악학궤범1

soook
Soook22 (토론 | 기여) 사용자의 2022년 9월 22일 (목) 14:20 판 (새 문서: =樂學軌範序= 1a.樂也者出於天而寓於人發於虛而成於自然所以使人心感而動盪血脈流通精神也因所感之不同而聲亦不同其喜心感者發以散...)

(차이) ← 이전 판 | 최신판 (차이) | 다음 판 → (차이)
이동: 둘러보기, 검색

樂學軌範序

1a.樂也者出於天而寓於人發於虛而成於自然所以使人心感而動盪血脈流通精神也因所感之不同而聲亦不同其喜心感者發以散怒心感者粗而厲哀心感者噍以殺樂心感者嘽以緩能合其聲之不同而一之者在君上導之如何耳所導有正邪之殊而俗之隆替係焉此樂之道所以大關於治化者也論五帝之樂則莫盛於唐虞而專委后蘷之贊襄論三王之樂則莫備於成周而一任周公之制作其當時設施之方盡見於典謨周禮之書是皆先禮樂而後刑罰以興敎化故有四方風動之效有四十年刑措之隆自世敎衰漓淳散朴專以刑罰輔治貴治獄之吏賤禮義之士所以先

1b.王之樂蕩盡無餘而所尙者皆荒淫浮靡之風流而爲鄭衛桑濮之音散而爲陳楚巫覡之俗卒至亂轍相繼而淪胥以亡雖以萇弘師曠之聰季札仲尼之聖而不能救也漢興叔蓀通收拾於煨燼之餘僅得成儀然於樂則因秦之舊只撰廟章未能該括本原是故文帝有未遑之語武帝雖有志而所贊者非其人延年製房中之詞而終致燕昵之私京房創六十之律而未免附會之陋至如晉之荀勗張華陳隋之鄭譯牛弘唐之祖孝孫宋之和峴陳暘莫不代有其人以制其樂然從揣其末而不知其本奚足與語樂道之妙哉惟蔡元定之書深得律呂之源然未能布爪指而諧聲律是猶抱鋤耒而未諳耕耘之術也由玆以觀樂非自成因人而成樂非 2a.自敗因人而敗咸英韶濩之音人皆贊之者時世雍和也非樂之功也玉樹後庭花霓裳羽衣曲人皆惡之者時君放蕩也非樂之罪也惟我大東自三韓鼎峙以來國皆有樂然樂器未備聲音多鈌雜於夷靺鄙俚之作孰有釐正之者至高麗中葉宋帝賜太常之樂至我朝 大明錫御府之藏由是磬管笙竽琴瑟之器又備矣恭惟我 世宗大王以天縱之聖精於音律欲洗從前之陋習適秬黍 원문의 ‘巨黍’를 ‘秬黍’로 수정했다. 生於海州彩石産於南陽是天敷和氣於東方授大有爲之君以新制作也於是取黍定律取石作磬又作樂腔因腔作譜以審節奏之疾舒當時掌樂者只朴堧一人然堧之所得土苴耳豈有裨於 2b. 聖筭之萬一不過贊助而已 世祖大王尤精於樂多製歌曲又能撰定祀樂以薦於廟其作 成之方遹追先志而爲之頗其時無贊助之者是可嘆也今我 殿下以聖繼聖仰遵成憲發前聖所未發興禮樂於太平此其 時矣樂院所藏儀軌及譜年久斷爛其幸存者亦皆疏略訛謬事多遺闕爰 命武靈君 臣柳子光 曁臣俔 與主簿 臣申末平 典樂 臣朴곤 臣金福根 等 更加讎校先言作律之原次言用律之方及夫樂器儀物形體制作之事舞蹈綴兆進退之節無不備載書成名曰樂學軌範 臣竊惟夫五音十二律樂之本也物生有情 3a.情發爲音音有五而分配於五行因管之長短而有聲之淸濁律有十二而分配於十二月音與律相恊上下損益而其用無窮以寓於八者之器莫不皆然歌所以永言而和於律舞所以行八風而成其節是皆取法乎天也非經營於私智也得天地之中和則正而獲其所如或失其中和則人心淫溢而趍邪於是二變得以耗其眞四淸得以奪其本而君民事物之分亂矣然聲之有變淸猶飮食之有鹹淡不可專用大羹玄酒之味使正聲常爲之主而能得以制變不悖中和之氣則可也我國之樂有三曰雅曰唐曰鄕有用於祭祀者有奏於朝會宴饗者有習於鄕黨俚語者其大要不過七均十二律之用也夫才之能否不一故其知樂有難易妙於手

3b.者或迷於節能於節者或失其原知一隅者雖多而能兼該曉暢者盖寡甚矣樂之爲難也好音過耳而便滅滅則無迹猶影之有形而聚無形而散也苟能有譜則可知緩急有圖則可辨形器有籍則可知施措之方此 臣等所以不揆鄙拙而撰之也弘治六年癸丑八月上澣資憲大夫禮曹判書兼同知春秋館事 世子右賓客臣成俔謹序



樂學軌範目錄

 卷之一
     六十調                  時用雅樂十二律七聲圖
     律呂隔八相生應氣圖說    十二律圍長圖說
     變律                    班志相生圖說
     陽律陰呂在位圖說        五音圖說
     八音圖說                五音律呂二十八調圖說
     三宮                    三大祀降神樂調
     樂調總義                五音配俗呼
     十二律配俗呼
 卷之二
   雅樂陳設圖說
     五禮儀登歌              五禮儀軒架
     時用登歌                時用軒架
     世宗朝會禮宴登歌        世宗朝會禮宴軒架
     文舞                    武舞
   俗樂陳設圖說
     五禮儀宗廟永寧殿登歌    五禮儀宗廟永寧殿軒架
     時用宗廟永寧殿登歌      時用宗廟永寧殿軒架
     保太平之舞              定大業之舞
     文昭殿親行殿上樂        文昭殿親行殿庭樂
     文昭殿攝行殿上樂        文昭殿攝行殿庭樂
     迎恩殿親行殿上樂        迎恩殿親行殿庭樂
     迎恩殿攝行殿上樂        迎恩殿攝行殿庭樂
     昭敬殿殿上樂            昭敬殿殿庭樂
     纛祭                    五禮儀殿庭軒架
     時用殿庭軒架            五禮儀鼓吹
     時用殿庭鼓吹            殿後鼓吹
     前部鼓吹                後部鼓吹
     正殿禮宴女妓樂工排立    時用雅部祭樂
     時用俗部祭樂            時用賀禮及宴享樂
     世宗朝會禮宴儀          世宗朝隨月用律
 卷之三
   高麗史樂志唐樂呈才
     獻仙桃                  壽延長
     五羊仙                  抛毬樂
     蓮花臺
   高麗史樂志俗樂呈才
     舞鼓                    動動
     無㝵
 卷之四
   時用唐樂呈才圖說
     獻仙桃                  壽延長
     五羊仙                  抛毬樂
     蓮花臺                  金尺
     受寶籙                  覲天庭
     受明命                  賀皇恩
     賀聖明                  聖澤
     六花隊                  曲破
 卷之五
   時用鄕樂呈才圖說
     保太平                  定大業
     鳳來儀                  牙拍
     響鈸                    舞鼓
     鶴蓮花臺處容舞合設      敎坊歌謠
     文德曲
 卷之六
   雅部樂器圖說
     特鍾                    特磬
     編鍾                    編磬
     建鼓                    朔鼓
     應鼓                    雷鼓
     靈鼓                    路鼓
     雷鼗                    靈鼗
     路鼗                    鼗
     節鼓                    晉鼓
     柷止                     敔籈
     管                      籥
     和                      笙
     竽                      簫
     篴                      缶
     塤                      篪
     瑟                      琴
     纛                      麾
     照燭                    錞
     鐲                      鐃
     鐸                      應
     雅                      相
     牘                      翟
     籥                      干
     戚
 卷之七
   唐部樂器圖說
     方響                    拍
     敎坊鼓                  月琴
     杖鼓                    唐琵琶
     奚琴                    大箏
     牙箏                    唐笛
     唐觱篥                  洞簫
     太平簫
   鄕部樂器圖說
     玄琴                    鄕琵琶
     伽倻琴                  大笒
     小管子                  草笛
     鄕觱篥
 卷之八
   唐樂呈才儀物圖說
     竹竿子                  引人仗
     龍扇                    鳳扇
     旌節                    雀扇
     尾扇                    盖
     抛毬樂毬門彩毬附         仙桃盤卓子附
     金尺                    簇子
   蓮花臺服飾圖說
     蛤笠黃紅薔薇附             流蘇
     結紳                    丹衣
     裳                      襪裙
     帶 
   定大業呈才儀物圖說
     甲                      冑
     劒                      槍
     弓矢附                   大角
     紅大纛                  螺
     大鼓小鼓附               大金小金附
     黃龍大旗                靑龍旗
     朱雀旗                  白虎旗
     玄武旗                  白旗
   鄕樂呈才樂器圖說
     牙拍                    響鈸
     舞鼓                    銅鈸
     鶴                      沈香山
     池塘板
   纛祭所用
     弓矢                    劍 劍과 干戚은 목차에 없던 것을 내용에서 찾아 넣었다.
     槍                      干戚
 卷之九
   冠服圖說
     幞頭                    介幘
     進賢冠                  皮弁
     武弁                    烏冠
     草笠                    頭巾
     方心曲領                綠綃衫
     緋鸞衫                  紅綠紬衣
     白紬中單                紅錦臂鞲
     緋白大帶                藍紬衣
     白紬袴                  赤裳
     黑團領                  單帖裏
     白紬抹帶                金銅綠革帶
     烏鞓帶                  廣多繪帶 廣多繪를 廣多繪帶로 고쳤다.
     白布襪                  黑皮靴
     烏皮履                  黃畵甲
     豹文大口袴              起粱帶
   處容冠服圖說
     紗帽假面及牧丹花桃實枝耳環附  衣
     天衣                    吉慶
     裳                      裙
     汗衫                    帶
     鞋
   舞童冠服圖說
     銅蓮花冠假面附           會禮宴時芙蓉冠
     公宴時芙蓉冠            靴
     衣                      中單
     裳
   纛祭服
     防衣                    纏帶
     回斂                    雲鞋
   女妓服飾圖說
     箴                      流蘇俗稱마리사기
     釵                      臺腰首花附
     丹衣                    裳俗稱보로
     帶                      黑長衫
     鞋兒                    襪裙
     藍赤古里



樂學軌範 卷之一

 六十調 古正律墨書半聲朱書變律朱書半聲墨書朱書並作陰字又書半字於下今正律墨書變律陰子半聲卽淸聲半字別書文繁於本字只加氵作淸聲耳


宮調 大 下 宮

夾 下 上 四 一 仲 下 上 三 二 林


夷 下 上 二 三 無 下 上 一 四 潢


商調 應 下 上 一 四 汏 下 宮

浹 下 上 四 一 㳞


㶋 下 上 三 二 洟 下 上 二 三 潕


角調 南 下 上 二 三 應 下 上 一 四 汏 下 宮


㴌 下 上 四 一 㶋 下 上 三 二 洟


徵調 蕤 下 上 三 二 夷 下 上 二 三 無 下 上 一 四 潢


汏 下 宮

浹 下 上 四 一 㳞


羽調 姑 下 上 四 一 蕤 下 上 三 二 夷 下 上 二 三 無


應 下 上 一 四 汏 下 宮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 變宮 宮調 黃 下 宮

太 下 上 四 一 姑 下 上 三 二 蕤


林 下 上 二 三 南 下 上 一 四 應


商調 無 下 上 一 四 潢 下 宮

汰 下 上 四 一 㴌


㳞 下 上 三 二 淋 下 上 二 三 湳


角調 夷 下 上 二 三 無 下 上 一 四 潢 下 宮


浹 下 上 四 一 㳞 下 上 三 二 淋


徵調 仲 下 上 三 二 林 下 上 二 三 南 下 上 一 四 應


潢 下 宮

汰 下 上 四 一 㴌


羽調 夾 下 上 四 一 仲 下 上 三 二 林 下 上 二 三 南


無 下 上 一 四 潢 下 宮



宮調 太 下 宮

姑 下 上 四 一 蕤 下 上 三 二 夷


南 下 上 二 三 應 下 上 一 四 汏


商調 黃 下 上 一 四 太 下 宮

姑 下 上 四 一 蕤


林 下 上 三 二 南 下 上 二 三 應


角調 無 下 上 二 三 潢 下 上 一 四 汰 下 宮


㳞 下 上 四 一 淋 下 上 三 二 湳


徵調 林 下 上 三 二 南 下 上 二 三 應 下 上 一 四 汏


汰 下 宮

㴌 下 上 四 一 㶋


羽調 仲 下 上 四 一 林 下 上 三 二 南 下 上 二 三 應


潢 下 上 一 四 汰 下 宮



宮調 夾 下 宮

仲 下 上 四 一 林 下 上 三 二 南


無 下 上 二 三 潢 下 上 一 四 汰


商調 大 下 上 一 四 夾 下 宮

仲 下 上 四 一 林


夷 下 上 三 二 無 下 上 二 三 潢


角調 應 下 上 二 三 汏 下 上 一 四 浹 下 宮


㶋 下 上 四 一 洟 下 上 三 二 潕


徵調 夷 下 上 三 二 無 下 上 二 三 潢 下 上 一 四 汰


浹 下 宮

㳞 下 上 四 一 淋


羽調 蕤 下 上 四 一 夷 下 上 三 二 無 下 上 二 三 潢


汏 下 上 一 四 浹 下 宮



宮調 姑 下 宮

蕤 下 上 四 一 夷 下 上 三 二 無


應 下 上 二 三 汏 下 上 一 四 浹


商調 太 下 上 一 四 姑 下 宮

蕤 下 上 四 一 夷


南 下 上 三 二 應 下 上 二 三 汏


角調 黃 下 上 二 三 太 下 上 一 四 姑 下 宮


林 下 上 四 一 南 下 上 三 二 應


徵調 南 下 上 三 二 應 下 上 二 三 汏 下 上 一 四 浹


㴌 下 宮

㶋 下 上 四 一 洟


羽調 林 下 上 四 一 南 下 上 三 二 應 下 上 二 三 汏


汰 下 上 一 四 㴌 下 宮



宮調 仲 下 宮

林 下 上 四 一 南 下 上 三 二 應


潢 下 上 二 三 汰 下 上 一 四 㴌


商調 夾 下 上 一 四 仲 下 宮

林 下 上 四 一 南


無 下 上 三 二 潢 下 上 二 三 汰


角調 大 下 上 二 三 夾 下 上 一 四 仲 下 宮


夷 下 上 四 一 無 下 上 三 二 潢


徵調 無 下 上 三 二 潢 下 上 二 三 汰 下 上 一 四 㴌


㳞 下 宮

淋 下 上 四 一 湳


羽調 夷 下 上 四 一 無 下 上 三 二 潢 下 上 二 三 汰


浹 下 上 一 四 㳞 下 宮



宮調 蕤 下 宮

夷 下 上 四 一 無 下 上 三 二 潢


汏 下 上 二 三 浹 下 上 一 四 㳞


商調 姑 下 上 一 四 蕤 下 宮

夷 下 上 四 一 無


應 下 上 三 二 汏 下 上 二 三 浹


角調 太 下 上 二 三 姑 下 上 一 四 蕤 下 宮


南 下 上 四 一 應 下 上 三 二 汏


徵調 應 下 上 三 二 汏 下 上 二 三 浹 下 上 一 四 㳞


㶋 下 宮

洟 下 上 四 一 潕


羽調 南 下 上 四 一 應 下 上 三 二 汏 下 上 二 三 浹


㴌 下 上 一 四 㶋 下 宮



宮調 林 下 宮

南 下 上 四 一 應 下 上 三 二 汏


汰 下 上 二 三 㴌 下 上 一 四 㶋


商調 仲 下 上 一 四 林 下 宮

南 下 上 四 一 應


潢 下 上 三 二 汰 下 上 二 三 㴌


角調 夾 下 上 二 三 仲 下 上 一 四 林 下 宮


無 下 上 四 一 潢 下 上 三 二 汰


徵調 黃 下 上 三 二 太 下 上 二 三 姑 下 上 一 四 蕤


林 下 宮

南 下 上 四 一 應


羽調 無 下 上 四 一 潢 下 上 三 二 汰 下 上 二 三 㴌


㳞 下 上 一 四 淋 下 宮



宮調 夷 下 宮

無 下 上 四 一 潢 下 上 三 二 汰


浹 下 上 二 三 㳞 下 上 一 四 淋


商調 蕤 下 上 一 四 夷 下 宮

無 下 上 四 一 潢


汏 下 上 三 二 浹 下 上 二 三 㳞


角調 姑 下 上 二 三 蕤 下 上 一 四 夷 下 宮


應 下 上 四 一 汏 下 上 三 二 浹


徵調 大 下 上 三 二 夾 下 上 二 三 仲 下 上 一 四 林


夷 下 宮

無 下 上 四 一 潢


羽調 應 下 上 四 一 汏 下 上 三 二 浹 下 上 二 三 㳞


㶋 下 上 一 四 洟 下 宮



宮調 南 下 宮

應 下 上 四 一 汏 下 上 三 二 浹


㴌 下 上 二 三 㶋 下 上 一 四 洟


商調 林 下 上 一 四 南 下 宮

應 下 上 四 一 汏


汰 下 上 三 二 㴌 下 上 二 三 㶋


角調 仲 下 上 二 三 林 下 上 一 四 南 下 宮


潢 下 上 四 一 汰 下 上 三 二 㴌


徵調 太 下 上 三 二 姑 下 上 二 三 蕤 下 上 一 四 夷


南 下 宮

應 下 上 四 一 汏


羽調 黃 下 上 四 一 太 下 上 三 二 姑 下 上 二 三 蕤


林 下 上 一 四 南 下 宮



宮調 無 下 宮

潢 下 上 四 一 汰 下 上 三 二 㴌


㳞 下 上 二 三 淋 下 上 一 四 湳


商調 夷 下 上 一 四 無 下 宮

潢 下 上 四 一 汰


浹 下 上 三 二 㳞 下 上 二 三 淋


角調 蕤 下 上 二 三 夷 下 上 一 四 無 下 宮


汏 下 上 四 一 浹 下 上 三 二 㳞


徵調 夾 下 上 三 二 仲 下 上 二 三 林 下 上 一 四 南


無 下 宮

潢 下 上 四 一 汰


羽調 大 下 上 四 一 夾 下 上 三 二 仲 下 上 二 三 林


夷 下 上 一 四 無 下 宮



宮調 應 下 宮

汏 下 上 四 一 浹 下 上 三 二 㳞


㶋 下 上 二 三 洟 下 上 一 四 潕


商調 南 下 上 一 四 應 下 宮

汏 下 上 四 一 浹


㴌 下 上 三 二 㶋 下 上 二 三 洟


角調 林 下 上 二 三 南 下 上 一 四 應 下 宮


汰 下 上 四 一 㴌 下 上 三 二 㶋


徵調 姑 下 上 三 二 蕤 下 上 二 三 夷 下 上 一 四 無


應 下 宮

汏 下 上 四 一 浹


羽調 太 下 上 四 一 姑 下 上 三 二 蕤 下 上 二 三 夷


南 下 上 一 四 應 下 宮


律呂新書云十二律旋相爲宮各有七聲合八十四聲宮聲十二商聲十二角聲十二徵聲十二羽聲十二凡六十聲爲六十調其變宮十二在羽聲之後宮聲之前變徵十二在角聲之後徵聲之前宮不成宮徵不成徵凡二十四聲不可爲調黃鍾宮至夾鍾羽並用黃鍾起調黃鍾畢曲大呂宮至姑洗羽並用大呂起調大呂畢曲他宮倣此是爲六十調六十調卽十二律也十二律卽一黃鍾也黃鍾生十二律十二律生五聲二變五聲各爲網紀以成六十調六十調皆黃鍾損益之變也宮商角三十六調老陽也其徵羽二十四調老陰也調成而陰陽備也 旋相爲宮若到應鍾爲宮則下四聲都當低去所以有半聲亦謂之子聲近時所謂淸聲是也 ○樂家大率最忌臣民陵君故商聲不得過宮聲 ○如應鍾爲宮其聲最短而淸或蕤賓爲之商則是商聲高似宮聲爲臣陵君不可用遂乃用蕤賓律減半爲淸聲以應之雖然減半只是此律故亦能相應也 ○若以黃鍾爲宮則餘律皆順若以其他律爲宮便有相陵處今且以黃鍾言只自第九宮後四宮則或爲角或爲羽或爲商或爲徵若以爲角則是民陵其君若以爲商則是臣陵其君徵爲事羽爲物皆可類推故製黃鍾四淸聲用之淸聲短其律之半是黃鍾淸長四寸半也若後四宮用黃鍾爲角徵商羽則以四淸聲代之不可用黃鍾本律以避陵慢沈存中云唯君臣民不可相陵事物則不必避 ○律法應鍾爲宮則大呂半聲爲商也按此註曰應鍾爲宮或蕤賓爲之商則不知所㨿恐以大呂之誤書也

  按律有十二聲而只用七聲旋爲五調以成六十調我國用律雅樂則用七聲俗樂則不用二變只使五聲聲有淸濁下五下四下三下二下一濁宮商角徵羽也宮上一上二上三上四淸宮商角徵羽也今於六十調各律之下別書上下一二之法以便觀覽 ○按六十調註曰自第九宮後四宮用黃鍾爲角徵商羽則以四淸聲代之此獨言黃鍾四淸聲也四宮乃夷則夾鍾無射仲呂也黃鍾於夷則爲角夾鍾爲羽無射爲商仲呂爲徵皆取黃鍾半聲而用之至于應鍾皆取諸律淸聲以爲商角徵羽今雅樂只置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半聲卽四淸聲也究其所由盖取君臣民不可相陵而事物則不必避之義至夷則南呂無射應鍾四宮始用淸聲爲商角夷則宮之角無射宮之商用淸黃鍾南呂宮之角應鍾宮之商用淸大呂無射宮之角用淸太簇應鍾宮之角用淸夾鍾以避臣民陵君林鍾以下至應鍾宮則復取全聲爲徵羽卽事物則不必避也今圖時用雅樂十二律七聲于後
   時用雅樂十二律七聲圖 只用黃鍾大呂
                                  太簇夾鍾四淸聲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 變宮 黃 太 姑 蕤 林 南 應 大 夾 仲 林 夷 無 潢 太 姑 蕤 夷 南 應 汏 夾 仲 林 南 無 潢 汰 姑 蕤 夷 無 應 汏 浹 仲 林 南 應 潢 汰 姑 蕤 夷 無 潢 汏 浹 仲 林 南 應 汏 汰 姑 蕤 夷 無 潢 汰 浹 仲 林 南 應 汏 浹 姑 蕤 夷 無 潢 汰 姑 仲 林 南 應 汏 浹 仲 蕤 夷 無


   律呂隔八相生應氣圖說

[그림]

昔黃帝使伶倫自大夏之西崑崙之陰取嶰谷之竹自然圓虛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間而吹之以爲黃鍾之宮又制十二筩以象鳳凰之鳴其雄鳴爲六雌鳴亦六陽六爲律陰六爲呂六律六呂總謂之十二律以配十二月黃鍾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陽聲也大呂應鍾南呂林鍾小呂 小呂는 仲呂다. 夾鍾陰聲也盖日月會於十二次而右轉聖人制六呂以象之斗柄運於十二辰而左旋聖人制六律以象之故陽律左旋以合陰陰呂右轉以合陽而天地四方陰陽之聲具焉凡十二律相生之位自黃鍾之律數八至林鍾林鍾數八至太簇太簇數八至南呂南呂數八至姑洗姑洗數八至應鍾應鍾數八至蕤賓周而復始 ○黃鍾黃者中之色也鍾種也陽氣潛萌於黃宮萬物孶萌於子而黃鍾子之氣也其候冬至其卦乾之初九故合於大呂而下生林鍾焉 ○大呂呂旅也言陰大呂助黃鍾宣氣而芽物也萬物紐芽於丑而大呂丑之氣也其候大寒其卦坤之六四也故合於黃鍾而下生夷則焉 ○太簇簇奏也言陽氣大奏地而達物也萬物引達於寅而太簇寅之氣也其候啓蟄其卦乾之九二也故合於應鍾而下生南呂焉 ○夾鍾言陰夾助太簇宣四方之氣而種物也萬物冒茆於卯而夾鍾卯之氣也其候春分其卦坤之六五也故合於無射而下生無射焉 ○姑洗姑故也洗新也言陽氣養生去故就新也萬物振美於辰而姑洗辰之氣也其候淸明其卦乾之九三故合於南呂而下生應鍾焉 ○仲呂言陽巳而陰萌則萬物盡旅而西行萬物已盛於巳而仲呂巳之氣也其候小滿其卦坤之上六也故合於夷則而上生黃鍾焉 ○蕤賓蕤繼也賓導也言陽始導陰氣使繼養萬物也萬物咢布於午而蕤賓午之氣也其候夏至其卦乾之九四也故合於林鍾而上生大呂焉 ○林鍾林君也言陰氣受任助蕤賓君主種物使長大茂盛也萬物薆昧於未而林鍾未之氣也其候大暑其卦坤之六二故合於蕤賓而上生太簇焉 ○夷則言厥民夷時萬物莫不華而實也雖未及中亦有儀則矣萬物申堅於申而夷則申之氣也其候處暑其卦乾之九五故合於小呂而上生夾鍾焉 ○南呂南任也言陰氣旅助夷則任成萬物也萬物留熟於酉而南呂酉之氣也其候秋分其卦坤之六二也故合於姑洗而上生姑洗焉 ○無射射厭也言陽氣究物使氣畢落之終而復始無厭已也萬物畢入於戌而無射戌之氣也氣候霜降其卦乾之上九故合於夾鍾而上生仲呂焉 ○應鍾言陰氣應無射該藏萬物而雜陽閡種也萬物以陰藏歸根腹命而該閡於亥應鍾亥之氣也其候小雪其卦坤之六三故合於太簇而上生蕤賓焉 ○樂書云先王制六律六同之器以合六陰六陽之聲黃鍾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六陽聲也大呂應鍾南呂函鍾小呂夾鍾六陰聲也盖日月所會之辰在天而右轉斗柄所建在地而左旋交錯貿見如表裏然故子合於丑寅合於亥辰合於酉午合於未申合於巳戌合於卯黃鍾子之氣十一月建焉而辰在星紀大呂丑之氣十二月建焉而辰在玄枵太簇寅之氣正月建焉而辰在娵訾應鍾亥之氣十月建焉而辰在析木姑洗辰之氣三月建焉而辰在大梁南呂酉之氣八月建焉而辰在壽星蕤賓午之氣五月建焉而辰在鶉首林鍾未之氣六月建焉而辰在鶉火夷則申之氣七月建焉而辰在鶉尾中呂巳之氣四月建焉而辰在實沈無射戌之氣九月建焉而辰在大火夾鍾卯之氣二月建焉而辰在降婁 ○樂書云夾鍾亦謂之園鍾以春主規言之函鍾亦謂之林鍾以夏主庇物言之又云林鍾謂之函鍾者以未爲地統有含洪之義也南呂亦謂之南事則陰之所成者事而巳亦云以成南爲事故也中呂亦謂之小呂則陰之始萌者小而巳又云對大呂爲小故也 ○又云六律謂之六始其位始乎陰也六呂謂之六間其位間乎陽也亦謂之六同其情同乎陽也分而言之則然合而論之皆述陽氣而上下通焉此所以均謂之十二律也 ○又云樂聲之於衆音輕高爲淸重大爲濁然律之增損長短不常聲之抑揚淸濁不一增則轉濁減則愈淸淸濁雖殊而本音不失安有定長定短配屬高下者邪至如黃鍾九寸聲之最濁者也中減則聲淸應鍾四寸有竒聲之最淸者也倍增則聲濁一律如此餘管可知又云傳曰三倍黃鍾大如雷霆三減黃鍾細如昆蟲上下聲同是其眞性 按我國用樂之聲雅樂則用十二律正聲及四淸聲俗樂則用十二律正聲及十二淸聲又用淸中淸濁中濁此所謂三倍三減之法歟

   十二律圍長圖說 附律管

律 黃鍾 呂 大呂 律 太簇 [그림] 呂 夾鍾 律 姑洗 呂 仲呂 律 蕤賓 呂 林鍾 律 夷則 呂 南呂 律 無射 呂 應鍾

黃鍾長九寸圍九分以下十一律圍並同三分損一下生林鍾 ○大呂長四寸一分八厘三毫三分益一上生夷則倍數長八十三分七厘六毫 ○太簇長八寸三分損一下生南呂 ○夾鍾長三寸六分六厘三毫六絲三分益一上生無射倍數長七寸四分三厘七毫三絲 ○姑洗長七寸一分三分損一下生應鍾 ○仲呂長三寸二分八厘六毫二絲三忽倍數長六寸五分八厘三毫四絲六忽以七百二十九乘三分益一再生變黃鍾 ○蕤賓長六寸二分八厘三分損一下生大呂 ○林鍾長六寸三分益一上生太簇 ○夷則長五寸五分五厘一毫三分損一下生夾鍾 ○南呂長五寸三分三分益一上生姑洗 ○無射長四寸八分八厘四毫八絲三分損一下生仲呂 ○應鍾長四寸六分六厘三分益一上生蕤賓 ○樂書云盖律以竹爲管者天生自然之器也以黍爲實者天生自然之物也以天生自然之物實天生自然之器則分寸之長短容受之多寡聲音之淸濁權衡之輕重一本之自然而人爲不預焉此中和之聲所以出而大樂所以成也後世有作易竹以銅是以人爲之器實天生之黍則分寸容受安得不差聲音輕重安得不紊乎按律管之制取年久海竹圍徑相准者斷兩節間自黃鍾至應鍾依本律寸分之數而裁之然竹孔之圍下闊而上俠若從闊孔吹之則聲高俠孔吹之則聲下必刳去俠處使上下孔圍相准然後可正聲音或用銅鐵鑄造雖年久聲不差訛 ○按黃鍾管長九寸空圍九分積八百一十分容黍千二百粒以中黃鍾之律今院中有銅律管二部以營造尺度之黃鍾長准一尺度尺之制營造尺長以黃鍾尺准之則八寸九分九厘若加一厘則便爲九寸矣右十二管圍徑微有纖毫之差然此律管與古制不甚相遠時用樂器皆以此管正之庚子年華使鄭同帶伶官而來其所持大平簫之音與本國之樂聲稍諧

   變律

按律書仲呂之下又置黃鍾林鍾太簇南呂姑洗應鍾六變律或取其全聲或取其半聲以爲蕤賓以下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之用焉盖爲律呂之數往而不反而臣民事物不敢陵君也今本國雅樂只用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四淸聲自仲呂以下至應鍾則還用全聲以爲徵羽變宮變徵焉盖爲臣民不可陵君而事物則不必避也然律書或用變聲或用變半之處大呂宮之變徵乃變林鍾也變宮乃變半黃鍾也夾鍾仲呂夷則無射之宮並有變聲變半之處則變聲少高於正律而變半少高於本半然後庶合古制今雅樂四淸聲皆正半聲而無變半之制至於俗樂則制度奇巧絃棵亦多故十二聲淸濁俱在而又有淸中之淸焉

   班志相生圖說 尙書通攷

[그림] 同位者象夫妻異位者象子母所謂律取妻而呂生子此陰陽相生之正也其法皆陽下生陰陰上生陽下生者皆三分損一上生者皆三分益一此馬遷班固所生之寸數也 ○樂書云本乎乾爻者爲六律本乎坤爻者爲六同六律左旋而生同爲同位所以象夫婦六同右轉而生律爲異位所以象子母

   陽律陰呂在位圖說

[그림]

律書云六陽辰當位自得六陰辰則居其衝其林鍾南呂應鍾三呂在陰無所增損其大呂夾鍾仲呂三呂在陽則止得半聲必用倍數方與十二月之氣相應盖陰之從陽自然之理也子爲陽辰黃鍾當位自得也丑爲未衝林鍾以未而居丑居其衝也他倣此

   五聲圖說

[그림]

樂書云夫物生而有情情發而爲聲故天五與地十合而生土於中其聲爲宮地四與天九合而生金於西其聲爲商天三與地八合而生木於東其聲爲角地二與天七合而生火於南其聲爲徵天一與地六合而生水於北其聲爲羽 ○宮中也居中央暢四方唱始施生爲四聲綱也其性圓其聲若牛之鳴窌而主合宮無爲而覆物君之象也足以御臣其聲雄洪調則政和國安亂則其國危其絲數八十一三分損一下生徵 ○徵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其性明而辨物其聲若豕之負駭而主分徵出無而驗有事之象也足以成物其聲倚倚희희然調則百物理亂則庶績墮其絲數五十四三分益一上生商 ○商章也物成熟可章度也其性方其聲若羊之離群而主張商有爲而通物臣之象也足以治民其聲鏘鏘鎗鎗然調則刑法不作威令行亂則其官毁其絲數七十二三分損下生羽 ○羽宇也物聚藏宇覆之也其性潤而澤物其聲若馬之鳴野而主吐羽因時而翕張物之象也足以致用其聲詡詡酗其然調則倉廩實庶物備亂則其民憂其財匱其絲數四十八三分益一上生角 ○角觸也物觸而出戴芒角也其性直其聲若雞之鳴木而主湧角善觸而難馭民之象也足以興事其聲喔喔確確然調則四民安亂則其民怨其絲數六十四而生變宮變徵也 ○其用則爲敏經迭抑重其位則爲左右上下中其色則爲靑黃赤白黑其性則爲仁義禮智信其情則爲喜怒悲憂恐其事則爲貌言視聽思其味則爲甘辛酸苦鹹其臭則爲香腥羶焦朽在天運而爲五氣在地列而爲五行在人竅而爲五臟則中聲所止無往不在焉 ○樂書云二變出乎五聲而淫於五聲存之無益也削之可也盖五聲之於樂猶五星之在天五行之在地五常之在人也五聲可益爲七音然則五星五行五常亦可益而七之乎其設必不行矣 ○又云人感物以形聲聲本無而爲有故五聲之別宮爲上平聲商爲下平聲角爲入聲徵爲上聲羽爲去聲知此可與言聲律矣 ○又云聲出於脾合口而通之謂之宮出於肺開口而吐之謂之商出於肝而張齒湧吻謂之角出於心而齒合吻開謂之徵出於腎而齒開吻聚謂之羽

