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이정외서"의 두 판 사이의 차이
(→卷六: 羅氏本拾遺) |
(→卷七: 胡氏本拾遺) |
||
566번째 줄: | 566번째 줄: | ||
==卷七: 胡氏本拾遺== | ==卷七: 胡氏本拾遺== | ||
胡文定公家本又有别本文其言而每章冠以子曰字者今亦取其不見於諸篇者附於此 | 胡文定公家本又有别本文其言而每章冠以子曰字者今亦取其不見於諸篇者附於此 | ||
+ | |||
+ | 『외서』7-1 明道曰: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不其忠乎天地變化草木蕃不其恕乎 | ||
+ | |||
+ | 『외서』7-2 伊川曰: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忠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 | ||
+ | |||
+ | 『외서』7-3 心敬則內自直 | ||
+ | |||
+ | 『외서』7-4 匹夫悍卒見難而能死者有之矣. 惟情慾之牽妻孥之愛斷而不惑者鮮矣. | ||
+ | |||
+ | 『외서』7-5 思慮不得至於苦 | ||
+ | |||
+ | 『외서』7-6 合天人通義命此大賢以上事 | ||
+ | |||
+ | 『외서』7-7 人之多聞識却似藥物須要博識是所切用也. | ||
+ | |||
+ | 『외서』7-8 爲天下安可求近效才計較著利害便不是 | ||
+ | |||
+ | 『외서』7-9 程子與侯仲良語及牛李事因言溫公在朝欲盡去元豐間人程子曰: 作新人才難變化人才易今諸人之才皆可用且人豈肯甘爲小人在君相變化如何耳. 若宰相用之爲君子孰不爲君子此等事敎他們自做未必不勝如吾曹仲良曰: 若然則無紹聖間事也. <尹子親注云此一段可疑> | ||
+ | |||
+ | 『외서』7-10 世事與我了不相關<明道> | ||
+ | |||
+ | 『외서』7-11 勇一也. 而用不同有勇於氣者有勇於義者君子勇於義小人勇於氣 | ||
+ | |||
+ | 『외서』7-12 伊川在經筵已聞上盥潄噴水避蟻他日先生進曰: 願陛下推此心以及天下 | ||
+ | |||
+ | 『외서』7-13 程子葬父使周恭叔主客客欲酒恭叔以告先生曰: 勿陷人於惡 | ||
+ | |||
+ | 『외서』7-14 風竹便是感應無心如人怒我勿留胸中須如風動竹 | ||
+ | |||
+ | 『외서』7-15 或謂伊川曰: 先生於上前委曲已甚不亦過乎曰: 不於此致力盡心而於何所 | ||
+ | |||
+ | 『외서』7-16 聖人之責人也. 常緩便見只欲事正無顯人過惡之意 | ||
+ | |||
+ | 『외서』7-17 聖人凡一言便全體用 | ||
+ | |||
+ | 『외서』7-18 聖人責已感也. 處多責人應也. 處少 | ||
+ | |||
+ | 『외서』7-19 有人疑祖殺其父則告之其罪如何律孫告祖當死此不可告明矣. 然則父殺其子如何律徒一年以理考之當徒二年雖是子亦天子之民也. 不當殺而專殺之是違制也. 違制徒二年 | ||
+ | |||
+ | 『외서』7-20 吾嘗見一貴人吾進退以禮而彼巍巍其自視也. 惟恐不中節豈不勞哉! | ||
+ | |||
+ | 『외서』7-21 君子而時中謂卽時而中如禹稷當顔子之時不爲顔子所爲非中也. 顔子亦然 | ||
+ | |||
+ | 『외서』7-22 自信則無所疑而不動心公孫丑不知孟子故問: 不動心有道如數子者皆中有主便心不動 | ||
+ | |||
+ | 『외서』7-23 性無不善其所以不善者才也. 受於天之謂性禀於氣之謂才才之善不善由氣之有偏正也. 乃若其情則無不善矣. 今夫木之曲直其性也. 或以爲車或可以爲輪其才也. 然而才之不善亦可以變之在養其氣以復其善爾故能持其志養其氣亦可以爲善故孟子曰: 人皆可以爲堯舜惟自棄自暴則不可以爲善 | ||
+ | |||
+ | 『외서』7-24 凡聲皆陽聲大鳴則大震 | ||
+ | |||
