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주자 연보"의 두 판 사이의 차이

DH 교육용 위키
이동: 둘러보기, 검색
(원문)
(해제)
3번째 줄: 3번째 줄:
 
저본은 王懋竑의 <주자연보>(<주자전서>, 상해고적)로 하고, 束景南의 <주희연보장편>을 참고했다.
 
저본은 王懋竑의 <주자연보>(<주자전서>, 상해고적)로 하고, 束景南의 <주희연보장편>을 참고했다.
 
왕무횡이 참고한 판본은 <주자대전>, <주자어류>, 南宋 黃幹의 <行狀>(<朝奉大夫華文閣待制贈寶謨閣直學士通議大夫謚文朱先生行狀>), 明 李默의 <紫陽文公先生年譜>, 清 洪嘉植의 <朱子年譜> 등이다.
 
왕무횡이 참고한 판본은 <주자대전>, <주자어류>, 南宋 黃幹의 <行狀>(<朝奉大夫華文閣待制贈寶謨閣直學士通議大夫謚文朱先生行狀>), 明 李默의 <紫陽文公先生年譜>, 清 洪嘉植의 <朱子年譜> 등이다.
 +
 +
 +
원문 링크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2g0016/001#1a]
  
 
=원문=
 
=원문=

2021년 1월 11일 (월) 15:32 판

해제

의적단의 강독 작업 일환으로 개설한 페이지이다.
저본은 王懋竑의 <주자연보>(<주자전서>, 상해고적)로 하고, 束景南의 <주희연보장편>을 참고했다. 왕무횡이 참고한 판본은 <주자대전>, <주자어류>, 南宋 黃幹의 <行狀>(<朝奉大夫華文閣待制贈寶謨閣直學士通議大夫謚文朱先生行狀>), 明 李默의 <紫陽文公先生年譜>, 清 洪嘉植의 <朱子年譜> 등이다.


원문 링크 [1]

원문

髙宗建炎四年, 庚戌秋九月甲寅, 先生生.

【行狀】先生諱熹, 字仲晦. 父朱氏為婺源著姓, 以儒名家. 吏部公擢進士第, 入官尚書郎, 兼史事, 以不附和議去國. 文章行義為學者師. 號韋齋先生. 吏部因仕入閩, 至先生始寓建之崇安五夫里, 今居建陽之考亭. 先生以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午時生南劔尤溪之寓舎.
【年譜】先生本歙州人. 世居婺源之永平鄉松巖里. 宣和末, 考吏部韋齋公松, 字喬年, 為建州政和縣尉, 遭父承事府君喪, 以貧不能歸, 遂葬其親於政和縣䕶國寺側. 服除, 調南劔尤溪縣尉. 去官, 嘗僑寓建劔二州. 是嵗, 館於尤溪之鄭氏, 而先生生焉.洪本


紹興元年辛亥, 二嵗.


二年壬子, 三嵗.


三年癸丑, 四嵗.

【行狀】先生幼穎悟莊重甫能言韋齋指天示之曰天也問曰天之上何物韋齋異之


四年甲寅, 五嵗. 始入小學.

【年譜】韋齋<與内弟程復亨書>云: "息婦生男名五二. 今五嵗, 上學矣." 
【按】先生小名沈郎, 小字季延. 此云五二, 以行稱.


五年乙夘, 六嵗.

【語錄】某五六嵗時, 心便煩惱: '天體是如何? 外面是何物?'


六年丙辰, 七嵗.


七年丁已, 八嵗.

【行狀】就傳, 授以<孝經>一閱通之, 題其上曰: "不若是, 非人也." 嘗從羣兒戲沙上, 獨端坐, 以指畫沙, 視之八卦也. 年譜同


八年戊午, 九嵗.

【語錄】孔子曰: "仁逺乎哉? 我欲仁, 斯仁至矣." 這箇全要人自去做. 孟子所謂奕秋, 只是争這些子, 一箇進前要做, 一箇不把當事. 某年八九嵗時, 讀<孟子>到此, 未嘗不慨然奮發, 以為為學當如此做工夫. 當時便有這箇意思, 如此只是未知得是如何做工夫, 自後更不肯休, 一向要去做工夫.不知何人


九年已未, 十嵗.

