由之’,謂上下通行也。聘禮有餼,覲禮有饗,祭禮有旅酬,鄕禮必飮酒,上下諸禮,無一而非‘和爲貴’也。若以爲小事大事,則‘由之’二字不妥帖


十三章 ME0113

何曰:“復,猶覆也。義不必信,信非義也。以其言可反覆,故曰近義。恭不合禮,非禮也。以其能遠恥辱,故曰近禮。”【邢云:“信非義也者,尾生抱柱而死也。” 又云:“巽在牀下[23],是恭不合禮也。”】 ○補曰 因,承上之辭。不失其親,謂獲乎親也。【《中庸》云:“獲乎上有道。”】 宗,尊也。言人能信且恭,因又不失其父母兄弟之親,則其人雖不至於聖賢,亦可以尊而宗之也。〈檀弓〉曰:“天下其孰能宗予?”
質疑 恭未必盡合於禮,然謂之近於禮者,以其能遠恥辱也。信未必盡合於義,然謂之近於義者,以其能言可復也。能此二者,而又能不失其六親之和,則其爲人也,亦可以宗仰而爲之表準也。上二節之義,舊說必不可易。
孔曰:“因,親也。言所親不失其親,亦可宗敬。”【邢云:“所親不失其親者,言義之與比也。旣能親仁比義,有知人之鑒,故可宗敬也。”】 ○駁曰 非也。義與《集注》相近。然‘因不失其親’五字,解之曰‘其所親依者,不失其可親之人’,則迂回添出,猶不分明矣。觀人之法,外行雖善,宜觀內行。能信能恭,皆接人之外行也。外行旣善,內行亦備,則其人可宗也。《中庸》曰:“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 親戚不悅,不敢外交,古人之義也。不失其親者,孝順輯睦之謂也,何必崎嶇然外求乎?顔讐由ㆍ蘧伯玉ㆍ司城貞子,恐與此經無涉
引證 〈表記〉曰:“仁之難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過,易辭也。子曰,‘恭近禮,儉近仁,信近情。敬讓以行,此雖有過,其不甚矣。夫恭寡過,情可信,儉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鮮乎?’” ○ 此文,正與有子說同意。硜硜之信,君子小之[24],然猶近於義,恭而無禮,其敝也勞[25],【亦孔子之言】 然猶近於禮也。且孔子曰:“恭以遠恥。” 又曰:“恭則不侮。” 恭者,本所以遠恥辱之物也。唯信亦然,又何必增補一善,然後方可以踐言而遠恥乎?
《陳書ㆍ王元規傳》:“元規八歲而孤,隨母依舅氏,往臨海郡,時年十二。郡土豪劉瑱資財巨萬,以女妻之,元規母欲許之。元規泣請曰,‘姻不失親,古人所重,豈得久安異壤,輒婚非類?’ 母感其言而止。”【〈儒林傳〉】 ○荻云:“因與姻ㆍ婣,古字通用。” ○駁曰 非也。禹娶於塗山,晉文公娶於狄,皆不可宗乎?將必朱陳爲法乎?


十四章 ME0114

孔曰:“有道,有道德者。正,謂問其是非。” ○ 食與居,皆所以養小體[26]也。先言此者,明克己[27]在先。

참조: 好學[28]


十五章 ME0115

補曰 可也,許之而未深然之辭也。切,割也,琢,斲也,此麤治之工也。磋磨,所以爲滑,其工精也。無諂無驕,去惡也,其工麤。樂與好禮,爲善也,其工精。○朱子曰:“往者,其所已言。來者,其所未言。”【《詩ㆍ衛風ㆍ淇奧》之篇】
邢曰:“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駁曰 非也。此本《爾雅ㆍ釋器》文。【毛萇亦引之】 然骨不能無磋,象不能無切。玉不磨,雖琢無用,石不琢,欲磨不得。《爾雅》一物一名,本是謬義。精麤之義,始發於朱子,其見度越千古。若非精麤之喻,則此經問答,泊然無味,終不可解
孔曰:“往,告之以貧而樂。來,答之以切磋琢磨。” ○駁曰 非也。往,如已過之境。來,謂未然之事。往,已著者也。來,未顯者也。貧樂富禮,有跡可見,道學精麤,其理至微,聞此知彼,非敏不能。此之謂告往而知來也。
考異 〈坊記〉:“子云,‘貧而好樂,富而好禮,衆而以寧者,天下其幾矣?’” ○《史記ㆍ弟子傳》云:“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後漢書ㆍ東平憲王傳》:“《論》云,‘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純云:“石經,‘樂’下有‘道’字,見明 仲和卿《四書備考》ㆍ皇侃《義疏》及我國博士家古本《集解》,皆同。”】 ○ 《集解》再引孔註,皆云貧而樂道,古本疑有此字。然只一樂字有深味