   八音圖說

[그림] 樂書云八音配於八卦八風金兌閶闔風石乾不周風絲離景風竹震明庶風匏艮融風土坤凉風革坎廣莫風木巽淸明風 ○又云八音聲器分於八節金聲舂容秋分之音也莫尙於鍾石聲溫閏立冬之音也莫尙於磬絲聲纖微夏至之音也莫尙於琴瑟竹聲淸越春分之音也莫尙於管籥匏聲崇聚立春之音也笙竽繋焉土音函胡立秋之音也壎缶繋焉革聲隆大冬至之音也鼗鼓繋焉木聲無餘立夏之音也祝敔繋焉 ○又云君子聽音必有所思 ○金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撗撗古曠反以立武君子聽鍾聲則思武臣鏗然有號令之象也撗則盛氣之充滿也令嚴氣壯立武之道故君子聽之思武臣 ○石聲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舊說磬讀爲罄謂其聲罄罄然所以辨別之意也死生之際非明辨於義而剛介如昔者不能决封疆之臣致守於彼此之限而能致死於患亂之中故君子聞磬聲而知所思也 ○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人之處心雖當放逸之時而忽聞哀怨之聲則亦必爲之惻然而收斂是哀能立廉也絲聲凄切有廉劌裁割之義人有廉隅則志不誘於欲士無故不去琴瑟有以也夫 ○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衆君子聽笙竽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舊說濫讀爲擥擥聚之義故可以會可以聚畜聚之臣謂節用愛人容民畜聚者非謂聚斂之臣也君子聞竹聲則思容民畜聚之臣也 ○革聲讙讙以立動動以進衆君子聽鼓鼗之聲則思將帥之臣 ○土音濁濁以立太太以含育土音正則人思寬厚矣 ○匏音啾啾以立淸淸以忠謹匏音正則人思恭愛矣 ○木音直直以立正正以寬欲木音正則人思潔 원문의 絜을 潔로 고쳤다. 已矣 ○又云律呂從八風正北之風從黃鍾之律東北之風從大呂太簇之律正東之風從夾鍾之律東南之風從姑洗仲呂之律正南之風從蕤賓之律西南之風從林鍾夷則之律正西之風從南呂之律西北之風從無射應鍾之律豈非傳所謂樂生於風之謂乎八方之風周於十二律如此則順氣應之和樂興而正聲格矣尙何姦聲之有邪樂記曰八風從律不姦

   五音律呂二十八調圖說

[그림]

樂書云俗樂之調有七宮七商七角七羽合二十八調而無徵調也正宮高宮中呂宮道調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是謂七宮越調大石調高大石調雙調小石調歇指調林鍾商是謂七商越角大石角高大石角小石角雙調角歇指角林鍾角是謂七角中呂調正平調高平調仙呂調般涉調高般涉調黃鍾羽是謂七羽凡此俗樂異名實胡部所呼也 按黃鍾爲合字大呂太簇爲四字夾鍾姑洗爲一字仲呂爲上字蕤賓爲勾字林鍾爲尺字夷則南呂爲工字無射應鍾爲凡字合八字然上字勾字於大笒觱篥同出一孔故實用七字各有四調合二十八調也太簇姑洗蕤賓南呂應鍾五律則各稱中管倂入於七律黃鍾淸聲淸聲則半聲後倣此爲六字大呂淸聲爲五字太簇淸聲爲高五字夾鍾淸聲爲尖五字是謂四淸聲也

   三宮

周禮曰春官大司樂凡樂圜鍾爲宮黃鍾爲角太簇爲徵姑洗爲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雲門之舞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凡樂函鍾爲宮太簇爲角姑洗爲徵南呂爲羽靈鼓靈鼗孫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若樂八變則地示皆出可得而禮矣凡樂黃鍾爲宮大呂爲角太簇爲徵應鍾爲羽路鼓路鼗陰竹之管龍門之琴瑟九德之歌九磬之舞於宗廟之中奏之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 此三者皆禘大祭也天神則主北辰地祇則主崑崙人鬼則主后稷先奏是樂以致其神禮之以玉而祼焉乃後合樂而祭之大傳曰王者必禘其祖之所自出祭法曰周人禘嚳而郊稷謂此祭天圜丘以嚳配之圜鍾夾鍾也夾鍾生於房心之氣房心爲大辰天帝之明堂函鍾林鍾也林鍾生於天之氣未坤之位或曰天社在東井輿鬼之外天社地神也黃鍾生於虛危之氣虛危爲宗廟以此三者爲宮用聲類求之天官夾鍾陰聲其相生從陽數其陽無射無射上生中呂中呂與地宮同位不用也中呂上生黃鍾黃鍾下生林鍾林鍾又地宮又不用林鍾上生太簇太簇下生南呂南呂與無射同位又不用南呂上生姑洗地宮林鍾林鍾上生太簇太簇下生南呂南呂上生姑洗人官黃鍾黃鍾下生林鍾林鍾地宮又辟之林鍾上生太簇太簇下生南呂南呂與天宮之陽同位又辟之南呂上生姑洗姑洗南呂之合又辟之姑洗下生應鍾應鍾上生蕤賓蕤賓地宮林鍾之陽也又辟之蕤賓上生大呂凡五聲宮之所生濁者爲角淸者爲徵羽此樂無商者祭尙柔商堅剛也 ○樂書云周官三宮皆以中聲爲主故天統以仲春之圜鍾爲宮人統以中冬之黃鍾爲宮至於地統之宮不以仲夏之蕤賓而以季夏函鍾者以土王六月爲長夏足以全地統之中又非蕤賓所能盡故也豈非得尊無二上之旨哉先儒以黃鍾爲天統大呂爲地統太簇爲人統是爲三正可也謂之三統不知奚㨿云爾又云人宮以黃鍾死者所首之方也地宮以函鍾萬物致養之方也天宮以圜鍾帝所出之方也又云三宮不用商聲者商爲金聲而周以木王其不用則避其所剋而已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則古之樂聲闕一不可周之作樂非不備五聲其無商者文去實不去也與周之佩玉左徵角右宮羽亦不用商同意夫豈爲祭尙柔而堅剛也哉又云聖朝祫享之樂奏懷安九成之曲黃鍾爲宮三奏大呂爲角二奏太簇爲徵二奏應鍾爲羽二奏是不知去商者周人之制而已以用人 用人은 周人이라야 맞다. 之制推之則聖朝以火德王天下論避其所剋當去羽音矣今太常用樂不審詩羽而審詩商盖失古人之旨遠矣樂安得而和哉又云先儒言天宮不用中呂函鍾南呂無射人宮避函鍾南呂姑洗蕤賓不用者卑之也避之者尊之也以謂天地之宮不用人宮之律人宮避天地之律然則人宮用黃鍾孰謂避天地之律邪隋廢旋宮之法止用黃鍾一均七聲餘五徍啞而不擊故云縣八用七失其制也 ○又云古者琴瑟之用各以聲類所宜雲和陽地也其琴瑟宜於圜丘奏之空桑陰地也其琴瑟宜於方澤奏之龍門人功所鑿而成也其琴瑟宜於宗廟奏之顓帝生處空桑伊尹生于空桑禹鑿龍門皆以地名之則雲和豈禹貢所謂雲土者歟 ○又云天神以雲門則天氣也地示以咸池則法地澤也人鬼以九德之歌九㲈之舞者以舜繼體而帝禹以繼體而王皆足以承宗廟奉祭祀故也 ○又云聲本於日律本於辰故甲己之數九乙庚八丁壬六戊癸五此聲之數也子午之數九丑未八寅申七卯酉六辰戌五巳亥四此律之數也盖圜鍾卯位之律也而丁爲之幹故其樂六變函鍾未位之律也而乙爲之幹故其樂八變黃鍾子位之律也而甲爲之幹故其樂九變天神以陽升卒有以降而禮之者六變之樂有以召之也地示以陰藏卒有以出而禮之者八變之樂有以召之也人鬼域於陰陽之間而無不之卒有以接而禮之者九變之樂有以召之也 ○又云周禮大司樂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黃鍾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乃奏太簇歌應鍾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呂舞大㲈以祀四望乃奏蕤賓歌函鍾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無射歌夾鍾舞大武以享先祖言奏則堂下之樂言歌則堂上之樂分律而序之自黃鍾以至無射分同而序之自大呂以至夾鍾分舞而序之自雲門以至大武然先妣在先祖之上則姜嫄也姜嫄特祀後世以爲禖神而序之先祖之上則先祖所自出故也

   三大祀降神樂調

宋史云降天神之樂六奏舊用夾鍾之均三奏謂之夾鍾爲宮夷則之均一奏謂之黃鍾爲角林鍾之均二奏謂之太簇爲徵姑洗爲羽而大司樂凡樂圜鍾爲宮黃鍾爲角太簇爲徵姑洗爲羽而圜鍾者夾鍾也用夾鍾均之七聲以其宮聲爲始終是謂圜鍾爲宮用黃鍾均之七聲以其角聲爲始終是謂黃鍾爲角用太簇均之七聲以其徵聲爲始終是謂太簇爲徵用姑洗均之七聲以其羽聲爲始終是謂姑洗爲羽今用夷則之均一奏謂之黃鍾爲角林鍾之均二奏謂之太簇爲徵姑洗爲羽則祀天之樂無夷則林鍾而用之有太簇姑洗而去之矣唐典祀天以夾鍾宮黃鍾角太簇徵姑洗羽乃周禮也宜用夾鍾爲宮其黃鍾爲角則用黃鍾均以其角聲爲始終太簇爲徵則用太簇均以其徵聲爲始終姑洗爲羽則用姑洗均以其羽聲爲始終祭地祗享宗廟皆視此均法以度曲 ○又云自唐以來至國朝三大祀樂譜並依周禮然其說有黃鍾爲角黃鍾之角黃鍾爲角者夷則爲宮黃鍾之角者姑洗爲角十二律之於五音皆如此率而世俗之說乃去之字謂太簇曰黃鍾商姑洗曰黃鍾角林鍾曰黃鍾徵南呂曰黃鍾羽今葉防但通世俗夷部之說而不見周禮正文所以稱本寺均差互其說難行 ○又云古樂止用十二宮周六樂奏六律歌六呂惟十二宮也王大食三侑注云朔月月半隨月用律亦十二宮也十二管各備五聲合六十聲五聲成一調故十二調古人於十二宮又特重黃鍾一宮而已齊景公作徵招角招之樂師涓師曠有淸商淸角淸徵之操漢魏以來燕樂或用之雅樂未聞有商角徵羽爲調者惟迎氣五引而已隋書云梁陳雅樂並用宮聲是也 ○文獻通考云隋代雅樂唯奏黃鍾一宮郊廟廟享用一調迎氣用五調 ○又云太常卿牛弘等議正樂古有宮商角徵羽五引梁以三朝元會奏之今改爲五音唯迎氣於五郊降神奏之月令所謂孟春其音角是也 ○玉海云宋仁宗皇祐二年太常寺言五郊迎氣各用本均之音明堂祀上帝宜隨月用律以無射爲宮五天帝用迎氣所奏五音靑以姑洗爲角赤以林鍾爲徵黃以黃鍾爲宮白以太簇爲商黑以南呂爲羽詔禮官議定五月上言隨月用律九月無射爲均五天帝各用本音之樂如太常所定詔可

   祀天神
   周禮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 變宮

圜仲林南無黃太 圜鍾爲宮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 變宮

夷無黃太夾仲林 黃鍾爲角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 變宮

林南應大太姑蕤 太簇爲徵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 變宮

林南應大太姑蕤 姑洗爲羽 宋史云降天神之樂六奏舊用夾鍾之均三奏謂之夾鍾爲宮夷則之均一奏謂之黃鍾爲角林鍾之均二奏謂之太簇爲徵姑洗爲羽 ○律呂新書注或問周禮大司樂說宮角徵羽與七聲不合如何朱子曰此是降神之樂如黃鍾爲宮大呂爲角太簇爲徵應鍾爲羽自是四樂各擧其一者而言之以大呂爲角則南呂爲宮太簇爲徵則林鍾爲宮應鍾爲羽則太簇爲宮以七聲推之合如此按黃鍾爲宮大呂爲角太簇爲徵應鍾爲羽則此人神降神之樂也 ○圈點之律起調畢曲下同

   宋史大成樂譜同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 變宮

圜仲林南無黃太 圜鍾爲宮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 變宮

黃太姑蕤林南應 黃鍾爲角 實姑洗爲角也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 變宮

太姑蕤夷南應大 太簇爲徵 實南呂爲徵也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 變宮

姑蕤夷無應大夾 姑洗爲羽 實大呂爲羽也 宋史云用夾鍾均之七聲以其宮聲爲始終是謂圜鍾爲宮用黃鍾均之七聲以其角聲爲始終是謂黃鍾爲角用太簇均之七聲以其徵聲爲始終是謂太簇爲徵用姑洗均之七聲以其羽聲爲始終是謂姑洗爲羽 按圜鍾爲宮則然矣所謂黃鍾爲角者非黃鍾角調也實姑洗角調也太簇爲徵者非太簇徵調也實南呂徵調也姑洗爲羽者非姑洗羽調也實大呂羽調也其誤甚矣 時用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 變宮

圜仲林南無黃太 圜鍾爲宮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 變宮

姑蕤夷無應大夾 黃鍾爲角 實姑洗爲宮也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 變宮

南應大夾姑蕤夷 太簇爲徵 實南呂爲宮也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 變宮

大夾仲林夷無黃 姑洗爲羽 實大呂爲宮也 按圜鍾爲宮則然矣所謂黃鍾爲角者非黃鍾角調也實以黃鍾之角姑洗爲宮調也太簇爲徵者非太簇徵調也實以太簇之徵南呂爲宮調也姑洗爲羽者非姑洗羽調也實以姑洗之羽大呂爲宮調也 ○今降神之樂四調皆以宮爲調未知所㨿宋史云古樂止用十二宮周六樂奏六律歌六呂惟十二宮也王大食三侑注云朔月月半隨月用律亦十二宮也十二管各備五聲合六十聲五聲成一調故十二調古人於十二宮又特重黃鍾一宮而已齊景公作徵招角招之樂師涓師曠有淸商淸角淸徵之操漢魏以來燕樂或用之雅樂未聞有商角徵羽爲調者惟迎氣五引而已隋書云梁陳雅樂並用宮聲今之雅樂並用宮調疑用此法 祭地祇享宗廟降神之樂周禮宋史時用三法皆以以上三調之法爲之 按三大祀降神之樂有爲宮爲角爲徵爲羽而無商是則調也右宮角徵羽四調之七均則並用商聲樂書所謂文去而實不去也

   樂調總義

按律書十二律各自爲宮又各有五調故凡六十調今雅樂亦並用十二律之宮而俗樂則只用七調倂夾鐘姑洗兩聲爲宮卽一指也倂仲呂蕤賓兩聲爲宮卽二指也林鍾一聲爲宮卽三指也倂夷則南呂兩聲爲宮卽四指也而俗稱橫指倂無射應鍾兩聲爲宮卽五指也而俗稱羽調又取淸黃鍾一聲爲宮卽六指也而俗稱八調倂淸大呂淸太簇兩聲爲宮卽七指也而俗稱邈調雅樂聲低以黃鐘爲初聲俗樂聲高以夾鐘爲初聲至八調邈調則又用黃鍾大呂太簇淸聲 ○樂調有宮商角徵羽五調又有樂時調羽調平調界面河臨嗺子啄木等調五調之內徵調卽俗所用平調也羽調卽俗所用界面調也界面之聲本無定律而今於七宮之內第四橫指之次無射應鍾之宮以羽調稱號其義未穩至於玄琴調絃則以大絃爲宮而奏之曰樂時調也變調以遊絃爲宮而奏之則不論之高下渾稱羽調其誤尤甚或云羽卽右也以遊絃爲宮故曰右調樂時調卽左調也以大絃爲宮故曰左調然亦未詳各調調絃之法幷在圖例

   五音配俗呼下五下四下三下二下一
                    宮上一上二上三上四

雅樂之宮用七音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俗樂之均不用二變只用五音而以淸濁之間中聲爲宮自宮向淸則商角徵羽漸次而高自宮向濁則羽徵角商漸次而下濁聲淸聲分辨浩繁故又有上下之法自宮向淸曰上一上二上三上四上五上六自宮向濁曰下一下二下三下四下五並與五音相配中聲之宮與下五上五並宮也上五淸宮下五濁宮也下四上一上六並商也下三上二角也下二上三徵也下一上四羽也此特論宮調他調例見六十調註○我國五聲之用與古不同古云宮最長而羽最短又有商聲不得過宮聲之語今以中聲爲宮而宮之下亦有濁聲至下五以應宮聲似反於古以中聲爲宮蓋一時用聲之便易耳宮之正聲當以下五虛絃之聲從之

   十二律配俗呼合四一上句尺工
                       凡六五高五尖五

黃鍾全聲卽濁聲也他律倣此爲合字俗作厶半聲卽淸聲也又子聲也他律倣此爲六字俗作ク大笒第一第四孔擧之餘孔皆按之而低吹則出黃鍾全聲卽八調之下五也盡擧六孔而力吹則出黃鍾半聲卽八調之宮也 ○大呂太簇全聲爲四字俗作マ大呂半聲爲五字太簇半聲爲高五字並俗作少大笒第一孔半竅餘孔皆按之而低吹則出大呂全聲力吹則出大呂半聲第一孔擧之餘孔皆按之而平吹則出太簇全聲卽邈調之下五也第二第三第四孔按之餘孔皆擧之而力吹則出太簇半聲卽邈調之宮也 ○夾鍾姑洗全聲爲一字俗作丶夾鍾半聲爲尖五字俗作少自姑洗至應鍾半聲則無俗呼大笒第六孔半竅餘孔皆按之而低吹則出夾鍾全聲平吹則出夾鍾半聲第二第三孔按之餘孔皆擧之而力吹則出夾鍾淸中淸也第六孔擧之餘孔皆按之而低吹則出姑洗全聲卽一指之下五也平吹則出姑洗半聲卽一指之宮也第一第二孔按之餘孔皆擧之而力吹則出姑洗淸中淸也卽一指之上五也 ○仲呂爲上字俗作ㄠ蕤賓爲句字俗作ㄥ大笒第五孔擧之餘孔皆按之而低吹則出仲呂全聲卽二指之下五也平吹則出仲呂半聲卽二指之宮也第三第六孔擧之餘孔皆按之而力吹則出仲呂淸中淸也卽二指之上五也第五第六孔擧之餘孔皆按之而低吹則出蕤賓全聲平吹則出蕤賓半聲淸中淸則仲呂同 ○林鍾爲尺字俗作人大笒第一第二第三孔按之餘孔皆擧之而低吹則出林鍾全聲卽三指之下五也平吹則出林鍾半聲卽三指之宮也第一第三孔按之餘孔皆擧之而力吹則出林鍾淸中淸也卽三指之上五也 ○夷則南呂爲工字俗作フ大笒第一第二孔按之餘孔皆擧之而低吹則出夷則全聲平吹則出夷則半聲也第三第四孔擧之餘孔皆按之而低吹則出南呂全聲卽橫指之下五也平吹則出南呂半聲卽橫指之宮也第三孔按之餘孔皆擧之而力吹則出南呂淸中淸也卽三指之上六也 ○無射應鐘爲凡字俗作刂大笒第一孔按之餘孔皆擧之而低吹則出無射全聲平吹則出無射半聲第一第五第六孔按之餘孔皆擧之而低吹則出應鍾全聲卽羽調之下五也平吹則出應鍾半聲卽羽調之宮也雅樂則音節徐緩管籥塤篪之半竅弱半竅强半竅依法吹之俗樂則音節疾速緩急無常大笒觱篥難用半竅故以低吹平吹力吹爲淸濁之聲而用之

樂學軌範卷之一

樂學軌範卷之二

 雅樂陳設圖說
   五禮儀登歌
   節                                  節
   鼓                                  鼓
             楬             椌
   特                                  特
   磬                                  鍾
   琴    琴    琴          琴    琴    琴
   瑟    瑟    瑟          瑟    瑟    瑟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編磬 編鐘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笙 竽 和 籥  管      管  籥 和 竽 笙
    篴  篪  塤  簫        簫  塤  篪  篴

樂生六十二並介幘緋鸞杉白紬中單白紬袴金銅革帶白布襪烏皮履樂師幞頭絳公服金銅革帶緋白大帶白布襪烏皮履後倣此


   五禮儀軒架
      晉                         晉
      鼓                         鼓
                   靈靈
                   鼗鼓
           應應    黃黃    大大
         編鍾鍾編編鍾鍾編編呂呂編
 靈靈    鍾鍾磬磬鍾鍾磬磬鍾鍾磬磬   靈靈
 鼗鼓                               鼗鼓
            敔             祝

編磬 管 管 管 管 管 管 管 管 管 管 編鍾 無射磬 太簇鍾

      籥 籥 籥 籥 籥 籥 籥 籥 籥 籥

無射鍾 太簇磬 編鍾 和 笙 笙 笙 和 笙 笙 笙 和 笙 編磬 編磬 竽 竽 竽 竽 竽 竽 竽 竽 竽 竽 編鍾 南呂磬 夾鍾鍾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南呂鍾 夾鍾磬 編鍾 篴 篴 篴 篴 篴 篴 篴 篴 篴 篴 編磬 編磬 篪 篪 篪 篪 篪 篪 篪 篪 篪 篪 編鍾 夷則磬 姑洗鍾

      缶 缶 缶 缶 缶 缶 缶 缶 缶 缶

夷則鍾 姑洗磬 編鍾 壎 壎 壎 壎 壎 壎 壎 壎 壎 壎 編磬

樂生一百二十一靈鼓每一工人二雷鼓路鼓同 冠服與登歌樂生同


   時用登歌堂上之樂

節鼓 節鼓 特 楬 椌 特 磬 鍾 琴 琴 琴 琴 琴 琴 瑟 瑟 瑟 瑟 瑟 瑟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導唱  導唱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笙 竽 和 籥 管 管 籥 和 竽 笙 篴 篪 壎 鳳 鳳 壎 篪 篴

               簫  簫
      編                    編
      磬                    鍾
麾               階
                 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照燭 階

樂生六十二並介幘緋鸞衫黑緣白紬中單白紬袴白紬帶白布襪烏皮履軒架樂生冠服倣此照燭樂師冠服與執事同 導唱則幞頭絳公服白紬中單緋白大帶方心曲領白布襪烏皮履 ○社稷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先農先蠶雩祀文宣王陳之軒架倣此 ○奠幣初獻徹籩豆奏之 ○凡樂作擧麾擊特鍾一聲次鼓祝次擊節鼓三聲節鼓終聲同擊特鍾一聲而衆樂齊奏凡樂止偃麾擊節鼓三聲敔亦隨鼓聲三戞節鼓初聲與終聲同擊特磬一聲而樂止讀祝後樂作之時則只擊節鼓三聲而衆樂齊奏編鍾編磬立奏其餘並坐奏


   時用軒架堂下之樂
          晉              晉
          鼓              鼓
  靈    靈   靈   靈   靈   靈    靈
  鼗    鼗   鼗   鼓   鼗   鼗    鼗
靈   編   編   編    編   編   編   靈
鼓   鍾   磬   鍾    磬   鍾   磬   鼓
          敔              祝

編磬 編鍾

    管 管 管 管 管   管 管 管 管 管

編鍾 籥 籥 籥 籥 籥 籥 籥 籥 籥 籥 編磬

    和 笙 笙 笙 和   笙 笙 笙 和 笙

編磬 竽 竽 竽 竽 竽 竽 竽 竽 竽 竽 編鍾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編鍾 編磬

    篴 篴 篴 篴 篴   篴 篴 篴 篴 篴

編磬 篪 篪 篪 篪 篪 篪 篪 篪 篪 篪 編鍾

    缶 缶 缶 缶 缶   缶 缶 缶 缶 缶

編鍾 壎 壎 壎 壎 壎 壎 壎 壎 壎 壎 編磬

樂生一百二十四靈鼓每一各樂生二雷鼓路鼓倣此도 ○社稷設靈鼓靈鼗風雲雷雨山川城隍設雷鼓雷鼗先農先蠶雩祀文宣王設路鼓路鼗 ○迎神進饌亞獻終獻送神奏之 ○凡樂作擧麾鼗三搖次鼓祝次擊晉鼓三聲而衆樂齊奏凡樂止偃麾擊晉鼓三聲敔亦隨鼓聲三戞而樂止並立奏


   世宗朝會禮宴登歌

協律郞 簷

                       下
     節鼓                              節鼓
      特        敔            祝        特
      磬                                鍾
     琴     琴      琴    琴      琴     琴
     瑟     瑟      瑟    瑟      瑟     瑟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導唱    導唱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編        階         編
             磬        上         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竽 笙 和  籥  管  中  管  籥  和 笙 竽
                       階
     壎  篪   簫   鳳      鳳   簫   篪  壎
                   簫      簫

協律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照燭 階

樂工六十二二導唱冠服與時用雅樂登歌同軒架同


   世宗朝會禮宴軒架

朔 建 應 朔 建 應 朔 建 應 應 鼓 鼓 鼓 鼓 鼓 鼓 鼓 鼓

     編    編    編   編    編    編
     鍾    磬    鍾   磬    鍾    磬
              敔         祝

編磬 瑟 琴 瑟 琴 瑟 琴 瑟 琴 瑟 琴 編鍾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編鍾 管 管 管 管 管 管 管 管 管 管 編磬

     籥 籥 籥 籥 籥   籥 籥 籥 籥 籥

編磬 笙 和 笙 笙 笙 和 笙 笙 笙 和 編鍾

     竽 竽 竽 竽 竽   竽 竽 竽 竽 竽

編鍾 鳳 鳳 鳳 鳳 鳳 鳳 鳳 鳳 鳳 鳳 編磬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編鍾

編磬 篪 篪 篪 篪 篪 篪 篪 篪 篪 篪

     缶 缶 缶 缶 缶   缶 缶 缶 缶 缶

編鍾 壎 壎 壎 壎 壎 壎 壎 壎 壎 壎 編磬

樂工一百三十九


   文舞
   纛          纛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樂生五十並進賢冠靑鸞衫時用皂紬衣白紬中單白紬裙金銅革帶白布襪烏皮履已上五禮儀 ○世宗朝會禮宴用雅樂時文舞人冠服及時用文舞人冠服倣此 ○迎神奠幣初獻舞之


   武舞
       旌              旌

應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雅 鐲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相 鐃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纛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鐸

樂生五十八內舞四十八旌二並皮弁緋鸞衫黃畵甲豹紋大口袴起粱帶白布襪烏皮履錞鐲鐃鐸應雅相牘並武弁紅抹額緋鸞衫白紬中單白紬袴白布襪紅錦臂鞲金銅革帶烏皮履已上五禮儀 ○世宗朝會禮宴用雅樂時武舞人冠服倣此 ○時用舞四十八旌二並皮弁皂紬衣白紬中單白紬裙金銅革帶白布襪烏皮履錞鐲鐃鐸應雅相牘冠服則同五禮儀 ○亞獻終獻舞之


 俗樂陳設圖說
   五禮儀宗廟永寧殿登歌

特 特 磬 拍 鍾 敔 大 牙 祝

           箏              箏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編       伽       方       玄       編
 磬       倻       響       琴       鍾
          琴

笙 杖 月 唐 節 唐 鄕 杖 和

    鼓   琴   琵   鼓   琵   琵   鼓
              琶        琶   琶

篪 唐 大 洞 觱 觱 奚 大 唐 塤

   笛  笒  簫  篥      篥  琴  笒  笛

樂師一幞頭綠綃衫烏鞓帶黑皮靴樂工三十六時用登歌樂工數倣此並介幘緋鸞衫白紬中單白綃帶白布襪烏皮履軒架樂工冠服上同時用登歌軒架樂工冠服倣此


   五禮儀宗廟永寧殿軒架
 路              路              路            路
 鼓              鼗              鼗            鼓
          編                            編
          磬                            鍾
     歌   歌   歌    敔      祝    歌   歌   歌

編鍾 月 伽 唐 唐 方 方 唐 唐 玄 鄕 編磬

     琴  倻  琵  琵  響      響  琵  琵  琴  琵
         琴  琶  琶              琶  琶      琶
     太  觱  觱  觱  杖      杖  觱  觱  觱  太
     平  篥  篥  篥  鼓      鼓  篥  篥  篥  平
     簫                                      簫

編磬 奚 塤 篪 管 杖 晉 杖 管 篪 塤 奚 編鍾

     琴              鼓  鼓  鼓              琴
     和  竽  洞  唐  杖      杖  唐  洞  竽  笙
             簫  笛  鼓      鼓  笛  簫
     小  中  大  大  杖  敎  杖  大  大  中  小
     笒  笒  笒  笒  鼓  坊  鼓  笒  笒  笒  笒
                         鼓

樂工七十二路鼓每一各二人 ○時用軒架樂工數倣此


   時用宗廟永寧殿登歌親耕籍田則觀耕臺上陳之
    特      敔       方       祝      特
    磬               響               鍾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唐  大  伽  觱        觱  玄  牙  鄕
    琵  箏  倻  篥        篥  琴  箏  琵
    琶      琴                        琶
    月  大  洞  唐        唐  大  唐  奚
    琴  笒  簫  笛        笛  笒  琵  琴
                                  琶
    篪    笙    杖   節   杖    塤    和
                鼓   鼓   鼓
        編                        編
 麾     磬                        鍾

照燭

照燭樂師一冠服與諸執事同其餘樂師樂工數及冠服見上親耕籍田則除特鍾特磬敔祝笙和塤篪加歌四人 ○奠幣初獻徹籩豆奏之 ○凡樂作擧麾擊特鍾一聲次鼓祝次擊節鼓三聲節鼓終聲同擊特鍾一聲而衆樂齊奏凡樂止偃麾擊節鼓三聲敔亦隨鼓聲三戛節鼓初聲與終聲同擊特磬一聲急拍而樂止讀祝時樂止及讀訖後樂作則不必待擊鍾鼓祝擊節鼓戛敔擊磬也


   時用宗廟永寧殿軒架
             路                         路
 路          鼗                         鼗         路
 鼓                                                鼓
             編           拍            編
             鍾                         磬
     歌   歌    歌   敔         祝    歌   歌  歌
     月  伽  唐  唐  方        方  唐  唐  玄  鄕
     琴  倻  琵  琵  響        響  琵  琵  琴  琵
         琴  琶  琶                琶  琶      琶

編磬 編鍾

     太  觱  觱  觱  杖        杖  觱  觱  觱  太
     平  篥  篥  篥  鼓        鼓  篥  篥  篥  平
     簫                                        簫
     奚  塤  篪  管  杖        杖  管  篪  塤  奚
     琴              鼓        鼓              琴
     和  竽  洞  唐  杖   敎   杖  唐  洞  竽  笙
             簫  笛  鼓   坊   鼓  笛  簫
                          鼓
     小  中  大  大  杖   晉   杖  大  大  中  小

編鍾 笒 笒 笒 笒 鼓 鼓 鼓 笒 笒 笒 笒 編磬

樂師一冠服與登歌樂師同樂工數及冠服見上 ○迎神進饌亞獻終獻送神奏之 ○凡樂作擧麾鼗三搖次鼓祝次擊晉鼓三聲而衆樂齊奏亞獻則鼗三搖前先擊晉鼓十通晉鼓十通乃定大業之始也終獻則無鼗三搖鼓祝只擊晉鼓三聲而樂作凡樂止偃麾擊晉鼓三聲敔亦隨鼓聲三戛急拍而樂止終獻則樂止後擊大金十通大金十通乃定大業之終也


   保太平之舞
   纛          纛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樂工三十八內舞三十六纛二並進賢冠藍紬衣赤裳皂緣赤抹帶白布襪烏皮履 ○左手執籥右手秉翟迎神奠幣初獻舞之


   定大業之舞

角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角

           劒    劒    劒    劒    劒     劒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纛 劒 劒 劒 劒 劒 劒 纛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槍    槍    槍    槍    槍    槍

鼓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鼓

           槍    槍    槍    槍    槍    槍

金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金

         弓矢  弓矢  弓矢   弓矢  弓矢  弓矢

赤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白 旗 弓矢 弓矢 弓矢 弓矢 弓矢 弓矢 旗

角 角

                      大
                      角

纛 纛

               大     紅     大
               鼓     大     金

鼓 纛 鼓

       靑      朱    大黃    白      玄

金 龍 雀 旗龍 虎 武 金 靑 黃 黑 旗 鼓 角 旗 纛 金 旗

樂工七十一並皮弁服與保太平之舞同 ○舞三十六依圖各執劒槍弓矢亞獻終獻舞之三十五依圖各執儀物從樂節足蹈


   文昭殿親行殿上樂
                       拍
綠    紅    綠    紅        紅    綠    紅    綠
方    和    瑟    琴        琴    瑟    笙    方
響                                            響

紅 綠 紅 綠 紅 綠 綠 紅 綠 紅 綠 紅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綠 紅 綠 紅 綠 紅 紅 綠 紅 綠 紅 綠 唐 大 洞 唐 管 觱 觱 管 唐 洞 牙 唐 琵 箏 簫 笛 篥 篥 笛 簫 箏 琵 琶 琶

紅 綠 紅 綠 紅 綠 紅 杖 杖 杖 敎 杖 杖 杖 鼓 鼓 鼓 坊 鼓 鼓 鼓

樂師一幞頭綠綃衫烏鞓帶黑皮靴樂工三十九並烏冠紅抹額首花牧丹胸背紅綠紬杉殿庭及迎恩殿昭敬殿冠服並倣此 ○初獻奏之拍立奏其餘並坐奏攝行及迎恩殿昭敬殿倣此


   文昭殿親行殿庭樂

綠 綠 紅 綠 紅 紅 綠 紅 綠 綠 奚 唐 伽 鄕 玄 玄 鄕 伽 唐 奚 琴 琵 倻 琵 琴 琴 琵 倻 琵 琴

    琶   琴   琶                琶   琴   琶

紅 綠 紅 綠 紅 綠 綠 紅 綠 紅 綠 紅 觱 歌 歌 歌 歌 大 大 歌 歌 歌 歌 觱 篥 笒 笒 篥

   紅        綠        紅        綠        紅
   杖        杖        敎        杖        杖
   鼓        鼓        坊        鼓        鼓
                       鼓

綠 綠 紅 綠 紅 紅 紅 紅 綠 紅 綠 綠 方 唐 洞 唐 觱 管 管 觱 唐 洞 唐 方 響 琵 簫 笛 篥 篥 笛 簫 琵 響

   琶                                      琶

紅 紅 綠 紅 綠 綠 綠 綠 紅 綠 紅 紅 方 唐 洞 唐 觱 管 管 觱 唐 洞 唐 方 響 琵 簫 笛 篥 篥 笛 簫 琵 響

   琶                                      琶

紅 綠 紅 綠 紅 紅 綠 紅 綠 紅 杖 杖 杖 杖 敎 敎 杖 杖 杖 杖 鼓 鼓 鼓 鼓 坊 坊 鼓 鼓 鼓 鼓

                   鼓      鼓

樂師一樂工六十一 ○參神四拜亞獻終獻辭神四拜奏之攝行及 迎恩殿昭敬殿倣此 ○前三行坐奏拍及後三行立奏


   文昭殿攝行殿上樂

綠 紅 拍 紅 綠 和 瑟 琴 笙

紅 綠 紅 綠 紅 綠 紅 歌 歌 歌 方 歌 歌 歌

綠 紅 綠 綠 紅 綠 唐 管 唐 觱 洞 唐 琵 笛 篥 簫 琵 琶 琶

紅 綠 紅 綠 紅 杖 大 敎 牙 杖 鼓 箏 坊 箏 鼓

樂師一殿庭兼行樂工二十二


   文昭殿攝行殿庭樂

綠 紅 拍 紅 綠 唐 伽 玄 鄕 琵 倻 琴 琵 琶 琴 琶

紅 綠 紅 綠 綠 綠 紅 綠 紅 奚 歌 歌 大 方 大 歌 歌 鄕 琴 笒 響 笒 觱

                               篥
     綠        紅        綠
     杖        敎        杖
     鼓        坊        鼓
               鼓

綠 紅 綠 綠 綠 紅 綠 唐 洞 觱 方 管 唐 唐 琵 簫 篥 響 笛 琵 琶 琶

紅 綠 紅 綠 紅 杖 杖 敎 杖 杖 鼓 鼓 坊 鼓 鼓

樂工二十八前三行坐奏前方響敎坊鼓及後二行立奏

   延恩殿親行殿上樂與文昭殿攝行殿上樂同
                            樂師則殿上殿庭各一
   延恩殿親行殿庭樂與文昭殿攝行殿庭樂同
   延恩殿攝行殿上樂

綠 紅 綠 紅 綠 唐 大 方 牙 唐 琵 箏 響 箏 琵 琶 琶

紅 綠 원문의 ‘紅歌’를 ‘綠歌’로 고쳤다.