+ | 『외서』7-25 小鳴則小震或問: 維摩詰云火中生蓮花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此豈非儒者事子曰: 此所以與儒者異也. 人倫者天理也. 彼將其妻子當作何等物看望望然以爲累者文王不如是也.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此所以爲常也. 爲釋氏者以成壞爲無常是獨不知無常乃所以爲常也. 今夫人生百年者常也. 一有百年而不死者非所謂常也. 釋氏推其私智所及而言之至以天地爲妄何其陋也. 張子厚尤所切齒者此耳. | ||
+ | |||
+ | 『외서』7-26 問: 張子曰: 陰陽之精互藏其宅然乎曰: 此言甚有味由人如何看水離物不得故水有離之象火能入物故火有坎之象 | ||
+ | |||
+ | 『외서』7-27 作易自天地幽明至於昆蟲草木微物無不合 | ||
+ | |||
+ | 『외서』7-28 春秋有三傳及三本正經共是六本書子糾事五處皆言糾獨左氏言子糾且糾與小白皆公子非當立而小白長則當立也. 今糾爭立故皆不言子及殺之然後言子糾蓋謂旣已立之矣. 故須以未踰年君稱之以此校之則管仲之去糾事小白皆非正去就輕也. 非如建成旣爲太子而秦王奪之魏徵去建成而事秦王不義之大也. | ||
+ | |||
+ | 『외서』7-29 學而時習之所以學者將以行之也. 時習之則所學者在我故說習如禽之習飛 | ||
+ | |||
+ | 『외서』7-30 孝弟也者, 其爲仁之本與非謂孝弟卽是仁之本蓋謂爲仁之本當以孝弟猶忠恕之爲道也. | ||
+ | |||
+ | 『외서』7-31 飾過則失實故寧儉喪主於哀戚 | ||
+ | |||
+ | 『외서』7-32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 吾亦欲無加諸人恕也. 近於仁故曰: 賜也. 非爾所及也. 然未至於仁也. 以其有欲字爾 | ||
+ | |||
+ | 『외서』7-33 邦無道則能沉晦以免禍故曰: 不可及也. 亦有不當愚者比干是也. | ||
+ | |||
+ | 『외서』7-34 仁之方方術也. | ||
+ | |||
+ | 『외서』7-35 三月不違仁三月言其久天道小變之節蓋言顔子經天道之變而爲仁如此其能久於仁也. | ||
+ | |||
+ | 『외서』7-36 鮮于侁問: 伊川曰: 顔子何以能不改其樂正叔曰: 顔子所樂者何事侁對曰: 樂道而已伊川曰: 使顔子而樂道不爲顔子矣. 侁未達以告鄒浩浩曰: 夫人所造如是之深吾今日始識伊川面<胡文定公集記此事云安國嘗見鄒至完論近世人物因問: 程明道如何至完曰: 此人得志使萬物各得其所. 又問: 伊川如何曰: 却不得比明道. 又問: 何以不得比曰: 爲有不通處. 又問: 侍郞先生言伊川不通處必有言行可證願聞之至完色動徐曰: 有一二事恐門人或失其傳後來在長沙再論河南二先生學術至完却曰: 伊川見處極高因問: 何以言之曰: 昔鮮于侁曾問: 顔子在陋巷不改其樂不知所樂者何事伊川却問: 曰: 尋常說顔子所樂者何侁曰: 不過是說顔子所樂者道伊川曰: 若說有道可樂便不是顔子以此見伊川見處極高又曰: 浩昔在潁昌有趙均國者自洛中來浩問: 曾見先生有何語均國曰: 先生語學者曰: 除却神祠廟宇人始知爲善古人觀象作服便是爲善之具又震澤語錄云伊川問: 學者顔子所樂者何事或曰: 樂道伊川曰: 若說顔子樂道孤負顔子鄒至完曰: 吾雖未識伊川面已識伊川心何其所造之深也. > | ||
+ | |||
+ | 『외서』7-37 樂山樂水氣類相合 | ||
+ | |||
+ | 『외서』7-38 文莫吾猶人也. 文皆欲勝人至躬行則未嘗得也. | ||
+ | |||
+ | 『외서』7-39 古之學者必先學詩學詩則誦讀其善惡是非勸戒有以起發其意故曰: 興人無禮以爲規矩則身無所處故曰: 立此禮之文也. 中心斯須不和不樂則鄙詐之心入之不和樂則無所自得故曰: 成此樂之本也. 古者玉不去身無故不徹琴瑟自成童入學四十而出仕所以敎養之者備矣. 理義以養其心禮樂<一作舞蹈>以養其血氣故其才高者爲聖賢下者亦爲吉士由養之至也. | ||
+ | |||
+ | 『외서』7-40 所謂利者一而已財利之利與利害之利實無二義以其可利故謂之利聖人於利不能全不較論但不至妨義耳. 乃若惟利是辨則忘義矣. 故罕言 | ||
+ | |||
+ | 『외서』7-41 色斯擧矣. 知幾莫如聖人翔而後集不止擇君凡事必詳審也. | ||
+ | |||