十六章 ME0116

邢曰:“凡人之情,多輕易於知人。” ○補曰 患不知人之賢也。
王肅曰:“但患己之無能知。”【此注見皇本】


「爲政」 ME02


一章 ME0201

補曰 政者,正也,【六書之諧聲】 發號施令,正百官以正萬民者也。○補曰 德者,直心也,【字義然[29]】 身先孝弟,率天下以仁者也。子曰:“道之以德,有恥且格。” ○補曰 北辰即北極,天之樞也。以無星點,故謂之辰也。南極亦天樞,不言南極者,夫子生於中國,北極出地,南極所不見也。居其所,謂北極一點,正當子午線,眞南北之位也。○補曰 共者,同也。北辰居正[30],斡旋天樞,而衆星隨轉,與北辰同運,故曰共之也。【〈王制〉云:“與衆共之。”】 ○補曰 政者,上之所以正民。正己而後物正,隨敎化而同轉,【民遷善】 故以北辰喻之。
包曰:“德者無爲,猶北辰之不移,而衆星共之。”【邢云:“淳德不散,無爲化淸,則政善矣。《漢書ㆍ天文志》曰,‘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泰一之常居也,旁三星,三公,環之匡衛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宮。’”】 ○邢曰:“衆星共尊之。” ○駁曰 非也。淸淨無爲,即漢儒黃ㆍ老之學,晉代淸虛之談,亂天下壞萬物,異端邪術之尤甚者也。文帝用此道,釀成七國之亂。惠帝崇此術,召致五胡之禍。曾謂吾家大聖,亦以無爲爲法乎?夫無爲則無政。夫子明云爲政,儒者乃云無爲,可乎,不可乎?孔子曰:“無爲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爲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衛靈公〉】 此謂‘舜得二十二人,各授以職,天下以治,當此之時,惟當恭己南面’。所以極言人國之不可不得人,而贊歎歆羨之意,溢於辭表,其言抑揚頓挫,令人鼓舞。後之儒者,誤讀此文,遂謂‘堯ㆍ舜之治,主於無爲’。於是以賈誼爲喜事,以汲黯爲知道,以魏相ㆍ丙吉爲大臣,而庸陋蔑劣之徒,尸位竊祿,務持大體,以文其短,使萬機百度腐爛頹墮,莫之振起,皆此毒中之也。嗚呼!豈不悲哉?余觀奮發事功,莫如堯ㆍ舜。五載一巡,比年受朝,詢事考言,天下旣紛紛矣。重之以鑿山瀹水,濬畎疏澮,立敎明刑,制禮作樂,誅凶退佞,以至上下草木鳥獸,莫不擇人授任,計功責成。其用心用力,可謂健矣。孔子親定典ㆍ謨,明知此事,安得誣之曰無爲哉?凡言無爲而治者,皆異端邪說,非吾家之言也。然且北辰本無星點,故《爾雅ㆍ釋天》云:“北極謂之北辰。” 郭璞曰:“北極,天之中,以正四時。”【邵康節云:“地無石之處,皆土也。天無星之處,皆辰也。”】 旣無星點,其移與不移,本無可論。若云中宮泰一,是爲北辰,則其圈雖小,日夜旋轉,不恒其居,曷謂泰一有常居乎?【朱子曰:“北辰是天之樞紐,不可無記認。所以就其旁取一小星,謂之極星。極星亦動,只他近辰,雖動不覺。如射糖盤子[31],北辰便是中央樁子,極星便是近樁點子。雖隨盤轉,緣近樁子,便得不覺。” ○沈存中云:“始以管窺極星,不入管,後方見極星在管弦上轉。”】 漢儒誤解此經,遂以中宮泰一,封爲天皇大帝,其注郊ㆍ柴諸祭,皆以皇天上帝,號之曰泰一神,侮慢瀆亂,不可復言,而三公ㆍ六官ㆍ羽衛ㆍ藩臣,碧落之上,闢一朝廷,指云衆星環拱北極。皆以此經衆星共之一語,戴之爲本,豈不謬哉?聖人設喻,無不親切,若云端拱無爲,譬如北辰,則猶之可也,今爲政以德,明明有爲,安得以泰一之常居不動,取之爲譬乎?總之,政也者,正也。聖人所操約,故重言複言,總只一貫,究其歸趣,無不沕合。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此所謂爲政以德也。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此謂正己而物正也。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哀公問政。孔子曰:“政者,正也。君爲正,則百姓從政矣。君之所爲,百姓之所從也,君所不爲,百姓何從?” 孟子曰:“一正君而天下正矣。” 董子曰:“正君心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 皆是此說,奚獨於此,別以不移無爲,爲爲政之法乎?居其所者,正子午之線也。北極正子午之線,斡旋天樞,而滿天諸星,與之同轉,無一星之敢逆,無一星之或後,此所謂衆星共之也。人君居正,爲政以德,而百官ㆍ萬民,罔不率從與之同和,正與北辰ㆍ衆星之事,如合符契,取譬之意,顧不在是乎?環拱,何謂也?○紘父云:“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 正與居其所而無爲者相反。何夫子論政,若是其無恒乎?謬矣。”
許石城云:“說者泥注‘無爲’二字,遂謂‘爲政’二字純落空,不幾柱下漆園之致乎?” ○蘇紫溪云:“德是修身爲本也。身正而天下國家皆正,故譬如北辰居所而衆星共,不必添無爲意。” ○方孟旋云:“北辰之譬,謂其建極,何有無爲民歸的說話?” ○邵端簡云:“傳注增了無爲一語,添得文人學士許多障碍。” ○毛大可云:“案《晉書》,武帝作〈耕籍詔〉有云‘朕思與萬國以無爲爲政’。此一語,實當時儒臣變亂儒說,參易聖經,大啓惠帝荒政及淸談虛無,神州陸沈之漸。” ○ 明儒之論,已如此矣
潘岳〈籍田賦〉曰:“若湛露之晞朝陽兮!衆星之拱北辰也。”【共作拱】 ○駁曰 非也。共,不可作拱。然且拱者,斂手也。【徐鉉云:“兩手大指相拄也。”】 〈玉藻〉云:“垂拱。” 〈擅弓〉云:“右拱。” 《左傳》云:“拱璧。” 《孟子》云:“拱杷之桐梓。” 秦繆公云:“爾墓之木拱矣。”【僖三十二年】 皆是斂手沓手之義。環拱者,六書家之所未聞也。衆星環拱北辰,將何爲哉?【《集注》云:“共,向也,言衆星四面旋繞而歸向之。”】