紅   綠   紅

歌 歌 觱 歌 歌

綠 紅 綠 紅 綠 杖 唐 敎 洞 杖 鼓 笛 坊 簫 鼓

樂師一殿庭兼行樂工十五


   延恩殿攝行殿庭樂
          拍
紅   綠   紅   綠   紅
唐   伽   方   玄   鄕
琵   倻   響   琴   琵
琶   琴             琶

綠 紅 綠 綠 紅 綠 奚 歌 大 大 歌 鄕 琴 笒 笒 觱

綠 紅 紅 綠 觱 洞 唐 觱 篥 簫 笛 篥

紅 綠 紅 杖 敎 杖 鼓 坊 鼓

樂工十八前二行坐奏後二行立奏


   昭敬殿殿上樂與延恩殿攝行殿上樂同
   昭敬殿殿庭樂與延恩殿攝行殿庭樂同


   纛祭     初入排列圖                 回旋圖
                                       [그림]
                           小金
                           中鼓二人
                           大金

靑龍旗 劒 槍 靑龍旗

     干戚                  弓矢

黃龍旗 黃龍旗

     干戚  舞  舞  舞  舞  弓矢

赤龍旗 位 位 位 位 赤龍旗

     干戚                  弓矢

白龍旗干戚 弓矢白龍旗

                 黃
                 龍
                 大
                 旗
       進退圖

干 干 干 干 劒 中 槍 弓 弓 弓 弓 戚 戚 戚 戚 鼓 矢 矢 矢 矢

樂生二十三內金鼓旗十三人並甲胄干戚四人胄靑防衣弓矢四人胄紅防衣槍劒各一人甲胄以上舞十人並白苧布纏帶回斂雲鞋槍劒二人不着纏帶 ○初獻舞干戚唱納氏歌亞獻舞弓矢唱納氏歌並北向而舞舞時小金三擊次同擊中鼓大金爲一節鼓先金後終獻舞槍劒唱納氏歌相對而舞只擊中鼓撤籩豆唱靖東方曲廻旋三匝進退亦只擊中鼓畢後擊大金十通


   五禮儀殿庭軒架
           朔        建        應
           鼓        鼓        鼓
           編                  編
           磬                  鍾
     歌  歌  歌  敔      祝  歌  歌  歌
     月 伽 唐 唐 方      方 唐 唐 玄 鄕

編鍾 琴 倻 琵 琵 響 響 琵 琵 琴 琵 編磬

        琴 琶 琶            琶 琶    琶
     太 觱 觱 觱 杖      杖 觱 觱 觱 太
     平 篥 篥 篥 鼓      鼓 篥 篥 篥 平
     簫                              簫
     奚 塤 篪 管 杖  晉  杖 管 篪 塤 奚
     琴          鼓  鼓  鼓          琴

編磬 編鍾

     和 竽 洞 唐 杖      杖 唐 洞 竽 笙
           簫 笛 鼓      鼓 笛 簫
     小 中 大 大 杖  敎  杖 大 大 中 小
     笒 笒 笒 笒 鼓  坊  鼓 笒 笒 笒 笒
                     鼓

樂工六十九


   時用殿庭軒架
           朔        建       應
           鼓        鼓       鼓
                 拍
           編                 編
           鍾                 磬
     唐  唐  方  敔     祝  方  唐  唐

編磬 琵 琵 響 響 琵 琵 編鍾

     琶  琶                     琶  琶
     唐 觱 觱 觱 杖     杖 觱 觱 觱 唐
     琵 篥 篥 篥 鼓     鼓 篥 篥 篥 琵
     琶                             琶
     鄕  大  唐  杖     杖  唐  牙  鄕
     琵  箏  笛  鼓     鼓  笛  箏  琵
     琶                             琶
     月  唐  玄  杖     杖  玄  洞  月
     琴  笛  琴  鼓     鼓  琴  簫  琴
     洞  洞  伽  杖     杖  伽  洞  洞
     簫  簫  倻  鼓     鼓  倻  簫  簫
             琴             琴

編鍾 奚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奚 編磬

     琴  笒  笒  笒     笒  笒  笒  琴

樂師二幞頭綠綃衫烏鞓帶黑皮靴一執拍一協律郞指揮宴享則指揮樂師時服樂工五十九並畵花幞頭小花胸背紅紬衫烏鞓帶 ○禮宴及凡望闕禮望宮禮迎詔勅拜表箋大殿誕日正至每月朔望無時賀禮王世子冠納妃冊妃冊王世子冊王世子嬪王世子納嬪文武科放榜親耕籍田大射禮觀射射壇大駕法駕禮行陳之納妃及王世子納嬪陳而不作 ○凡樂作擧麾擊朔鼓一聲次擊應鼓一聲次鼓祝次擊建鼓三聲而衆樂齊奏杖鼓則擊第一拍而後乃擊後倣此凡樂止偃麾擊建鼓三聲敔亦隨鼓聲三戛急拍而樂止 ○親耕籍田及大射禮則除歇差備加歌


   五禮儀鼓吹

方 和 笙 方 方 笙 和 方 響 響 響 響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歌

琵 琵 琵 琵 琵 琵 琵 琵 琶 琶 琶 琶 琶 琶 琶 琶

觱 觱 觱 竽 竽 觱 觱 觱 篥 篥 篥 篥 篥 篥

唐 唐 唐 月 月 大 大 大 笛 笛 笛 琴 琴 笒 笒 笒

大 牙 伽 玄 玄 伽 牙 大 箏 箏 倻 琴 琴 倻 箏 箏

       琴            琴

鄕 洞 洞 鄕 鄕 洞 洞 鄕 觱 簫 簫 琵 琵 簫 簫 觱 篥 琶 琶 篥

大 大 大 奚 奚 大 大 大 笒 笒 笒 琴 琴 笒 笒 笒

杖 杖 杖 杖 杖 杖 杖 杖 杖 杖 鼓 鼓 鼓 鼓 鼓 鼓 鼓 鼓 鼓 鼓

杖 杖 杖 杖 敎 敎 杖 杖 杖 杖 鼓 鼓 鼓 鼓 坊 坊 鼓 鼓 鼓 鼓

           鼓    鼓

樂工八十四


   時用殿庭鼓吹

唐 唐 方 唐 唐 方 唐 唐 琵 琵 響 琵 琵 響 琵 琵 琶 琶 琶 琶 琶 琶

觱 觱 觱 杖 杖 觱 觱 觱 篥 篥 篥 鼓 鼓 篥 篥 篥

唐 唐 玄 杖 杖 玄 唐 唐 笛 笛 琴 鼓 鼓 琴 笛 笛

洞 月 伽 杖 杖 伽 月 洞 簫 琴 倻 鼓 鼓 倻 琴 簫

       琴            琴

洞 鄕 大 杖 杖 牙 鄕 洞 簫 琵 箏 鼓 鼓 箏 琵 簫

   琶                    琶

奚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奚 琴 笒 笒 笒 笒 笒 笒 笒 笒 琴

樂師二一着冠服執拍一着時服協律郞指揮樂工五十冠服與時用殿庭軒架同 ○朝參文科殿試生員進士放榜拜表箋權停例陳之 ○凡樂作擧麾衆樂齊奏凡樂止偃麾急拍而樂止


   殿後鼓吹

唐 方 唐 琵 響 琵 琶 琶

洞 觱 觱 觱 洞 簫 篥 篥 篥 簫

唐 大 大 大 唐 笛 笒 笒 笒 笛

杖 杖 大 杖 杖 鼓 鼓 鼓 鼓 鼓

樂師一樂工十八冠服與時用殿庭軒架同 ○凡出宮還宮奏之望闕禮望宮禮拜表箋及行幸則否出宮時司謁傳動樂而樂作軒架樂遆作則急拍而樂止還宮時則將出殿後門樂作入內急拍而樂止


   前部鼓吹行樂 ○凡禮行爲之

空 空 空 擔 空 空 空 手 手 手 手 手 手

              方
              響
              擔
            擔  擔

唐 空 杖 敎 杖 空 唐 笛 手 鼓 坊 鼓 手 笛

              鼓
            擔  擔

唐 杖 杖 杖 杖 唐 笛 鼓 鼓 鼓 鼓 笛

唐 洞 洞 洞 洞 洞 洞 唐 琵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琵 琶 琶

唐 大 觱 觱 觱 觱 大 唐 琵 笒 篥 篥 篥 篥 笒 琵 琶 琶

唐 大 大 觱 觱 大 大 唐 琵 笒 笒 篥 篥 笒 笒 琵 琶 琶

              紅
              陽
              繖

樂師一樂工五十冠服與時用殿庭軒架同 ○五禮儀侍臣上馬後駕發鼓吹振作時用則乘輿以出降輿乘輦鼓吹振作降輦入次急拍而樂止還宮時則降輦乘輿入內急拍而樂止後部倣此

   後部鼓吹行樂 ○中宮鼓吹無後部
   靑                    靑
   扇                    扇
              拍

唐 大 大 觱 觱 大 大 唐 琵 笒 笒 篥 篥 笒 笒 琵 琶 琶

唐 大 觱 觱 觱 觱 大 唐 琵 笒 篥 篥 篥 篥 笒 琵 琶 琶

唐 洞 洞 洞 洞 洞 洞 唐 琵 簫 簫 簫 簫 簫 簫 琵 琶 琶

唐 杖 杖 擔 敎 擔 杖 杖 唐 笛 鼓 鼓 坊 鼓 鼓 笛

              鼓
           擔    擔

唐 空 杖 杖 空 唐 笛 手 鼓 鼓 手 笛

空 空 空 方 空 空 空 手 手 手 響 手 手 手

樂師一樂工五十冠服與前部同

   正殿禮宴女妓樂工排立雖非正殿禮宴則同 ○內殿進豊呈及凡曲宴觀射行幸賜樂女妓樂工樂師歌童管絃盲人數及冠服附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妓

大 牙 方 唐 觱 唐 玄 鄕 伽 月 奚 箏 箏 響 琵 篥 琵 琴 琵 倻 琴 琴

            琶         琶      琶  琴

唐 唐 觱 唐 觱 唐 玄 鄕 伽 月 奚 笛 笛 篥 琵 篥 琵 琴 琵 倻 琴 琴

            琶         琶      琶  琴

洞 洞 觱 杖 杖 杖 杖 大 大 大 簫 簫 篥 鼓 鼓 鼓 鼓 笒 笒 笒

都 敎 杖 杖 杖 杖 大 大 大 色 坊 鼓 鼓 鼓 鼓 笒 笒 笒 掌 鼓

麾 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揮 中 大

                    階           鼓


             軒
             架

樂師三一紗帽品帶黑團領協律郞及宴享節次指揮二並幞頭綠綃衫烏鞓帶黑皮靴一呈才執拍一殿後鼓吹執拍 ○使臣東宮宴以下各宴及晝奉盃遊觀樂師並紗帽品帶黑團領凡賜樂禮曺客人宴則並常服 女妓一百並丹粧首花七寶簪金𨥁甫老紅帶並印金花故俗稱都多益白袜裙段鞋兒年少妓則除金釵加七寶臺腰紫黑綃首沙只印■■名 ○雖非正殿凡禮宴及觀處容中宮禮宴並丹粧雜飾 ○曲宴及武科殿試觀射觀儺使臣東宮宴以下各宴及晝奉盃遊觀凡賜樂禮曹厚待倭宴並黑長衫藍赤古里七寶簪金釵紅帶白袜裙段鞋兒年少妓則除金釵紅帶加七寶臺腰首沙只藍段帶 ○禮曺倭野人宴常服 樂工六十內十八殿後鼓吹並畵花幞頭小花胸背紅紬衫烏鞓帶御前則女妓雖着黑長衫樂工冠服則倣此使臣東宮宴以下各宴及晝捀盃遊觀並綠紬頭巾黑團領 ○凡賜樂禮曹倭野人宴並綠紬頭巾土紅團領 ○大妃殿進豊呈及中宮禮宴女妓管絃盲人數臨時鼓吹呈才及繖扇奉持妓並丹粧雜飾殿庭儀仗奉持妓六十四黑長衫雜飾盲人並綠紬頭巾鴨頭綠木綿團領豆錫紅鞓帶 ○後苑宗親進宴樂師二女妓四十樂工二十 ○思政殿倭野人接見樂師二一紗帽品帶黑團領進膳進爵節次指揮一公服執拍宣政殿倭野人接見倣此 女妓四十樂工二十 ○宣政殿倭野人接見樂師二女妓二十樂工十四 ○昌慶宮觀處容樂師二舞鶴二一靑一白靑則靑裳綠足綠觜白則紅裳紅足靑觜 處容五並假面畵花五色紗帽揷放丹花桃實枝靑紅黃黑白段衣諸綠具付金紅鞓帶白紬汗衫白布襪白皮鞋 舞童十並假面銅蓮花冠各色段衣黑緣白綃中單黑緣紅段裳豆錫綠鞓帶花兒黑短靴 蓮花臺童女二羽葉黃紅薔薇首花紅羅丹粧紅綃抹裙紅綃甫老紅綃帶紅綃首沙只紅綃抹額雙垂藍段蛤笠並印金■■金笠左右懸金鈴段鞋兒 女妓十六樂工三十三 ○後苑宗親觀射慕華館端午秋夕武科殿試及凡禮行動駕觀射樂師樂工幷十五詣闕樂工凡觀射觀儺講武行幸並方此 女妓二十 ○慶會樓下宗親觀射樂師二女妓六十樂工三十 ○觀儺樂師樂工幷十五女妓十六蓮花臺童女二 ○慕華館親閱後苑文武臣觀射樂師樂工幷十五歌童數臨時啓稟歌童紫紬頭巾綠紬團領大紅眞絲廣多會烏皮靴年壯歌童則用樂工官服丁卯年以後慕華館親閱則戎服 ○講武及行幸樂師樂工幷十五並戎服 歌童數臨時啓稟並朱黃草笠揷羽土紅綿布單帖裏烏皮靴 ○使臣東宮宴樂師二一宴享節次指揮一執拍 女妓六十樂工四十五 ○使臣宗親宴議政府六曺宴並樂師一女妓四十樂工三十 ○使臣晝奉盃樂師一女妓三十樂工十五 ○使臣遊觀樂師一女妓二十樂工十 ○禮曹倭野人宴樂師一女妓十二樂工十厚待倭人則妓工倍數 ○恩榮宴奉命使臣餞宴並樂師一女妓十樂工十 ○賜樂一等樂師一女妓二十樂工十二等樂師一女妓十五樂工十三等樂師一女妓十樂工七四等樂師一女妓六樂工五 ○正殿宴享時呈才諸緣奉擧樂工十六並權着紗帽角帶黑團領 ○舞鼓臺具奉擧樂工十六其餘抛毬樂毬門仙桃盤及卓子奉擧樂工並以以上十六人推移用之 ○親耕籍田樂師三並公服一協律郞指揮一登歌執拍一軒架執拍 樂工一百登歌三十二軒架六十八並冠服 ○大射禮樂師三一紗帽角帶黑團領協律郞指揮二公服一軒架執拍一帳殿後執拍 樂工七十九內十八帳殿後鼓吹並公服無登歌 ○親蠶鼓吹差備女妓五十一並丹粧雜飾 儀仗奉持女妓七十四繖扇差備六人丹粧雜飾其餘並黑長衫雜飾 ○開城府天使迎命及宴享典樂一迎命時公服宴享時紗帽黑團領角帶 樂工七迎命時幞頭紅粙衫烏鞓帶宴享時綠紬頭巾黑團領 女妓十只用宴享黑長衫雜飾 ○昌德宮觀處容樂師一處容五歌童六無假面 樂工十二處容五色紬服其餘上同


   時用雅部祭樂

黃鍾宮 宮 羽 徵 角 商 角 羽 徵 變宮 羽 變徵 角 羽 徵 宮 商

         黃 南 林 姑   太 姑 南 林   應 南 蕤 姑   南 林 黃 太
        宮  羽  商  宮    變宮 羽  宮  角    商  宮  羽  徵     羽  角  商  宮
         黃 南 太 黃   應 南 黃 姑   太 黃 南 林   南 姑 太 黃

大呂宮 宮 羽 徵 角 商 角 羽 徵 變宮 羽 變徵 角 羽 徵 宮 商

         大 無 夷 仲   夾 仲 無 夷   潢 無 林 仲   無 夷 大 夾
        宮  羽  商  宮    變宮 羽  宮  角    商  宮  羽  徵     羽  角  商  宮
         大 無 夾 大   潢 無 大 仲   夾 大 無 夷   無 仲 夾 大

太簇宮 宮 羽 徵 角 商 角 羽 徵 變宮 羽 變徵 角 羽 徵 宮 商

         太 應 南 蕤   姑 蕤 應 南   汏 應 夷 蕤   應 南 太 姑
        宮  羽  商  宮    變宮 羽  宮  角    商  宮  羽  徵     羽  角  商  宮
         太 應 姑 太   汏 應 太 蕤   姑 太 應 南   應 蕤 姑 太

夾鍾宮 宮 羽 徵 角 商 角 羽 徵 變宮 羽 變徵 角 羽 徵 宮 商

         夾 潢 無 林   仲 林 潢 無   汰 潢 南 林   潢 無 夾 仲
        宮  羽  商  宮    變宮 羽  宮  角    商  宮  羽  徵     羽  角  商  宮
         姑 潢 仲 夾   汰 潢 夾 林   仲 夾 潢 無   潢 林 仲 夾

姑洗宮 宮 羽 徵 角 商 角 羽 徵 變宮 羽 變徵 角 羽 徵 宮 商

         姑 汏 應 夷   蕤 夷 汏 應   浹 汏 無 夷   汏 應 姑 蕤
        宮  羽  商  宮    變宮 羽  宮  角    商  宮  羽  徵     羽  角  商  宮
         姑 汏 蕤 姑   浹 汏 姑 夷   蕤 姑 汏 應   汏 夷 蕤 姑

仲呂宮 宮 羽 徵 角 商 角 羽 徵 變宮 羽 變徵 角 羽 徵 宮 商

         仲 汰 潢 南   林 南 汰 潢   姑 汰 應 南   汰 潢 仲 林
        宮  羽  商  宮    變宮 羽  宮  角    商  宮  羽  徵     羽  角  商  宮
         仲 汰 林 仲   姑 汰 仲 南   林 仲 汰 潢   汰 南 林 仲

㶋賓宮 宮 羽 徵 角 商 角 羽 徵 變宮 羽 變徵 角 羽 徵 宮 商

         蕤 浹 汏 無   夷 無 浹 汏   仲 浹 潢 無   浹 汏 蕤 夷
        宮  羽  商  宮    變宮 羽  宮  角    商  宮  羽  徵     羽  角  商  宮
         蕤 浹 夷 蕤   仲 浹 蕤 無   夷 蕤 浹 汏   浹 無 夷 蕤

林鍾宮 宮 羽 徵 角 商 角 羽 徵 變宮 羽 變徵 角 羽 徵 宮 商

         林 姑 汰 應   南 應 姑 汰   蕤 姑 汏 應   姑 汰 林 南
        宮  羽  商  宮    變宮 羽  宮  角    商  宮  羽  徵     羽  角  商  宮
         林 姑 南 林   蕤 姑 林 應   南 林 姑 汰   姑 應 南 林

夷則宮 宮 羽 徵 角 商 角 羽 徵 變宮 羽 變徵 角 羽 徵 宮 商

         夷 仲 浹 潢   無 潢 仲 浹   林 仲 汰 潢   仲 浹 夷 無
        宮  羽  商  宮    變宮 羽  宮  角    商  宮  羽  徵     羽  角  商  宮
         夷 仲 無 夷   林 仲 夷 潢   無 夷 仲 浹   仲 潢 無 夷

南呂宮 宮 羽 徵 角 商 角 羽 徵 變宮 羽 變徵 角 羽 徵 宮 商

         南 蕤 姑 汏   應 汏 蕤 姑   夷 蕤 浹 汏   蕤 姑 南 應
        宮  羽  商  宮    變宮 羽  宮  角    商  宮  羽  徵     羽  角  商  宮
         南 蕤 應 南   夷 蕤 南 汏   應 南 蕤 姑   蕤 汏 應 南

無射宮 宮 羽 徵 角 商 角 羽 徵 變宮 羽 變徵 角 羽 徵 宮 商

         無 林 仲 汰   潢 汰 林 仲   南 林 姑 汰   林 仲 無 潢
        宮  羽  商  宮    變宮 羽  宮  角    商  宮  羽  徵     羽  角  商  宮
         無 林 潢 無   南 林 無 汰   潢 無 林 仲   林 汰 潢 無

應鍾宮 宮 羽 徵 角 商 角 羽 徵 變宮 羽 變徵 角 羽 徵 宮 商

         應 夷 蕤 浹   汏 浹 夷 蕤   無 夷 仲 浹   夷 蕤 應 汏
        宮  羽  商  宮    變宮 羽  宮  角    商  宮  羽  徵     羽  角  商  宮
         應 夷 汏 應   無 夷 應 浹   汏 應 夷 蕤   夷 浹 汏 應

送夾鍾宮 宮 變徵 徵 商 商 角 羽 徵 宮 羽 商 角 宮 羽 商 宮

            夾 南 無 仲   仲 林 潢 無   夾 潢 仲 林   夾 潢 仲 夾
         變宮 羽 變徵 角    羽  宮  角  商    變徵 角  羽  徵    羽  角  商  宮
            汰 潢 南 林   潢 夾 林 仲   南 林 潢 無   황 임 중 협

送林鍾宮 宮 變徵 徵 商 商 角 羽 徵 宮 羽 商 角 宮 羽 商 宮

            林 汏 汰 南   南 應 姑 汰   林 姑 南 應   林 姑 南 林
         變宮 羽 變徵 角    羽  宮  角  商    變徵 角  羽  徵    羽  角  商  宮
            蕤 姑 汏 應   姑 林 應 南   汏 應 姑 汰   姑 應 南 林

送黃鍾宮 宮 變徵 徵 商 商 角 羽 徵 宮 羽 商 角 宮 羽 商 宮

            黃 蕤 林 太   太 姑 南 林   黃 南 太 姑   黃 南 太 黃
         變宮 羽 變徵 角    羽  宮  角  商    變徵 角  羽  徵    羽  角  商  宮
            應 南 蕤 姑   南 黃 姑 太   蕤 姑 南 林   南 姑 太 黃

天神 風雲雷雨中祀山川城隍附仲春中秋卜日行 夾鐘爲宮三奏黃鐘爲角者用黃鐘之角姑洗爲宮一奏太簇爲徵者用太簇之徵南呂爲宮一奏姑洗爲羽者用姑洗之羽大呂爲宮一奏爲六變並奏軒架卽迎神元安之樂 舞烈文之舞而降神然後歌大呂登歌 舞烈文之舞 奠幣肅安之樂 城南有壇祀事孔明俎豆旣陳黍稷其馨樂具入奏磬管鏘鏘惟恭奉幣神其降康 初獻壽安之樂 風雲雷雨 天施地承品物以生風雲雷雨品物流形無失其時澤我蒸民以享以祀福祿來臻 山川 有山斯峻維邦之鎭有水斯濔維邦之紀産祥降瑞介以繁祉洋洋來格歆我明祀 城隍 維此城隍襟抱于國薦之時祀旣齊旣稷神其降康俾我壽臧宗社綿綿彌億萬年 徹籩豆雍安之樂 禮儀旣備罄無不宜有踐籩豆載徹不遲孔惠且時神具醉飽如期如式維我純嘏 奏黃鍾軒架 舞昭武之舞亞獻終獻壽安之樂文舞退武舞進舒安之樂送神則送夾鍾宮元安之樂而祀之 ○地祇 社稷大祀仲春仲秋上戊及臘行林鍾爲宮二奏太簇爲角者用太簇之角蕤賓爲宮二奏姑洗爲徵者用姑洗之徵應鍾爲宮二奏南呂爲羽者用南呂之羽蕤賓爲宮二奏爲八變並奏軒架卽迎神順安之樂舞烈文之舞而降神然後歌應鍾登歌舞烈文之舞 奠幣肅安之樂 坤厚載物其大無外立我蒸民萬世永賴有儼其壇有椒其馨惟恭奉幣我祀孔明 初獻壽安之樂 國社 至哉坤元克配彼天含弘廣大萬物載焉克禋克祀式禮莫愆降福簡簡於萬斯年 國稷 誕降嘉種務玆稼穡百穀用成群黎徧德我祀如何其儀不忒有相之道介以景福 徹籩豆雍安之樂 謂地盖厚品物咸亨稼穡惟寶永觀厥成徹我籩豆祀事孔明綏以多福壽考攸寧 奏太簇軒架舞昭武之舞進饌雍安之樂亞獻終獻壽安之樂文舞退武舞進舒安之樂送神則送林鍾宮順安之樂而祭之 ○人神 先農驚蟄後吉亥行 先蠶季春吉巳行 雩祀孟夏卜日行 文宣王仲春仲秋上丁行並中祀 黃鍾爲宮三奏大呂爲角者用大呂之角仲呂爲宮二奏太簇爲徵者用太簇之徵南呂爲宮二奏應鍾爲羽者用應鍾之羽夷則爲宮二奏爲九變並奏軒架卽迎神先農先蠶雩祀並景安之樂文宣王則凝安之樂舞烈文之舞而降神然後歌南呂登歌舞烈文之舞 先農奠幣肅安之樂 揉木爲耒播穀烝民永維惠我載虔禮神玉帛交錯禮儀肇伸有孚顒若豊祥荐臻 初獻壽安之樂 正位 肇分草實於穆聖智百穀用成繄誰之賜酌彼康爵酒多且旨神具醉止介以繁祉 配位 播時百穀功配于天其從與享昭格烝然洗爵奠斝式禮莫愆神嗜飮食迄用康年 徹籩豆雍安之樂 淸沽惟馨嘉牲孔碩禮成樂備人和神悅旣右享之籩豆維徹永觀厥成率履無越 ○先蠶奠幣肅安之樂 儼乎其臨惟神之位奉幣惟寅禮儀旣備孔惠孔時或將或肆神其降康歆我祀事 初獻壽安之樂 公桑蠶室振古如玆民受其賜維德之施報功以祀式禮攸宜泂酌行潦以祈格思 徹籩豆雍安之樂 籩豆有踐祀事孔明禮成三獻樂奏九成神旣燕喜終和且平載徹不遲萬福來寧 ○雩祀奠幣肅安之樂 赫哉明神克配彼天佑我烝民於萬斯年聿修祀事承筐是將庶幾佑之惠我無疆 初獻壽安之樂 勾芒 皇矣至德司春布仁三農攸始萬寶更新旣齊旣稷行潦斯陳諒我明信立我烝民 祝融 正位乎南司火之精載行夏令品物光亨大哉神功萬世仰成是用享祀庶幾來寧 后土 於昭厚德承天化光實成庶物惠我無疆以享以祀磬管鏘鏘庶其格祀降福穰穰 蓐收 利物之德實主西成茨梁抵京惟賴神明聿修禋祀黍稷惟馨洋洋在上以赫厥靈 玄冥 氣應於冬位居乎北終始品物聿貞厥德籩豆旣踐庸鼓有斁來燕來寧登我百穀 后稷 播時百穀立我烝民功配于天駿惠後人載謀載惟庸蕆明禋庶右享之降福惟純 徹籩豆雍安之樂 惟神之德兆民賴之籩豆靜嘉是享是宜神具醉止廢徹不遲報以介福如式如期 ○文宣王奠幣明安之樂 自生民來誰底其盛惟王神明度越前聖粢幣俱成禮容斯稱黍稷非馨惟神之聽 初獻成安之樂 正位 大哉聖王實天生德作樂以崇時祀無斁淸酤惟馨嘉牲孔碩薦羞神明庶幾昭格 兗國公 庶幾屢空淵源深矣亞聖宣猷 百世宜祀吉蠲斯辰昭陳樽簋旨酒欣欣神其來止 郕國公 心傳忠恕一以貫之爰述大學萬世訓彛惠我光明尊聞行知繼聖迪後是享是宜 沂國公 公傳自曾孟傳自公有嫡緖承允得其宗提鋼開蘊乃作中庸侑于元聖億載是崇 鄒國公 道之由興於皇宣聖唯公之傳人知趨正與享在堂情文實稱萬年承休假哉天命 徹籩豆娛安之樂 犧象在前籩豆在列以享以薦旣芬旣潔禮成樂備人和神悅祭則受福率遵無越 奏姑洗軒架舞昭武之舞先農進饌雍安之樂文宣王進饌豊安之樂先農先蠶雩祀亞獻終獻並壽安之樂文宣王則成安之樂文舞退武舞進並舒安之樂送神則並送黃鍾宮先農先蠶雩祀並景安之樂文宣王則凝安之樂而享之