+ | 『외서』7-42 兼四人之所長而又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爲成人矣. 成人之難也. 武仲之智非正也. 若文之以禮樂則無不正者今之成人者見利思義見危授命謂忠也.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信也. 有忠信而不及禮樂亦可以爲成人又其次也. | ||
+ | |||
+ | 『외서』7-43 伊川先生將屬纊時顧謂端中曰: 立子蓋指其適子端彦也. 語絶而沒旣除喪明道之長孫昻自以當立侯師聖不可昻曰: 明道不得入廟耶? 師聖曰: 我不敢容私明道先太中而卒繼太中主祭者伊川也. 今繼伊川非端彦而何議始定或謂師聖曰: 明道旣死其長子不當立乎曰: 立廟自伊川始又明道長子死已久況古者有諸侯奪宗庶姓奪嫡之說可以義起矣. 況立廟自伊川始乎<尹子親注云此一段差誤> | ||
+ | |||
+ | 『외서』7-44 學者必知所以入德不知所以入德未見其能進也. 故孟子曰: 不明乎善不誠其身易曰: 知至至之 | ||
+ | |||
+ | 別本拾遺 | ||
+ | |||
+ | 『외서』7-45 明道見神宗論人材上曰: 朕未之見也. 明道曰: 陛下奈何輕天下士上聳然曰: 朕不敢朕不敢<此段見行狀無上曰: 朕未之見也. 一句> | ||
+ | |||
+ | 『외서』7-46 子曰: 游酢得西銘誦之卽渙然不逆於心曰: 此中庸之理也. 能求於語言之外者也. <此一條已見於大全集然頗有缺誤故復出此> | ||
+ | |||
+ | 『외서』7-47 崇慶黨禁方嚴子徙居龍門之南止南方學者曰: 苟能尊所聞力行所知則可矣. 不必及門也. | ||
+ | |||
+ | 『외서』7-48 或問: 范祖禹曰: 或謂夫子有言曰: 人有篤志力行而不知道者信乎祖禹曰: 吾嘗聞之夫子有所指而言之也. <時范公在溫公通鑑局中> | ||
==卷八: 游氏本拾遺== | ==卷八: 游氏本拾遺== |
2020년 4월 15일 (수) 11:21 판
목차
해제
이 페이지는 고려대 철학과 대학원 동양철학전공 원전 강독 세미나(의적단)의 일환으로 작성되었다. 기존에 온라인에서 『이정집』에 접근·활용하기가 쉽지 않아 위키 사이트를 활용하려고 한다.
원문
右程氏外書十二篇熹所序次可繕寫始熹序次程氏遺書二十五篇皆諸門人當時記錄之全書足以正俗本紛更之繆而於二先生之語則不能無所遺也. 於是取諸集錄參伍相除得此十有二篇以爲外書夫先生之言非有精粗之異而兩書皆非一手所記其淺深工拙又未可以一槩論其曰: 外書云者特以取之之雜或不能審其所自來其視前書學者尤當精擇而審取之耳. 乾道癸巳六月乙亥新安朱熹謹書
卷一: 朱公掞錄拾遺
朱光庭字公掞從二先生學元祐中為給諫此篇本與師訓入闗等篇相雜疑朱公自記所聞又抄諸人所記以附其後今不可考特拾其遺如此云
『외서』1-1 性靜者可以爲學<淳>
『외서』1-2 學在知其所有又養其所有<淳>
『외서』1-3 實是實非能辨則循實是天下之事歸於一是是乃理也. 循此理乃可進學至形而上者也. <正>
『외서』1-4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不得放過也. <正>
『외서』1-5 忠信爲基本所以進德也. 辭修誠意立所以居業也. 此乃乾道由此二句可至聖人也. <淳>
『외서』1-6 得意則可以忘言然無言又不見其意<正>
『외서』1-7 心得之然後可以爲已物<淳>
『외서』1-8 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爲學本
『외서』1-9 黙而識之吾不得而見之矣. 得見善問: 者斯可矣.
『외서』1-10 治其器必求其用學道者當如何爾
『외서』1-11 學始於不欺闇室
『외서』1-12 學者多蔽於解釋注疏不須用功深
『외서』1-13 大率把捉不定皆是不仁
『외서』1-14 去不仁則仁存
『외서』1-15 仁載此四事由行而宜之謂義履此之謂禮知此之謂智誠此之謂信
『외서』1-16 神也者, 妙萬物而爲言若上竿弄甁, 至於斲輪誠至則不可得而知. 上竿初習數尺而後至於百尺習化其高矧聖人誠至之事豈可得而知<淳>
『외서』1-17 人必以忠信爲本無友不如巳者無忠信者也. 子以四敎文行忠信忠信禮之本人無忠信則不可以爲學.