二章 ME0202

補曰 詩三百十一篇,其六笙詩[32]也,其五商頌也。笙詩本亡,商頌前代之詩,故不在數,詩惟三百篇也。【星湖先生云】 ○韓愈曰:“蔽,猶斷也。”【見《筆解》】 ○邢曰:“思無邪,〈魯頌ㆍ駉〉篇文。” ○補曰 詩三百,皆賢人所作,其志正,故曰‘思無邪’一句,可以斷之也。
包曰:“蔽,猶當也。” ○鄭曰:“蔽,塞也。”【見《釋文》】 ○駁曰 非也。《左傳》哀十八年,引〈夏書〉曰:“官占惟能蔽志,昆命于元龜。” 杜注云:“蔽,斷也。”【梅賾亦從之】 韓文公蓋據是也。
包曰:“歸於正。”【邢云:“詩之爲體,論功頌德,止僻防邪,大抵皆歸於正。”】
駁曰 非也。思無邪者,謂作詩之人,其心志所發,無邪僻也。若以其歸趣功用,謂之無邪,則思一字不可訓也。司馬遷謂‘三百篇皆賢聖所作’,此有承之言也,然[33]故孔子刪而正之,以爲聖經。若作詩者原是淫邪之人,何得其言名之曰聖經?必不然矣。


三章 ME0203

補曰 道,導也。古之聖王,導民爲善,以爲民師,所謂堯ㆍ舜率天下以仁也。政者,法制,所以正民也。○補曰 齊,上平也。【《說文》云:“齊者,禾麥吐穗上平也。”】 刑以罰惡,禮以防濫,如物有雜出,而翦以齊之也。○朱子曰:“苟免刑罰,無所羞愧,不敢爲惡,而爲惡之心未嘗亡。” ○補曰 德,孝弟也。《書》曰‘敬敷五敎[34]’,即道之以德也。諸侯皆用諸侯之禮,大夫皆用大夫之禮,士ㆍ庶人亦然,即所謂齊之以禮也。○補曰 格,通作假[35],謂感化也。《書》曰:“格于上下。” 又曰:“格則承之庸之。” 《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36]。” 皆感通之意也。【葛屺贍云:“格者,乃感格之義。”】
孔曰:“政,謂法敎。” ○駁曰 非也。敎者,道之以德也
包曰:“德,謂道德。” ○駁曰 非也。道德何物?今人認德字元不淸楚,讀聖經遇德字,茫然不知爲何物,第以淳厚渾朴,不辨淸濁者,爲有德意,欲以此箇氣象,坐理天下,庶幾萬物自然歸化,而當局臨事,不知從何處著手,豈不迂哉?此天下所以日腐爛而莫之新也。德者,篤於人倫之名,孝弟慈是已。《禮》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及至‘治國平天下’章,乃以孝弟慈爲本,孝弟慈非明德乎?〈堯典〉曰:“克明峻德,以親九族。” 峻德非孝弟乎?《孝經》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 至德非孝弟乎?先王之道,身先孝弟以率天下。此之謂道之以德,德非模糊漫漶之物也。然道之以德,亦用刑,《書》曰:“伯夷降典,折民維刑。”【〈呂刑〉文】 謂先敷五典,而其不率敎者,折之以刑也。《周禮ㆍ大司徒》:“以鄕八刑糾萬民。” 其目則不孝不弟不睦不婣之類也。〈康誥〉以不孝不友爲元惡大憝,刑玆無赦。斯皆道之以德,不在刑法中論。
何曰:“格,正也。” ○駁曰 非也。有恥且正,不成文。【格之訓正,本出趙岐《孟子注》[37]
質疑 《集注》曰:“格,至也。民恥於不善,而又有以至於善也。” ○ 格之爲字,首見于〈堯典〉。格于上下者,謂上感天心,下感民心也。梅氏之註,訓格爲至,則須連上光字,乃成文也[38]有恥且格,若訓爲至,則亦必增‘於善’二字,乃得成文,恐不如直訓孚感之爲簡捷也。大抵免者,外面之苟免也。格者,中心之孚格也。今必以有恥爲觀感,而訓格爲至,則語脈上重而下輕,頓減精神,恐不然也。【蔡注〈說命〉云:“功格于皇天。” 亦必添一功字】
引證 《禮記ㆍ緇衣》篇,子曰:“夫民,敎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敎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遯心。”【鄭玄云:“假,來也。”】 ○ 格心,謂感化之心。遯心,謂逭罪之心。
引證 《孔叢子》云:“仲弓問刑敎。孔子曰,‘古有禮,然後有刑,是以刑省。今無禮以敎,而齊之以刑,刑是以繁。《書》曰「伯夷降典,折民維刑」,謂先禮以敎之,然後繼以刑折之也。夫無禮則民無恥,而正之以刑,故民苟免。’ 又曰,‘以禮齊民,譬之於御則轡也。以刑齊民,譬之於御則鞭也。執轡於此而動於彼,御之良也。’”【〈刑論〉篇】 ○ 《孔叢子》,僞書也。