   時用俗部祭樂親耕籍田大射禮親蠶樂章附

宗廟大祀四孟月上旬卜日及臘行 迎神奏保大平之樂黃鍾淸宮平調卽五調之徵調也進饌徹籩豆送神樂調同 ○熙文 世德啓我後於昭想形聲肅肅薦明禋綏我𧶘思成 ○九成 ○軒架 舞保大平之舞熙文舞九變 奠幣奏保大平之樂熙文 菲儀尙可交承筐將是帛先祖其顧歆式禮心莫莫 ○登歌 舞保大平之舞熙文舞 進饌奏豊安之樂執爨踖踖登我俎豆俎豆旣登樂且和奏苾芬孝祀維神其右 ○軒架 初獻奏保大平之樂熙文引入 列聖開熙運炳蔚文治昌願言頌盛美維以矢歌章 基命 於皇聖穆浮海徙慶歸附日衆基我永命 歸仁 皇矣上帝求民之莫乃眷奧區乃遷明德仁不可失于胥景從其從如市匪我之私匪我之私維仁之歸維仁之歸誕啓鴻基 亨嘉 於皇聖翼祗服厥辟聖度繼志眷倚斯篤大亨以嘉景命維僕 輯寧 雙城澶漫曰惟天府吏之不職民未按堵聖桓輯寧流離卒復寵命是荷封建厥福 隆化 於皇聖祖遹駿厥德仁綏義服神化隆洽憬彼島夷及其山戎孔淑以懷莫不率從航之梯之款我繹繹於赫厥靈邇妥遠肅 顯美 於皇我聖考戡難保宗祏謳歌輿望隆敦讓顯美德 龍光 天子方懠邦人憂惶聖考入奏忠誠以彰媚于天子赫哉龍光 貞明 思齊聖母克配乾剛戡定厥亂贊謀允臧猗歟貞明啓佑無疆 大猷 列聖宣重光敷文綏四方制作旣明備大猷何煌煌 繹成引出 世德作求率維敉功光闡太平禮樂方隆左籥右翟曰旣九變式昭光烈盡美盡善 ○並登歌 舞保太平十一聲 之舞亞獻終獻並奏定大業之樂黃鍾淸宮界面調卽五調之羽調也 ○昭武引入 天眷我列聖繼世昭聖武庶揚無競烈是用歌且舞 篤慶 於皇聖穆建牙于朔遹篤其慶肇我王迹 濯征 頑之豪據雙城我聖桓于濯征狙獷亡拓我疆 宣威 咨麗失馭外侮交熾島夷縱噬納寇恣睢紅巾炰烋元餘奰屭孼僧跋扈胡魁陸梁於皇聖祖神武誕揚載宣天威赫赫堂堂 神定 愾我敵戎虎貔鼓厥勇若翰飛動九天正又奇螳斧亢旋自糜竹斯破孰我支耆定武神之爲 奮雄 我雄我奮如雷如霆胡堅莫摧胡險莫平連連安安奏我訊馘神戈一揮妖氛倏廓無侮無拂祚我東國 順應 麗主拒諫敢行稱亂我運神斷我師我返天人恊贊 寵綏 義旗載回順乃多助天休震動士女悅豫徯我寵綏壺漿用迎旣滌穢惡東海永淸 靖世 彼孤臣煽禍機我皇考克炳幾神謀定世以靖 赫整 島夷匪茹虔劉我圉爰赫我怒爰整我旅萬艘駕風飛渡溟渤乃覆其巢乃擣其穴譬彼鴻毛燎于方烈鯨波乃息永奠鰈域 永觀引出 於皇列聖世有武功盛德大業曷可形容我舞有奕進止維程委委佗佗永觀厥成 ○並軒架 舞定大業十一聲 之舞徹籩豆奏雍安之樂卬盛于豆于豆于籩有飶其香來假僾然我禮旣成告徹有虔 ○登歌 送神奏興安之樂禋祀卒度神康樂而洋洋未幾回我倏而霓旌髣髴雲馭邈而 ○軒架 ○永寧殿大祀春秋孟月上旬卜日行 ○樂舞與宗廟同 ○文昭殿四孟月上旬大享及臘正朝寒食端午秋夕冬至行 參神四拜奏洛陽春黃鍾淸宮辭神四拜樂同 ○殿庭樂 初獻奏桓桓曲黃鍾淸宮 ○殿上樂 一室桓桓曲 桓桓聖祖受命溥將功光古昔符應休祥天人協順奄有東方貽謀裕後惠我無疆 二室亹亹曲 亹亹太宗天實篤生扶翊聖祖景業以成旣揚武烈丕闡文明神功聖德永啓隆平 三室穆穆曲 穆穆世宗基命宥密禮備樂和克光繼述聖德在躬深仁育物於萬斯年永昭休烈 四室於赫曲 於赫世祖天縱聖哲定難保大無競惟烈光闡隆平垂裕無疆嗚呼巍蕩永世不忘 五室皇矣曲 皇矣睿宗濬哲文明功參化育澤洽群生善繼善述垂裕無疆嗚呼不顯之德之光 亞獻奏維皇曲黃鍾淸宮 ○殿庭樂 一室維皇曲 維皇天監四國眷東民啓佑有德俾主神人熙熙民物仰深仁麗運將終民罹禍殃東征西討寧四方夢協符祥功盖一時假哉天命終難辭創業宏謀夐越古先昭哉來許永相傳肇修禋祀迄用有成於千萬年致昇平 二室維天曲 維天心眷有德啓昌期篤生聖哲作之君師旣受帝祉隆丕基推戴聖祖開國興王安民濟世功益光尊崇嫡嗣重靖禍機人心天意終有歸澤洽生靈威振夷戎爰興禮樂垂無窮於昭在上申錫無疆綿綿宗祀與天長 三室於皇曲 於皇天眷東方有哲王烝哉我后穆穆皇皇纘承丕緖邦乃昌宣昭重光啓佑後人因心則友篤親親祀事孔明孝思維則施于子孫彌千億事大交隣以信以誠制禮作樂致太平陟降左右申錫無疆於戱前王不可忘 四室維上曲 維上帝眷大德撫東民於皇我后受命維新武定文治開昌辰化隆大猷物阜民康昭揭典則貽謀長事大克誠便蕃寵章恩覃威遠爭梯航禮樂明備至治馨香三靈薦祉騈嘉祥於昭于天錫羨無疆繄千萬禩享蒸嘗 五室維我曲 維我后膺景命撫東方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丕承令緖宣重光聖維天縱學自日新巍巍盛德無與倫勵精圖治持盈守成文謀武烈底隆平登賢用能明賞愼罰紹述啓佑咸罔缺於穆淸廟祀事孔明億萬斯年駿有聲 終獻奏靖東方曲各室同 ○黃鍾淸宮 ○殿庭樂 繄東方阻海陲彼狡童竊天機니이다偉東王德盛 肆狂謀興戎師禍之極靖者誰이니오偉東王德盛 天相德回義旗罪其黜逆其夷샷다偉東王德盛 皇乃懌覃天施軍以國俾我知샷다偉東王德盛 於民社有攸歸千萬世傳無期쇼셔偉東王德盛 ○延恩殿時日及樂與文昭殿同 初獻於穆曲 於穆我王配天其德垂裕後人其慶則篤永言孝思享祀不忒萬有千歲永錫遐福 亞獻維皇曲 維皇天眷東方生聖神積德累仁啓佑後人式至今休命維新有嚴廟貌載侐載淸于以妥之神所寧陟降在玆左右洋洋𧶘我思成有烈光籩豆有踐黍稷維香來享來格顧烝嘗降福孔皆時萬時億子子孫孫保無極 終獻維我曲 維我后天篤生丕顯德繄難名元良貞四方義問昭彰 聖且神孝維則昌厥後以燕翼瓜瓞慶綿綿於千萬年 赫新廟於奐輪承大饎蕆精禋著存僾有聞歆我苾芬 洽百禮設鼓鍾駿奔走肅以雝萬世觀厥成喤喤厥聲 於赫靈如在玆旣右享無斁斯錫嘏豈不那俾熾俾遐 ○昭敬殿時日及樂與文昭殿同 初獻猗歟曲 猗歟賢后德本性成配天作合與日爲明柔順中積英徽外宣化行邦國於千萬年 亞獻維上曲 維上帝降聖人睠初載稟慶卿門儷極作配淑德婉容俔天妹順爲承乾明維遡日坤道克成靡有失儉以贊禹勤以承堯夙夜儆戒德音昭途山翼夏太任媚姜於顯厥美遠齊芳椒宮垂範彤史揚名億萬斯年永飛聲 終獻淑聖曲 猗淑聖應資生來嬀汭嬪周京懿範冠層闈褕翟有輝 體坤元贊乾極率禮行儀不忒肅雍成內治王化攸始 維顯德媲柔祗播厥美于鼎彛鴻徽耀無疆與天同長 維悶宮宅徽靈祀事修黍稷馨鍾鼓奏愔愔肹蠁來歆 神之格可不思怳洋洋如在玆穰穰降百祥俾我熾昌 ○纛祭驚蟄霜降日行 初獻舞干戚唱納氏歌納氏恃雄强야入寇東北方더니縱傲誇以力니鋒銳라不可當이로다 我后ㅣ倍勇氣샤挺身衝心胸샤一射애斃偏裨시고再射애及魁戎시다 裹槍不可救ㅣ라追奔星火馳더니風聲이固可畏어늘鶴唳도亦堪疑로다 卓矣莫敢當니東方이永無虞ㅣ로다功成이在此擧시니垂之千萬秋ㅣ샷다 亞獻舞弓矢唱納氏歌終獻舞槍劍舞唱納氏歌徹籩豆廻旋進退唱靖東方曲歌見文昭殿終獻 ○親耕籍田殿下出大次奏與民樂慢軒架 ○天粒我民誕降嘉穀稼穡惟難不自暇逸肇民農功事我新田示民有道務本爲先 ○禮畢後乘輦還大次倣此 殿下耕籍與民樂令軒架 ○念我穡事曰亦旣春于耜于耒必躬必親五推五反古訓是式勸我民天惟民之則 殿下耕畢陞觀耕臺奏與民樂慢軒架 ○曰旣耕止曰亦勤止上下臨只袞冕煌只萬目咸覩如日之升從善且有福祿是膺 ○陞南階降南階樂與歌倣此但登歌奏之 王世子耕籍奏繹成軒架 ○有儼其壇有椒其芬嗟嗟宗公曰亦駿奔以耕以耜以佑我王明神有賜迄用豊康 ○宗室宰臣諸判書臺諫耕籍並倣此 ○大射禮御射奏繹成只設軒架 ○思樂泮宮駕言戾止以享以祀禮儀卒備旣抗大候弓矢斯張四鍭旣樹萬民所望 侍射奏繹成軒架 ○於樂泮宮於輪鼓鍾凡百卿士曰皆景從以燕以射矢其德音獻爾發功罔有不欽 ○親蠶王妃出大次奏繹成陳女怜 ○維蠶之利衣被生民道我女紅必躬必親莞彼桑柔承我懿筐靡敢憚勩以訓四方 王妃還大次奏與民樂令威儀卒度淑愼不忘曰嬪曰墻承事靡遑陟降孔時禮云告成受天之祐惠我函生

   時用賀禮及宴享樂耆英會投壺樂章附

望闕禮望宮禮拜表箋賀大妃殿及朝賀朝參宴享一應殿下出宮奏與民樂慢或聖壽無疆慢殿後樂先奏殿庭樂代奏望闕禮望宮禮拜表箋賀大妃殿則無殿後樂 凡拜禮奏洛陽春殿庭樂 殿下還宮奏與民樂令或步虛子令還宮樂殿庭樂先奏殿後樂代奏 凡禮宴進酒器奏啓宇軒架樂 ○使臣宴進酒器則奏樂而仍陞★位本朝宴則進酒器進饌案進花進盤兒後侍宴官皆陞★位妓工乃陞★位唯養老宴則羣老陞★位妓工亦陞★位進酒器進饌案進花進盤兒樂並立奏第一呈才畢後徹儀物並坐奏 進饌案進盤兒大膳小膳並奏與民樂慢進饌案進盤兒軒架樂小膳大膳殿上樂 進花奏折花三臺軒架樂 進湯奏水龍吟引殺或夏雲峰引殺憶吹嘯引殺進第一爵奏步虛子令或與民樂令金殿樂妓二人舞之斂髮妓 ○俗稱初舞金尺舞 自第二爵每爵遆奏諸呈才具錄鄕唐樂呈才宴日前期入啓受點 諸呈才畢後至宴終奏鄕樂諸妓隨樂唱歌每爵妓二人舞之廣袖舞 罷宴爵奏靖東方曲妓四人舞之外立二人歛髮妓內立二人年少妓 ○俗稱罷宴舞四手舞 ○舞作樂工並立奏諸妓亦立足蹈唱歌 ○耆英會三月三日九月九日行 投壺奏洛陽春於皇我后善養耆耋時和歲豊辰良日吉載賜壺矢以永今夕黃髮鮐背威儀抑抑庶幾多馬並受其福

   世宗朝會禮宴儀第五爵以上奏雅樂其以下奏俗樂

殿下出入軒架作隆安之樂

 王世子拜禮軒架作舒安之樂羣臣拜禮通用
 王世子

進第一爵軒架作休安之樂

   議政

進第二爵 進案 進花 樂上同 進小膳軒架作受寶籙之樂 進第三爵登歌作文明之曲 文舞入作 進食軒架作覲天庭之樂 進第四爵登歌作荷皇恩之樂 文武入作 進食軒架作受明命之樂 進第五爵軒架作武烈之曲 武舞入作 進食唐樂奏瑞鷓鴣之樂 進第六爵夢金尺之伎 舞童入作 進食唐樂奏水龍吟之樂 進第七爵五羊仙之伎 舞童入作 進食唐樂奏黃河淸之樂 進第八爵動動之伎 舞童入作 進食唐樂奏萬年歡之樂 進第九爵舞鼓之伎 舞童入作 進大膳唐樂奏太平年之樂

 仍奏鄕唐交奏靖東方之曲 舞童入作
   世宗朝隨月用律
     冬至雅樂
       隆安之樂十七黃鍾宮軒架

黃姑應南 㽔姑林南 㽔林㽔姑 南㽔姑林 黃太黃姑 應南太黃 舒安之樂姑洗宮不係月律常時通用無詞 姑夷無夷 姑夷應汰 應汰姑夷 無夷㽔姑

       受寶籙之樂一黃鍾宮軒架

黃南㽔姑 南姑太黃 㽔林應南 林南黃林 㽔林南姑 應黃姑南 林南黃姑 林南太黃

       文明之曲九黃鍾宮登歌

黃南林南 林姑林南 㽔林㽔姑 應南太黃

       文明之曲十黃鍾宮登歌

黃姑㽔姑 黃姑林南 林南黃姑 㽔姑太黃

       武烈之曲十一黃鍾宮軒架

黃林應黃 林南㽔姑 林南㽔林 應黃太黃

       武烈之曲十二黃鍾宮軒架

黃林應南 㽔姑林南 㽔南㽔林 黃姑太黃

       休安之樂二十二黃鍾宮軒架

黃太應南 應南太黃 應黃應南 林南黃林 㽔林南姑 黃姑太黃

       覲天庭之樂二十三黃鍾宮軒架

黃姑㽔姑 黃姑太黃 㽔林應南 林南黃林 應黃㽔姑 林南太黃

       荷皇恩之樂二十四黃鍾宮登歌

黃林應南 林南太黃 應黃應南 南㽔姑林 㽔林㽔姑 㽔姑太黃

       受明命之樂二十五黃鍾宮軒架

黃太黃姑 南㽔姑林 㽔林應南 林南太黃 應黃㽔姑 應南林黃

     正朝雅樂
       受寶籙之樂一太簇宮軒架

太應夷㽔 應㽔姑太 夷南汏應 南應太南 夷南應㽔 汏太㽔應 南應太㽔 南應姑太

       文明之曲九太簇宮登歌

太應南應 南㽔南應 夷南夷㽔 汏應姑太

       文明之曲十太簇宮登歌

太㽔夷㽔 太㽔南應 南應太㽔 夷㽔姑太

       武烈之曲十一太簇宮軒架

太南汏太 南應夷㽔 南應夷南 汏太姑太

       武烈之曲十二太簇宮軒架

太南汏應 夷㽔南應 夷應夷南 太㽔姑太

       休安之樂二十二太簇宮軒架

太姑汏應 汏應姑太 汏太汏應 南應太南 夷南應㽔 太㽔姑太

       覲天庭之樂二十三太簇宮軒架

太㽔夷㽔 太㽔姑太 夷南汏應 南應太南 汏太夷㽔 南應姑太

       荷皇恩之樂二十四太簇宮登架 登架는 登歌의 오기로 보인다.

太南汏應 南應姑太 汏太汏應 應夷㽔南 夷南夷㽔 夷㽔姑太

       受明命之樂二十五太簇宮軒架

太姑太㽔 應夷㽔南 夷南汏應 南應姑太 汏太夷㽔 汏應南太

     八月養老宴雅樂
       受寶籙之樂一南呂宮軒架

南㽔浹汏 㽔汏應南 浹姑夷㽔 姑㽔南姑 浹姑㽔汏 夷南汏㽔 姑㽔南汏 姑㽔應南

       文明之曲九南呂宮登歌

南㽔姑㽔 姑汏姑㽔 浹姑浹汏 夷㽔應南

       文明之曲十南呂宮登歌

南汏浹汏 南汏姑㽔 姑㽔南汏 浹汏應南

       武烈之曲十一南呂宮軒架

南姑夷南 姑㽔浹汏 姑㽔浹姑 夷南應南

       武烈之曲十二南呂宮軒架

南姑夷㽔 浹汏姑㽔 浹㽔浹姑 南汏應南

       休安之樂二十二南呂宮軒架

南應夷㽔 夷㽔應南 夷南夷㽔 姑㽔南姑 浹姑㽔汏 南汏應南

       覲天庭之樂二十三南呂宮軒架

南汏浹汏 南汏應南 浹姑夷㽔 姑㽔南姑 夷南浹汏 姑㽔應南

       受明命之樂二十五南呂宮軒架

南應南汏 㽔浹汏姑 浹姑夷㽔 姑㽔應南 夷南浹汏 夷㽔姑南

     九月養老宴雅樂
       受寶籙之樂一無射宮軒架

無林姑汰 林汰潢無 姑仲南林 仲林無仲 姑仲林汰 南無汰林 仲林無汰 仲林潢無

       文明之曲九無射宮登歌

無林仲林 仲汰仲林 姑仲姑汰 南林潢無

       文明之曲十無射宮登歌

無汰姑汰 無汰仲林 仲林無汰 姑汰潢無

       武烈之曲十一無射宮軒架

無仲南無 仲林姑汰 仲林姑仲 南無潢無

       武烈之曲十二無射宮軒架

無仲南林 姑汰仲林 姑林姑仲 無汰潢無

       休安之樂二十二無射宮軒架

無潢南林 南林潢無 南無南林 仲林無仲 姑仲林汰 無汰潢無

       覲天庭之樂二十三無射宮軒架

無汰姑汰 無汰潢無 姑仲南林 仲林無仲 南無姑汰 仲林潢無

       受明命之樂二十五無射宮軒架

無潢無汰 林姑汰仲 姑仲南林 仲林潢無 南無姑汰 南林仲無

     歌詞黃鍾宮協律太簇宮南呂宮無射宮同
       隆安之樂

黃姑應南 蕤姑林南 蕤姑蕤林 南蕤姑林 黃太黃姑 應南太黃 亹亹我王 敬明其德 誕撫盈成 治道熙洽 於萬斯年 受天之籙

       休安之樂

黃太應南 應南太黃 應黃應南 林南黃林 蕤林南姑 黃姑太黃 於皇聖主 聖德難名 禮備樂和 百度惟貞 彌千萬世 永觀厥成

       受寶籙之樂

黃南蕤姑 南姑太黃 蕤林應南 林南黃林 蕤林南姑 應黃姑南 彼高矣山 石與天齊 于以剖之 得之異書 桓桓木子 乘時而作 林南黃姑 林南太黃 黃南蕤姑 南姑太黃 蕤林應南 林南黃林 誰其輔之 走肖其德 非衣君子 來自金城 三奠三邑 贊而成之 蕤林南姑 應黃姑南 林南黃姑 林南太黃 奠于新都 傳祚八百 我寵受之 粤惟寶籙

       覲天庭之樂

黃姑蕤姑 黃姑太黃 蕤林應南 林南黃林 應黃蕤姑 林南太黃 振振王子 德音孔彰 緝熙其學 奎璧其章 天子有旨 邦人震惶 黃姑蕤姑 黃姑太黃 蕤林應南 林南黃林 應黃蕤姑 林南太黃 維君父使 不敢或遑 旣見天子 敷納維詳 貝錦消沮 國家之昌 黃姑蕤姑 黃姑太黃 蕤林應南 林南黃林 應黃蕤姑 林南太黃 勉勉王子 夙遵義方 專對來歸 宗社之光 桓桓我王 壽考而康 黃姑蕤姑 黃姑太黃 王子來歸 其樂無疆

       文明之曲

黃南林南 林姑林南 蕤林蕤姑 應南太黃 黃姑蕤姑 黃姑林南 於皇太祖 聖德在躬 應天順人 奄有大東 武威其戢 文治以隆 林南黃姑 蕤姑太黃 黃南林南 林姑林南 蕤林蕤姑 應南太黃 深仁厚澤 垂裕無窮 於昭太宗 繼序增功 德由敬明 治以仁隆 黃姑蕤姑 黃姑林南 林南黃姑 蕤姑太黃 畏天事大 始終一誠 億萬斯年 永底豊亨

       荷皇恩之樂

黃林應南 林南太黃 應黃應南 南蕤姑林 蕤林蕤姑 蕤姑太黃 赫赫始祖 造我東方 傳子及孫 世有哲王 金玉其相 天賦聰明 黃林應南 林南太黃 應黃應南 南蕤姑林 蕤林蕤姑 蕤姑太黃 旣孝且悌 旣仁且誠 緝熙聖學 惟日亹亹 明昭父王 允也知子 黃林應南 林南太黃 應黃應南 南蕤姑林 蕤林蕤姑 蕤姑太黃 迺倦于勤 迺托國事 皇帝曰兪 錫是明命 王拜稽首 皇帝神聖 黃林應南 林南太黃 應黃應南 南蕤姑林 蕤林蕤姑 蕤姑太黃 皇帝神聖 恩溢朝鮮 小大舞蹈 感極天淵 綿綿宗社 彌萬億年

       武烈之曲

黃林應黃 林南蕤姑 林南蕤林 應黃太黃 黃林應南 蕤姑林南 桓桓聖祖 受天之寵 旣走納氏 亦捷雲峰 義旗言旋 彼取凶殘 蕤南蕤林 黃姑太黃 黃林應黃 林南蕤姑 林南蕤林 應黃太黃 武功耆定 東民以安 於赫太宗 丕承武烈 撥亂定社 群情胥悅 黃林應南 蕤姑林南 蕤南蕤林 黃姑太黃 野人是懲 島夷奔命 四方無虞 惟功之德

       受明命之樂

黃太黃姑 南蕤姑林 蕤林應南 林南太黃 應黃蕤姑 應南林黃 亹亹我王 德明敬止 孝友施政 令望不已 翼翼乃心 事大惟一 黃太黃姑 南蕤姑林 蕤林應南 林南太黃 應黃蕤姑 應南林黃 奉揚聲敎 漸于出日 帝錫明命 金印斯煌 又何錫之 袞衣九章 黃太黃姑 南蕤姑林 蕤林應南 林南太黃 應黃蕤姑 應南林黃 王拜受命 天子聖明 臣民相慶 宗社與榮 於樂我王 荷天之休 黃太黃姑 南蕤姑林 蕤林應南 林南太黃 應黃蕤姑 應南林黃 體仁保民 壽考千秋 於樂我王 如日之昇 貽謀克正 萬世其承



樂學軌範卷之二

樂學軌範卷之三

 高麗史樂志唐樂呈才
   獻仙桃

舞隊皂衫率樂官及妓樂官黑衣幞頭妓黑衫紅帶立于南樂官及妓重行而坐妓一人爲王母左右各一人爲二挾齊行橫列奉盖三人立其後引人丈二人鳳扇二人龍扇二人雀扇二人尾扇二人左右分立奉旌節八人每一隊間立樂官奏會八仙引子奉竹竿子二人先舞蹈而入左右分立樂止口號致語曰邈在龜臺來朝鳳闕奉千年之美實呈萬福之休祥敢冒宸顔謹進口號訖左右對立樂官又奏會八仙引子奉威儀十八人如前舞蹈而進左右分立王母三人奉盖三人舞蹈而進立定樂止樂官一人奉仙桃盤授妓一人擇年少者妓傳奉進王母王母奉盤唱獻桃 獻桃는 獻仙桃이다. 元宵嘉會詞曰 元宵嘉會賞春光盛事當年憶上陽堯顙喜瞻天北極舜衣深拱殿中央懽聲浩蕩連韶曲和氣氤氳帶御香壯觀太平何以報蟠桃一朶獻千祥 訖樂官奏獻天壽慢王母三人唱日暖風和詞曰 日暖風和春更遲是太平時我從蓬島整容姿來降賀丹墀幸逢燈夕眞佳會喜近天威神仙壽筭遠無期獻君壽萬千斯 訖樂官仍奏獻天壽令嗺子 閬苑人閒雖隔遙聞聖德彌高西離仙境下雲霄來獻千歲靈桃 上祝皇齡齊天久猶舞蹈賀賀聖朝梯航交湊四方來端拱永保宗祧 訖樂官又奏金盞子慢王母不出隊周旋而舞訖樂止王母少進奉袂唱麗日舒長詞曰 麗日舒長正葱葱瑞氣遍滿神京九重天上五雲開處丹樓碧閣崢嶸盛宴初開錦帳繡幕交橫應上元佳節君臣際會共樂昇平 廣庭羅綺紛盈動一部笙歌盡新聲蓬萊宮殿神仙景浩蕩春光邐迆王城烟收雨歇天色夜更澄淸又千尋火樹燈山參差帶月鮮明 訖退立樂官奏金盞子令嗺子兩挾舞舞進舞退復位樂止兩挾舞唱東風報暖詞曰 東風報暖到頭嘉氣漸融怡巍峩鳳闕起鼇山萬仞爭聳雲涯 梨園弟子齊奏新曲半是塤箎見滿筵簪紳醉飽頌鹿鳴詩 訖樂官奏瑞鷓鴣慢三成訖王母少進唱海東今日詞曰 海東今日太平天喜望龍雲慶會筵尾扇初開明黼座畫簾高捲罩祥烟 梯航交湊端門外玉帛森羅殿陛前妾獻皇齡千萬歲封人何更祝遐年 訖復位樂官奏瑞鷓鴣慢嗺子兩挾舞齊行舞進舞退復位樂止兩挾舞唱北暴東頑詞曰 北暴東頑納款慕義爭來日新君德更明哉歌詠載衢街淸寧海宇無餘事樂與民同燕春臺一年一度上元回願醉萬年杯 樂官奏千年萬歲引子奉威儀十八人回旋而舞三匝退復位樂止奉竹竿子少進致語曰歛霞裾而少退指雲路以言旋再拜階前相將好去訖樂官奏會八仙引子竹竿子舞蹈而退奉盖王母各三人亦從舞蹈而退奉威儀十八人亦如之

   壽延長

舞隊樂官及妓衣冠行次如前儀樂官奏宴大淸引子妓二人奉竹竿子足蹈而進立于前樂止口號致語曰虹流遶殿布禎祥瑞氣雲霞暎聖光萬方歸順來拱手梨園樂部奏中腔訖左右分立樂官又奏宴大淸引子妓十六人分四隊隊四人齊行舞蹈而進立定唱中腔令彤雲暎彩色詞曰 彤雲暎彩色相暎御座中天簇簪纓萬花鋪錦滿高庭慶敞需宴懽聲 千齡啓統樂功成同意賀元珪豐擎寶觴頻擧俠群英萬萬載樂昇平 樂官奏中腔令各隊回旋而舞三匝訖各隊頭一人隊隊分立爲四人或面或背而舞訖退坐低頭以手控地各隊第二人如前儀訖各隊第三人亦如之各隊第四人亦如之循環而畢如前儀向北立樂官奏破字令各隊四人不出隊一面一背而舞奉袂唱破字令靑春玉殿詞曰 靑春玉殿和風細奏簫韶絶繹瑞遶行雲飄飄曳泛金尊流霞豔溢 瑞日暉暉臨丹扆廣布慈德宸遐邇願聽歌聲舞綴萬萬年仰瞻宴啓 樂官奏中腔令竹竿子二人少進于前口號致語曰太平時節好風光玉殿深深日正長花雜壽香薰綺席天將美祿泛金觴三邊奠枕投戈戟南極明星獻瑞祥欲識聖朝多樂事梨園新曲奏中腔訖樂官又奏中腔令如前儀足蹈而退各隊四人亦從舞蹈而退

   五羊仙

舞隊皂衫率樂官及妓樂官朱衣妓丹粧立于南樂官重行而坐妓一人爲王母左右各二人爲四挾齊頭橫列奉盖五人立其後引人丈二人鳳扇二人龍扇二人雀扇二人尾扇二人左右分立奉旌節八人每一隊間立立定舞隊摧拍樂官奏五雲開瑞朝引子奉竹竿子二人先入左右分立樂止口號致語曰雲生鵠嶺日轉鼇山悅逢羊駕之眞仙並結鸞驂之上侶雅奏値於儀鳳華姿妙於翩鴻冀借優容許以入隊訖對立奉威儀十八人前進左右分立王母五人奉盖五人前進立定王母少進致語曰 式歌且舞聊申頌禱之情俾熾而昌用贊延洪之祚妾等無任激切屛營之至訖退樂官又奏五雲開瑞朝引子王母五人歛手足蹈而進立樂官奏萬葉熾瑤圖令慢王母五人齊行橫立而舞王母向左而舞左二人對舞右二人在後向右而舞右二人對舞左二人在後舞訖樂官奏嗺子令王母舞而中立餘四人舞而立四隅樂官奏中腔令王母五人不出隊周旋而舞訖唱步虛子令碧烟籠曉詞曰 碧烟籠曉海波閑江上數峯寒佩環聲裹異香飄落人間弭絳節五雲端 宛然共指嘉禾瑞開一笑破朱顔九重嶢闕望中三祝高天萬萬載對南山 訖急拍樂隨之訖又奏步虛子令中腔王母向前左而舞前左回旋對舞王母向前右亦如之向後左亦如之向後右亦如之舞訖就位樂官仍奏中腔令奉威儀十八人歌中腔令彤雲映彩色詞舞蹈而回旋三匝唱訖退位樂官奏破字令王母五人舞訖奉袂唱破字令縹緲三山詞曰 縹搣三山島十萬歲方分昏曉春風開遍碧桃花爲東君一笑祥飆暫引香塵到祝高齡後天難老瑞烟散碧歸雲弄暖一聲長嘯 訖樂官奏中腔令竹竿子少進立口號致語曰歌淸別鶴舞妙回鸞百和沈烟紅日晩一聲遼鶴白雲深再拜階前相將好去訖舞蹈而退十八人相對少進舞蹈而退王母五人齊頭橫列王母少進口號致語曰寰海塵淸共感昇平之化瑤臺路隔遽回汗漫之遊伏候進止舞蹈而退奉盖五人亦從舞蹈而退

   抛毬樂

舞隊皂衫率樂官及妓樂官朱衣妓丹粧立于南東上重行而坐奏折花令妓二人奉竹竿子立于前樂止口號致語曰雅樂鏗鏘於麗景妓童部列於香階爭呈婥妁之姿共獻蹁躚之舞冀容入隊以樂以娛訖左右分立樂官又奏折花令妓十二人分左右隊隊六人舞入竹竿子後分四隊立樂止唱折花令三臺詞曰 翠幕華筵相將正是多懽宴擧舞袖回旋遍羅綺簇宮商共歌淸羨瓊漿泛泛滿金尊莫惜沈醉永日長遊衍願樂嘉賓嘉賓式燕 訖樂官又奏折花令隊頭妓二人對舞進花甁前作折花狀舞退樂官奏水龍唫令兩隊十二人回旋而舞訖唱水龍吟令洞天景色詞曰 洞天景色常春嫩紅淺白開輕萼瓊筵鎭起金爐烟重香凝錦幄窈窕神仙妙呈歌舞攀花相約彩雲月轉朱絲網徐在語笑抛毬樂 繡袂風翻鳳擧轉星眸柳腰柔弱頭籌得勝懽聲近地光容約滿座佳賓喜聽仙樂交傳觥爵龍唫欲罷彩雲搖曳相將歸去寥廓 訖樂官奏小抛毬樂令左隊六人舞一面一背訖齊立樂止全隊唱小抛毬樂令兩行花竅詞曰 兩行花竅占風流縷金羅帶繫抛毬玉纖高指紅絲網大家着意勝頭籌 訖隊頭一人進毬門前唱

 滿庭簫鼓簇飛毬絲竿紅網摠臺頭

作抛毬戱中則全隊拜訖右隊六人舞一面一背訖齊立樂止全隊唱小抛毬詞訖隊頭一人進毬門前唱前詞作抛毬戱中則全隊拜訖左二人如上儀唱

 頻歌覆手抛將過兩行人待看回籌

訖右二人如上儀唱前詞訖左三人如上儀唱

 五花心裏看抛毬香腮紅嫩柳烟稠

訖右三人如上儀唱前詞訖左四人如上儀唱

 淸歌疊鼔連催促這裏不讓第三籌

訖右四人如上儀唱前詞訖左五人如上儀唱

 簫鼔聲聲且莫催彩毬高下意難裁

訖右五人如上儀唱前詞訖左六人如上儀唱

 恐將脂粉均粧面羞被狂毫抹汚來

訖右六人如上儀唱前詞訖樂官奏淸平樂令左右隊向北立舞破子訖唱 滿庭羅綺流粲淸朝畫樓開宴似初發芙蓉正爛熳金尊莫惜頻勸近看柳腰似折更看舞回流雪是懽樂宴遊時節且莫催歡歌聲闋 訖樂官奏小抛毯樂令竹竿子二人少進樂止口號致語曰七般妙舞已呈飛燕之奇數曲淸歌且冀貫珠之美再拜階前相將好去訖退左右十二人以次舞退

   蓮花臺

舞隊樂官及妓衣冠行次如前儀置二蛤笠于前兩童女齊行橫立樂官奏五雲開瑞朝引子妓二人奉竹竿子分左右入于前童女坐樂止竹竿子口號曰綺席光華卜晝開千般樂事一時來蓮房化出英英態妙舞姸歌不世才訖對立樂官奏衆仙會引子童女入舞訖退復位奏白鶴子訖左童女起而與右童女唱微臣詞住在蓬萊下生蓮蘂有感君王之德化來呈歌舞之懽娛訖樂官奏獻天壽令慢左童女左右手三跪舞訖樂止兩童女唱獻天壽令日暖風和詞訖樂官奏嗺子令左童女舞訖兩童女唱嗺子令閬苑人閒詞訖樂官奏三臺令左童女舞訖樂官奏賀聖朝左先舞訖右舞訖樂官奏班賀舞兩童女或面或背三進退舞蹈而進跪而取笠起着舞如前儀三進退訖樂官奏五雲開瑞朝引子竹竿子少進而立口號曰雅樂將終拜辭華席仙軺欲返遙指雲程訖退兩童女再拜而退 蓮花臺本出於拓跋魏用二女童鮮衣帽帽施金鈴抃轉有聲其來也於二蓮花中藏之花坼而後見舞中之雅妙者其傳久矣


高麗史樂志俗樂呈才

   舞鼓

舞隊皂衫率樂官及妓樂官朱衣妓丹粧立于南樂官重行而坐樂官二人奉鼓及臺置於殿中諸妓歌井邑詞鄕樂奏其曲妓二人先出分左右立於鼓之南向北拜訖跪歛手起舞俟樂一成兩妓執鼔槌起舞分左右俠鼓一進一退訖繞鼓或面或背周旋而舞以槌擊鼓從樂節次與杖鼓相應樂終而止樂徹兩妓如前俛伏興退 舞鼓侍中李混謫宦寧海乃得海上浮査制爲舞鼓其聲宏壯其舞變轉翩翩然雙蝶繞花矯矯然二龍爭珠最樂部之奇者也

   動動

舞隊樂官及妓衣冠行次如前儀妓二人先出向北分左右立歛手足蹈而拜俛伏興跪奉牙拍唱動動詞起句或無執拍諸妓從而和之鄕樂奏其曲兩妓跪揷牙拍於帶間俟樂終一腔起而立樂終二腔歛手舞蹈樂終三腔抽拍一進一退一面一背從樂節次或左或右或膝或臂相拍舞蹈俟樂徹兩妓如前歛手足蹈而拜俛伏興退 動動之戱其歌詞多有頌禱之詞盖效仙語而爲之然詞俚不載

   無㝵

舞隊樂官及妓衣冠行次如前儀妓二人先出向北分左右立歛手足蹈而拜俛伏擧頭唱無㝵詞訖仍跪諸妓從而和之鄕樂奏其曲兩妓俟樂終一腔執無㝵擧袖坐而舞樂終二腔起舞足蹈而進樂終三腔弄無㝵從樂節次齊行進退而舞俟樂徹兩妓如前歛手足蹈而拜俛伏興退 無㝵之戱出自西域其歌詞多用佛家語且雜以方言難於編錄姑存節奏以備當時所用之樂


樂學軌範卷之三

樂學軌範卷之四

 時用唐樂呈才圖儀
   獻仙桃
     初入排列圖                    王母獻桃圖

引人仗 引人仗

     竹竿子    竹竿子                 仙桃盤卓

旌節 旌節 龍扇 龍扇 王母 奉盤 旌節 旌節 挾右 挾左 鳳扇 挾右 王母 挾左 鳳扇 竹竿子 竹竿子 旌節 旌節 雀扇 雀扇 旌節 旌節 尾扇 盖 盖 盖 尾扇