『외서』1-18 士大夫必建家廟廟必東向其位取地潔不喧處設席坐位皆如事生以太祖面東左昭右穆而已男女異位蓋舅婦生無共坐也. 姑婦之位亦同太祖之設其主皆刻木牌取生前行第或銜位而已婦各從夫每月告朔茶酒四時春以寒食夏以端午秋以重陽冬以長至此時祭也. 每祭訖則藏主於北壁夾室拜墳則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 寒食則又從常禮祭之飮食則稱家有無祭器坐席皆不可雜用廟門非祭則嚴扃之童孩奴妾皆不可使褻而近也.
『외서』1-19 仁者在巳何憂之有凡不在巳逐物在外皆憂也. 樂天知命故不憂此之謂也. 若顔子簞瓢在他人則憂而顔子獨樂者仁而已
『외서』1-20 作詩者未必皆聖賢當時所取者取其意思止於禮義而已其言未必盡善如比君以碩鼠狡童之類
『외서』1-21 詩有取其意思可取者如無衣之詩亦有時而迫切取興有一事含數件事者如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외서』1-22 詖辭偏蔽淫辭陷溺深邪辭信其說至於耽惑遁辭生於不正窮著便遁如墨者夷之之辭此四者楊墨兼有
『외서』1-23 不以文害辭文文字之文擧一字則是文成句是辭詩爲解一字不行却遷就他說如有周不顯自是作文當如此
『외서』1-24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以孔子本自見衛君行道反以非禮見迫孔子歎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喪予之意否否泰之否天厭吾道也.
『외서』1-25 性與天道此子貢初時未達此後能達之故發此歎辭非謂孔子不言其意淵奧如此人豈易到
『외서』1-26 曰: 山梁雌雉時哉! 時哉! 色斯擧矣. 翔而後集子路聞之竦然共立後三嗅而作文如此順恐後人編簡脫錯嗅字又不知古作甚字又近唄字<薄賣反>
『외서』1-27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今人不爲也.
『외서』1-28 信之不篤執德無由弘
『외서』1-29 立則見其參於前也. 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 然後可以祈益
『외서』1-30 無衣若以王道出軍行師我則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외서』1-31 七月豳風大意憂思深遠有終久底意不惟豳國當如此又成王中變自然發起周公言終久意思一之日二之日語辭如此今人尙道甚時如何又如何不可謂變月言日女心傷悲采蘩女功之時悲則思慮意當女功事思慮一家之所須君子之奉殆及君子同享此不須執辭此是終久底意思
『외서』1-32 鴟鴞惡鳥謂之旣取我子無毁我室言惜巢之甚在鳥如此在人則是不壞王室不必以子爲管蔡鴟鴞是管蔡此一篇闕文難解
『외서』1-33 出車喓喓草蟲意是南征西夷怨薄伐西戎時如此
『외서』1-34 采薇彼爾戍役戍役維何維常之華言與將帥相承副如常棣之華路路車也. 君子將帥也.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喩君子之憑依士衆小人則腓也. 易咸其腓腓脚肚動貌作止柔止喩時
『외서』1-35 皇華送之以禮樂君不能自行故遣使以諭誠意於四方若無忠信安得誠意言此詩是如此不必詩中求
『외서』1-36 九罭遵渚不宜刺朝廷言公之不歸於女信安乎得無以我公歸乎
『외서』1-37 詩若還以樂天知命處之則一時都無事其中也. 有君子情意不到處
『외서』1-38 詩可以怨譏刺總是
『외서』1-39 小弁與舜之怨別舜是自怨小弁直怨我罪伊何