四章 ME0204

補曰 志,謂有定向。立,謂安不動。【〈學記〉云:“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39]。”】 不惑,謂見理明確,無攸迷也。【下篇云:“智者不惑。”】 知天命,謂順帝之則,窮通不貳也。【《孟子》云:“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40]。”】 耳順,謂言不逆耳,【逆于耳,則拂于心】 和順積中,雖非理之言,無所逆耳也。○補曰 道心爲之主,而人心聽命,則從心所欲,爲從道心之所欲,故不踰矩也。若衆人從心所欲,則爲從人心之所欲,故陷於惡也。【〈曲禮〉云:“欲不可從。”】 矩,正方之器。【上下四方,均齊方正者】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所謂從心所欲不踰矩也。
鄭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 ○駁曰 非也。其言,誰之言也?必於孔子之上,更有神聖大人,賢於孔子,然後可曰‘孔子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未知孔子同時有此人否。若云‘聽衆人之言,知其微旨’,則衆人所言,本無精微蘊奧,何必六十始知其旨?若云‘聖人聲入心通,忽聞滄浪之歌,即悟自取之義[41]’,【陳氏云】 則子貢聞貧樂富禮之說,即悟切磋琢磨之義,未嘗非耳順。子貢少孔子三十一歲,少年也。子貢少年耳順,孔子六十,企而及之,豈可通乎?知天命者,達天德也。其級至高,而所謂耳順,又在其上,耳順豈易言哉?毀譽榮辱之來,凡逆耳之言不能不拂其心,若深知天命,渾融純熟,則毀譽榮辱,無可以動其心者。無可以動其心,則無可以逆其耳,此之謂耳順也。後世言聖人者,皆推而尊之,爲神異恍忽之人,邈然不可見其所成者爲何事。聖人則固尊矣神矣,於我了無分矣,慕聖何爲?此聖人之所以不作,而道之所以終晦也,噫!
蘇紫溪云:“此所謂矩,即虞帝之執中[42],文王之順則[43]也。”


五章 ME0205

孔曰:“懿子,魯大夫仲孫何忌。【事見定六年】 懿,諡也。”【邢云:“溫柔賢善曰懿。”】 ○邢曰:“無違,言無得違禮[44]。” ○鄭曰:“樊遲,弟子樊須。”【《史記》云:“樊須,字子遲,齊人,少孔子三十六歲。”】 ○邢曰:“樊須爲夫子御車也。” ○朱子曰:“孟孫,即仲孫也。【杜預《公子譜》云:“仲慶父弑君,故改爲孟。[45] ”】是時三家僭禮,故夫子以是警之。然語意渾然,又若不專爲三家發者。”【許氏云:“三家僭禮,如視桓楹[46]設撥[47],葬禮之僭也,八佾舞於庭,歌〈雍〉以徹,祭禮之僭也。”】
侃曰:“言行孝者,每事順從,無所違逆也。” ○駁曰 非也。事父母,有幾諫[48]之義,安得每事皆從無違之義?樊遲問之,孔子答之,一問一答,了然明白,猶有異說,紛然更起,不亦難乎?
齊氏曰:“昭二十四年,孟僖子將卒,屬說與何忌於夫子,使學禮焉。時孔子年三十四。樊遲御,必在哀十三年魯以幣召還之後,時孔子年七十矣。僖子歿已久,而懿子猶問孝,可謂賢矣。使懿子不違其親之命,悉如孔子所敎,則僖子之心慰矣。”【毛云:“僖子令何忌學禮。不違親者,盡禮之謂也。‘幾諫’章曰,‘又敬不違。’”】 ○駁曰 非也。無違,非不違親命也。夫僖子命何忌使之學禮,而何忌不遵父命,不肯學禮,則其答懿子之問,曰‘不違親命’,可也。及樊遲質問之時,答之曰‘生事死祭’,必無是也,必將曰‘孟僖子使孟孫學禮於我,孟孫不遵其命,故我告之如是’。今也不然。內含其不遵父命之罪,外拈其宜遵父命之理,答之以生事死祭,非深文乎?懿子當時元不學禮,則是自絶于孔子也,絶孔子三十餘年,忽來問孝,有是理乎?‘無違’二字,孔子自言自注,不必枉生猜疑,自作啞謎也。
引證 王充《論衡》曰:“毋違者,禮也。孝子亦不當違親之欲。孔子言毋違,不言違禮,懿子聽孔子之言,獨不爲嫌於毋違志乎?樊遲問‘何謂’,孔子乃言‘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使樊遲不問,‘毋違’之說遂不可知也。懿子之才不過樊遲,樊遲不曉,懿子必能曉哉?” ○純曰:“夫子之誨人也,‘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學記〉曰,‘君子之敎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又曰,‘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49]。’”


六章 ME0206

馬曰:“武伯,懿子之子仲孫彘。【事見哀十七年】 武,諡也。【《諡法》:“剛強直理曰武。”】 言孝子不妄爲非,唯疾病然後使父母憂。”【邢云:“疾病之外,不得妄爲非法,貽憂於父母。”】
王充《論衡》云:“武伯善憂父母。故曰‘惟其疾之憂’。”【謂父母之事,子不必輒皆憂歎,惟親癠乃憂之】 ○駁曰 非也。然則不孝子也。
質疑 馬說固善。然爲人子者,不謹其身,或沈於酒色,或傷於風露,以生疾病,以貽父母之憂者多矣。朱子新說[50],未嘗不通,後儒力加非毀,妄矣。