【行狀】少長, 厲志聖賢之學, 於舉子業初不經意.
【年譜】時自知力學, 聞長者言, 輒不忘.
【語錄】某十數嵗時, 讀<孟子>, 至'聖人與我同類'者, 喜不可言, 以為聖人亦易做. 而今方覺得難.包揚, 庚寅後.


十年庚申, 十一嵗. 受學于家庭.

【年譜】時韋齋為吏部員外郎, 以不附秦檜和議, 出知饒州, 請祠居於家. 初, 韋齋師事羅豫章, 與李延平為同門友, 聞楊龜山所傳伊洛之學, 獨得古先聖賢不傳之遺意. 於是益自刻厲, 痛刮浮華, 以趨本實. 日誦<大學>、<中庸>之書, 以用力於致知誠意之地. 自謂卞急害道, 因取古人佩韋之義, 名其齋曰韋齋, 以自警焉.
【文集】<皇考吏部府君行狀>云: "又得浦城蕭公顗子莊, 劒浦羅公從彦仲素, 而與之遊, 則聞龜山楊氏所傳河雒之學. <延平行狀>云: "先考吏部府君亦從羅公問學, 與先生為同門友." 韋齋先生<書昆陽賦後>云: "為兒甥讀<光武紀>, 至昆陽之戰, 熹問何以能若是, 為道梗概, 欣然領解, 故書蘇子瞻<昆陽賦>畀之. 先生跋云: "紹興庚申, 熹年十一嵗, 先君罷官行朝, 寓建陽, 登髙邱氏之居, 暇日手書此賦以授熹, 為說古今成敗興亡大致, 慨然久之." 續集


十一年辛酉, 十二嵗.


十二年壬戌, 十三嵗.


十三年癸亥, 十四嵗. 春三月辛亥, 丁父韋齋先生憂.

【文集】<遷墓記>云: "以十三年三月二十四日辛亥, 卒於建州城南之寓舎, 年四十有七."

稟學于劉屏山、劉草堂、胡籍溪三先生之門.

【年譜】當韋齋疾革時, 手自為書, 以家事屬少傅劉公子羽, 而訣於籍溪胡憲原仲、白水劉勉之致中、少傅之弟屏山劉子翬彦沖. 且顧謂先生曰: "此三人者, 吾友也. 學有淵源, 吾所敬畏. 吾即死, 汝往父事之, 而唯其言之聽." 韋齋歿, 少傅為築室於其里第之傍, 先生遂奉母夫人遷而居焉. 乃遵遺訓禀學於三君子之門. 三君子撫教如子姪, 而白水劉公因以其女妻之. 不數年, 二劉公相繼下世, 獨事籍溪胡公為最久. 屏山卒於紹興十七年丁卯十二月, 白水卒於十九年乙巳九月, 籍溪則至三十二年壬午方卒也.
【文集】<屏山墓表>云: "先人疾病時, 嘗顧語熹曰: '籍溪胡原仲、白水劉致中、屏山劉彦沖, 此三人者, 吾友也. 其學皆有淵源, 吾所敬畏. 吾即死, 汝往父事之, 而唯其言之聴, 則吾死不恨矣.' 熹飲泣受言不敢忘. 既孤, 則奉以告三君子而禀學焉. 時先生之兄侍郎公, 尤以收䘏孤窮為已任, 以故熹獨得朝夕於先生之側. 而先生亦不鄙其愚穉, 所以教示期許, 皆非常人之事." <白水墓表>云: "先君子棄諸孤, 先生慨然為經理其家事, 而教誨熹如子姪, 既又以其息女歸之." <籍溪行狀>云: "先生所與同志, 唯白水劉先生. 既與俱隠, 又得屏山劉公彦沖先生而與之遊, 更相切磋, 以就其學. 熹之先君子, 亦晚而定交焉. 既病且沒, 遂因以屬其子. 故熹於三君子之門, 皆得供灑掃之役, 而事先生為最乆." <少傅劉公碑>云: "先人晚從公遊, 疾病, 寓書以家事為寄. 公惻然憐之, 收教熹如子姪. 故熹自幼得侍公左右.
【屏山字詞集】冠而欽名, 粤惟古制. 朱氏子熹, 幼而騰異. 友朋尚焉, 請祝以字. 字以元晦, 表名之義. 木晦於根, 春榮一作容曄敷. 人晦於身, 神明内腴. 昔者曾子, 稱其友曰: '有若無, 實若虚.' 不斥厥名, 而傳於書. 雖百世之逺也, 揣其氣象, 知顔子如愚, 迹參並遊, 英馳俊驅. 豈無他人, 夫誰敢居? 自諸子言志, 回欲無伐, 一宣於聲, 終身弗越. 陋巷闇然, 其光烈烈. 從事於斯, 惟参也無慚. 貫道惟一, 省身則三. 夾輔孔門, 翺翔兩驂. 學的欲正, 吾知斯之為指南. 惟先吏部, 文儒之粹, 彪炳育珍, 文一作又華其繼. 來兹講磨, 融融憙憙. 真聰廓開, 如源之方駛, 望洋渺瀰, 老我縮氣. 古人不云乎, 純亦不已. 悵友道之衰變, 切切而唯唯. 子德不日新, 則時予之耻. 勿謂此耳, 充之益充, 借曰合矣, 宜養於蒙. 言而思毖, 動而思躓, 凜乎惴惴, 惟顔曾是畏.