『외서』1-40 大要則止乎禮義其情則是國人之情
『외서』1-41 考槃觀其名早已可見君子之心處之已安知天下決然不可復爲雖然如此退處至於其心寤寐間永思念不得復告於君畎畝不忘君之意
『외서』1-42 候人言不稱其君臣相遇薈兮蔚兮草木藂茂貌山有薈蔚之草木便朝躋而采之室有婉孌之少女人便斯飢而思之薈蔚言其材斯飢言其德
『외서』1-43 白華自是漚之爲菅白茅自是爲束各自爲用如后妾各自有職分之子却遠此義理雲結爲雨露所以均被菅茅王之遇妃妾貴賤亦當均被我天運艱難故之子不猶碩人幽王也. 樵彼桑薪薪之善者也. 申后宜待之以禮今反薄鼓聲聞於外我之誠意反不能感動於君此有鶖得所之不若也. 鴛鴦戢翼其常如此扁石登高以升車今捨此履卑如舍申適褒
『외서』1-44 丘中有麻大都言丘言阿言山多喩朝廷丘中是物所生聚處麻是亦生其間不謂丘中更豐美但言丘中有麻. 麻能衣人有用底物喩賢者有益於人言朝廷當有賢者今彼留乃小人, 賢者却咨嗟不見用將其來施施, 思其來當有賢者以施惠澤也. 麥人所賴以食亦喩賢者却反在鄕國故思其來食李徒能悅人口而不足以濟人如小人在位徒能悅人而無實效及於民又貽我佩玖止以其玩好而不切於用賢者則如麻麥之衣食人
『외서』1-45 丘中有麻不是所宜有處碩人頎頎<一本無不字>
『외서』1-46 碩人敖敖疑頎頎敖敖兩句先言莊公衣褧衣非婦人服. 說於農郊言其勤政已下始言莊姜翟茀以朝勸勉莊公使大夫夙退無使君勞. 不說使驕上僭却言其勤政見莊姜賢處含怒不妬爭意施罛濊濊鱣鮪發發, 言罛非取魚之意, 不能得大魚興莊姜不見答徒有葭菼揭揭似庶姜孽孽驕且上僭故庶士有朅言國人閔而憂之也. 罛小器也. 鱣鮪大魚也. 葭菼冗雜貌罛中又隱無子意
『외서』1-47 自牧歸荑卑以自牧之意荑柔順意自牧歸順信美且異此非是女能如此美乃賢美人貽之如此深美之所以切責之序言衛君無道夫人無德
『외서』1-48 式微式微微衛君之故故字以其職而言以其爲方伯連帥故暴露於中野微衛君之躬指其人也. 又切指其人者以仁人君子望之泥中泥塗之中也. 大率詩意貴優柔不迫切此乃治詩之法以爲君若不在此我胡爲在此斥黎君也. 乃是脅君以歸又迫切時幾乎罵
『외서』1-49 旄丘地名前高後下誕之節兮言葛節短也. 延蔓相屬叔伯何故却不相救恤何字之<一作文>意黎在衛之西狄在衛之北我黎之臣子非無車但汝不與我同故也.
『외서』1-50 中谷有蓷蓷菼葦當在水不當在谷中是失所意修字非修長之修疑同周禮修脯之修過於乾底意暵暴也. 其乾猶未甚但遇爾艱難我便不善去濕則其性之濕都無言其恩意已絶啜其泣矣. 何嗟及矣. 嗟時也.
『외서』1-51 三英粲兮粲然光明貌英乃若五紽類自是衣服禮數制度非三德也.
『외서』1-52 芄蘭蔓生草柔弱不能自立須依附方成枝葉興惠公柔弱童子佩成人之服雖佩人君成人之服其才能却不我知垂帶悸兮臨朝悸悸然執心不定甲長也. 才能却不能君長我庶民.
『외서』1-53 免爰免奔走意詩序閔周由桓王失信故諸侯背叛構怨連禍而使王師傷敗却周人受其禍難羅本以罝免今却雉離于羅如諸侯不軌周人受害
『외서』1-54 雄雉于飛泄泄其羽雙飛之意此男怨之辭言雄雉尙得其配匹已反不如我之懷思自罹此阻隔次章女怨下上其音相應和之辭日月取其迭往迭來之意又日月陰陽相配而不相見又旦暮所見動人情思總意包其間百爾君子責爲政者汝豈不知德行戰國間惟是報怨不然貪人土地未嘗有以義興師動衆言汝但不忮不求何所用而不臧忮報怨也. 求貪土地也. 若以義發師婦人何怨之有婦人猶勉之正也. 若謂夫從役婦便怨成何義理
『외서』1-55 狡童褰裳此兩節都只一意別無異義然謂君爲狡童於義有害離騷之中憂君之心則至然謂之不合道者後面比君爲禽又况目之曰: 狡童言不與我卽是鄭國人臣罪當誅天王聖明文王之心以紂爲聖明何況比君爲禽又況目之狡童但作詩者未必皆聖人孔子各有所取此則取其不能與賢人圖事.