七章 ME0207


孝 주석서 비교


孔曰:“子游,弟子言偃。”【《史記》云:“言偃,吳人,少孔子四十五歲。”】 ○補曰 養,謂左右奉養。【非飮食之謂】 ○包曰:“犬以守禦,馬以代勞,皆養人者。”【邢云:“犬馬皆能養人,但畜獸無知,不能生敬。”】 ○補曰 養而不敬,無以自別於犬馬也。【〈祭義〉云:“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邢云:“能養,謂能以飮食供養。” ○駁曰 非也。○毛曰:“〈旣夕禮〉‘養者皆齊’,〈文王世子〉‘玄而養’,此侍疾也。世無疾困饗飮食者。〈檀弓〉云,‘事親,左右就養。’ 注作扶持。事君事師,亦曰就養,則未聞君就食于臣,師可往敎,如近世延師供饍者。然後知養之爲奉侍,非飮食也。若《孝經》‘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則初生孩幼,豈供菽水[51]?”
何曰:“人之所養,乃至於犬馬,不敬則無以別。《孟子》曰,‘食而不愛,豕畜之,愛而不敬,獸畜之。’” ○駁曰 非也。○徐仲山曰:“犬馬能事人,故曰能。【能者,奇之也】 若人養犬馬,何能之有?【事之常】 幾見有人而不能餵畜者乎?”
引證 〈坊記〉曰:“小人皆能養其親,君子不敬,何以別?” ○ 小人,謂氓隷也,君子,謂貴人也。小人對犬馬,君子對人子,文例正與此經同。皆能者,亦奇之也。
引證 曾子曰:“衆之本敎曰孝,其行曰養。養可能也,敬爲難,敬可能也,安爲難。”【見〈祭義〉】 ○ 此本〈曾子大孝〉篇文。【《大戴禮》】
引證 唐 馬周上疏云:“臣少失父母,犬馬之養,已無所施。” ○宋 王豐甫〈辭免起復表〉云:“犬馬之養未伸,風木之悲[52]累至。” ○ 二文皆遵包義。


八章 ME0208

補曰 色難,謂事親能愉色乃爲難。【朱子云:“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祭義〉文】 ○補曰 弟子,卑幼之稱。先生,尊長之稱也。服,躬任也,如牛服軛然。【〈考工記〉云:“兩軛之間,謂之衡任。”】 饌,陳列也。凡長幼同會,有事,則卑幼者例服其勞,有酒食,則尊長所食,例先陳設,此鄕黨之恒禮也。子事父母,當於恒禮之外,別有婉容愉色。若但用長幼之恒禮,則曾是以爲孝乎?曾,詞之舒也。【《說文》云】
包曰:“色難者,謂承順父母顔色乃爲難。” ○駁曰 非也。陳氏云:“此說,添‘承順父母’字,方可解。”
馬曰:“先生,謂父兄。” ○駁曰 非也。夫子之言,明明以父母別於先生,而親子別於弟子,欲於長幼恒禮之外,別求其婉容愉色。先儒乃以父兄當先生,則其言晦彩,極矣。世有親父而名之曰先生,親子而名之曰弟子者乎?
馬曰:“饌,飮食也。” ○駁曰 非也。〈士冠禮〉曰:“筮饌于西塾。” 〈士昏禮〉曰:“醯醬饌于房中。” 《儀禮》諸篇,凡言饌者,皆陳列之義也。今訓飮食,可乎?
吳程曰:“曾舊音增,《集註》讀如字。” ○程復心曰:“曾音層,與曾謂泰山之曾同音。《釋文》,嘗也。又不料之詞,反詞也。”【孫奕《示兒編》云:“曾字,除人姓及曾孫外,今學者皆作層字音讀。然經史並無音,止當音增。”】 ○ 〈大雅〉云:“曾是彊禦,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曾是莫聽。”【又云:“曾莫惠我師。”】 《孟子》云:“爾何曾比予於是?” 皆與嘗義不同,亦非反辭。《說文》以爲‘辭之舒’者近是。曾孫之曾,本是層累之意,而讀之爲增。獨於‘曾是’之曾,讀之爲層,恐不必然。


九章 ME0209

孔曰:“回,弟子,姓顔,字子淵。”【《史記》云:“魯人,少孔子三十歲。年二十九,髮盡白,早死。”】 ○朱子曰:“不違者,意不相背,有聽受,無問難。” ○補曰 退而省者,顔子退而孔子省之也。○純曰:“私者,公之對。孔門弟子以進見孔子爲公,其他朋友相與,謂之私。” ○孔曰:“察其退還與二三子說繹道義,發明大體。” ○補曰 發如花之含蘤而吐英也。《易》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53]。”【夫子之言簡嚴如含蘤,顔子發其旨如吐英】
金履祥曰:“‘吾與回言終日’六字爲句。” ○駁曰 非也。‘言終日’三字,詞理不活。‘與回言’爲句,‘終日不違’爲句,然後讀之瀏亮
質疑 燕居獨處,但當默然端坐。其足以發,不足以發,夫子何以知之?私者,朋友之私講也。曾子亦有此事。子曰:“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是不違也。退而答門人之問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此亦足以發也。


十章 ME0210

補曰 視,或無心,【《大學》曰:“心不在焉,視而不見。”】 觀,必有意,【《易》有曰‘闚觀’[54]】 察,尤其詳密者也。○補曰 以,因也。【〈邶風〉云:“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55]”】 由,經也。【何云:“觀其所經從。”】 安,止而不遷也。【《孟子》曰:“敢問所安。[56]”】 凡觀人之法,每作一事,須觀其始所因者何故,中所經者何道,終所止者何處,【邢云:“察其所安處。”】 則人無所匿其情也。○孔曰:“廋,匿也。”
引證 《大戴禮》云:“考其所爲,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以其前占其後,以其見占其隱。”【〈文王官人〉篇】 ○ 朱子訓以作爲,蓋據《大戴禮》也。然《大戴禮》雜引爲文,本無精義。【《穀梁傳》云:“常事曰視,非常曰觀。”】