樂師帥卓子奉擧樂工二人權着紗帽角帶他呈才奉擧樂工同 ○中宮宴則凡奉擧女妓爲之後倣此 入置於殿內小膳卓南而出樂奏會八仙引子擊拍奉竹竿子二人足蹈並先擧內足凡呈才足蹈舞蹈倣此凡用手足左立者左爲內右立者右爲內後倣此 而進左右分立樂止凡樂止之時樂師數擊拍衆樂並止唯唐笛之聲長引隨拍聲而止俗稱急拍後倣此 ○中宮宴則樂師所任都妓爲之 口號邈在鰲臺來朝鳳闕奉千年之美實呈萬福之休祥敢冒宸顔謹進口號 訖擊拍奏前樂凡再奏會八仙則奏尾以下後倣此 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而退左右分立擊拍王母與左右挾舞進折花舞 而立擊拍斂手凡斂手卷袖端尖執之如用廣袖則不卷袖端而因袖形耳內袖在內外袖在外後倣此 足蹈擊拍舞退四手舞 而立樂止奏前樂擊拍王母足蹈小進而立樂工一人奉仙桃盤預授年少妓於王母小進之前 妓奉仙桃盤進王母之右西向跪呈王母奉盤樂止致詞元宵嘉會賞春光盛事當年憶上陽堯顙喜瞻天北極舜衣深拱殿中央歡聲浩蕩連韶曲和氣氤氳帶御香壯觀太平何以報蟠桃一朶獻千祥 訖擊拍奏前樂王母以仙桃盤跪置於卓上俛伏興足蹈擊拍舞退四手舞 復位樂止樂奏獻天壽慢 王母擧右袖左右挾並擧外袖廣袖 ○凡擧手斂內袖當胷擧外袖齊眉後倣此 隨樂節唱獻天壽慢尾前詞日暖風和春更遲是太平時我從蓬島整容姿來降賀丹墀 訖擊拍換袖唱尾後詞幸逢燈夕眞嘉會喜近天威神仙壽算遠無期獻君壽萬千斯 訖樂止並斂手而立凡唱詞與舞訖卽斂手而立後倣此 樂奏獻天壽嗺子一成樂止左右挾並擧外袖唱獻天壽嗺子詞閬苑人間雖隔遙聞聖德彌高西離仙境下雲霄來獻千載靈桃上祝皇齡齊天久猶蹈舞賀賀聖朝梯航交湊四方來端拱永保宗祧 訖擊拍樂奏金盞子慢擊拍王母不出隊周旋右旋而舞廣袖懽場舞還北向訖樂止改尖斂樂奏金盞子嗺子擊拍王母斂袖足蹈小進而立樂止擧右袖唱金盞子慢尾前詞麗日舒長正葱葱瑞氣遍滿神京九重天上五雲開處丹樓碧閣崢嶸盛宴初張錦帳繡幕交橫應上元佳節君臣際會共樂昇平 訖擊拍換擧左袖唱尾後詞廣庭羅綺紛盈動一部笙歌盡新聲蓬萊宮殿神仙景浩蕩春光邐迤王城烟收雨歇天色夜更澄淸又千尋火樹燈山參差帶月鮮明 訖擊拍樂奏金盞子嗺子擊拍王母斂袖足蹈而退復位樂止奏前樂擊拍左右挾北向而舞受寶籙舞 舞進挾手舞 舞退垂楊手舞 復位樂止左右挾並擧外袖唱金盞子嗺子詞東風報暖到頭嘉氣漸融怡巍峩鳳闕起鼇山萬仞爭聳雲涯梨園弟子齊奏新曲半是塤篪見滿筵簪紳醉飽頌鹿鳴詩 訖擊拍樂奏瑞鷓鴣慢三成樂止樂奏瑞鷓鴣嗺子擊拍王母斂手足蹈小進而立樂止擧右袖唱瑞鷓鴣慢詞海東今日太平天喜望龍雲慶會筵尾扇初開明黼座畫簾高捲罩祥煙梯航交湊端門外玉帛森羅殿陛前妾獻皇齡千萬歲封人何更祝遐年 訖擊拍奏前樂王母足蹈擊拍退復位樂止左右挾並擧外袖唱瑞鷓鴣嗺子詞北暴東頑納款慕義爭來日新君德更明哉歌詠載衢街淸寧海宇無餘事樂與民同燕春臺一年一度上元回願醉萬年杯 訖擊拍奉竹竿子二人進立於左右挾之前他呈才倣此樂奏千年萬歲引子擊拍奉竹竿子二人足蹈小進而立樂止口號斂霞裾而小退指雲路以言旋再拜階前相將好去 訖擊拍奏前樂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而退擊拍王母與左右挾舞進挾手舞而立擊拍斂手足蹈擊拍舞退退手舞樂止

   壽延長
     初入排列圖                 作隊回舞圖
   竹竿子  竹竿子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右一 右三 三左 一左 舞 一左 二左 舞

                              右一               三左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右二 右四 四左 二左 右二 四左

                                  舞   舞
                                                  右三   右四

樂奏宴大淸引子擊拍奉竹竿子二人足蹈而進左右分立樂止口號流虹遶殿布禎祥瑞氣雲霞暎聖光萬方歸順來拱手梨園樂部奏中腔 訖擊拍樂奏中腔令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而退左右分立擊拍妓八人分四隊隊各二人齊行舞進折花舞而立樂止每隊各並擧外袖唱中腔急拍尾前詞彤雲暎彩色相暎御坐中天簇簪纓萬花鋪錦滿高庭慶敞需宴歡聲 訖擊拍換擧內袖唱尾後詞千齡啓統樂功成同意賀元珪豊擎寶觴頻擧俠羣英萬萬載樂昇平 訖擊拍樂奏中腔急拍擊拍四隊舞而八手舞小退立樂止樂奏中腔令擊拍四隊並回舞四手舞三匝左四妓西向內回右四妓東向外回後倣此四方作隊俱北向斂手而立擊拍北隊二人北向而舞金尺舞次對舞還北向斂手足蹈擊拍次背舞他隊倣此北隊舞作餘三隊六人斂手足蹈擊拍俛伏後隊倣此北隊二人舞畢還北向舞欲訖三隊六人起立斂手足蹈擊拍四隊八人並回舞四手舞換隊而立北隊西立東隊北立南隊東立西隊南立每換隊並如右儀並如上儀舞訖四隊八人如前回舞還復初列而立樂止樂奏淸平樂擊拍四隊八人不出隊北向而舞破子舞擊拍換位背舞八手舞北向舞舞擊拍改舞破子舞擊拍還復換位背舞八手舞北向舞舞訖樂止四隊八人每隊各擧外袖唱破子詞靑春玉殿和風細奏簫韶絶繹瑞遶行雲飄颻曳泛金尊流霞豔溢瑞日暉暉臨丹扆廣布慈德震遐邇願聽歌聲舞綴萬萬年仰瞻宴啓訖擊拍樂奏中腔令擊拍奉竹竿子二人足蹈小進而立樂止口號太平時節好風光玉殿深深日正長花雜壽香薰綺席天將美祿泛金觴 訖擊拍奏前樂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而退擊拍各隊八人舞進挾手舞而立擊拍斂手足蹈擊拍舞退退手舞樂止

   五羊仙
     初入排列圖                       作隊圖

引人仗 引人仗 旌節 竹竿子 竹竿子 旌節 挾 挾

                                                     右一     一左

龍扇 龍扇 旌節 旌節 王母 鳳扇 挾 挾 王母 挾 挾 鳳扇 挾 挾

     右二 右一       一左 二左                        右二     二左

旌節 旌節 竹竿子 竹竿子 雀扇 雀扇 旌節 旌節 尾扇 盖 盖 盖 盖 盖 尾扇

樂奏五雲開瑞朝引子擊拍奉竹竿子二人足蹈而進左右分立樂止口號雲生華岳日轉鰲山悅逢羊駕之眞仙並結鸞驂之上侶雅奏値於儀鳳華姿妙於翩鴻冀借優容許以入隊 訖擊拍奏前樂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而退左右分立擊拍王母與左右挾四人斂手廣斂足蹈而進擧袖外舒擊拍斂手足蹈擊拍足蹈小退而立擊拍王母足蹈小進而立樂止擧右袖致語式歌且舞聊申頌禱之情俾熾而昌用贊延洪之祚妾等無任激切幷營之至 訖擊拍樂奏嗺子擊拍王母足蹈退復位樂止樂奏萬葉熾瑤圖慢擊拍斂手尖斂而立擊拍王母與左右挾四人斂手齊行足蹈而進擊拍王母與左右挾四人並北向而舞四手舞左右挾同王母仍舞東向人舞左右挾同左右挾四人並西向而舞王母西向而舞左右挾四人並東向而舞五人並還北向又如前再舞訖樂止小退樂奏嗺子擊拍王母仍立而舞左右挾四人舞而分立四隅八手舞立定樂止樂奏步虛子令擊拍王母與左右挾四人不出隊周旋而舞左旋 ○五羊仙舞並還北向訖樂止王母擧右袖左右挾四人並擧外袖唱步虛子令尾前詞碧烟籠曉海波閑江上數峯寒佩環聲裡異香飄落人間弭袶節五雲端 訖擊拍王母換擧左袖左右挾四人換擧內袖唱尾後詞宛然共指嘉禾瑞微一笑破朱顔九重嶢闕望中三祝堯天萬萬載對南山 訖擊拍樂奏步虛子急拍擊拍王母與左右挾四人舞八手舞訖樂止樂奏步虛子令擊拍王母先舞五羊仙舞挾舞同至尾末向前左挾而舞前左挾回旋對舞次向前右挾次向後左挾次向後右挾之舞並如上儀凡代舞之時代舞妓舒手與王母及前舞妓同時斂手足蹈擊拍王母與代舞妓舞作他呈才倣此只五羊仙並至樂尾末代舞 四隅相對舞還北向訖王母與後右挾舞訖時與先舞三挾同時舒手更斂手而立樂止樂奏破子王母與左右挾四人不出隊回旋三匝而舞右旋 ○破子舞訖樂止王母擧右袖左右挾四人並擧外袖唱破子詞縹緲三山島十萬歲方分昏曉春風開遍碧桃花爲東君一笑祥颷暫引香塵到祝堯齡後天難老瑞煙散碧歸雲弄暖一聲長嘯 訖擊拍樂奏五雲開瑞朝引子擊拍左右挾四人斂手足蹈還復位與王母齊行而立奉竹竿子二人足蹈小進而立左右挾四人復位之時同時而進 樂止口號歌淸儀鳳舞妙回鸞整環佩以言歸指蓬瀛而卻步百花沈烟紅日晩一聲遼鶴白雲深再拜階前相將好去 訖擊拍奏前樂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而退擊拍王母足蹈小進而立樂止致語寰海塵淸共感昇平之化瑤臺路隔遽回汗漫之遊未敢自專伏候進止 訖擊拍奏前樂擊拍王母小退復位擊拍王母與左右挾四人斂手足蹈而進擊拍並擧袖外舒更斂足蹈擊拍舞退四手舞樂止


   抛毬樂
     初入排列圖                     進舞圖對舞

引人仗 引人仗 [그림] 4권. 6b. 旌節 竹竿子 毬門 竹竿子 旌節

龍扇 龍扇 旌節 舞 舞 舞 舞 旌節

     右二 右一         一左 二左

鳳扇 鳳扇

      舞 舞       舞 舞 

旌節 右四 右三 三左 四左 旌節

雀扇 舞 舞 舞 舞 雀扇

     右六 右五         五左 六左

旌節 舞 舞 舞 舞 旌節

     右八 右七         七左 八左

尾扇 盖 盖 盖 盖 尾扇

樂師帥抛毬樂毬門彩毬結前後柱奉擧樂工二人由東楹入置於殿內小膳卓南而出中宮宴則女妓擧之樂奏折花三臺擊拍奉竹竿子二人足蹈而進分立於毬門前柱左右樂止口號雅樂鏗鏘於麗景妓童部列於香階爭呈綽約之姿共獻蹁躚之舞冀容入隊以樂以娛訖擊拍奏前樂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而退左右分立擊拍全隊妓十六人斂手或十二或八或六或四臨時啓稟分左右舞進折花舞與毬門齊立舞訖樂止左右隊各並擧外袖唱折花三臺詞翠幕華筵相將正是多歡宴擧舞袖回旋遍羅綺簇宮商共歌淸羨瓊漿泛泛滿金樽莫惜沉醉永日長遊衍願樂嘉賓嘉賓式燕訖擊拍全隊斂手退復位樂奏小抛毬樂令全隊還進毬門左右對立擊拍對舞四手舞還北向舞訖樂止 左右隊各並擧外袖唱小抛毬樂令詞翡翠簾前抛繡過窄羅衫子緊裹頭玉纖高指紅絲網嬴取筵前第一籌訖擊拍斂手退復位樂師左手執拍進毬門之左 解前柱彩毬跪置前柱之左去門柱一尺許彩纓向柱次進右亦如之退復位中宮宴則年少妓爲之奏前樂擊拍左隊第一人足蹈進毬門前柱之左跪兩手將執彩毬擊拍奉毬而起足蹈而立樂止唱詞粉面嬌饒列兩行歌聲十二遏雲祥訖擊拍奏前樂足蹈向毬門擊拍右手執彩毬藏袖彩纓外垂而舞退弄毬舞舞進舞退舞進而立右手執彩毬左手擡頭仰抛風流眼中則樂止北向斂手而俛伏其隊並同時俱俛伏則奏前樂其隊並起立第一人退復位書房色奉賞布置於毬門之左而出中宮宴則年少妓爲之樂師進取彩毬還置前位而退復位中宮宴則年少妓爲之不中而彩毬墜地則卽斂手北向而立樂師取筆而進點墨於右腮而退 右妓則點墨於左腮○中宮宴則年少妓點之若毬未及墜地而還執則舞退舞進如前仰抛又不中而還執則不舞而仰抛之中則如上儀又不中則不復執毬而立亦如上不中之儀若彩毬掛於風流眼則無賞無罰足蹈退復位樂師以物拘而下之還置前位而退擊拍右隊第一人如上儀樂止唱詞笑回星眼傾簪玳不覺花枝墜舞場訖如上儀退復位樂師還置彩毬如上儀退復位左隊第二人於樂師未復位前先進立其隊第一人之前以待擊拍後倣此左隊第二人如上儀唱詞簫鼓聲聲若莫催彩毬高下且徘徊訖如上儀右隊第二人如上儀唱詞輕抛正透紅門過共獻君王萬壽盃訖如上儀左隊第三人先進於其隊兩妓之間退亦如之後倣此如上儀唱詞兩行花窺占風流鏤金羅帶繫抛毬訖如上儀右隊第三人如上儀唱詞玉纖高指紅絲網大家着衣勝頭籌訖如上儀左隊第四人如上儀唱詞滿庭簫鼓催飛毬絲竿紅網摠擡頭訖如上儀右隊第四人如上儀唱詞頻歌覆手抛將過兩行人待看回籌訖如上儀左隊第五人如上儀唱詞五花心裏看抛毬香腮紅嫩柳煙稠訖如上儀右隊第五人如上儀唱詞淸歌疊鼓連催促這裏不讓第三籌訖如上儀左隊第六人如上儀唱詞簫鼓聲聲且莫催飛高飛下意難裁訖如上儀右隊第六人如上儀唱詞恐將脂紛均粧面羞被狂毫畵汚來訖如上儀左隊第七人如上儀唱詞翡翠簾前抛繡過窄羅衫子緊裹頭訖如上儀右隊第七人如上儀唱詞玉纖高指紅絲網嬴取筵前第一籌訖如上儀左隊第八人如上儀唱詞聞道抛毬喜更忙走臨鸞鑑略勻粧訖如上儀右隊第八人如上儀唱詞輕招群隊伴紅袖只有微心管舊香訖如上儀樂止樂奏水龍吟引殺擊拍奉竹竿子二人足蹈而進分立於毬門左右樂止口號七般妙舞已呈飛鷰之奇數曲淸歌且冀貫珠之美五音齊迭六律相催再拜階前相將好去訖擊拍奏前樂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而退各退由其隊兩妓之間他呈才倣此擊拍左右隊舞妓十六人舞進挾手舞擊拍斂手足蹈擊拍舞退四手舞樂止

   蓮花臺
     初入排列圖                        舞圖

蛤笠 蛤笠 竹竿子 竹竿子 [그림]4권9a. 舞 舞 竹竿子 竹竿子 右童女 左童女

樂師奉蛤笠二置於殿內正中左右而出中宮宴則年少妓爲之樂奏前引子擊拍奉竹竿子二人年少妓足蹈而進分立於蛤笠之南樂止口號綺席光華卜晝開千般樂事一時來蓮房化出英英態妙舞姸歌不世才訖擊拍奏前樂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小退分立於兩童女之左右外挾樂止樂奏衆仙會引子左童女坐地右童女舞進人舞蛤笠之南舞訖急拍舞退復位樂止左童女起立兩童女並擧外袖廣袖唱微臣詞住在蓬萊下生蓮蘂有感君王之德化來呈歌舞之懽娛訖擊拍樂奏獻天壽慢擊拍左童女不出隊而舞廣袖舞訖樂止兩童女卽尖斂樂奏班賀舞兩童女或面或背舞進脥進ㅇ跳躍舞下同北向舞訖跪取蛤笠左童女奉右手右童女奉左手起立相對戴首 並兩袖挾笠樂師掛拍於左臂詣左童女前跪結笠纓次詣右童女前亦如之中宮宴則年少妓爲之兩童女舞退舞進或面或背跳躍而舞訖樂止樂奏後引子擊拍奉竹竿子二人小進而立樂止口號雅樂將終拜辭華席仙軺欲返遙指雲程訖擊拍奏前樂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而退齊立於兩童女之左右外挾樂止

   金尺
     初入排列圖           

引人仗 引人仗 旌節 竹竿子 簇子 竹竿子 旌節

龍扇 舞 舞 龍扇

        右一             一左         

旌節 舞 舞 旌節

        右二             二左

鳳扇 舞 金尺 舞 鳳扇

        右三             三左

旌節 舞 舞 旌節

        右四             四左 

雀扇 舞 黃蓋 舞 雀扇

        右五             五左 

旌節 舞 舞 旌節

        右六             八左

尾扇 盖 盖 盖 盖 尾扇

          作隊圖
           簇子

舞 舞 舞 金尺 舞 舞 舞 右五 右三 右一 左一 左三 左五 舞 舞 舞 黃蓋 舞 舞 舞 右六 右四 右二 左二 左四 左六 竹竿子 竹竿子

          回舞圖

[그림] 4권. 10b.

樂奏五雲開瑞朝引子擊拍奉簇子一人奉竹竿子二人齊行足蹈小進而立樂止口號奉貞符之靈異美盛德之形容冀借優容式孚宴譽訖擊拍奏前樂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而退左右分立簇子仍立擊拍左右隊頭各第一人舞進折花舞擊拍斂手足蹈齊立於簇子左右擊拍如前舞退斂手分立於簇子之後左右隊各第二人如上儀左右隊頭各第一人舞退之時同時舞進後倣此第三人第四人第五人第六人亦如之分作六隊齊行而立左右第六人立定舞欲訖先立十人亦同時舒手更斂而立樂止樂奏嗺子令擊拍奉金尺一人奉黃蓋一人並足蹈小進而立樂止奉金尺人致語夢金尺受命之祥也太祖在潛邸夢見神人奉金尺自天而來若曰慶侍中有淸德且耄矣崔三司有直名然戇也謂太祖資兼文武有德有識民望屬焉乃以金尺授之訖擊拍奏前樂奉金尺一人奉黃蓋一人足蹈仍立樂止樂奏金尺令六隊十二人斂手足蹈隨樂節唱金尺詞惟皇鑑之孔明兮吉夢協于金尺淸者耄矣兮直其戇兮有德焉是適帝用度吾心兮俾均齊于家國貞哉厥符兮受命之祥傳子及孫兮彌于千億訖擊拍六隊十二人仍唱其詞帝用以下三度舞進舞退金尺舞○舞進至簇子左右而退訖樂止樂奏小抛毬樂令擊拍右竹竿子足蹈先導次簇子次金尺次黃蓋次左竹竿子次左隊六人次右隊六人次次足蹈而出左右隊十二人並舞出左旋回舞四手舞與右竹竿子相連並隨樂節唱詞聖人有作萬物皆覩靈瑞繽粉諸福畢至長言不足式歌且舞於樂於倫君王萬壽回舞三匝訖右竹竿子到南北向先導簇子金尺黃蓋由中進復位左竹竿子亦導舞妓十二人由東進復位並立初列樂止奉竹竿子二人口號樂旣奏於九成壽庸獻於萬歲未及懽娛之極遽回敬戒之心拜辭而歸式燕以處訖擊拍樂奏五雲開瑞朝引子奉竹竿子二人奉簇子一人奉金尺一人奉黃蓋一人足蹈擊拍而退擊拍舞妓十二人舞進挾手舞擊拍斂手足蹈擊拍舞退退手舞樂止

   受寶籙
     初入排列圖
       竹竿子  簇子  竹竿子

雀扇 旌節 引人仗 引人仗 旌節 雀扇

右七   右四     右一          一左     四左    七左

旌節 鳳扇 旌節 寶錄 旌節 鳳扇 旌節

右八   右五    右二             二左   五左    八左

尾扇 旌節 龍扇 龍扇 旌節 尾扇

右九   右六    右三             三左   六左    九左
       地仙            地仙
           回舞圖 他呈才回舞倣此
            簇子
      [그림] 4권. 12a.

竹竿子 地仙 寶錄 地仙 竹竿子

   地仙舞圖
              簇子
          地仙    地仙

雀扇 旌節 引人仗 引人仗 旌節 雀扇

右七   右四     右一        一左    四左    七左

旌節 鳳扇 旌節 旌節 鳳扇 旌節

右八   右五    右二          二左   五左    八左

尾扇 旌節 龍扇 龍扇 旌節 尾扇

右九   右六    右三          三左   六左    九左

竹竿子 寶錄 竹竿子

樂奏會八仙引子擊拍奉簇子一人奉竹竿子二人齊行足蹈小進而立樂止口號受皇天之符瑞啓景運之靈長擧有懽忻式陳頌禱訖擊拍奏前樂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而退左右分立簇子仍立擊拍妓一人以尖袖奉寶籙足蹈小進跪於簇子之後小東承旨傳奉以獻妓俛伏起立樂止奉右袖致語受寶籙得異書也太祖在潛邸有人得異書於智異山石壁中以獻後至歲壬申其言乃驗作受寶籙訖擊拍奏前樂擊拍舞四手舞退齊立於地仙之間樂止樂奏步虛子令奉威儀六隊十八人足蹈隨樂節唱寶籙詞彼高矣山石與天齊于以剖之得之異書桓桓木子乘時而作誰其輔之走肖其德非衣君子來自金城三奠三邑贊而成之奠于新都傳祚八百我龍受之粤惟寶籙一成擊拍仍唱其詞六隊十八人重行回旋左九妓西向內回右九妓東向外回三匝復位樂止樂奏金殿樂令擊拍地仙二人足蹈各由龍扇旌節之間進立於仗妓之前擊拍北向舞金殿樂舞下同次對舞次北向舞次背舞次北向舞次舞進簇子左右齊立如前而舞訖舞退前位如前而舞如此三進退舞訖擊拍地仙二人足蹈各由引人仗旌節之間而退立於前位樂止樂奏會八仙引子擊拍奉竹竿子二人足蹈而進分立於簇子左右樂止口號秦九曲而告成祝千歲而有永幸値昇平之日敢申悅懌之情拜辭華筵式宴譽處訖擊拍奏前樂奉竹竿子二人奉簇子一人足蹈擊拍而退擊拍奉儀物六隊十八人寶籙一人地仙二人並足蹈而退樂止

   覲天庭
     初入排列圖                      作隊圖

引人仗 引人仗

     竹竿子  簇子  竹竿子               簇子

旌節 旌節 龍扇 龍扇 仙母 旌節 旌節 挾 挾

         綠        紅        藍                       右         左

鳳扇 挾 王母 挾 鳳扇 竹竿子 竹竿子

        右                   左

旌節 旌節 雀扇 雀扇 旌節 旌節 尾扇 盖 盖 盖 尾扇

樂奏五雲開瑞朝引子擊拍奉簇子一人奉竹竿子二人齊行足蹈小進而立樂止口號利覲天庭承帝眷之優渥端膺寶曆啓王業之延長擧有懽忻恭陣頌禱訖擊拍奏前樂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而退左右分立簇子仍立擊拍仙母與左右挾二人足蹈小進而立擊拍舒手更斂手足蹈擊拍並足蹈小進而立擊拍仙母足蹈小進而立樂止擧右手致語太宗以潛邸入覲天庭蒙被帝眷禮而遣還國之老幼懽忻慶忭相與歌之也訖擊拍樂奏嗺子令仙母足蹈仍立樂止樂奏金殿樂令仙母與左右挾二人隨樂節斂手足蹈唱覲天庭詞一成振振王子德音孔彰緝熙其學奎壁其章天子有旨邦人震惶惟君父使不敢或遑旣見天子敷納維祥貝錦消沮國家之昌勉勉王子夙遵義方專對來歸宗社之光桓桓我王壽考而康王子來歸其樂無彊訖擊拍左挾舞進八手舞右挾同西向與仙母東向舒手更斂手足蹈擊拍對舞五羊仙舞右挾同次背舞次還北向舞左挾舞退復位右挾舞進左挾舞退未復位前同時舞進東向與仙母及左挾同時舒手更斂手足蹈擊拍舞如上儀訖樂止奏前樂擊拍左右挾舞訖受寶籙地仙舞同樂止樂奏中腔令擊拍奉竹竿子二人足蹈而進分立於簇子左右樂止口號德維善政方問九功之歌樂且有儀敢陳六佾之舞不懈于位永觀厥成訖擊拍樂奏五雲開瑞朝引子奉簇子一人與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而退仙母亦小退齊立於左右挾之間擊拍仙母與左右挾二人舞進挾手舞擊拍斂手足蹈擊拍舞退退手舞樂止

   受明命
     初入排列圖                     回舞圖

引人仗 引人仗 旌節 竹竿子 簇子 竹竿子 旌節 簇子

龍扇 龍扇 旌節 挾 挾 旌節 [그림] 4권. 16a.

        右一             一左

鳳扇 鳳扇

        挾          挾           竹竿子        竹竿子

旌節 右二 二左 旌節

               仙母

雀扇 挾 挾 雀扇

        右三           三左

旌節 挾 挾 旌節

        右四           四左

尾扇 盖 盖 盖 尾扇

樂奏會八仙引子擊拍奉簇子一人奉竹竿子二人齊行足蹈小進而立樂止口號翼翼小心誕受維新之命洋洋盈耳欣聞克諧之音宗社重熙臣民胥悅訖擊拍奏前樂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而退左右分立簇子仍立擊拍仙母與左右挾八人舞進折花舞而立樂止樂奏步虛子令擊拍仙母立中周旋而舞左右挾八人回旋左四妓向西內回右四妓向東外回下同而舞四手舞還立如初樂止樂奏嗺子令擊拍仙母小進而立樂止奉右袖致語太宗事大以禮天子錫明命從以印章冕服國之大夫士懽欣感激相與歌之也訖擊拍奏前樂擊拍仙母小退復位樂止樂奏步虛子令仙母與左右挾八人隨樂節斂手足蹈唱受明命詞一成亹亹我王德明敬止孝友施政令望不已翼翼乃心事大惟一奉揚聲敎漸于出日帝錫明命金印斯煌又何錫之袞衣九章王拜受命天子聖明臣民相慶宗祀與榮於樂我王荷天之休體仁保民壽考千秋於樂我王如日之昇貽謨克正萬世其承訖樂止樂奏金盞子慢擊拍仙母北向而舞左右挾相對而舞並廣袖舞還北向舞訖樂止卽尖斂手樂奏步虛子令仙母北向而舞左右挾八人或面或背還北向而舞四手舞訖樂止樂奏嗺子令擊拍仙母周旋而舞左右挾八人回旋而舞八手舞還立如初樂止樂奏會八仙引子擊拍奉竹竿子二人足蹈而進分立於簇子左右樂止口號知我初服實是無彊之休畜君何尤迺爲相悅之樂禮儀卒度德音不忘訖擊拍奏前樂奉竹竿子二人奉簇子一人足蹈擊拍而退擊拍仙母與左右挾八人舞進挾手舞擊拍斂手足蹈擊拍舞退退手舞樂止

   荷皇恩
     初入排列圖                     作隊圖

引人仗 引人仗 北 旌節 竹竿子 簇子 竹竿子 旌節 挾 挾

                                                       右一      一左

龍扇 龍扇 旌節 挾 挾 旌節 挾 仙母 挾

        右一             一左                    右二                  二左

鳳扇 鳳扇 西南 東南

        挾   仙母   挾    

旌節 右二 二左 旌節 挾 挾

                                                       右三      三左

雀扇 挾 挾 雀扇

        右三             三左

旌節 旌節 竹竿子 竹竿子


尾扇 盖 盖 盖 尾扇

樂奏會八仙引子擊拍奉簇子一人奉竹竿子二人齊行足蹈小進而立樂止口號特荷天子之恩乃正厥位載歌吾君之德以矢其音敢冒宸顔庸陳口號訖擊拍奏前樂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而退左右分立簇子仍立擊拍仙母與左右挾六人舞進折花舞而立樂止樂奏金嗺子擊拍仙母足蹈小進而立樂止致語荷皇恩受錫命也殿下以父王之命權攝國事尋受皇帝誥命國人懽欣作荷皇恩訖擊拍奏前樂擊拍仙母足蹈擊拍小退復位樂止樂奏金殿樂令仙母與左右挾六人隨樂節斂手足蹈唱詞荷皇恩赫赫始祖造我東方傳子及孫世有哲王金玉其相天賦聰明旣孝且悌旣仁且誠緝熙聖學惟日亹亹明昭父王允也知子迺倦于勤迺托國事皇帝曰兪錫是明命王拜稽首皇帝神聖皇帝神聖恩溢朝鮮小大舞蹈感極天淵綿綿宗社彌萬億年訖樂止樂奏中腔令擊拍仙母與左右挾六人北向而舞四手舞訖樂止樂奏瑞嗺子擊拍仙母在中而舞八手舞挾舞同左右挾六人舞作三隊而立樂止樂奏金殿樂令仙母北向而舞八手舞在北二挾對舞五羊仙舞下同東南西南四挾北向斂手而立仙母東向而舞東南二挾對舞西南北四挾北向斂手而立仙母西向而舞西南二挾對舞東南北四挾北向斂手而立舞訖終拍在北二挾東南二挾四人皆擧手外舒與舞妓同時斂手而立樂止樂奏瑞嗺子擊拍仙母與左右挾舞八手舞作初列樂止樂奏會八仙引子擊拍奉竹竿子二人足蹈而進分立於簇子左右樂止口號式燕以娛禮聿成於旣洽俾昌而熾壽願享於無彊樂節將終拜辭小退訖擊拍奏前樂奉竹竿子二人奉簇子一人足蹈擊拍而退擊拍仙母與左右挾六人舞進挾手舞擊拍斂手足蹈擊拍舞退退手舞樂止

   賀聖明
     初入排列圖

引人仗 引人仗 旌節 竹竿子 簇子 竹竿子 旌節

龍扇 龍扇

         紅    紅   紅    紅

旌節 舞 舞 舞 舞 旌節

       右二  右一  一左  二左

鳳扇 藍 藍 藍 藍 鳳扇

        舞  舞  舞  舞 

旌節 右四 右三 三左 四左 旌節

雀扇 綠 綠 綠 綠 雀扇

        舞  舞  舞  舞 

旌節 右六 右五 五左 六左 旌節


尾扇 盖 盖 盖 盖 尾扇

     作隊圖                           舞進圖
         簇子                          簇子
      舞      舞                    舞      舞
         右一       一左                             右一       一左
      舞      舞                    舞      舞  
         右二       二左                             右二       二左
      舞      舞                    舞      舞  
         右三       三左                             右三       三左    
      舞      舞                    舞      舞 
         右四       四左                             右四       四左       

竹竿子 舞 舞 竹竿子 舞 舞

         右五       五左                             右五       五左  
      舞      舞                    舞      舞    
         右六       六左                             右六       六左   

樂奏千年萬歲引子擊拍奉簇子一人奉竹竿子二人齊行足蹈小進而立樂止口號聖神御統叶氣旁流天地生祥諸福畢至不勝懽慶之極庸陳頌禱之辭訖擊拍奏前樂凡再奏千年萬歲引子則奏尾以下後倣此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而退左右分立簇子仍立擊拍妓十二人舞進折花舞擊拍斂手足蹈擊拍舞退八手舞復位樂止樂奏嗺子令擊拍奉簇子一人足蹈小進而立樂止致語賀聖明歌瑞應也欽惟皇帝陛下御極以來宇內寧謐祥瑞荐臻吾東方之人懽忻舞蹈作是詩歌詠瑞應以致頌禱之意焉訖擊拍奏前樂擊拍奉簇子一人足蹈小進復位樂止樂奏獻天壽慢擊拍妓十二人北向舞訖廣袖舞與蓮花隊左童女舞同但無跪儀樂止卽尖斂手樂奏千年萬歲引子擊拍妓十二人回旋而舞四手舞 ○ 左六妓向西內回右六妓向東外回下同左右分立斂手樂止樂奏賀聖朝令妓十二人隨樂節斂手足蹈唱賀聖明詞惟帝之德昭格于天天降甘露地出醴泉河淸龜見靈芝曄曄金水瑞氷諸象布列五彩慶雲紛紛郁郁浙江淝河感應昭宣禎祥之至前後聯綿大小稽首天子萬年 ○ 惟帝至仁洽于民人鳥獸咸若瑞應昭陳于嗟騶虞濯濯麒麟白鳥鮮明瑞祥柔馴獅子旣見福祿來臻玄兎白雉世不常有萬邦來賀罔敢或後小大稽首天子萬壽 ○ 惟帝至誠無所不格報恩五臺祥瑞雜遝空見如來諸佛菩薩磷磷寶塔羅漢千百龍鳳獅象左右周匝天花祥雲璀璨燁煜種種靈異不可備述小大稽首天子萬福訖擊拍左右行前四人左行二人右行二人舞進於簇子之後四手舞擊拍斂手足蹈擊拍背舞還北向而舞四手舞至樂詞小大稽首之辭四人斂手跪俛伏而起足蹈擊拍舞退四手舞復位退者由外進者由內下同次左右行四人如上儀初四人無退未復位前次四人舞進換位次左右行四人如上儀訖終隊舞畢時與先舞八人同時舒手更斂而立樂止樂奏千年萬歲引子擊拍妓十二人回舞四手舞還作初列樂止奏前樂擊拍奉竹竿子二人足蹈而進分立於簇子左右樂止口號載歌載舞美盛德之無前曰壽曰康荷天休之滋至雅音將闋再拜以辭訖擊拍奏前樂奉竹竿子二人奉簇子一人足蹈擊拍而退擊拍妓十二人舞進挾手舞擊拍斂手足蹈擊拍舞退退手舞樂止

   聖澤
     初入排列圖                         作隊圖

引人仗 引人仗 旌節 竹竿子 簇子 竹竿子 旌節 舞 舞 舞

                                                  右一      一左      二左

龍扇 龍扇 乾 坎 艮 旌節 舞 舞 旌節 兌舞 仙母 舞辰

        右一             一左                    右二                  三左

鳳扇 鳳扇

        舞   仙母   舞                     坤        离        巽

旌節 右二 二左 旌節 舞 舞 舞

                                                  右三      右四      四左

雀扇 舞 舞 雀扇

        右三             三左

旌節 舞 舞 旌節 竹竿子 竹竿子

        右四             四左

尾扇 盖 盖 盖 尾扇

樂奏千年萬歲引子擊拍奉簇子一人奉竹竿子二人齊行足蹈小進而立樂止口號上聖之化覃被要荒遠人之心不勝舞蹈冀容入隊永觀厥成訖擊拍奏前樂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而退左右分立簇子仍立擊拍仙母與左右挾八人斂手足蹈小進而立擊拍並擧袖外舒更斂手足蹈而立擊拍小退而立仙母小進而立樂止致語聖澤慰朝廷使臣也慰使臣所以欽上德也殿下事大以誠帝用嘉之特遣使臣國人懽忻作是歌焉訖擊拍樂奏嗺子擊拍仙母小退復位樂止樂奏賀聖朝令一成仙母與左右挾八人隨樂節斂手足蹈唱聖澤詞於皇聖澤洽于萬方際天所覆莫不梯航惟我海邦曰自先王式虔候度寵章是服明昭我王允也繼述克敬克誠昵承優渥翩翩使車載馳原隰自天子所來莅遐域王出郊迎如覩穆穆王拜稽首聖壽萬億維王之誠維帝之德上下交泰慶流罔極訖樂止樂奏獻天壽慢擊拍仙母與左右挾八人北向而舞廣袖舞與蓮花隊左童女舞同但無跪儀訖樂止樂奏中腔令擊拍仙母不出隊周旋而舞左旋左右挾八人回旋而舞四手舞 ○ 左四妓西向外回右四妓東向內回下同四方四隅象八卦而立樂止樂奏賀聖朝令擊拍仙母向坎妓而始左旋回舞五羊仙舞挾舞同坎震离兌四方妓四人對舞仙母向艮妓而始如前回舞艮巽坤乾四隅妓四人舒手與四方妓四人並斂手足蹈擊拍仙母與四隅妓四人舞作如前訖樂止樂奏中腔令擊拍仙母與左右挾八人回旋而舞四手舞還作初列而立樂止樂奏千年萬歲引子擊拍奉竹竿子二人足蹈而進分立於簇子左右樂止口號德洽生成克盡懷柔之道情深感激式陳頌禱之詞樂節將終拜辭所退訖擊拍奏前樂奉簇子一人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而退擊拍仙母與左右挾八人斂手足蹈而進擊拍並擧手外舒更斂手足蹈擊拍舞退退手舞樂止

   六花隊
     初入排列圖                         作隊圖
                 [그림] 4권. 20b.