『외서』1-56 淸人一篇却是詠歌其事含情意在其間消彭軸莫也. 是地名左旋右抽中軍作好不必言射猶言高克之進不以禮
『외서』1-57 摽有梅汲汲惟恐不及時
『외서』1-58 有女同車前說忽不娶齊女後言齊女却失却本意忽不娶齊謂齊大非偶却不因色此則是設辭下言彼美結他詩中似如此者亦多
『외서』1-59 丰以諸事豐備此詩主意言男則須言女是俟我於巷非不下我又俟我於堂非不有禮將迎不可訓作送但女家因事不得將迎也. 衣錦裳錦卽是丈夫若婦人則惟欲其顯安有惡其文之著古之錦疑今之綾是褧錦相副之物如男女相配叔兮伯兮故駕予與行都主男女怨思失期意
『외서』1-60 東門之揚言婚姻昏時今則明星煌煌而不至揚最得陽氣之先者言人反不及時
『외서』1-61 凡說婚姻男女多言東東取生育之意人君多言南凶喪多言北又有各就其國所有而言者如周詩多言南
『외서』1-62 羔裘豹祛不是相稱猶君臣民須一體今反不相卹, 民則惟惠之懷言豈無他人惟子之故.
『외서』1-63 汾沮洳沮洳水浸下濕之地雖有生物衆人亦棄之不采而君去采之言其儉嗇太過衆人棄之如此彼其之子反美愛之無度公路公行非公道如此非衆人所共取卽非公道公族公類公路衆人所共由之路
『외서』1-64 伐檀檀材可適用者言君子雖不得進亦自致身於淸潔之地檀美材須是作梁棟用至於輪輻非檀可爲
『외서』1-65 東門之墠除地曰: 墠茹藘可以染色言以禮則坦平如墠以色則姦阻如阪所以致民如此者正謂其室家則邇其人甚遠大抵丰東門之揚盡是已許昏後以禮不足不能成昏至於過時後上又不能使人殺禮故使人至淫奔婦人脯脩棗栗若以禮時則是踐履此室家之道豈不思欲得以禮如此卽子不我卽故待禮不得也.
『외서』1-66 葛屨儉嗇便機巧計較所得也. 糾糾牢固意言牢做葛屨亦以履霜摻摻貴者言衣服亦分貴賤禮諸母不潄裳䙅之襋之補綻意提提據字義勞意宛然左辟右揷衣古者短右袂謂便於事此皆賤者之事却佩象揥貴者之服此等總生於褊心.
『외서』1-67 無衣武公始幷晉國而能請命於天子之使故美其可美也. 當時使來到國故請之七與六衣中一箇數目無以六爲節此惟美其能請命一事以簒國殺君不以爲羞至於衣服僭侈何難然其心不安至於請命然後安此意思却可取又聖人不獨取其如此亦以見當時之善雖大惡有如此詩亦可取魯風詩非無大惡然聖人錄其頌不錄其風此則爲君諱也. 觀其頌之善止於此其他則可知
『외서』1-68 揚之水白石鑿鑿同介甫說素衣朱襮見其美於外如桓叔在下反見其德澤於民使晉人從之
『외서』1-69 采苓苓是甘草喩讒最好若首陽之上却無
卷二: 朱公掞問學拾遺
本别為一篇而多與前篇重複今已刪去
『외서』2-1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在理可使無怨於事亦難天地之大也. 人猶有所憾<伯淳>
『외서』2-2 子貢問: 爲仁孔子告以爲仁之資非極力言仁也. <正叔>
『외서』2-3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無得也. 有始有卒先後之序也.