十一章 ME0211

何曰:“溫,尋也。” ○邢曰:“〈中庸〉云,‘溫故而知新。’ 鄭注云,‘溫讀如燖溫之溫,故學之熟矣。後時習之謂之溫。’”【《左傳》哀十二年,公會吳于槖臯,太宰嚭請尋盟。子貢對曰:“盟可尋也,亦可寒也。” 賈逵注云:“尋,溫也。” 又〈有司徹〉云:“乃燅尸俎。” 是尋爲溫也】 ○朱子曰:“故者,舊所聞。新者,今所得。” ○補曰 可以爲師,謂師之爲職,頗可爲也。舊學旣冷,今以敎人之故,得溫故而知新,非益我之事乎?人可以爲師矣。
何曰:“尋繹故者,又知新者,可以爲人師。”【邢云:“溫故知新,則可爲人師。”】 ○駁曰 非也。〈有司徹〉‘乃燅尸俎’之注曰:“古文燅皆作尋。”【謂孔壁《儀禮》】 《記》或作燖,《春秋傳》曰:“若可燖也,亦可寒也。”【又〈郊特牲〉‘腥爓’之注云:“爓,或作燖。”】 殊非紬繹之義也。○又按 師道甚廣,不可但以溫故一事許之爲師。邢疏揷一則字,其義,非也。舊學旣冷,每以誨人之故,得溫故而知新,孔子利此而爲言也


十二章 ME0212

朱子曰:“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程子云:“若一才一藝則器也。”】 邢曰:“舟楫以濟川,車輿以行陸,反之則不能。”

十三章 ME0213

周孚先曰:“行之於未言之前,言之於旣行之後。”
質疑 子游問孝,告之以敬,則程子曰:“子游能養,而或失於敬。” 子夏問孝,告之以色,則程子曰:“子夏少溫潤之色。” 子貢問君子,告之以先行其言,則范氏曰:“子貢之患,在於易言。” 雖箴砭之言,本欲中病,然旣無明驗,恐難質言。審如是也,顔淵問仁,而告之以克己,顔子爲不能克己之人,原憲問恥[57],而告之以無道,原憲爲仕於亂邦之人。將顔子之不遠復[58],原思之貧而樂[59],皆過實之言乎?子路問政,而告之以無倦[60],子路問事君,而告之以犯顔[61]。夫子路有兼人之勇,以之爲政,惟恐其過於奮發,以之事君,惟恐其過於敢諫,而夫子不惟不攻其病,又從而勉其所有餘,將病不添乎?諸如此類,恐不必一槪論也。
侃曰:“君子之言,必爲物楷。故凡有言,皆令後人從而法之也。” ○駁曰 非也。


十四章 ME0214

補曰 周,密也。【《說文》云】 比,並也。【並古作夶_,又比古作夶,義相通也】 皆親暱之名,然周密以心言,比並以力言。君子有同德之人未嘗不以心親密,而不以勢力相結,小人有勢利之交未嘗不並力樹黨,而不以心義相固。此其別也。
孔曰:“忠信爲周,【邢云:“〈魯語〉文。”】 阿黨爲比。” ○駁曰 非也。所引雖好,義不明也。〈魯語〉之云‘忠信爲周’,亦謂忠信之人乃有親密。又《管子》曰:“先王貴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見乎色。”【房玄齡云:“深密不測曰周。”】 〈堯曰〉篇曰:“雖有周親,不如仁人。” 周親者,至密之親屬也。《詩》曰:“比物四驪。” 比者,齊其力也。【鄭箋云】 〈大射儀〉曰:“遂比三耦。” 比者,校其力也。【鄭注云】 〈王制〉曰:“必察小大之比。” 其義亦然。〈牧誓〉曰:“比爾干。” 亦謂其同力者相並也。○又按 文十八年《左傳》云:“帝鴻氏有不才子,頑嚚不友,是焉比ㆍ周?”【杜云:“比,近也。周,密也。”】 比ㆍ周,皆親暱之名。【〈晋語〉趙宣子曰:“吾聞事君者,比而不黨。夫周以擧義,比也,擧以其私,黨也。”】 分而言之,則乃有君子ㆍ小人之別,猶〈大學〉用‘驕泰’二字,並爲傲亢之名,而《魯論》分而言之,則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也。○侃曰:“周是博遍之法,故謂爲忠信。比是親狎之法,故謂爲阿黨。” ○孫綽云:“理備故稱周,無私故不比也。” ○駁曰 非也。博遍者,汎愛之謂也。若然,將謂君子惟有汎愛之法,而都無親密之人乎?苟如是也,不幾於愛無差等乎?周者,密也。比者,並也
引證 〈緇衣〉篇,子曰:“大臣不親,【節】 而邇臣比矣。”【鄭注云:“比,私相親也。”】 ○ 《周禮ㆍ夏官ㆍ形方氏》:“使大國比小國。” 此《易》所謂親諸侯也。比,豈必私相親乎?比者,並力也。