十四年甲子, 十五嵗. 葬韋齋先生.

【年譜】墓在崇安縣五夫里西塔山.


十五年乙丑, 十六嵗.

【語錄】某年十五六時, 讀<中庸>'人一己百, 人十己千'一章, 因見吕與叔解得此段痛快, 未嘗不悚然警厲奮發.沈僩 某年十四五時, 便覺得這物事, 是好底物事, 心便愛了. 某不敢自昧, 實以銖累寸積而得之.李方子


十六年丙寅, 十七嵗.

【語錄】某自十六七時, 下工夫讀書, 彼時四旁皆無津涯, 只自恁地硬著力去做. 至今日雖不足道, 但當時也是喫了多少辛苦讀書.楊道夫


十七年丁夘, 十八嵗. 秋, 舉建州鄉貢.

【年譜】考官蔡兹謂人曰: "吾取中一後生, 三篇䇿皆欲為朝廷措置大事, 他日必非常人."


十八年戊辰, 十九嵗. 春, 登王佐榜進士. 夏, 准勅賜同進士出身.

【年譜】中第五甲第九十人.
【語錄】某少年時, 只做得十五六篇舉業, 後來只是如此發舉及第. 人但不可不㑹作文字, 及其得也, 只是如此. 今人却要求為必得, 豈有此理?曾祖道 學者難得, 都不肯自去著力讀書. 某登科後要讀書, 被人横截直截, 某只是不管, 一面自讀.陳文蔚


十九年己巳, 二十嵗.

【語錄】某從十七八嵗讀<孟子>至二十嵗, 只逐句去理㑹, 更不通透. 二十嵗以後, 方知不可恁地讀. 元來許多長段, 都自首尾相照管, 脉絡相貫串, 只恁地熟讀, 自見得意思. 從此看<孟子>, 覺得意思極通快.葉賀孫 某自十五六時至二十嵗, 史書都不要看, 但覺得閒是閒非没要緊, 不難理㑹, 大率才看得此等文字有味, 畢竟粗心了.林履孫 某舊年思量義理未透, 直是不能睡. 初看子夏'先傳後倦'一章, 凡三四夜窮究到明, 徹夜聞杜鵑聲.王過 某舊讀"仲氏任只, 其心塞淵. 終温且惠, 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 以勗寡人." "既破我斧, 又缺我斨. 周公東征, 四國是皇. 哀我人斯, 亦孔之將." 伊尹曰: "先王肇修人紀, 從諫弗咈, 先民時若, 居上克明, 為下克忠, 與人不求備, 檢身若不及, 以至于有萬邦, 兹維艱哉." 如此等處, 直為之廢卷慨想而不能已. 覺得朋友間看文字, 難得這般意思. 某二十嵗前後, 已看得書大意如此.錢木之 某舊時亦要無所不學, 禪道文章、楚辭、詩、兵法, 事事要學. 出入時無數文字, 事事有兩冊. 一日忽思曰: '且慢, 我只一箇渾身, 如何兼得許多?' 自此逐時去了. 大凡人知箇用心處, 自無縁及得外事.包揚
【文集】<跋曽南豐帖>云: "熹年二十許, 時便喜讀南豐先生之文, 竊慕效之." <跋徐誠叟詩>云:" 熹年十八九時, 得拜徐先生於清湖之上, 便蒙告以克已歸仁, 知言養氣之說. 時盖未達其言, 久而後知其為不易之論也."

각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