『외서』2-4 凡下學人事便是上達天理<正叔>
『외서』2-5 毋意毋私意也. 毋必爲毋固滯毋彼我乃曾子所言也. <伯淳>
『외서』2-6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思慮當在事外<正叔>
『외서』2-7 忠者天下大公之道恕所以行之也. 忠言其體天道也. 恕言其用人道也. <正叔>
『외서』2-8 其言之不怍所爲言之不愧<伯淳>
『외서』2-9 畏天命則可以不失付卑之重畏大人如此尊嚴而亦自可畏畏聖人之言則可以進德<伯淳>
『외서』2-10 周至也. 君子周至而不阿比<正叔>
『외서』2-11 動容貌擧一身而言也. 動容周旋中禮斯遠暴慢矣. 正顔色則不妄斯近信矣. 出辭氣正由中出斯遠鄙倍矣. 正身而不外求故曰: 籩豆之事則有司存<伯淳>
『외서』2-12 尊五美屛四惡爲政在已<伯淳>
『외서』2-13 聞道知所以爲人也. 夕死可矣. 是不虛生也. <伯淳>
『외서』2-14 性與天道非自得之則不知故曰: 不可得而聞<伯淳>
『외서』2-15 如形而上者謂之道不可移謂字在之字下此孔子文章<伯淳>
『외서』2-16 弘寬廣也. 毅奮然也. 弘而不毅則無規矩毅而不弘則隘陋<伯淳>
『외서』2-17 君子以矜莊自持不與人爭<正叔>
『외서』2-18 九思各專其一<伯淳>
『외서』2-19 何莫由斯道也. 可離非道<伯淳>
『외서』2-20 吾斯之未能信不先自信何以治人<伯淳>
『외서』2-21 里仁爲美里人之所止<伯淳>
『외서』2-22 見賢便思齊有爲者亦若是見不賢而內自省蓋莫不在已<伯淳>
『외서』2-23 生理本直罔不直也. 亦生者幸而免也. <伯淳>
『외서』2-24 知之者在彼而我知之也. 好之者雖篤而未能有之至於樂之則爲己之所有 <正叔>
『외서』2-25 民亦人也. 務人之義乃知也. 鬼神不敬則是不知不遠則至於瀆敬而遠之所以爲知 <伯淳>
『외서』2-26 先難克巳也. <伯淳>
『외서』2-27 聖乃仁之成德謂仁爲聖譬猶雕木爲龍木乃仁也. 龍乃聖也. 指木爲龍可乎故博施濟衆乃聖之事擧仁而言之則能近取譬是也. <伯淳>
『외서』2-28 能近取譬反身之謂也. <伯淳>
『외서』2-29 以能問於不能, 以多問於寡, 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顔子當之 <正叔>
『외서』2-30 彼之事是則吾當師之彼之事非是則吾又何校焉, 是以君子未嘗校也. <伯淳>
『외서』2-31 司馬牛問: 仁子曰: 仁者其言也. 訒司馬牛多言故及此然聖人之言亦止此爲是 <正叔>
『외서』2-32 貧不怨則諂諂尤甚於怨蓋守不固而有所爲也. <伯淳>
『외서』2-33 君子爲善只有上達小人爲不善只有下達 <伯淳>
『외서』2-34 古之學者爲巳爲巳在巳也. <伯淳>
『외서』2-35 不怨天不尤人在理當如此 <伯淳>
『외서』2-36 樂取於人爲善便是與人爲善與人爲善乃公也. <正叔>
『외서』2-37 知性善以忠信爲本此先立其大者 <伯淳>
『외서』2-38 公孫丑問: 孟子加齊之卿相恐有所不勝而動心北宮黝之勇氣亦不知守也. 孟施舍之勇知守氣而不知守約也. 曾子之所謂勇乃守約守約乃義也. 與孟子之勇同 <伯淳>
『외서』2-39 告子不得於言勿求於心蓋不知義在內也. 志帥氣也. 持定其志無暴亂其氣兩事也. 志專一則動氣氣專一則動志然志動氣爲多. 且若志專在淫辟, 豈不動氣? 氣專在喜怒豈不動志故蹶者趨者反動其心志者心之所之也. <伯淳>
『외서』2-40 自曾子守義皆說篤實自內正本之學則觀人可以知言蔽陷遁窮皆離本也. 宰我子貢善爲說辭冉牛閔子顔淵善言德行孔子兼之蓋有德者必有言而曰: 我於辭命不能者不尙言也. 易所謂尙口乃窮也. <伯淳>
『외서』2-41 宰我子貢有若其智足以知聖人汙曲亦不至阿其所好以孔子之道彌綸天壤固賢於堯舜而觀生民以來有如夫子者乎然而未爲盡論但不至阿其所好也. <伯淳>
『외서』2-42 所存者神在已也. 所過者化及物也. <伯淳>
『외서』2-43 驩虞有所造爲而然豈能久也. 耕田鑿井帝力何有於我哉! 如天之自然乃王者之政 <伯淳>
『외서』2-44 色形所有也. 聖人人倫之至故可以踐形 <伯淳>
『외서』2-45 盎於背厚也. <正叔>
『외서』2-46 此亦妄人也. 是以義斷在聖人如天地涵容但哀矜而已<子厚>
『외서』2-47 自反而忠而橫逆者猶若是君子曰: 又何難焉此一事已處了若聖人哀矜又別一事 <正叔>
『외서』2-48 不下帶言近也. <正叔>
『외서』2-49 不祥凶也. 君子好成物故吉小人好敗物故凶 <正叔>
『외서』2-50 日月之明但容光者無不照 <正叔>
『외서』2-51 保民如赤子此所以爲大人謂不失嬰兒之心不若保民如赤子爲大.