樂奏千年萬歲引子擊拍奉竹竿子二人足蹈而進左右分立樂止口號問花心詞新花在手逞綽約之春光寶帶圍腰學六宮之粧束幸預在庭之樂願陳詣闕之由訖擊拍奏前樂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而退左右分立擊拍致語人足蹈小進而立樂止擧右袖唱花心答詞竹枝調美殊非治世之音桃葉情多未合正人之聽採新聲於上國追古事於前修賦以篇章第其名品 ○ 顧慚美品願助陳歡金縷聲催想行雲而可駐華茵影過知回雪之將飄未敢自專伏侯宸旨訖擊拍奏前樂致語人斂手俛伏而起足蹈擊拍舞退四手舞而出立於諸妓之間在東紅衣第一人奉花紅者執右手藍者執左手足蹈而進立于前樂止唱紅頭第一念詩折得慇懃色正新嬌紅嫩紫露初均休言能解應傾國高壓群芳艶占春訖擊拍奏前樂擊拍退復位在西藍衣第一人奉花足蹈而進紅衣第一人未復位前卽相換而進後倣此立於前位樂止唱藍第一念詩艶杏燒暗錦色新谷園初折一枝均盈盈不慣梅花發半倚樓臺笑早春訖擊拍奏前樂擊拍退復位在東紅衣第二人如前而進樂止唱紅頭第二念詩海棠花發錦江新宮女紅粧醉未均不放東君容易去一枝須折蜀州春訖擊拍奏前樂擊拍退復位在西藍衣第二人如前而進樂止唱藍第二念詩玉容淡佇對佳新輕折枝枝傅粉均素色最宜明月下何須紅紫壓芳春訖擊拍奏前樂擊拍退復位在東紅衣第三人如前而進樂止唱紅頭第三念詩金刀初剪露痕新輕疊羅黃密綴均碧玉枝頭開遍到裊嬈偏稱上都春訖擊拍奏前樂擊拍退復位在西藍衣第三人如前而進樂止唱藍第三念詩小桃破萼錦鮮新迎日夭夭美艶均靑帝施工偏着意一枝先折滿城春訖擊拍奏前樂擊拍退復位樂止奏前樂擊拍花隊六人左旋回舞四手舞作兩隊紅衣人立於乾坎艮藍衣人立於巽离坤齊行而立樂止樂奏嗺子令擊拍坎紅衣人舞退立於离离藍衣人舞進立於坎並八手舞 ○ 退則由西進則由東後倣此換位而立樂止樂奏中腔令擊拍坎藍衣人東向而舞艮紅衣人西向對舞乾紅衣人西向背舞爲一成樂之終前隊三人斂手足蹈北向擊拍前隊三人奉花舞退立於巽离坤後隊三人奉花舞進立於乾坎艮坎紅衣人東向而舞艮藍衣人西向對舞乾藍衣人西向背舞爲一成樂之終前隊三人斂手足蹈北向樂止樂奏嗺子令擊拍坎紅衣人舞退立於离离藍衣人舞進立於坎前隊三人舞退立於巽离坤後隊三人舞並八手舞進立於乾坎艮樂止樂奏千年萬歲引子擊拍花隊六人左旋回舞還作初列擊拍奉竹竿子二人足蹈小進而立樂止口號嫩綠嬌紅競爭姸於麗景淸歌妙舞俱效技於華筵雅音垂成拜辭以退訖擊拍奏前樂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而退擊拍花隊六人舞進挾手舞擊拍斂手足蹈擊拍舞退退手舞樂止

   曲破
     初入排列圖

竹竿子 竹竿子

 舞              舞

樂奏會八仙引子擊拍奉竹竿子二人足蹈而進左右分立樂止口號雅樂鏗鏘於麗景妓童部列於香階爭呈綽約之姿共獻蹁躚之舞冀容入隊以樂以娛訖擊拍奏前樂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而退左右分立擊拍舞二人斂手足蹈而進小退復位樂止樂奏惜奴嬌擊拍舞二人斂手小進或面或背或前而舞退復位樂止舞二人奉外袖唱惜奴嬌尾前詞春早皇都氷泮宮沼東風布輕暖梅粉飄香柳帶弄色瑞靄祥烟凝淺正値元宵行樂同民摠無間肆情懷何惜相邀是處裡容款訖擊拍換擧內袖唱尾後詞無弄仗委東君遍有風光占五陵閑散從把千金五夜繼賞並徹春宵遊琓借問花燈金鏁瓊瑰果曾罕洞天裏一掠蓬瀛第恐今宵短訖擊拍樂奏攧遍擊拍兩妓舞進或面或背而舞退復位樂止樂奏入破擊拍兩妓舞進或面或背東西相去交舞退復位樂止樂奏虛催擊拍兩妓舞進舞退復位樂止樂奏催袞擊拍兩妓舞進舞退復位樂止樂奏催拍擊拍兩妓舞進舞退復位樂止樂奏中袞擊拍兩妓舞進舞退復位樂止樂奏歇拍擊拍兩妓舞進舞退復位樂止樂奏煞袞擊拍兩妓舞進舞退復位樂止樂奏會八仙引子擊拍奉竹竿子二人足蹈小進而立樂止口號七般妙舞已呈飛燕之奇數曲淸歌且冀貫珠之美五音齊送六律相催再拜階前相將好去訖擊拍奏前樂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而退擊拍舞二人舞進擊拍斂手足蹈擊拍舞退樂止


樂學軌範卷之四

樂學軌範卷之五

 時用鄕樂呈才圖儀
   保太平鄕唐交奏 ㅇ歌詞見上祭樂
     初入排列圖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妓三十六人並丹粧雜飾執籥翟斂手而立樂奏熙文引入擊拍足蹈至奏基命舞作至奏歸仁舞作至奏亨嘉舞作至奏輯寧舞作至奏隆化舞作至奏顯美舞作至奏龍光舞作至奏貞明舞作至奏大猷舞作至奏繹成引出舞作而退樂止如有節次未盡則仍奏繹成而舞

   定大業鄕唐交奏 ㅇ歌詞見上祭樂
     初入排列圖
       [5권 1b. 그림]
     曲陣圖
       [5권 2a. 그림]
     直陣圖
       [5권 2b. 그림]
     銳陣圖
       [5권 3a. 그림]
     圓陣圖
       [5권 3b. 그림]
     方陣圖
       [5권 4a. 그림]

妓七十一人並着五色段甲靑段胃三十五人各執儀物隨樂節足蹈舞三十六人各執劍槍弓矢斂手而立擊大鼓十通樂奏昭武引入擊拍足蹈至奏篤慶舞作至奏濯征舞作至奏宣威凡十二拍二拍作曲陣又二拍作直陣又二拍作銳陣又二拍作圓陣又二拍作方陣又二拍還入初列至奏神定凡十二拍或面或背換位而舞復還位而舞至第十拍跪左膝第十一拍立而斂手足蹈至奏奮雄舞作至奏順應東向斂手而立擊拍舞作擊第四拍斂手足蹈至奏寵綏卽回西向而舞至第七拍還北向而舞至奏靖世舞作至奏赫整舞作至奏永觀引出舞作而退樂止如有節次未盡則仍奏永觀而舞訖樂止擊大金十通

   鳳來儀鄕唐交奏致和平醉豊亨則只奏鄕樂
     初入排列圖
       [5권 5a. 그림]
     致和平舞圖以此圖右旋回舞
       [5권 5a. 그림]
     醉豊亨舞圖
     舞      舞
        右一       一左
     舞      舞
        右二       二左
     舞      舞
        右三       三左
     舞      舞
        右四       四左
   竹竿子  竹竿子

樂奏持樂器引舞妓並奏下同前引子擊拍奉竹竿子二人足蹈而進左右分立樂止口號念我祖宗德盛功隆載篤其慶誕膺成命於萬斯年赫赫昭宣永言嘆嗟惟以遂歌訖擊拍奏前樂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而退左右分立擊拍舞妓八人舞進折花舞斂手足蹈擊拍舞退八手舞復位樂止樂奏與民樂令諸妓與舞妓並唱歌致和平醉豊亨歌亦唱海東章海東六龍飛莫非天所扶古聖同符擊拍舞妓八人北向而舞四手舞根深章根深之木風亦不扤有灼其華有蕡其實至源遠章源遠之水旱亦不渴流斯爲川于海必達背舞八手舞至昔周章昔周大王于豳斯依于豳斯依肇造丕基背舞五羊仙舞次對舞至今我章今我始祖慶興是宅慶興是宅肇開鴻業仍對舞八手舞次北向舞至狄人章狄人與處狄人于侵岐山之遷實維天心右旋回舞四手舞野人章野人與處野人不禮德源之徙實是天啓至千世章千世黙定漢水陽累仁開國卜年無疆子子章子子孫孫聖神雖繼敬天勤民乃益永世嗚呼章嗚呼嗣王監此洛表遊畋皇祖基恃樂之將終四方作隊俱北向而舞舞訖樂止樂奏致和平三機海東章海東六龍이샤일마다天福이시니古聖이同符시니樂之終擊拍舞妓八人斂手足蹈北隊二人自불휘章불휘기픈남매아니뮐곳됴코여름하니미기픈므른래아니그츨내히이러바래가니北向而舞金尺舞他隊倣此 ㅇ餘三隊斂手足蹈後倣此至周國章周國大王이豳谷애사샤帝業을여르시니우리始祖ㅣ慶興에사샤王業을여르시니對舞還北向舞凡對舞背舞樂之將終並北向舞他隊倣此至狄人章狄人ㅅ서리예가샤狄人이외어늘岐山올샴도하디시니野人ㅅ서리예가샤野人이외어늘德源을샴도하디시니背舞至漆沮章漆沮움흘後聖이니시니帝業憂勤이뎌러시니赤島안햇움흘至今에보니王業艱難이이러시니四隊並右旋回舞四手舞後倣此換隊立定北隊西立東隊北立南隊東立西隊南立並斂手足蹈北隊二人自商德章商德이衰거든天下맛시릴西水ㅅ져재니麗運이衰거든나라맛시릴東海ㅅ져재니北向舞至불근새章불근새그를므러寢室이페안니聖子革命에帝祜뵈오니야미가칠므러즘겟가재연니聖孫將興에嘉祥이몬졔시니對舞至太子章太子하히샤兄ㄱ디일어시聖孫내시니이다世子하히샤帝命이리어시聖子내시니이다背舞至奉天章奉天討罪실四方諸侯ㅣ몯더니聖化ㅣ오라샤西夷모니昌義班師ㅣ실千里人民이몯더니聖化ㅣ기프샤北狄이모니四隊並回舞換隊立定北隊二人自一夫章一夫ㅣ流毒我后를기드리와玄黃筐篚로길헤라오니狂夫ㅣ肆虐義旗를기드리와簞食壺漿로길헤라오니北向舞至虞芮章虞芮質成로方國이해모나至德이실獨夫受ㄹ셤기시니威化振旅시로輿望이다몯오나至忠이실中興主를셰시니對舞至五年章五年을改過몯야虐政이날로더을倒戈之日에先考ㄷ몯일우시니첫나래讒訴를드러凶謀ㅣ날로더울勸進之日에平生ㄱ몯일우시니背舞至말장말오리하天命을疑心실므로뵈아시니놀애브르리하天命을모실므로알외시니四隊並回舞換隊立定北隊二人自聖孫章聖孫이一怒시니六百年天下ㅣ洛陽애올니다聖子ㅣ三讓이시나五百年나라히漢陽애올니다北向舞至揚子江章揚子江南꺼리샤使者보내신七代之王뉘마리가公州ㅣ江南저샤子孫치신九變之局이사디리가對舞至逃亡章逃亡애命을미드며놀애예일훔미드니英主알내내붓그리리올모려님금오시며姓야員이오니오나래내내우리背舞至千世章千世우희미리定샨漢水北에累仁開國샤卜年이업스시니聖神이니샤도敬天勤民샤더욱구드시리다님금하아쇼셔洛水에山行가이셔하나빌미드니가舞妓八人並回舞左四人西向外回右四人東向內回至五葉左右分立樂止樂奏醉豊亨海東章歌詞見致和平後倣此之終擊拍舞妓八人斂手足蹈自불휘周國章北向舞四手舞後倣此至狄人漆沮章對舞還北向舞凡對舞背舞第二章樂終並北向舞至商德불근새章背舞至太子章北向舞至千世章舞妓八人並回舞上同至五葉還作初列樂止樂奏後引子擊拍奉竹竿子二人足蹈小進而立樂止口號天高地厚盛德難名形諸歌頌庶機象成簫管旣奏肅雍厥聲萬姓歡心永賀昇平訖擊拍奏前樂奉竹竿子二人足蹈擊拍而退擊拍舞妓八人舞進挾手舞擊拍斂手足蹈擊拍舞退退手舞樂止

   牙拍
     初入排列圖
        牙拍      牙拍
     舞     舞

樂師由東楹入置牙拍於殿中左右先左次右拍纓向內ㅇ中宮宴則年少妓爲之舞妓二人擇年少妓分左右而進跪取牙拍擧而還置並用外手起立斂手廣袖足蹈跪俛伏樂奏動動慢機兩妓小擧頭唱起句德으란곰예받고福으란림예받고德이여福이라호나라오소다아으動動다리訖跪取牙拍掛揷於帶間並用外手揷於外脥斂手起立足蹈諸妓唱詞正月ㅅ나릿므른아으어져녹져논누릿가온나곤몸하올로녈셔아으動動다리兩妓舞俗稱舞踏樂奏動動中機諸妓仍唱詞二月ㅅ보로매아으노피현燈ㅅ불다호라萬人비취실즈샷다아으動動다리 三月나며開아으滿春욋고지여브롤즈디녀나샷다아으動動다리 四月아니니저아으오실셔곳고리새여므슴다綠事니녯나닛고신뎌아으動動다리 五月五日애아으수릿날아藥은즈믄힐長存샬藥이라받노다아으動動다리 六月ㅅ보로매아으별해룐빗다호라도라보실니믈젹곰좃노다아으動動다리 七月ㅅ보로매아으百種排야두고니믈녀가져願을비노다아으動動다리 八月ㅅ보로아으嘉俳니리마니믈뫼셔녀곤오낤嘉俳샷다아으動動다리九月九日애아으藥이라먹논黃花고지안해드니새셔가만얘라아으動動다리 十月애아으져미연다호라것거리신後에디니실부니업스샷다아으動動다리 十一月ㅅ봉당자리예아으汗衫두퍼누어슬라온뎌고우닐스싀옴녈셔아으動動다리 十二月ㅅ분디남로갓곤아으나盤잇져다호라니믜알드러얼이노니소니가재다므노다아으動動다리擊拍兩妓跪執牙拍斂手起立並執外手從擊拍之聲北向舞三拍對舞三拍又北向舞一拍背舞三拍還北向而舞隨每月詞變舞進退而舞樂師因節次遲速越一腔擊拍兩妓斂手跪置牙拍於本處斂手廣袖起立足蹈跪俛伏興足蹈而退樂止樂師由東楹入取牙拍而出中宮宴則年少妓爲之

   響鈸鄕唐交奏
     初入排列圖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舞 右一 右二 右三 右四 左四 左三 左二 左四

     舞進圖

[5권 9a. 그림] 妓八人擇年少妓或二或四或六或十或十二臨時啓禀預繫響鈸於左右手母指長指樂奏步虛子令諸技唱詞歌詞見五羊仙呈才儀妓八人拱手而進齊行而立擊拍拱手伸臂相挾手而進左右妓各四人先挾於內腋次挾於外腋次挾於內腋跪左右妓各四人並跪內膝以兩手置外膝上還立拱手伸臂而揖如前跪揮兩手而斂之俛伏興舞越一腔擊鈸左右妓各四人先擧外手三擊次擧內手三擊次擧外手三擊舞進左右外立妓先進對舞擊拍每腔擊鈸相間換位或背或面而舞換位之時左第一妓出於右第一妓之上右第一妓出於左第一第二妓之間餘妓倣此樂師因節次遲速越一腔擊拍妓八人舞退左右外立妓先退齊行而立擊拍越一腔擊鈸三度如上儀擊拍如前斂手而跪還立伸臂拱揖如前跪揮兩手而斂之俛伏興伸臂拱揖而退樂止

   舞鼓
     初入排列圖                      回舞擊鼓圖
                  [5권 10a. 그림]

樂師帥樂工十六人奉鼓臺具由東楹入置於殿中先置北次置西次置東次置南而出樂師抱鼓槌十六箇由東楹入置鼓南而出每鼓槌二諸妓唱井邑詞前腔하노피곰도샤어긔야머리곰비취오시라어긔야어강됴리小葉아으다롱디리後腔全져재녀러신고요어긔야즌드욜세라어긔야어강됴리過篇어느다노코시라金善調어긔야내가논졈그셰라어긔야어강됴리小葉아으다롱디리樂奏井邑慢機妓八人以廣斂或四或二臨時啓禀 ㅇ八鼓四鼓則妓數如其鼓數用二妓則共擊一鼓分左右而進立於鼓南北向齊行跪俛伏起立足蹈跪改尖斂而立舞俗稱舞踏訖並斂手跪執槌斂手而起足蹈舞進左右外立妓先進左右相連左旋繞鼓而舞隨杖鼓雙聲鼓聲而擊之奏井邑中機樂聲漸促則越杖鼓雙聲隨鼓聲而擊之奏井邑急機樂師因節次遲速越一腔擊拍妓八人斂手而退左右外立妓先退齊行跪置槌於本處斂手廣袖而立足蹈跪俛伏興足蹈而退樂止樂工十六人撤鼓而出樂師入撤槌而出中宮宴則置鼓置槌撤鼓撤槌並妓爲之

   鶴舞

樂奏步虛子令諸妓唱歌歌見上擊拍靑白鶴翺翔蹈進池塘前分東西北向而立擊拍振身鼓觜擊拍足蹈進二步內足先進後倣此 ○ 凡進步時皆足蹈內顧擊拍進二步外顧擊拍進二步內顧擊拍進二步外顧擊拍內旋向池塘進二步內顧擊拍進二步外顧擊拍進一步俛而啄擧首鼓觜以觜拭地擧首鼓觜擊拍進二步內顧擊拍進二步外顧擊拍內旋北向進二步內顧擊拍進二步外顧擊拍進二步內顧擊拍內旋向池塘進二步內顧擊拍進二步外顧擊拍擧內足而蹈之見蓮筒內面擧外足而蹈之見蓮筒外面擊拍內旋北向進二步內顧擊拍進二步外顧擊拍內旋向池塘進二步內顧擊拍進二步外顧擊拍擧內足而蹈之見蓮筒內面擧外足而蹈之見蓮筒外面擧內足而蹈之俯見蓮筒南面擊拍啄開蓮筒兩童女乃出兩鶴驚躍而退樂止還立於初位

   鶴蓮花臺處容舞合設
     初入排列圖

[5권 11b. 그림]

     五方作隊圖                      始終回舞圖
         舞                       [5권 12a. 그림]
             黑北

舞 舞 舞 白西 黃中 靑東

         舞
             赤南    

十二月晦前一日五更初樂師女妓樂工等詣闕是日儺禮時樂師率妓工奏樂至驅儺後設池塘具於內庭樂師率兩童女以入坐於蓮花中而出以待節次凡驅儺後處容舞二度前度則無鶴蓮花臺回舞等事樂師執銅鈸導靑紅黃黑白五方處容及女妓執拍樂師鄕樂工奏處容慢機則鳳凰吟一機女妓唱處容歌前腔新羅盛代昭盛代天下大平羅候德處容아바以是人生애相不語시란以是人生애相不語시란附葉三災八難이一時消滅샷다中葉어와아븨즈여處容아븨즈여附葉滿頭揷花계오샤기울어신머리에小葉아으壽命長願샤넙거신니마해後腔山象이슷어신눈섭에愛人相見샤오어신누네附葉風入盈庭샤우글어신귀예中葉紅桃花티붉거신모야해附葉五香마샤웅긔어신고해小葉아으千金머그샤어위어신이베大葉白玉琉璃티여신닛바래人讚福盛샤미나거신애七寶계우샤숙거신엇게예吉慶계우샤늘의어신맷길헤附葉설믜모도와有德신가매中葉福智俱足샤브르거신예紅鞓계우샤굽거신허리예附葉同樂大平샤길어신허튀예小葉아으界面도샤넙거신바래前腔누고지셰니오누고지셰니오바늘도실도어바늘도실도어附葉處容아비누고지셰니오中葉마아만마아만니여附葉十二諸國이모다지셰온小葉아으處容아비마아만니여後腔머자외야자綠李야리나내신고야라附葉아니옷시면나리어다머즌말中葉東京래새도록노니다가附葉드러내자리보니가리네히로섀라小葉아으둘흔내해어니와둘흔뉘해어니오大葉이런저긔處容아비옷보시면熱病神이膾ㅅ가시로다千金을주리여處容아바七寶를주리여處容아바附葉千金七寶도말오熱病神를날자바주쇼셔中葉山이여히여千里外예附葉處容아비어여려거져小葉아으熱病大神의發願이샷다以次入如圖排立樂至中葉杖鼓擊鞭處容五者皆俯腰而並擧兩袖凡舞始作擊杖鼓鞭面並俯腰而擧兩手後倣此下置膝上靑紅者回顧相面黃者回顧而東黑白者回顧相面訖還北向擊杖鼓鼓面並擧兩袖而落무룹디피舞 ○ 隨手而皆擧足靑紅黑白者並先擧內足黃者先擧右足 ○ 內謂兩人間也東立者左爲內西立者右爲內後倣此 ○ 凡舞終畢並還北向擊杖鼓鼓面擧兩手而落後倣此 ○ 凡舞一從黃者之舞唯左右手足各異用之耳後倣此擊鞭靑紅者回顧相背黃者回顧而西黑白者回顧相背訖隨手而皆擧足靑紅黑白者並先擧外足黃者先擧左足 ○ 東立者右爲外西立者左爲外後倣此擊鞭如上儀舞訖相面二度相背二度凡四度也擊鞭靑紅黑白者並舞手而內挾黃者舞手而右挾黃者無耦故稱左右後倣此並舞手而換挾訖靑紅黑白者並外挾黃者左挾 ○ 紅程도돔舞擊鞭五者舞進바딧舞 ○ 靑紅黑白者並內足先進黃者右足先進於殿庭正中齊行北向而立訖擊鞭黃者東向而舞八舞 ○ 左手先擧左右手皆兩度靑紅黑白者並西向而舞並右手先擧左右手皆兩度訖擊鞭黃者西向而舞八舞 ○ 右手先擧左右手皆兩度靑紅黑白者並東向而舞左手先擧左右手皆兩度訖擊鞭紅者舞退立於南方右足先退黑者舞進立於北方左足先進靑黃白者舞立於其位黃者中央靑者東方白者西方 ○ 바作隊舞訖擊鞭黃者北向而舞右手先擧左右手皆兩度 ○ 垂楊手무룹디피舞靑紅黑白者舞向中央對舞並左手先擧左右手皆兩度靑紅黑白者背中央各向其方而舞並左手先擧左右手皆兩度訖擊鞭黃者北向而舞右手先擧左右手皆兩度向他方倣此 ○ 垂楊手五方舞四方同黑者向中央對舞左手先擧左右手皆兩度第四手擊初鞭靑者舞作擊後鼓黑者落手他方倣此樂漸數則奏鳳凰吟中機妓唱其歌前腔山河千里國에佳氣鬱葱葱샷다金殿九重에明日月시니群臣千載예會雲龍이샷다熙熙庶俗春臺上이어늘濟濟群生壽域中이샷다附葉濟濟群生壽域中이샷다中葉高厚無私샤美貺臻시니祝堯皆是大平人이샷다附葉祝堯皆是大平人이샷다小葉熾而昌시니禮樂光華ㅣ邁漢唐이샷다後腔金枝秀出千年聖시니緜瓞增隆萬歲基샷다邦家累慶이超前古시니天地同和ㅣ卽此時샷다附葉天地同和ㅣ卽此時샷다中葉豫遊淸曉애玉輿來시니人頌南山야薦壽杯샷다附葉人頌南山야薦壽杯샷다小葉配于京시니十二瓊樓ㅣ帶五城이샷다大葉道與乾坤合恩隨雨露新이샷다千箱登黍稌庶彙荷陶鈞이샷다帝錫元符샤揚瑞命시니滄溟重潤고月重輪이샷다附葉滄溟重潤고月重輪이샷다中葉風流楊柳에舞輕盈니自是豊年에有笑聲이샷다附葉自是豊年에有笑聲이샷다小葉克配天시니聖子神孫이億萬年이쇼셔三方立者隨樂節擧袖而落隨手而皆擧足他方倣此黃者東向而舞靑者向中央對舞黃者南向而舞紅者向中央對舞黃者西向而舞白者向中央對舞訖擊鞭黃者不出其方周旋而舞左旋 ○ 右手先擧左右手皆兩度靑紅黑白者並不出其方一時向中央而舞並左手先擧左右手皆兩度又不出其方周旋而舞右旋 ○ 並左右手皆兩度訖回舞左旋 ○ 黑者先出三匝各還立其方北向而舞擊鞭黑者舞退左足先退紅者舞進右足先進五者齊行而舞樂漸數則奏鳳凰吟急機連奏三眞勺妓唱其歌前腔내님믈그리와우니다니中腔山졉동새난이슷요이다後腔아니시며거츠르신아으附葉殘月曉星이아시리다大葉넉시라도님은녀져라아으附葉벼기더시니뉘러시니잇가二葉過도허물도千萬업소이다三葉힛마리신뎌四葉읏븐뎌아으 附葉니미나마니시니가五葉아소님하도람드르샤괴오쇼셔黃者仍立而舞靑紅黑白者舞退齊行而舞左右手皆兩度或一度黃者舞退靑白者舞進舞退紅黑者舞進舞退訖五者齊行而舞樂奏井邑急機妓唱其歌歌見上舞鼓呈才儀五者變舞井邑舞仍奏北殿急機妓唱其歌前腔山河千里壯애宮殿에五雲高ㅣ로다나中腔輝輝瑞日明螭陛어늘冉冉香烟繞袞袍ㅣ로다나後腔積德百年에興禮樂시니垂衣一代煥文章이로다附葉雍熙至治여邁虞唐이로다大葉慶雲深處에仰重瞳니나一曲南薰에解慍風이로다나附葉鳳凰이來舞니九成中이로다二葉大有年니禾稼ㅣ與雲連이로다三葉紅腐之粟이오貫朽錢이로다四葉陰陽이順軌야雨露均니附葉萬家烟火ㅣ여太平民이로다五葉撫五辰시니聖壽無疆샤千萬春이쇼셔五者舞出懽場舞女妓樂師樂工以次而出樂止又至後度備陳鶴蓮花臺儀物等具執銅鈸樂師先導靑白鶴次之靑紅黃黑白處容次之引人仗旌節盖引人仗旌節盖兩件一件立於奉花之次奉花舞童次之女妓次之執拍樂師鄕唐樂工各以次隨之樂奏靈山會相慢妓工齊聲唱詞靈山會相佛菩薩以入回旋左旋三匝以次如圖排立擊拍擊大鼓奏靈山會相令樂漸數五方處容足蹈歡舞女妓樂工及執儀物假面舞童等亦從而足蹈搖身極歡訖樂止五方處容小退左右分立樂奏步虛子令擊拍靑白鶴如譜進退而舞啄蓮花兩童女乃出兩鶴驚躍而退樂止還立於初位兩童女下池塘齊行而立呈才如儀訖又奏處容慢機女妓唱處容歌五方處容復立前位舞作一如上儀訖樂止奏彌陀讚女妓二人導唱西方大敎主南無阿彌陀佛諸妓齊聲和唱西方大敎主南無阿彌陀佛 ○ 唱和後皆倣此 ○ 無見頂上相南無阿彌陀佛頂上肉髻相南無阿彌陀佛髮紺琉璃相南無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南無阿彌陀佛眉細垂楊相南無阿彌陀佛眼目淸淨相南無阿彌陀佛耳聞諸聲相南無阿彌陀佛鼻高圓直相南無阿彌陀佛舌大法螺相南無阿彌陀佛身色眞金相南無阿彌陀佛如前回旋處容及執花舞童歡舞其餘並搖身足蹈至本師讚人天大道師釋伽世尊三界道師釋伽世尊四生慈父釋伽世尊靈山大敎主釋伽世尊天中天聖中聖釋伽世尊八相始成道釋伽世尊降魔轉法輪釋伽世尊三明六神通釋伽世尊十力四無畏釋伽世尊九禪八解脫釋迦世尊三十七助道法釋伽世尊三十二應釋伽世尊八十種好釋伽世尊紫摩金色身釋伽世尊光明照大千釋伽世尊分身百億刹釋伽世尊道脫十方界釋伽世尊功德冠諸佛釋伽世尊觀音讚圓通敎主觀世音菩薩補陀大師觀世音菩薩聞聲濟苦觀世音菩薩拔苦與樂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觀世音菩薩十四無畏觀世音菩薩救苦衆生觀世音菩薩不取正覺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手持魚囊觀世音菩薩頂戴彌陀觀世音菩薩並如上導唱和之至觀音讚諸妓齊聲唱歌白花ㅣ芬其萼고香雲이彩其光니圓通觀世音이承佛遊十方이샷다 權相百福嚴시고威神이巍莫測이시니一心若稱名오면千殃이卽殄滅니라 慈雲이布世界고凉雨ㅣ灑昏塵니悲願이何曾休ㅣ시리오公德으로濟天人이샷다 四生이多怨害야八苦ㅣ相煎迫이어늘尋聲而濟苦시며應念而與樂시니라 無作自在力과妙應三十二와無畏늘施衆生시니法界普添利니라 始終三慧入시고乃獲二殊勝시니金剛三摩地를菩薩이獨能證시니라不思議妙德이여名偏百億界시니淨聖無邊澤이流波及斯世시니라各以次而出樂止乃訖

   敎坊歌謠
     初入排列圖

[5권 16b. 그림]

設沈香山池塘具於路中鋪花甎碧於沈香山之前諸妓凡百人分立於沈香山左右設歌謠軸函卓於路左奉函女妓二人立於卓子左右擇年少妓大駕至前部鼓吹樂工分左右立於諸妓之後仍奏與民樂令諸妓唱歌歌見上後部鼓吹樂止擊拍都妓斂手足蹈而進跪奉函女妓二人斂手跪俛伏而起奉函而進跪於都妓之右都妓以尖袖奉軸而立奉函妓還置空函於卓上退立諸妓之行足蹈小進而跪諸妓同時俱跪承旨傳奉跪進內侍傳受盛函而進都妓俛伏而起舞四手舞退復位諸妓亦同時俛伏而起足蹈樂止鶴舞蓮花臺呈才如常儀又鋪花甎碧一件於沈香山之後十步許待蓮花臺呈才訖前後部鼓吹奏還宮樂曳退沈香山於花甎碧之後諸妓退步而舞金尺舞如前分立大駕進駐又呈才呈才數預先取稟每呈才退位如上儀行樂秩奏別曲則四手舞至闕門乃訖無呈才則只諸妓排立樂奏進歌謠後東西分立大駕過行前後鼓吹仍奏侍衛大駕入內樂止

   文德曲

樂奏小抛毬樂令擊拍妓一人足蹈小進而立樂止致語文德曲美文德也太祖初卽位立經陳紀與民更始可誦者多矣擧其大者作開言路保功臣正經界定禮樂訖擊拍奏前樂擊拍足蹈俛伏興舞退樂止妓唱文德曲開言路章法宮이有嚴深九重시니一日萬機紛其叢샷다君王이要得民情通샤大開言路達四聰시다開言路君不見가我后之德이與舜同샷다아으我后之德이與舜同샷다樂奏其曲妓四人立于南北向斂手足蹈唱保功臣章聖人受命乘飛龍시니多士ㅣ競起如雲從샷다騁謀效力이成厥功시니誓以山河로保始終샷다保功臣君不見가我后之德이垂無窮샷다아으我后之德이垂無窮샷다訖俛伏興退又妓四人北向而舞唱正經界章經界壞矣라久不修야强幷弱削相包休커늘我后ㅣ正之샤期甫周니倉凜이克富코民息休두다正經界君不見가烝哉樂愷享千秋샷다아으烝哉樂愷享千秋샷다訖俛伏興退壯妓二人少妓二人北向而舞唱定禮樂章爲政之要ㅣ在禮樂니近自閨門이오達邦國니라我后ㅣ定之샤垂典則시니秩然以序코和以懌샷다定禮樂君不見가功成治定이配無極샷다아으功成治定이配無極샷다訖從樂節次相行而舞候樂徹斂手足蹈而退


樂學軌範卷之五

樂學軌範卷之六

 雅部樂器圖說
   特鍾

樂器及儀物用營造尺衣服及布物用布帛尺

[그림 6권 1a.] 周禮圖云禮書鳧氏爲鍾鍾體之別五銑于鼓鉦舞是也鍾柄之別二甬衡是也衡上有旋旋飾有蟲介於于鼓鉦舞之間有帶布於帶間有枚先儒曰銑金之澤者淨如洗焉欒如木之欒鍾口兩角也于則銑間之曲袪也鼓則于上之所擊處注於攠隧皆云擊處鉦則鼓舞之正中者舞則聲之震動於此者甬出舞上者也衡橫甬上者也帶類篆故曰篆乳有數故曰枚 按特鍾用於登歌以起樂者也鍾以銅鐵和鑞鐵而鑄成之如錞鐲鐃鐸之類凡鑄器並同特鍾則聲中黃鍾編鍾則自黃鍾至淸夾鍾凡十六長短圍俠並同而以厚薄定其高下厚則聲高薄則聲下 ○凡鑄器內外塑土今人好用浦土然以細沙及沙器搗末造瓮土三物並用細布重篩而交合爲之最好如此則鑄物無痕無■矣

   特磬

[그림 5권 2a.]