「八佾」 ME03


「里仁」 ME04


「公冶長」 ME05


「雍也」 ME06


「述而」 ME07


「泰伯」 ME08


「子罕」 ME09


「鄕黨」 ME10


「先進」 ME11


「顏淵」 ME12


「子路」 ME13


「憲問」 ME14


「衛靈公」 ME15


「季氏」 ME16


「陽貨」 ME17


「微子」 ME18


「子張」 ME19


六章 ME1906

邢曰:“博,廣也。” ○補曰 篤,固也。切,割也,刻也。近者,也。○補曰 汎博其學,則不滯於陋,堅固其志,則不流於俗。○補曰 問之如刻割,則所知者,思之自本身,則所悟者。○補曰 仁者,人倫之至也。能是四者,則孝弟忠信,不能不勉,仁在其中矣。言知者必行
孔曰:“廣學而厚識之。”【邢云:“志,識也。”】 ○何曰:“切問者,切問於己所學未悟之事。近思者,思己所未能及之事。汎問所未學,遠思所未達,則於所習者不精,所思者不解。” ○純曰:“切,迫近也。學問之道,非其所而問焉,則君子不對,雖對不以實。迫而問之,則君子不敢不對以實。近思者,即其所居而思也。” ○駁曰 非也。諸說皆荒雜,以志爲識,尤謬。
引證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 此章彼章,同出一子夏之口。‘賢賢’章謂人能孝弟忠信,則其學可知,學在其中矣。‘博學’章謂人能學問思辨,則其仁可知,仁在其中矣。兩章相反如黑白,而其實相合如符契。子夏之意,蓋云知者必行,行者必知。天下無不學而能仁者,亦無能仁而不學者。兩章合觀,其旨乃明,各觀其一,其言似偏。