周禮圖云古者制磬形垂下以象天傾西北屈而下覆之意磬氏爲磬倨勾一矩有半先儒云上曲者爲鉤下直者爲倨勾卽股也倨卽鼓也股在上廣而短鼓在下俠而長以長掩短則鼓長於股者半矩是倨得一矩有半也以廣掩俠則股廣於鼓者亦半矩是勾亦得一倨有半也廣俠長短務適中焉然皆厚二寸或謂石性堅則雖厚而淸緩則雖薄而濁如天球乃玉磬自然者是可以磬氏之制拘乎 按特磬用於登歌以止樂者也磬採南陽石爲之特磬則聲中黃鍾編磬則自黃鍾至淸夾鍾凡十六長短廣俠並同而以厚薄定其高下厚則聲高薄則聲下凡鍾磬過厚而聲高不中本律者磨而薄之則可以聲下而中其本律過薄而聲下亦不中本律者磨去下端則可以聲高而中其本律矣然長短差跌不若改造之爲便 ○ 凡樂器並用律管以正聲音而鍾磬調音最難假令多造黃鍾而箇箇正于律管則似無差訛若自相擊則大槩雖中黃鍾之律而未免有小小高下之差他律亦然此必竹與金石吹擊不同故也若造鍾磬則須先正黃鍾一箇吹管而憑之使精解音律者審聽而正之務令相諧然後餘鍾若磬並依先正者而正之則庶無訛繆他律倣此今按各祭及朝賀所用鍾磬各律微有高下之差當其時疑必只用律管調音耳

   編鍾

[그림. 6권 3b.]

文獻通考云小胥凡縣鍾磬半爲堵全爲肆註云鍾磬編縣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謂之堵鍾一堵磬一堵謂之肆今大晟樂宗前代制亦用十六枚以十二枚爲正鍾四枚爲淸鐘焉 ○ 周禮圖云禮書鐘植者爲虡橫者爲簨簨之上有崇牙虡之上設業業之上樹羽而有端有璧翣鐘虡飾以臝屬若厚脣弇口出目短耳大胷耀後大體短肘聲大而宏則於鐘宜是也 按編鐘擊者對立雅樂則自黃鍾至林鐘用右手自夷則至淸夾鐘用左手俗樂則兩手從便擊之編磬同鐘則擊隧磬則擊鼓槌則用角編磬特鐘特磬鐲鐃槌同 ○ 鐘磬架子用二年木或楸木橡木獅虎鳧鴈及龍鳳頭之屬雕刻板並用椵木祭享所用純儉質素其制與雷鼓架畧同用木孔雀流蘇纓貫着彩木假珠朝會所用則務令精巧孔雀及龍鳳頭並用銅鑞鉛鐵交鑄流蘇纓貫彩珠鍾用色絲流蘇祭享所用則木綿絲磬用雉尾流蘇凡架子之制倣此

   編磬

[그림 6권 5a.]

說見特磬 ○ 周禮圖云磬虡飾以羽屬若銳啄決吻數目顅脰小體騫腹其聲淸揚而遠聞則於磬宜是也

   建鼓

[그림 6권 5b.]

樂書云明堂位曰殷楹鼓以周官考之大僕建路鼓于大寢之門外儀禮大射建鼓在阼階西南鼓則其所建楹也是楹鼓爲一楹而四稜焉貫鼓於其端猶四植之桓圭也莊子曰負建鼓建鼓可負則以楹貫而置之矣商頌曰置我鞉鼓是也魏晋以後復商制而植之亦謂建鼓隋唐又捿翔鷺於其上聖朝因之其制高六尺六寸中植以柱設重斗方盖蒙以珠網張以絳紫繡羅四角有六龍竿皆衝流蘇璧璜以五彩羽爲飾竿首亦爲翔鷺旁又挾鼙應二小鼓而左右然詩言應田縣鼓則周制應田在縣鼓之側不在建鼓旁矣 按建鼓用於殿庭軒架 ○ 鼓用牛皮桶以木爲之漆布包裏而朱漆之畫牧丹凡朝會宴享鼓制倣此祭享所用則純儉質素不裏漆布而從本質朱漆之釘及衝環獸頭並沷鑞畫雙鳳於鼓桶兩旁趺作四虎中植珠柱貫鼓鼓上置橫木方機立四柱並漆以朱設方盖以紅綠綃作二幨畫折花雲閣覆蓮與刻板並着彩四角揷龍竿各衝流蘇貫以彩珠穗兒用五色絲方盖上又設小方盖幨與下幨同置蓮花於其上捿翔鷺槌以木爲之凡鼓槌同

   朔鼓

[그림 6권 6b.]

文獻通攷云儀禮大射一建鼓在其南東鼓朔鞞在其北詩曰應田縣鼓先儒以田爲朄則朔鼓皆小鼓也以其引鼓故曰朄以其始鼓故曰朔 按朔鼓亦名朔鼙娼始之鼓用於殿庭軒架

   應鼓

[그림 6권 7a.]

樂書云禮器曰縣鼓在西應鼓在東詩曰應田縣鼓爾雅曰小鼓謂之應 按應鼓亦名應鼙和終之鼓用於殿庭軒架

   雷鼓黑漆

[그림 6권 7b.]

   靈鼓黃漆

[그림 6권 8a.]

   路鼓紅漆

[그림 6권 8a.]

陳氏樂書云鼓人以雷鼓鼓神祀以靈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雷天聲也靈地德也路人道也天神之樂六變而雷鼓雷鼗六面地示之樂八變而靈鼓靈鼗八面人鬼之樂九變而路鼓路鼗四面者金之爲物能化不能變鬼亦如之金非土不生以土之五加金之四此其所以九變歟注云雷鼓以馬革乾爲馬故也靈鼓以牛革坤爲牛故也 按三鼓用於軒架與晉鼓同擊雷鼓黑柒靈鼓黃柒路鼓紅柒三鼗同

   雷鼗  

[그림 6권 9a.]

   靈鼗

[그림 6권 9a.]

   路鼗

[그림 6권 9a.]

   鼗時不用

[그림 6권 9b.]

周禮太師樂雷鼓則有雷鼗靈鼓則有靈鼗路鼓則有路鼗 ○ 樂書云鼓以節之鼗以兆之作樂之道也鞉所以兆奏鼓也鞉與鼗同 ○ 文獻通攷云鼗小鼓以木貫之有兩耳還自擊雷鼗三鼓靈鼗四鼓路鼗二鼓 按三鼗用於軒架樂作之初搖之一鼓之鼗時不用

   節鼓

[그림 6권 10a.]

文獻通攷云江左淸樂有節鼓狀如奕局朱漆畫其上中開圓竅適容鼓焉擊之以節樂也自唐以來雅樂聲歌用之所以興止登歌之樂 按節鼓非徒用於興止奏樂之時間擊與軒架晋鼓之用同

   晋鼓

[그림 6권 10b.]

文獻通攷云晉鼓其制大而短盖所以鼓金奏也鐘師以鐘鼓奏九夏鎛師掌金奏之鼓豈晉鼓歟注云以木柱貫鼓下爲趺上爲橫筍 按今制立四柱設橫木爲架置鼓其上所以興止軒架之樂又奏樂之時間擊槌以木爲之

[그림 6권 11a.]

樂書云柷之爲器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撞之令左右擊也陰始於二四終於八十陰數四八而以陽一主之所以作樂則於衆樂先之而已非能成之也有兄之道焉此柷所以居宮縣之東象春物之成始也爾雅曰所以鼓柷謂之止柷以合樂而作之必鼓之欲其止者戒之於蚤也 按柷在堂上爲椌以止三擊九聲以起樂者也連底撞之一擊左右二擊凡三擊如此三巡則九聲柷形下方稍尖四面畵山水上面畵雲有臺柷用松木臺用椵木

[그림 6권 11b.]

樂書云敔之爲器狀類伏虎西方之陰物也背有二十七鉏鋙三九之數也櫟之長尺十之數也陽成於三變於九而以陰十勝之所以止樂則能以反爲文非特不至於流而失己亦有足禁過者焉此敔所以居宮縣之西象秋物之成終也爾雅曰所以鼓敔謂之籈敔以節樂而止之必鼓之欲其籈者潔之於後也 按敔在堂上爲楬以籈三櫟以止樂者也籈竹凡三每端刳作三片卽九數也以九三櫟乃三九之聲也敔虎及臺用椵木背上鉏鋙刻別用他堅木造以塡之


[그림 6권 12b.]

周禮圖云六孔十二月之音也倂兩而龡之 ○ 樂書云先王之制管所以達陰陽之聲然陽竒而孤陰偶而羣陽大而寡陰小而衆陽顯而明陰幽而晦孤竹之管降天神取其竒而孤也孫竹之管出地祇取其小而衆也陰竹之管禮人鬼取其幽而晦也易曰方以類聚物以羣分於斯見矣 按造管之制用烏竹削去一面並兩爲之俾作雙聲上端第一節後刳刻以通節隔按孔凡五上兩端以上下唇憑而吹之聲從後穴而出用黃生絲因竹圍大小造繩麁細結之他竹器倣此 ○ 樂器並先圖全形以著造作制度孔次絃棵之數按孔按絃用指之法後只圖散形按孔絃棵之次各書律名及五音調絃之法以便觀覽 ○ 凡吹竹之類按孔則黑之擧孔則白之間有兼用之孔若用聲高之律則力吹之如觱篥太平簫用舌之器則堅含舌口而力吹之聲下之律則緩吹之 ○ 大抵管籥之類竅間甚俠別作散形以書律名耳他樂器倣此

[그림 6권 13b.]

周禮圖云籥如篴三孔而短主中聲而上下之 ○ 文獻通攷云籥躍也氣躍而出也古者取卯地之竹以爲籥春分之音萬物振躍而出也然三漏之籥所以通中聲先王之樂也七漏之籥所以備二變世俗之樂也今太常所用者三孔而已豈亦得先王之制歟 按造籥之制以黃竹爲之上端前面刳而作竅以下唇憑而吹之聲從竅出

[그림 6권 14a.]

[그림 6권 14b.]

[그림 6권 15a.]

禮書云笙列管匏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竽三十六簧笙長四尺竽長四尺二寸簧金鐷爲之盖衆管在匏有巢之象故大笙曰巢大者唱小者和小笙曰和 ○ 文獻通攷云宋朝大樂所傳之笙並十七簧舊外設二管不定置謂之義管大晟樂譜笙集竹爲之云用十七管前八簧後九簧高下有次序竹長者九寸五分底高二寸五分共高一尺五寸 按造笙竽和之制匏中別用木柱虛其周圍上面以黑角付之周回鑿孔以植管竹用豆錫造帶束之匏或以木爲之觜用銅揷於匏口含而吹之呼吸俱有聲管用烏竹隨律長短又用剛木穿虛其中圍徑與管竹同長一寸六分連付管端穿穴於一面以付簧鐷管內面各穿長孔俾通聲氣外面又穿圓孔按之則有聲開之則無聲

[그림 6권 16a.]

周禮圖云博雅大者二十四管無底漢謂洞簫小者十六管有底狀如鳳翼其聲鳳聲大晟樂譜云鳳簫以竹爲之身長一尺四寸有一十六管闊一尺六分蠟蜜實其底架一尺二寸以木爲之第一管長一尺二寸五分第二管長一尺二寸一分第三管長一尺一寸三分第四管長一尺四分第五管長九寸八分第六管長九寸第七管長七寸六分第八管長六寸七分自十六管至第九管復如第一管至第八管之數從右手爲頭次第吹之至左成曲分寸恊律取聲 按造簫之制以海竹爲之朱漆今分寸恊律之制自黃鍾管至淸夾鍾管實蠟其底從律管取聲若有聲高之管則減蠟聲下之管則添蠟以調之架以椵木爲之黑漆

[그림 6권 17a.]

周禮圖云篴舊四孔京房加一孔備五音今笛也 ○ 宋朝賜來篴前五孔後一孔尾兩旁各一孔 按造篴之制以黃竹爲之上端前面刳而作竅以下唇憑而吹之聲從竅出下端節穿四孔刳作十字凡八孔第一孔在後

[그림 6권 17b.]

樂書云土音缶立秋之音也古者盎謂之缶則缶之爲器中虛而善容外圓而善應中聲之所自出也唐堯之時有擊壤而歌者因使■以糜■力各切生革縷冥缶而鼓之是以易之盈缶見於比用缶見於坎鼓缶而歌見於離詩之擊缶見於宛丘是缶之爲樂自唐至周所不易也昔秦趙會於澠池趙王爲秦王擊缶亦因是已注云趙王使秦王擊缶孰謂始於西戎乎先儒之說一何疎耶徐幹曰聽黃鍾之音知擊缶之細則缶之樂特其器之細歟注云一曰形如足盆一曰形如覆盆以四杖擊之 按今軒架圖缶之數凡十每一各用一人擊之各准於律樂書有八缶具黃鍾一均之聲排列於床上則一人必專擊十二律趙王請秦王擊缶則其爲一人擊之明矣今之十缶各用一人擊之恐誤且黃鍾一均宜用七律而置八缶今之軒架圖宜用十二缶而用十缶亦未可知缶以瓦土燔造以厚薄定律

[그림 6권 18b.]

周禮圖云塤狀如秤錘以土爲之詩作壎 ○ 樂書云塤之爲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數也中虛上銳火之形也塤以水火相合而後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後成聲故大者聲合黃鍾大呂小者聲合太簇夾鍾要在中聲之和而已註云塤六孔上一前三後二 按塤無定制以瓦土爲之闊狹失中或燔造生熟不同故聲音不齊必多數造之准於律官而用之

[그림 6권 19a.] [그림 6권 19b.]

周禮圖云大晟樂書塤篪皆六孔而以五竅取聲二者其竅盡合則爲黃鍾其竅盡開則爲應鍾此塤篪所以相應餘樂皆然 按造篪之制以黃竹爲之觜別用竹端揷於管以蠟塗塞俾礙氣通下端節穿四孔刳作十字凡五孔第一孔在後

前 後 柱 [그림 6권 20a.]

散形 [그림 6권 20b.]

禮書云樂記淸廟之瑟朱絃而䟽越蓋絃不練則勁而聲淸練則熟而聲濁孔小則聲急大則聲遲故䟽越以遲其聲然後不至於太急練絲以濁其聲然後不失之太清 ○ 樂書云瑟者閉也所以懲忿窒慾所以正人之德也故前其柱則清却其柱則濁按三禮圖頌瑟長七尺二寸廣尺八寸二十五絃並用也 按造瑟之制前面用桐木後面用牙木俗名엄나모四面邊兒漆以黑前面畵雲鶴兩端畵錦黃鍾絃最大至淸應鍾絃漸次而細閏絃與黃鍾同並紅染用丹木琴絃同柱亦漸次而伭本律十二用右手淸聲十二用左手並以食指同時勾彈俾作雙聲四淸聲則只彈淸聲 ○ 閏絃之柱退立於擔棵之前

前 後 [그림 6권 21b.]

散形 [그림 6권 22a.]

禮書云長三尺六寸六分象期之日也廣六寸象六合也絃有五象五行也腰廣四寸象四時也前廣後俠象尊卑也上圓下方象天地也暉十有三象十二律餘一以象閏也其形鳳而朱鳥南方之禽樂之主也五分其身以三爲上以二爲下參天兩地之象也文王武王各加一絃以爲文絃武絃是謂七絃 按造琴之制前面用桐木後面用栗木漆以黑暉以螺蛤爲之凡十三中暉最大至第一暉第十三暉漸次而小凡七絃初絃稍大至七絃漸次而細 ○ 以左手按絃姑洗用名指立按餘皆母指斜按並肉甲兼用之以右手彈絃姑洗用名指勾彈夷則南呂無射應鍾淸大呂淸太簇淸夾鍾用食指挑之餘皆長指勾彈不按而彈曰散聲卽虛絃聲也他樂器倣此

[그림 6권 22b.]

禮書云君子陽陽曰左執翿宛丘詩曰植其鷺翿爾雅曰翿纛也郭璞以爲今之羽葆幢盖舞者所建以爲容非其所持者也聖朝太樂所用高七尺干首捿木鳳注旄一重綴纁帛畫升龍焉二工執之分立於左右以引文舞亦得古之遺制也

[그림 6권 23a.]

禮書云春秋之時宋人作桑林之舞以享晉侯舞師題以旌夏晉侯懼退入于房去旌卒享盖旌夏大旌也舞者行列以大旌表識之也大射禮擧旌以宮偃旌以商亦其類歟然武樂象成者也故得以旌參之聖朝太樂所用注旄三重高纛等二工執之分立於左右以引武舞亦得古之遺制也

[그림 6권 23b.]

樂書云周官巾車掌木路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國書曰左仗黃鉞右秉白旄以麾則麾周人所建也後世協律郞執之以令樂工焉盖其制高七尺干飾以龍首綴纁帛畫升龍於上樂將作則擧之止則偃之堂上則立於西階堂下則立於樂懸之前少西唐樂錄謂之暈干是也 ○ 大晟樂譜其幡上綴玄色五寸中緋絹三尺六寸下黃色五寸有趺

   照燭

[그림 6권 24a.]

照燭之制以長竿置絳羅籠於其末然燭於中夜暗麾遠難辨擧以作樂偃以止樂 按照燭之制以竹作籠上下以木磨造刻雲頭冒絳羅上下端以黑羅連補黑羅流蘇三只用夜暗時立於麾邊階下樂作時與麾同時擧之樂止時亦同時偃之

[그림 6권 24b.]

文獻通攷云周禮鼓人掌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聲樂四金者錞鐲鐃鐸也以金錞和鼓盖其形象鍾頂大腹■口弇以伏獸爲鼻內懸子鈴銅舌凡作樂振而鳴之與鼓相和武舞時工人以手持錞振之引舞進退 按今用錞之法文舞旣退武舞進入之時樂生一人以兩手持鐵纓而振之以入立於舞人之右凡雅樂第三字舞人回身之時振之至第四字而止鐲鐃鐸之用並同鐲鐃則左手執柄右手執槌擊之鐸則以兩手持其柄而槌之

[그림 6권 25a.]

樂書云周官鼓人以金鐲節鼓鄭康成曰鐲如小鍾軍行鳴之以爲鼓節盖自其聲濁言之謂之鐲自其儆人言之謂之丁寧自其正人言之謂之鉦其實一也

[그림 6권 25b.]

樂書云周官鼓人以金鐃止樂以其聲譊譊然故以鐃名之說文曰鐃小鉦也柄中上下通漢鼓吹曲有鐃歌所以退武舞也豈亦周之遺制歟盖其小者似鈴有柄無舌執而鳴之以止鼓大者象鍾形薄旁有二十四銑宮縣用之飾以流蘇盖應律音而和樂也

[그림 6권 26a.]

樂書云周官鼓人以金鐸通鼓釋名曰鐲度也號令之限度也則鐸大鈴也舞者振之警衆以爲節是金鐸以金爲舌所以振武事也武舞事者執之

[그림 6권 26a.]

文獻通攷云小舂謂之應所以應大舂所倡之節也周官應如桶而方六尺五寸中象柷有椎連底左右相擊以應柷也禮圖其形正圓而內外皆朱 按今用應之法文舞旣退武舞進入之時樂生一人持入立於舞人之左凡雅樂武舞時擊晉鼓以右手執椎柄隨鼓聲舂之雅相牘之用並同雅則兩手持腰纓而築地相則左手持纓右手執槌而擊之牘則以兩手築地

[그림 6권 26b.]

樂書云雅者法度之器所以正樂者也工舞以雅欲其迅疾不失正也先儒謂狀如漆桶而弇口大二圍長五尺六寸以羊韋鞔之旁有兩紐䟽畫舞工人所執所以節舞也一曰中有雅

[그림 6권 27a.]

文獻通攷云相狀如鼙韋表糠裏以漆■局承而擊之所以輔樂樂器治亂以相諸家樂圖多以相爲節是相所以輔樂亦所以節舞也今大樂武舞用之二工在舞者之左手撫兩端以節舞者之步豈亦得相之遺制歟

[그림 6권 27b.]

樂書云以竹爲之大五寸殺其聲而使小所以節樂長者七尺短者三尺虛中如筩而無底其端有兩竅而髹畫之列於庭以兩手築地周禮圖鄭司農曰牘以竹大五六寸築地取聲以爲節

   翟                    籥
       [그림 6권 28a.]

文獻通考云籥師祭祀鼓羽籥之舞詩曰左手執籥右手秉翟盖籥所以爲聲翟所以爲容也 按籥翟文舞人所執今保太平呈才女妓亦執

   干                    戚
       [그림 6권 28a.]

樂書云干盾也所以自蔽戚斧也所以待敵盾之爲物朱質而繪以龍周禮司兵祭祀授舞者兵鄭氏曰授以朱干玉戚之屬 按干戚武舞人所執左手執干右手執戚


樂學軌範卷之六

樂學軌範卷之七

 唐部樂器圖說
   方響

[그림 7권 1a.]

樂書云方響之制盖出於梁之銅磬形長九寸廣二寸上圓下方其數十六重行編之而不設業倚於虡上以代鍾磬凡十六聲比十二律餘四淸聲耳後世或以鐵爲之敎坊燕樂用焉今民間所用纔三四寸耳 按造方響之制籤以正鐵爲之長廣則並同只以厚薄定淸濁如鍾磬之制又用鐵造簨四以厚紙重裹又裹綠段並橫置架內第一簨懸籤次簨支之下二簨亦然編用紅眞絲 ○ 編次及四淸聲與鍾磬不同十二律之外用黃鍾太簇姑洗仲呂淸聲者蓋欲便用於唐樂耳角槌用二以左右手分持從便擊之架制與鍾磬架畧同而小有臺坐擊則不用臺

[그림 7권 2a.]

文獻通攷云拍板長闊如手重大者九板小者六板以韋編之胡部以爲樂節盖以代抃也唐人或用之爲樂句宋朝敎坊所用六板長寸上銳薄而下圓厚以檀若桑木爲之豈亦柷敔之變體歟 按造拍之制華梨爲上黃桑次之山柚子大棗木次之其他堅剛色好之木皆可用之凡六板大小無定體板上穿雙孔每孔間以鍮錢以鹿皮貫之垂色絲結子 ○ 初擊以起樂仍隨樂節擊之又急擊以止樂凡樂之長短曲節與作樂止樂並從拍聲唐樂鄕樂並用之

   敎坊鼓

[그림 7권 2b.]

文獻通考云其制如大鼓蟠龍匝鞚有架有趺今敎坊所用鼓制如此 按敎坊鼓隨樂節與杖鼓之鼓聲同擊之一舞鼓呈才用之行樂鼓同而差小

   月琴

前 後 散形 [그림 7권 3a.]

文獻通攷云月琴形圓項長上按四絃十三品柱豪琴之徽轉絃應律晋阮咸造也唐太宗更加一絃名其絃曰金木水火土自開元中編入雅樂用之豈得舜之遺制歟 按造月琴之制背腹板粧飾等具及調絃按絃之法與唐琵琶並同唯體制各異耳只用鄕樂

   杖鼓

[그림 7권 3b.]

文獻通考云羯鼓杖鼓腰鼓漢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類皆廣首纖腹宋蕭史所謂細腰鼓是也右擊以杖左拍以手後世謂之杖鼓其聲和壯而有節也 按造杖鼓之制其腰木及柒布爲殼者最好磁次之瓦則不好柒以黑或朱兩面各用圍鐵大面以白生馬皮爲之小面以生馬皮爲之鉤鐵造以龍頭入銀絲或用豆錫縮繩用紅眞絲爲三甲或用紅木綿絲縮綬用靑紫斜皮依樂聲高下進退調之 ○ 大面用左手拍之謂之鼓或俗作ㅇ小面用右手杖擊謂之鞭或俗作|杖擊時以左手按鼓面使鞭聲淸亮搖鞭時同兩面同擊謂之雙或俗作ㅇ|杖先手後以杖暫擊俾作搖聲謂之搖或俗作⌇唐樂鄕樂並用之

   唐琵琶

前 後 撥木 假爪角 [그림 7권 4b-5a.]

平調五調內徵調也調絃法武絃爲濁徵大絃中絃爲宮子絃爲徵並散聲用於鄕樂 散形 [그림 7권 5a.]

界面調五調內羽調也調絃與平調同用於鄕樂 [그림 7권 5b.]

上調調絃法武絃爲濁無射大絃爲夾鍾中絃爲濁林鍾子絃爲林鍾並散聲只用於唐樂 [그림 7권 6a.]

下調調絃法武絃爲濁南呂大絃爲太簇中絃爲濁林鍾子絃爲林鍾並散聲只用於唐樂 [그림 7권 6a.]

樂書云琵琶之制中虛外實天地象也盤圓柄直陰陽序也柱十有二配律呂也四絃法四時也長三尺五寸法三才五行也秦末百姓苦長城之役爲是器以寫憂心焉 ○ 釋名曰琵琶本胡中馬上所鼓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因以爲名 ○ 文獻通考云唐樂有大小琵琶之制今敎坊所用乃其曲頸者非直頸也 按造唐琵琶之制背則華梨最上鐵楊黃桑山柚子槐木橡斯山杏朴達之類性剛色好之木皆可用也腹板則杜冲最上盧木牙木之類性柔理直之木亦佳頭頸及凡粧飾亦用華梨烏梅炭柹山柚子等木爲之柱用斑竹擔環用銀或豆錫擔條兒用紅眞絲武絃最大大絃中絃次大子絃最細 ○ 按法以左手母指把其頸餘四指遞按之彈法唐樂則以木撥挑之鄕樂則以右手食長名三指同挑之勾絃則只用食指或長指凡畫四絃之時以母指付武絃俾碍其聲欲取聲則用母指彈之久彈手爪傷破則以角作假爪勒三指以休其爪絃法中絃書中子絃書子武絃大絃則與玄琴同合子之法如以食指按子絃第四柱而順劃四絃則作■俗稱랭實有聲者大絃中絃與按絃而已以名長兩指按中絃第五柱而畫武大中三絃則作■俗稱스렝實有聲者大絃與按絃而已以小名兩指按中絃第六柱而只勾其絃則作■以名長兩指按武絃第五柱而彈之則作■以名指按子絃第十一柱而順畫四絃則作■如畫武大中三絃則作■俗稱흥實有聲者大中絃耳他柱他絃倣此上五之柱力按則爲上六唐樂上下調以食指按子中兩絃工字又按凡字以名小兩指按子中兩絃六字合字子中兩絃並一時按畫 ○ 凡樂器大小無定體大則聲壯小則聲殘理固宜矣或因木性之剛柔制作之巧拙而聲音逈異竹器亦然至於調音則不關於器之大小以絃之緩急管之長短而高下不同並從律管正之若小琵琶小管子則其制過小難諧於衆樂

   奚琴

[그림 7권 8a.]

平調 散形 [그림 7권 8a.]

界面調 [그림 7권 8b.]

文獻通考云奚琴胡中奚部所好之樂出於絃鼗而形亦類焉其制兩絃間以竹片軋之民間或用 按造奚琴之制筒用華梨黃桑大竹山柚子之類性剛之木周兒遠山同腹板用杜冲桐木立竹用年久多節烏斑竹又用柱鐵穿揷立竹之內下植於筒周兒孔與下端並以銀或豆錫裹之又用銀或豆錫絲結之中絃稍大遊絃次之用細皮若彩繩結於周兒下二寸許以爲散聲卽虛絃也 ○ 以黜壇花木刮靑皮或烏竹海竹弓馬尾絃用松脂軋之按用左手軋用右手只奏鄕樂

   大箏

前 後 [그림 7권 9a.]

散形 [그림 7권 9b.]

文獻通考曰箏秦聲也傅玄箏賦序曰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絃柱依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斯乃仁智之器 ○ 釋名曰箏施絃高箏箏然幷梁二州箏形如瑟 ○ 風俗通曰箏本五絃今十三絃不知誰作隋音樂志云箏十三絃蒙恬作也 按造大箏之制與瑟並同但體小四隅付烏木無畫凡十五絃第一絃稍大至第十五絃漸次而細染尾俗稱부들用各色眞絲或用靑染木綿絲 ○ 右手彈絃左手按柱後只用唐樂

   牙箏

前後制與大箏同 [그림 7권 10a.]

唐樂調 散形 [그림 7권 10b.]

平調鄕樂 [그림 7권 10b.]

界面調鄕樂 [그림 7권 11a.]

樂書云唐有軋箏以片竹潤其絃而軋之 按造牙箏之制與大箏同但體差小絃七耳第一絃稍大至第七絃漸次而細 ○ 用黜壇花木刮靑皮塗松脂軋之間有兼用之絃若於本絃用聲高之律則力按右手軋之左手按柱後古只用唐樂今鄕樂兼用之

   唐笛

[그림 7권 11b.]

文獻通考云風俗通曰笛滌也所以滌邪穢納之雅正也長尺四寸七孔 ○ 樂書云笛之滌也可以滌蕩邪氣出揚正聲 按造唐笛之制取年久黃竹爲之凡八孔

   唐觱篥

[그림 7권 12a.]

樂書云觱篥一名悲篥一名笳管羗胡龜玆之樂也以竹爲管以蘆爲首狀類胡笳而九竅 按造唐觱篥之制用年久黃竹爲之舌以海竹削皮爲之上勾兩聲出於一孔故今廢勾孔只設八孔第二孔在後

   洞簫

[그림 7권 12b.]

釋名云洞簫簫之無底者 ○ 王子淵洞簫賦洞者通也言其無底上下相通故曰洞簫 ○ 高麗史樂志洞簫孔八 按造洞簫之制用年久黃竹爲之上端前面刳而作竅以下脣憑而吹之聲從竅出凡九孔自上端至四寸許穿一孔付以葭莩吹之莩振聲淸名之曰淸孔大笒中笒小笒倣此葭莩卽葦內薄精也按孔凡六第一孔在後下兩旁各穿一孔

   太平簫

[그림 7권 13a.]

按造太平簫之制用烏梅山柚子大棗黃桑黃楊等性剛之木爲之穿虛其中外如竹節上下端以銅爲之舌用蔓蘆凡八孔第二孔在後律法同鄕觱篥此不圖云 ○ 太平簫本於軍中用之今定大業之樂昭武奮雄永觀等章兼用之

 鄕部樂器圖說
   玄琴

前 後 [그림 7권 13b.] 柱俗稱歧棵 [그림 7권 13b.]

樂時調平調五調內徵調 ○ 一指夾鍾姑洗宮也調絃法武絃兩淸遊絃爲夾鍾姑洗大絃爲夷則南呂文絃爲無射應鍾各絃並散聲後倣此 ○ 二指仲呂蕤賓宮也武絃兩淸遊絃爲仲呂蕤賓大絃爲無射應鍾文絃爲黃鍾 ○ 三指林鍾宮也武絃兩淸遊絃爲林鍾大絃爲黃鍾文絃爲大呂太簇 ○ 橫指夷則南呂宮也武絃兩淸遊絃爲夷則南呂大絃爲大呂太簇文絃爲夾鍾姑洗 ○ 每棵絃右書律名及合四一上俗呼之名絃中書宮上一上二下五下四之名及時用宮商角徵羽絃左書五調之宮商角徵羽後倣此 散形 [그림 7권 14b.]

羽調平調 ○ 橫指夷則南呂宮也調絃法武絃歧棵淸大絃文絃爲夷則南呂棵上淸遊絃爲夾鍾姑洗以樂時調一指變調作橫指橫指本樂時調然絃太急故今或作羽調而奏之 ○ 羽調無射應鍾宮也武絃歧棵淸大絃文絃爲無射應鍾棵上淸遊絃爲仲呂蕤賓卽樂時調二指變調也 ○ 八調淸黃鍾宮也武絃歧棵淸大絃文絃爲黃鍾棵上淸遊絃爲林鍾卽樂時調三指變調也 ○ 邈調淸大呂淸太簇宮也武絃歧棵淸大絃文絃爲大呂太簇棵上淸遊絃爲夷則南呂卽樂時調橫指變調也以上樂時調羽調並五調內徵調也 [그림 7권 15a.]

樂時調界面調五調內羽調 ○ 一指二指三指橫指 [그림 7권 15b.]

羽調界面調 ○ 橫指羽調八調邈調以上樂時調羽調並五調內羽調也 [그림 7권 16a.]

嗺子調太簇宮界面調也調絃法文絃武絃爲太簇兩淸遊絃爲林鍾大絃爲黃鍾卽俗稱河臨調也憂息調同 [그림 7권 16b.]

啄木調黃鍾宮平調也調絃法文絃武絃大絃爲黃鍾兩淸爲仲呂遊絃爲林鍾卽俗稱宮調也 [그림 7권 17a.]

五調 宮調黃鍾他律指法倣此今小抛毬樂調 [그림 7권 17b.]

商調黃鍾他律倣此 [그림 7권 18a.]

角調黃鍾他律倣此 [그림 7권 18b.]

徵調時用平調詳見上本調圖 羽調時用界面調詳見上本調圖 淸風體亦名河臨調或稱剩卽姑洗宮也調絃法武絃歧棵淸文絃爲姑洗大絃爲太簇棵上淸遊絃爲南呂並散聲也 [그림 7권 19a.]

三國史云玄琴象中國雅部琴而爲之羅古記云初晉人以七絃琴送高句麗時第二相王山岳改易其法制而造之兼製曲以奏之於是玄鶴來舞遂名玄鶴琴後但云玄琴 按造玄琴之制前面用桐木凡桐木俗云石上桐最好雖生石上者去地上七八尺許臃腫多旋紋者必木理沉濁造琴聲亦不淸須澤高枝無旋痕理直者乃可造若得高枝則雖非石上桐亦好凡以桐木造作之器並同後面用栗木棵用會木棕木次之粧飾龍口鳳尾坐團擔棵軫棵雲足柱柱卽俗名岐棵也用華梨鐵楊烏梅山柚子等木鶴膝用靑荊俗稱靑멸애染尾俗稱부들用各色眞絲或靑染木綿絲鬼淚用紅綠眞絲擔棵之內付以玳瑁色黃而厚者最好凡六絃大絃最大文絃武絃次大棵上淸稍細歧棵淸次細遊絃次細匙用堅剛海竹 ○ 按法常以左手小指付文絃之內俾碍其聲欲取聲則去之以無名指據遊絃長指㨿大絃若按無名指則文大兩絃無聲若按長指則文遊兩絃無聲實有聲者按絃而已大絃不用無名指遊絃不用長指唯母指食指通用於兩絃然各有定按之棵初學時務要中式及至慣熟則不必拘於定棵而力按之以用次棵之聲無妨如樂時調用大絃上二則力按大絃第七棵羽調用遊絃上二則力按遊絃第六棵之類今人好用此法他樂器倣此彈法以右手執匙匙端向內自文絃順畫五絃至武絃而止曰挑作■俗稱랭實有聲者兩淸而已匙端向外自武絃逆畫五絃至文絃而止曰句作■俗稱랭實有聲者兩淸與按絃而已如挑文遊大三絃匙至棵上淸而止作丨俗稱겹술又挑棵上歧棵兩淸匙至武絃而止作一只挑一絃作■只拘一絃作■俗稱외술又先按一棵而挑之卽遆按他棵仍用先挑之聲則無挑句之點指法母指作■食指作人長指作■無名指作夕小指書小絃法遊絃作方大絃書大棵上淸作上歧棵淸作又文絃書文武絃作止棵名不須別作以一二三四書之合字之法如以母指按大絃第五棵而順畫五絃則作■以名指按遊絃第四棵而逆畫五絃則作■以母指按遊絃第八棵而同挑文遊大三絃則作■以食指按遊絃第六棵而只挑其絃則作■以長指按大絃第二棵而只句其絃則作■以母指按遊絃第八棵而挑之卽遆按第九棵仍用先挑之聲則作■以食指按大絃第三棵而挑之以長指卽遆按第二棵仍用先挑之聲則作■他棵他絃類此如挑兩淸則作■只挑棵上淸則作■只挑歧棵淸則作■只挑文絃則作■只勾武絃則作■譜法綱上疊書處並用甲匙則遲緩失綱必先用甲匙後用勾匙若於綱下疊書處則並用挑勾俾爲急促 右手執匙圖 左手指名圖 左手按絃圖 [그림 7권 21a.]

   鄕琵琶

前 [그림 7권 21a.] 後 [그림 7권 21b.]

樂時調平調界面調同詳見下本說羽調同 ○ 一指姑洗宮也調絃法大絃淸絃爲姑洗中絃武絃爲南呂遊絃爲淸大呂並散聲他調倣此 ○ 二指仲呂宮也大絃淸絃爲仲呂中絃武絃爲無射遊絃爲淸太簇 ○ 三指林鍾宮也大絃淸絃爲林鍾中絃武絃爲黃鍾遊絃爲姑洗 ○ 橫指南呂宮也大絃淸絃爲南呂中絃武絃爲太簇遊絃爲蕤賓 散形 [그림 7권 22a.]

羽調橫指南呂宮也調絃法大絃淸絃爲姑洗中絃武絃爲南呂遊絃爲大呂 ○ 羽調應鍾宮也大絃淸絃爲蕤賓中絃武絃爲應鍾遊絃爲姑洗 ○ 八調淸黃鍾宮也大絃淸絃爲林鍾中絃武絃爲黃鍾遊絃爲仲呂 ○ 邈調淸太簇宮也大絃淸絃爲南呂中絃武絃爲太簇遊絃爲林鍾 [그림 7권 22b.]

淸風體亦名河臨調或稱剩卽姑洗宮也調絃法大絃武絃爲南呂中絃爲大呂淸絃爲姑洗遊絃爲蕤賓 [그림 7권 22b.]

三國史云鄕琵琶與唐制度大同而少異亦始於新羅但不知何人所造 按造鄕琵琶之制背用栗木腹板用桐木棵及粧飾木與玄琴同凡五絃大絃最大武絃中絃稍細淸絃次之遊絃最細腹板付以玳瑁匙用鐵杻木 ○ 按法界面調上一上四下一下四於本棵力按之羽調同羽調平調下一稍聲高不諧故於下二之棵力按之而用之絃法淸絃作氵武絃大絃中絃遊絃亦與玄琴唐琵琶同合字之法如以食指按遊絃第七棵以長指㨿大絃中絃而順畫五絃則作■俗稱쟁實有聲者武絃淸絃與按絃而已凡쟁時先再打武淸兩絃卽畫五絃其聲謂之淸淸쟁俗稱겹술以名指按遊絃第八棵而只挑其絃則作■以長指按大絃第六棵而只挑其絃則作■以食指按中絃第五棵而只挑其絃則作■如挑武絃淸絃則作■他棵他絃倣此本無勾法 執匙圖 [그림 7권 23b.]

   伽倻琴

前 後 [그림 7권 24a.]

株俗稱歧棵 [그림 7권 24b.]

樂時調平調 ○ 一指姑洗宮也調絃法第三絃爲下五第八絃爲宮並姑洗第四絃爲下四第九絃爲上一並蕤賓第五絃爲下三第十絃爲上二並南呂第六絃爲下二第十一絃爲上三並應鍾第七絃爲下一第十二絃爲上四並大呂第一絃亦南呂濁下三也第二絃亦應鍾濁下二也力按則爲下一他調之律上下一二之法並同 ○ 二指仲呂宮也第三第八絃並仲呂第四第九絃並林鍾第一第五第十絃並無射第二第六第十一絃並黃鍾第七第十二絃並太簇 ○ 三指林鍾宮也第三第八絃並林鍾第四第九絃並南呂第一第五第十絃並黃鍾第二第六第十一絃並太簇第七第十二絃並姑洗 ○ 橫指南呂宮也第三第八絃並南呂第四第九絃並應鍾第一第五第十絃並太簇第二第六第十一絃並姑洗第七第十二絃並蕤賓 ○ 短音俗稱뎔임 散形[그림 7권 25a.]

樂時調界面調調絃法與平調同但上一上四下一下四並差高一律如三指平調下一姑洗則界面調下一仲呂之類羽調界面調倣此 [그림 7권 25b.]

羽調平調 ○ 橫指南呂宮也調絃法第一絃爲下五第五絃爲宮第十絃爲上五並南呂第二絃爲下二第七絃爲上二第十二絃爲上七並太簇第三絃爲下二第八絃爲上三並姑洗第四絃爲下一第九絃爲上四並蕤賓第六絃爲上一兼用下四第十一絃爲上六並應鍾 ○ 羽調應鍾宮也第一第五第十絃並應鍾第二第七第十二絃並姑洗第三第八絃並蕤賓第四第九絃並夷則第六第十一絃並大呂 ○ 八調淸黃鍾宮也第一第五第十絃並黃鍾第二第七第十二絃並仲呂第三第八絃並林鍾第四第九絃並南呂第六第十一絃並太簇 ○ 邈調淸太簇宮也第一第五第十絃並太簇第二第七第十二絃並林鍾第三第八絃並南呂第四第九絃並應鍾第六第十一絃並姑洗 [그림 7권 26a.]

羽調界面調 [그림 7권 26b.]

淸風體亦名河臨調或稱剩卽姑洗宮也調絃法第二絃爲下五第七絃爲宮第十二絃爲上五並姑洗第三絃爲下四第八絃爲上一並蕤賓第四絃爲下三第九絃爲上二並南呂第一第五絃爲下二第十絃爲上三並應鍾第六絃爲下一第十一絃爲上四並大呂 [그림 7권 27a.]

三國史云伽倻琴與箏制度少異而大槩似之羅古記云伽倻國嘉實王見唐之樂器而造之 按造伽倻琴之制以桐木爲之粧飾木及染尾與玄琴同凡粧飾等具不用膠付羊耳頭則揷於尾端擔棵攴於絃端凡十二絃武絃稍大至五短音漸次而細柱亦漸次而伭彈法以右手母食長三指遆用彈之按法以左手食長名三指拘把母小二指按之用雙絃法必倂彈一律之絃如以母指彈宮絃則以長指倂彈下五絃以母指彈上二絃則以長指倂彈下三絃之類先用長指次用母指彈絃用食長兩指則自外句之用母指則自內句之合字之法於第八絃用母指於第三絃用長指同彈則作■俗稱於第九絃用母指於第四絃用長指同彈則作■俗稱以食指只彈第七絃則作■以長指只彈第五絃則作■以母指只彈第十二絃則作■於第一絃用無名指於第三絃用食指一時桃之則作■他指他絃倣此 左手按絃圖 [그림 7권 28a.]

   大笒中笒小笒制及譜同

[그림 7권 28a.]

一指夾鍾姑洗宮 散形 [그림 7권 28b.] 竹通長二尺七寸七分 自上端至吹孔六寸三分 自吹孔至淸孔三寸九分 自淸孔至第一孔二寸九分半 自第一孔至第二三四五六每孔間一寸二分强 自第六孔至七星第一孔二寸九分 自七星第一孔至第二孔一寸七分 自七星第二孔至下孔一寸一分 自下孔至下端二寸七分 吹孔長五分廣四分半 每孔長三分廣三分弱 七星孔差小

二指仲呂蕤賓宮 [그림 7권 28b.] 林鍾淸中淸則以右手食指權按淸孔力吹乃出其聲後倣此

三指林鐘宮 [그림 7권 29a.] 平調則以界面調上一力吹爲上二此法今人好用之雖異律法而用之久矣亦無妨若界面調則用本上二橫指羽調倣此

橫指夷則南呂宮 [그림 7권 29a.]

羽調無射應鐘宮 [그림 7권 29b.]

八調淸黃鐘宮 [그림 7권 29b.]

邈調淸大呂淸太簇宮 [그림 7권 30a.]

三國史云三竹一大笒二中笒三小笒亦模倣唐笛而爲之者也此亦起於新羅不知何人所作 按造大笒之制以年久黃竹爲之上第一節下有吹孔距吹孔三寸許有淸孔第二節第三節間分鑿按孔六第三節下又鑿虛空五凡十三孔 ○ 按第一孔而擧二三四孔或盡擧一二三四孔則權按五六孔按一二孔而擧三四五孔則權按六孔蓋欲便於操弄耳他管同

   小管子

[그림 7권 30b.]

按小管子出自牧童雖無所用於宴享祭享之樂只爲聲亮而弄便取年久黃竹爲之或以體大飛禽之骨爲之其聲尤淸亮

   草笛
 葉      樺皮

[그림 7권 31a.]

按草笛古有卷桃皮古人云御葉而嘯其聲淸震橘柚葉尤善又云卷蘆葉爲之形如笳首今人好用樺皮凡木葉剛而厚者皆可用上面卷含而吹聲從上脣而作其爲用聲不類於絃管之器只以吹之緩獈取高下之音以舌頭搖點牙齒間乃和樂調學草笛不須師授先知樂節皆可能也與嘯歌之諧和於衆樂同

   鄕觱篥

[그림 7권 31b.]

說見上倣唐制而爲之八孔第一孔在後 ○ 下五下四雖書而無濁聲故以淸聲畢曲 ○ 平調則每律權按第六孔界面調則每律權按第七孔


樂學軌範卷之七

樂學軌範卷之八

 唐樂呈才儀物圖設
   竹竿子二

[그림 8권 1a.]

柄以竹爲之朱柒以片籐纒結下端鑞染鐵粧凡儀物柄同雕木頭冒於上端又用細竹一百箇揷於木頭上並朱柒以紅絲束之每竹端一寸許裹以金箔紙貫水晶珠

   引人仗二

[그림 8권 1a.]

柄以竹爲之柒以朱頂子以木爲之付貼金

   龍扇二

[그림 8권 1b.]

柄以竹爲之扇園用鐵兩面冒以紅段以綠絲縫結畵彩金龍

   鳳扇二

[그림 8권 1b.]

其制與龍扇同唯兩面畵彩金鳳

   旌節八

[그림 8권 2a.]

竹柄頂子以木爲之並柒以朱以彩畵木蓋兒貫之用紅綠黑段作三幨如盖而小凡七層每層內懸銅鈴各一外垂三色段流蘇各三並印金花紋

   雀扇二

[그림 8권 2a.]

竹柄扇以厚紙褙爲之如雀翼兩面畵以五彩邊兒付貼金

   尾扇二

[그림 8권 2b.]

竹柄扇以紙厚褙造又以生綃塗之兩面畵孔雀尾

   盖黃一紅二黑二

[그림 8권 2b.]

木柄柒朱上施曲鐵懸盖於其端頂子以銀爲之用黃色段作三幨並印金鳳金花紋內垂色絲結子四紅黑盖同結子俗稱每緝

   抛毬門附彩毬二

[그림 8권 3a.]

     彩毬二

[그림 8권 3b.]

造毬門之制下設橫木兩頭有葵花圓足植兩柱於其上柱下兩邊各立薄板刻雲紋下橫木之上又置橫木二各設薄板於兩間下板分三間中刻靈芝草左右刻獅子上板刻風牡丹雙鳳兩柱上端設橫木二內設薄板刻飛人中置風流眼上設橫屈木刻鳳頭於兩端屈木上兩旁各設陞龍中置圓火光屈木下薄板雕刻如交繩之狀柱及橫木並柒以朱薄板則畵以各色彩鳳頭及龍用貼金又以紅綠羅作二幨印金鳳紋周懸於風流眼下虛門上幨內垂紫紬纓子十箇印金花紋兩柱下有擧繩 ○ 毬以木磨造柒以朱當中穿孔以紅綠羅流蘇各一貫之

   仙桃盤附卓子   卓子

[그림 8권 4a.]

仙桃實以木爲之凡三箇枝葉並以銅鐵爲之又用銅絲結之實與枝葉依眞着彩盛於葵花銀盤 ○ 卓子用木六面歪足朱柒

   金尺

[그림 8권 4a.]

尺以金造之尺頭刻作雲日之形尺下有蓮房柄柄端置環垂色絲結子

   簇子夢金尺受寶籙覲天庭受明命賀皇恩賀聖明聖澤等呈才各一

[그림 8권 4b.]

簇子用生綃上下以紅白綾連粧紅綾印金花紋邊兒用紫綃後褙用紅綃軸用玉或華梨烏梅竿以木爲之朱柒竿上有鉤簇上左右有環環下有白綾流蘇以綠絛纓掛於鉤環外兩邊又各有小環垂色絲結子他呈才簇子並同廣俠隨詞語多少制造

   蓮花臺服飾二部
     蛤笠          黃紅薔薇

[그림 8권 5a.]

     流蘇俗稱首沙只   結紳四

[그림 8권 5b.]

     丹衣  前      後

[그림 8권 5b.]

     裳俗稱甫老       襪裙

[그림 8권 6a.]

[그림 8권 6a.]

蛤笠以細竹網造塗紙外裹藍綃又用紅綃頂子頂子下以紅藍綃裁成花筒付之四面梁及邊兒亦用紅綃付之並印金花紋內塗紅綃左右懸金鈴內懸紅綃纓子亦印金花紋 ○ 黃紅薔薇以白唐雁翼羽煎染綠密爲葉如輪矢並內屈上施羅花一黃一紅 ○ 流蘇及結紳以紅羅爲之印金花紋纓用紅綃 ○ 丹衣用紅羅前短後長兩脥及袖端補以綠羅白綃 ○ 裳以紅羅爲之外垂紅綠羅流蘇印金花紋上端以綠羅連補腰及纓用紅綃 ○ 襪裙以紅綃爲之 ○ 帶以紅羅爲之印金花紋

 定大業呈才儀物圖設
   五色段甲黃二十三靑紅黑白各十二
     前                後

[그림 8권 7a.]

甲以靑黃紅黑白段爲之並開襟俗稱돕지前胷與兩脥置紐子俗稱마기各四拘之前襟下幅及兩袖下並用紫紬纓子各三結之兩袖並用紐子掛連靑黑甲用粉紅段邊兒紅甲用綠段邊兒黃白甲用紅段邊兒邊兒下並懸五色絲垂兒甲內並用白生綃

   冑七十一

[그림 8권 7b.]

冑以布褙造外裹黑段金頂子紅象毛左右金雲月兒戴裹用紅綃坪裹用紅段懸紫紬纓子

   劍十二

[그림 8권 8a.]

劍以木爲之刃付貼銀柄裹魚皮陽亇及柄端雲頭付貼金纓子用紅絛兒綠垂兒 ○ 祭享所用則勿用金銀並着彩

   槍十二

[그림 8권 8a.]

槍以木爲之朱柄下端鹿角粧刃付貼銀刃下以紅象毛如小纛垂之 ○ 祭享所用則除貼銀用粉柒柄端鐵粧

   弓十二 ○ 附矢十二

[그림 8권 8b.]

弓與常制同只除角用竹槊樺皮衣高佐朱柒絲金 ○ 祭享所用則勿用絲金 ○ 矢與常制同雉羽間柒以朱鏃以木爲之付貼銀 ○ 祭享所用則除貼銀用粉柒

   大角一 ○ 小角五制同

[그림 8권 8b.]

大角以銀打造大口懸各色絲結子又造小方鏡一圓鏡二並置於結子中 ○ 祭享所用則以木爲之朱柒

   紅大纛一 ○ 黑小纛五制同

[그림 8권 9a.]

纛用紅象毛木柄朱柒下端鐵粧象毛上鍍金銅葵花盖兒刃付貼銀黑纛則用黑象毛 ○ 祭享所用則除鍍金貼銀用粉柒

   螺一

[그림 8권 9a.]

螺用眞螺下懸紅象毛垂兒 ○ 祭享所用同

   大鼓一        小鼓五制同大鼓

[그림 8권 9b.]

鼓用牛皮以木爲桶漆布包裹朱柒畵牧丹頭釘及圓環並鍍金紅眞絲纓子 ○ 祭享所用勿用鍍金

   大金一 ○ 小金五制同     小金

[그림 8권 9b.]

大金以鍮鐵爲之纓用紅絲槌以鹿皮卷造 ○ 小金則別用着彩龍頭朱柒柄槌以木爲之 ○ 祭享所用同

   黃龍大旗

[그림 8권 10a.]

   靑龍旗

[그림 8권 10a.]

   朱雀旗

[그림 8권 10b.]

   白虎旗

[그림 8권 10b.]

   玄武旗

[그림 8권 11a.]

   白旗靑黃赤黑旗制同

[그림 8권 11a.]

旗竿以木爲之上端置圓頭裹柒布朱柒下端鐵粧黃龍大旗及靑龍白虎朱雀玄武旗並從其方之色用黃淸赤白黑綃爲之火焰及襟纓子同畵黃龍靑龍白虎朱雀龜蛇襟則重綃縫造五色小旗亦用五色綃爲之祭享所用則竿用竹柒以朱土

 鄕樂呈才樂器圖說
   牙拍二

[그림 8권 11b.]

牙拍象牙爲之或用鯨骨牛骨鹿角之類假造凡六片以鹿皮貫之垂五色結子

   響鈸每一人二雙

[그림 8권 12a.]

響鈸以鍮鐵爲之如銅鈸而小後懸鹿皮纓垂五色結子

   舞鼓八

[그림 8권 12a.]

鼓制見上凡八鼓每二鼓面用靑紅白黑色畫圓光爲四方之鼓桶設圓環三架子立三柱柱內亦設鉤鐵掛鼓每柱置橫木二內端用珠柱貫釘或疊或舒並柒以朱

   銅鈸

[그림 8권 12b.]

銅鈸以鍮鐵爲之如僧家鳴鈸而小後懸鹿皮纓垂紅羅纓子

   鶴靑白各一

[그림 8권 13a.]

造鶴之制軀穀以竹爲之塗紙頸編圈竹外裹以布內用木頸又用熟繩繫於下觜執而搖之作顧啄之狀以白唐鴈羽付之靑鶴則靑染羽翼用鸛翼羽尾用黑鷄尾靑觜靑鶴則綠觜兩膝着紅裳紅襪紅木足靑鶴則靑裳靑襪綠木足裁白布垂腹下以蔽膝靑鶴則靑布胸前及兩翼下置小孔窺之

   沈香山

[그림 8권 14a.]

造沉香山之制用板造山形前後面以椵木刻峯巒付之造寺塔僧佛麋鹿雜像捿於嵌處並着彩前面設池塘欄干左右置花甁揷全株牧丹羅花內設大蓮花筒下設輪桶四曳之

   池塘板

[그림 8권 14b.]

造池塘板之制如寢床着彩周揷蓮花及葉又設花甁七揷全株牧丹紙花前面竪竿懸七寶燈籠左右設大連花筒

 纛祭所用
   弓矢

[그림 8권 15a.]

朱漆竹弓木矢不施羽鏃於矢幹作羽鏃之形貫於弓

[그림 8권 15b.]

劒以木爲之靑漆

[그림 8권 15b.]

槍以二年木爲之朱漆刃粉漆

   干戚見上

樂學軌範卷之八

樂學軌範卷之九

 冠服圖說
   幞頭右坊樂師樂工及雅樂登歌導唱樂師所着

[그림 9권 1a.] 幞頭以紙褙造內塗細布黑漆有角樂工所着則前後及兩角畫彩花

   介幘雅俗樂差備工人所着

[그림 9권 1b.] 介幘宋制以皮爲之其飾黑漆今制以紙褙造邊兒用鐵絲內塗細布黑漆以雌黃細畫懸靑紬纓

   進賢冠雅俗樂文舞及執纛工人所着

[그림 9권 1b.] 進賢冠造式與介幘冠同但體制異耳

   皮弁雅樂武舞與旌俗樂武舞及執儀物工人所着

[그림 9권 2a.] 皮弁古制以柒布爲殼今制以紙褙造內塗細布黑漆外畫毛皮之形如斑獐皮左右付銅雲月兒懸靑紬纓

   武弁亦名毋追  ⃝ 雅樂執錞鐲鐃鐸應雅相牘工人所着

[그림 9권 2a.] 武弁宋制以柒布爲殼以緇縫其上元史以革爲之加抹額今以紙褙造內塗細布黑漆懸靑紬纓紅抹額

   烏冠文昭殿差備工人所着迎恩昭敬殿同

[그림 9권 2b.] 烏冠古以柒布爲殼黑漆加抹額揷彩羅花今以紙褙造內塗細布黑漆前面只畫葉別造紅苧花揷於花孔後畫花與葉繫紅紬抹額

   草笠歌童戎服所着

[그림 9권 2b.] 笠以朱黃草爲之有纓

   頭巾綠紬使臣東宮宴以下各宴禮曺倭野人宴凡賜樂樂工及管絃盲人所着紫紬歌童禮服所着

[그림 9권 3a.] 頭巾以綠紬縫造裏用生布紫紬頭巾制同

   方心曲領雅樂登歌導唱樂師所着

[그림 9권 3a.] 方心曲領以擣鍊白紬縫造

   綠綃衫綠綃衫右坊樂師所着絳公服雅樂登歌導唱樂師所着

[그림 9권 3b.] 衫以綠綃縫造紅綃衫制同紅綃衫卽絳公服也

   緋鸞衫雅俗樂差備及執錞鐲鐃鐸應雅相牘旌工人所着皂紬雅樂文武舞及執纛工人所着

[그림 9권 4a.] 鸞衫以紅紬縫造畫鸞鳳於前後及左右肩如胸背之形皁紬衫及樂工朝賀所着紅紬衫制同樂工所着衫則只於胸背畫小花

   紅綠紬衣文昭殿差備工人所着迎恩昭敬殿同

[그림 9권 4b.] 衣以紅綠紬縫造畫牡丹於胸背綠衣則紅胸背紅衣則綠胸背

   白紬中單雅樂登歌導唱樂師差備文武舞錞鐲鐃鐸應雅相牘旌纛工人所着

[그림 9권 5a.] 中單以擣鍊白紬縫造黑紬爲緣

   紅錦臂鞲雅樂執錞鐲鐃鐸應雅相牘工人所着

[그림 9권 5b.] 臂鞲以擣白紬縫造畫錦紋裏用紅紬內着羊毛氈四隅有紅紬纓子

   緋白大帶雅樂登歌導唱樂師所着

[그림 9권 5b.] 大帶以擣鍊紅白紬合而縫之

   藍紬衣俗樂文武舞及執儀物工人所着

[그림 9권 6a.] 衣以藍紬縫造

   白紬袴雅樂登歌導唱樂師及差備文武舞執錞鐲鐃鐸應雅相牘旌纛工人所着

[그림 9권 6b.] 袴以擣鍊白紬縫造兩脚連襪

   赤裳俗樂文武舞及執儀物工人所着

[그림 9권 6b.] 裳以紅紬縫造皂紬爲緣

   黑團領使臣東宮宴以下各宴工人所着鴨頭綠管絃盲人所着綠紬歌童禮服所着

[그림 9권 7a.] 團領以黑綿布縫造鴨頭綠綿布團領綠紬團領制同

   單帖裏歌童戎服所着

[그림 9권 7b.] 單帖裏以土紅綿布縫造

   白紬抹帶雅樂各差備工人與錞鐲鐃鐸應雅相牘工人所着赤抹帶俗樂文武舞及執儀物工人所着

[그림 9권 8a.] 抹帶以擣鍊白紬縫造紅紬抹帶制同

   金銅綠革帶雅樂文武舞與旌纛工人及公宴舞童假面舞童所着紅鞓會禮宴舞童及管絃盲人所着

[그림 9권 8a.] 綠革帶以黃銅爲鉤紅鞓帶制同

   烏鞓帶右坊樂師及工人所着

[그림 9권 8a.] 烏鞓帶以木爲鉤黑漆

   廣多繪帶歌童禮服所着

[그림 9권 8b.] 帶以紅眞絲爲之

   白布襪雅樂登歌導唱樂師各差備工人俗樂宗廟永寧殿文武舞與執儀物工人及處容所着

[그림 9권 8b.] 襪以白布縫造裏用生布

   黑皮靴右坊樂師及歌童所着

[그림 9권 9a.] 靴以黑皮爲之

   烏皮履雅樂登歌導唱樂師與各差備工人及俗樂宗廟永寧殿文武舞工人執儀物工人所着

[그림 9권 9a.] 履以黑皮爲之有纓

   黃畫甲世宗朝會禮宴用雅樂時武舞工人所着

前 後 [그림 9권 9b.] [그림 9권 10a.] 甲以擣鍊黃綃爲之用彩色依甲形而畫成兩腋畫雲紋裏用紅紬胸有紫紬紐子五

   豹文大口袴袴脛衣也 ◯ 世宗朝會禮宴用雅樂時武舞工人所着

[그림 9권 10b.] 袴以擣鍊白紬爲之膝下畫豹皮斑紋下端連襪

   起梁帶世宗朝會禮宴用雅樂時武舞工人所着

[그림 9권 11a.] 帶用黑鞓兩邊及中起雙梁前面及一端置黃銅鉤

 處容冠服
   紗帽假面及牡丹花桃實枝耳環附

[그림 9권 11a.] 紗帽以竹爲網而造之如常制塗紙着彩畫花假面以椵木刻造或柒布爲殼着彩兩耳懸錫環鑞珠帽上所揷牡丹花及桃枝用細苧布桃實以木磨造

前 後 [그림 9권 12a.] 衣從五方之色以靑黃紅白黑段爲之前短後長領團而廣胸方而長前後及兩袖畫蔓花東方靑衣用藍色領及胸用紅金線胸兩邊有緣用綠段西北中領胸及胸緣同袖端連縫黑段黃綃西南袖端同裏用紅綃西北裏同西方白衣南方紅衣領胸用緣金線胸緣用藍段裏用藍綃中裏同北方黑衣袖端連縫綠段黃綃中央黃衣袖端連縫黑段紅綃

   天衣

[그림 9권 12b.] 天衣用綠段畫蔓花裏用紅紬五方並同

   吉慶

[그림 9권 13a.] 吉慶表裏並用紅綃兩端連補綠段東西北中同南用黑綃

[그림 9권 13a.] 裳用黃綃裳中用綠段爲幨幨下以紅金線黃綃連補幨上垂紅綃纓二纓端連補綠段五方並同

[그림 9권 13b.] 裙東北用紅段方膝用黑段以綠段爲緣西南用黑段方膝用紅段以綠段爲緣中用藍段方膝用紅段以綠段爲緣

   汗衫

[그림 9권 14a.] 汗衫以擣鍊白綃爲之五方並同

[그림 9권 14b.] 帶用紅鞓以木爲鉤刻荔枝付貼金五方並同

[그림 9권 14b.] 鞋以白皮爲之有纓五方並同

 舞童冠服
   銅蓮花冠假面附 ◯ 觀處容用之

[그림 9권 15a.] 右冠以銅鐵薄造上覆蓮花下垂蓮葉假面柒布爲殼並着彩

   會禮宴時芙蓉冠世宗朝所用舞童革罷後燒破不用庚午年舞童復立後還用之

[그림 9권 15a.] 右冠以紙褙造內裏柒布外面用金銀各色彩畵芙蓉左右彩珠纓落又設紫的綃纓子印紫黃都多益

   公宴時芙蓉冠庚午年舞童復立後公宴時所着

[그림 9권 15b.] 右冠以紙褙造內裏柒布外面用金銀各色彩畵芙蓉揷牧丹花左右彩珠纓落又設粉紅綃纓子印紫黃都多益與會禮宴冠體制各異

[그림 9권 15b.] 靴以黑熊皮爲之用靑紫斜皮起花緣用靑斜皮

   衣世宗朝所用中單裳同  ⃝ 庚午年復立舞童衣則以各色綃爲之滿畫折花紋裏用紅紬夏節則以黑麻布爲之

[그림 9권 16a.] 衣以五色段爲之黃綠紫藍桃紅裏用紅綃胸背用藍金線以蔓花或雲紋織造裏用白綃邊兒以藍絲縫飾

   中單庚午年復立舞童中單則以白紬爲之緣用黑紬夏節則以白苧布爲之緣用黑苧布

[그림 9권 16b.] 中單以擣鍊白綃爲之襟用五色段黃綠紫藍桃紅緣用黑綃

   裳庚午年復立舞童裳則以紅綃爲之滿畫折花紋裏用紅紬緣用黑綃印紫黃都多益夏節則以白苧布爲之緣用黑苧布

[그림 9권 16b.] 裳以紅段爲之緣用黑段裏用紅綃

   防衣纛祭弓矢舞干戚舞工人所着

[그림 9권 17a.] 防衣以紅綿布靑綿布爲之裏用黃布

   纏帶纛祭槍劍弓矢干戚舞工人所着

[그림 9권 17b.] 纏帶以白苧布爲之

   回斂纛祭槍劍弓矢干戚舞工人所着

[그림 9권 17b.] 回斂以黑綿布爲表白布爲裏

雲鞋纛祭槍劍弓矢干戚舞工人所着 [그림 9권 17b.] 鞋以白布爲襪下裏靑綿布前後及兩邊以紅綿布付之履用皮有纓

 女妓服飾
   箴

[그림 9권 18a.] 箴用金或鍍金以眞珠及雜色剌珠飾之或用假珠

   流蘇俗稱首沙只

[그림 9권 18a.] 流蘇以紫綃爲之印金花紋凡八條

[그림 9권 18b.] 釵用金或鍍金以眞珠飾之斂髮妓首飾

   臺腰            首花

[그림 9권 18b.] 臺腰用金或鍍金爲花或九或七以眞珠及雜色剌珠飾之或用假珠黑段爲抹付之被髮妓首飾 ○ 花與葉用細苧布蜂蝶用彩絲

   丹衣

前 後 [그림 9권 19a.] 丹衣以紅羅或紗爲之裏用紅苧布前短後長領團袖及左右挾以藍段白綃連補藍段印金花紋 ○ 覲天庭賀聖明呈才丹粧制同用紅綠藍羅裏用綃色從表今不用

   裳俗稱甫老

[그림 9권 19b.] 裳以紅段爲之外垂雜色段纓八印金花紋

[그림 9권 20a.] 帶以紅綃爲之印金花紋

   黑長衫

[그림 9권 20a.] 長衫以黑羅或紗爲之捲袖凡衣服長短不必拘尺寸當隨人体大小

   鞋兒

[그림 9권 20b.] 鞋以紅緞爲之或用雜色段

   襪裙

[그림 9권 20b.] 裙以白段或紗羅綾綃爲之

   藍赤古里

[그림 9권 21a.] 赤古里以藍段或羅綾綃爲之裏用紅紬


樂學軌範卷之九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