「堯曰」 ME20




주석, Footnote

  1. 靜은 謀요 滔는 漫也니 言共工自爲謀言이나 起用行事而違背之하고 貌象恭敬이나 而心傲很이 若漫天하니 言不可用이니라. 《尙書正義》
  2. 靜言庸違者는 靜則能言이나 用則違背也라 象恭은 貌恭而心不然也라 滔天二字는 未詳이라 與下文相似하니 疑有舛誤라. 《書集傳》
  3. ‘巧言‧令色‧足恭’者, 孔以爲 “巧好言語, 令善顔色, 便僻其足, 以爲恭.” 謂前却俯仰, 以足爲恭也. 一曰 “足, 將樹切.” 足, 成也, 謂巧言‧令色, 以成其恭, 取媚於人也. 《論語注疏》
  4. 足는 過也라. 《論語集注》
  5. ① 平聲: 세 가지(皇侃, 朱熹, 丁若鏞) ② 平聲: 세 번(仁齋) ③ 去聲: 여러 번(楊伯峻)
  6. ② 관련: 三仕爲令尹 (...) 三已之(《論語》〈公冶長〉), 三思而後行(《論語》〈公冶長〉) , 三分天下有其二(《論語》〈泰伯〉), 三嗅而作(《論語》〈鄉黨〉), 三復白圭(《論語》〈先進〉) 등
  7. ① V+O(不習을 傳하다; 何晏, 皇侃, 邢昺, 毛奇齡) ② V+V(傳하고서 不習하다; 朱熹, 丁若鏞)
  8. 子[ㅣ] 曰 吾未見好德이(을) 如好色者也케라 《論語》〈子罕〉
  9. 子[ㅣ] 曰 已矣乎ㅣ라 吾未見好德[을] 如好色者也케라 《論語》〈衛靈公〉
  10. 去讒遠色며 賤貨而貴德은 所以勸賢也 《中庸章句》〈第二十章〉
  11. 賢賢易色注, 訓易其好色之心, 是矣。然與下文事父母能竭其力, 語意不類, 葢遇賢人, 必極其禮貌以敬之, 色指禮貌而言, 論語云其次避色, 亦指禮貌衰也。色力身信, 皆自已身上事。一說謂輕易女色而不以為重, 亦通。
  12. 공자가 말하기를, “현자는 천하에 도가 없으면 피하고, 그다음은 나라가 다스려지지 않았으면 피하고, 그다음은 예모가 쇠하였으면 피하고, 그다음은 말을 어기는 것을 보면 피한다.〔賢者辟世, 其次辟地, 其次辟色, 其次辟言〕” 하였다. 《論語》〈憲問〉
  13. 徐奋鹏(约1560年-1642年)??
  14. 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禮記》〈曲禮 上〉
  15. 室西南隅爲奧 《論語集注》
  16. 汲黯字長孺,濮陽人也。其先有寵於古之衛君也。至黯十世,世為卿大夫。以父任,孝景時為太子洗馬,以嚴見憚。《漢書》〈張馮汲鄭傳〉
  17.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中庸》
  18. 民莫不穀、我獨于罹 《詩經》〈小弁〉, 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詩經》〈蓼莪〉, 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詩經》〈四月〉
  19. 《大雅》〈蕩〉
  20. 五十不致毀,六十不毀,七十唯衰麻在身,飲酒食肉,處於內。 《禮記》〈曲禮上〉
  21. 君薨커든(커시든) 百官[이] 總己하야 以聽於冢宰三年이니라(이러니라) 《論語》〈憲問〉
  22. 孔子ㅣ 曰 君薨커시든 聽於冢宰하나니 《孟子》〈滕文公上〉
  23. ䷸ 九二 巽在牀下ㅣ니 用史巫紛若면 吉코 无咎리라
  24. 言必信며 行必果ㅣ(면) 硜硜然小人哉나 抑亦可以爲次矣니라 《論語》〈子路〉
  25. 恭而無禮則勞고 愼而無禮則葸고 勇而無禮則亂고 直而無禮則絞니라 《論語》〈泰伯〉
  26. 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 (중략)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27. 己者,我也。我有二體,亦有二心,道心克人心,則大體克小體也。一日克己,謂一朝奮發用力行之。 《論語古今注 12-1》
  28.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愼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論語》〈公冶長〉
    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論語》〈雍也〉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論語》〈陽貨〉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論語》〈子張〉
  29. 북극성
  30. 射糖盤子。此亦未詳其義。然以其取譬北辰天樞之義推之。中國人造飴糖時。用輪盤子。當中作軸穿定小柱而運之。其盤子四面旋繞而軸常在中不動。如磨石狀。故譬衆星之四面旋繞而北辰獨居其所不動耶。 《葛庵集 答申明仲》
  31. 《시경》에 편명만 있고 사(辭)가 없는 〈남해(南陔)〉, 〈백화(白華)〉, 〈화서(華黍)〉, 〈유경(由庚)〉, 〈숭구(崇丘)〉, 〈유의(由儀)〉 등 6편의 생시(笙詩)를 가리킨다. 이 시를 생시라고 부르는 것은 《의례(儀禮)》에 이 6편을 생(笙)으로 연주한다는 말이 있기 때문이다. 朱熹를 비롯한 宋代의 학자들은 소리만 있고 가사가 없는 시라고 보았으나, 星湖는 이 설을 반박하고 본래 시가 있었는데 없어진 것이라고 하였다. 《星湖僿說 卷25 六笙詩》 《최석기, 星湖 李瀷의 學問精神과 詩經學, 1994, pp.198-203.》
  32. 衍文으로 보인다.
  33. 帝曰 契아 百姓이 不親하며 五品이 不遜일새 汝作司徒니 敬敷五敎호되 在寬하라
  34. 木長皃。以木長別於上文長木者。長木言木之美。木長言長之美也。木長皃者、格之本義。引伸之長必有所至。故釋詁曰。格、至也。抑詩傳亦曰。格、至也。凡尚書格于上下、格于藝祖、格于皇天、格于上帝是也。此接於彼曰至。彼接于此則曰來。鄭注大學曰。格、來也。凡尚書格爾衆庶、格汝衆是也。至則有摩杚之義焉。如云格君心之非是也。或借假爲之。如雲漢傳曰假至也、尚書格字今文尚書皆作假是也。有借格爲庋閣字者。亦有借格爲扞垎字者。從木。各聲。古百切。古音在五部。 《說文解字注》
  35.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中庸》
  36. 惟大人이아 爲能格君心之非니 《孟子》〈離婁上〉 趙氏曰 適은 過也요 間은 非也라 格은 正也라
  37. 曰若稽古帝堯혼대 曰放勳이시니 欽明文思安安하시며 允恭克讓하샤 光被四表하시며 格于上下하시니라 《尚書》〈堯典〉
  38. 强立, 臨事不惑也. 不反, 不違失師道。 鄭玄 《禮記注》
  39. 鏞案 凡世間之事,期短則心急,故其用功疾,期遠則心緩,故其用功徐。惟君子立命之法,不問殀壽,俛焉日有孶孶,常修以俟之。 丁若鏞 《孟子要義》
  40. 有孺子[ㅣ] 歌曰 滄浪之水[ㅣ] 淸兮어든(여) 可以濯我纓이오 滄浪之水[ㅣ] 濁兮어든(여) 可以濯我足이라하야늘 孔子[ㅣ] 曰 小子아 聽之하라 淸斯濯纓이오 濁斯濯足矣로소니 自取之也ㅣ라하시니라 《孟子》〈離婁上〉
  41. 堯[ㅣ] 曰 咨爾舜아 天之曆數ㅣ 在爾躬하니 允執其中하라 《論語》〈堯曰〉
  42. 帝謂文王하시되 予懷明德의 不大聲以色하며不長夏以革하고 不識不知하야 順帝之則이라하시다 《詩經》〈皇矣〉
  43. 言行孝之道,無得違禮也。 《論語注疏》
  44. 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寢,子般即位,次于黨氏。冬,十月,己未,共仲使圉人犖,賊子般于黨氏,成季奔陳,立閔公。 《春秋左傳》〈莊公三十二年〉
  45. 季康子之母死,公輸若方小,斂,般請以機封,將從之,公肩假曰:「不可!夫魯有初,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般,爾以人之母嘗巧,則豈不得以?其母以嘗巧者乎?則病者乎?噫!」弗果從。《禮記》〈檀弓下〉
  46. 孺子𪏆之喪,哀公欲設撥,問於有若,有若曰:「其可也,君之三臣猶設之。」顏柳曰:「天子龍輴而槨幬,諸侯輴而設幬,為榆沈故設撥;三臣者廢輴而設撥,竊禮之不中者也,而君何學焉!」 《禮記》〈檀弓下〉
  47. 幾諫者,不敢直諫,但以微意諷之使喻也。 《論語古今注》〈里仁〉
  48.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49. 人子體此, 而以父母之心爲心, 則凡所以守其身者, 自不容於不謹矣, 豈不可以爲孝乎?
  50. 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 《禮記》〈檀弓下〉
  51.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韓詩外傳》〈卷九〉
  52. 含章可貞 或從王事 无成有終。 《周易》〈坤卦六三〉
  53. 闚觀,利女貞。 《周易》〈觀卦六二〉
  54. 何其處也요 必有與也ㅣ로다 何其久也오 必有以也ㅣ로다 《詩經》〈邶風旄丘〉
  55. 昔者[애] 竊聞之호니 子夏子游子張(은) 皆有聖人之一體하고 冉牛, 閔子, 顔淵(은) 則具體而微라하니(라하더시니) 敢問所安하노이다 《孟子》〈公孫丑上〉
  56.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論語》〈憲問〉
  57.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无祇悔,元吉。』」 《繫辭下》
  58. 原憲,宋人,字子思。少孔子三十六歲,清淨守節,貧而樂道。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
  59.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論語》〈子路〉
  60.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論語》〈憲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