『외서』2-52 湯武反之也. 湯武身之也. 身踐履也. 反復也. 復則至聖人之地. <伯淳>
『외서』2-53 羞惡則有所不爲知所止乃義之端 <伯淳>
『외서』2-54 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然後由仁義行 <正叔>
『외서』2-55 仁推之及人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於民則可於物則不可統而言之則皆仁分而言之則有序 <正叔>
『외서』2-56 坤六二文言云云坤道也. 誠爲統體敬爲用敬則內自直誠合內外之道則萬物流形故義以方外
『외서』2-57 聖人齋戒, 敬也. 以神明其德惡人齋戒亦敬也. 故可以事上帝
『외서』2-58 先見則吉可知不見故致凶 <伯淳>
『외서』2-59 幽贊於神明而生蓍用蓍以求卦非謂有蓍而後畫卦 <伯淳>
『외서』2-60 祗與底同使底至也. 無至於悔 <伯淳>
『외서』2-61 巽以行權義理所順處所以行權 <伯淳>
『외서』2-62 安安安於理之所安者 <伯淳>
『외서』2-63 聖人無過湯武反之也. 其始未必無過所謂如日月之食乃君子之過
『외서』2-64 人心人欲道心天理 <正叔>
『외서』2-65 大學之道在明其明德明德乃止於至善也. 知旣至自然意誠顔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至也. 知之至故未嘗復行他人復行知之不至也. <正叔>
『외서』2-66 致知在格物格至也. 物事也. 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 然致知在所養養知莫過於寡欲二字 <正叔>
『외서』2-67 君子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乎詩曰: 相在爾室尙不愧於屋漏君子愼獨 <伯淳>
『외서』2-68 敬則自然儼若思安定辭其德可以安民 <伯淳>
『외서』2-69 有餘便是過慥篤實貌
『외서』2-70 正其理則萬事一一以貫之也. <正叔>
『외서』2-71 君子而時中無時不中 <伯淳>
『외서』2-72 荀子曰: 養心莫善於誠周茂叔謂荀子元不識誠伯淳曰: 旣誠矣. 心焉用養邪荀子不知誠
卷三: 陳氏本拾遺
延平陳淵字幾叟楊文靖公門人
『외서』3-1 朝聞道夕死可矣. 死得是也.
『외서』3-2 三月不違仁言其久過此則從心不踰矩聖人也. 聖人則渾然無間斷故不言三月此孔子所以惜其未止也.
『외서』3-3 聖人天地之用也.
『외서』3-4 養心莫善於寡欲多欲皆自外來公欲亦寡矣.
『외서』3-5 興於詩者吟咏性情涵暢道德之中而歆動之有吾與點之氣象
『외서』3-6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乃天道也.
『외서』3-7 由孟子可以觀易
『외서』3-8 復其見天地之心一言以蔽之天地以生物爲心
『외서』3-9 聖人無一事不順天時故至日閉關
『외서』3-10 人之一肢病不知痛癢謂之不仁人之不仁亦猶是也. 蓋不知仁道之在巳也. 知仁道之在巳而由之乃仁也.
『외서』3-11 克者勝也. 難勝莫如巳勝巳之私則能有諸巳是反身而誠者也. 凡言仁者能有諸巳也. <一作凡言克者未能有諸巳也. >必誠之在已然後爲克巳禮亦理也. 有諸已則無不中於理君子愼獨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所以爲克己復禮也. 克己復禮則事事皆仁故曰: 天下歸仁人之視最先非禮而視則所謂開目便錯了次聽次言次動有先後之序人能克己<一作克仁>則心廣體胖仰不愧俯不怍其樂可知有息則餒矣.
『외서』3-12 一言可以興邦公也. 一言可以喪邦私也. 公主明
『외서』3-13 極高明而道中庸非二事中庸天理也. 天理固高明不極乎高明不足以道中庸中庸乃高明之極 <伯淳>
『외서』3-14 君子有義有命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 求在我者也. 此言義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 求在外者也. 此言命也. 至於聖人則惟有義而無命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爲也. 此言義不言命也.
『외서』3-15 人心惟危人欲也. 道心惟微天理也.
『외서』3-16 爲惡之人未嘗知有思有思則爲善矣. 思至於再則已審三則惑矣.
『외서』3-17 艮其背止欲於無見若欲見於彼而止之所施各異若艮其止止其所也. 止各當其所也. 聖人所以應萬變而不窮<一作勞>者事各止當其所也. 若鑑在此而物之姸媸自見於彼也. 聖人不與焉時止則止時行則行時行對時止而言亦止其所也.
『외서』3-18 艮思不出其位乃止其所也. 動靜不失其時皆止其所也. 艮其背乃止也. 背無欲無私也. 故可止
『외서』3-19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時年未五十也. 孔子未發明易道之時如八索之類不能無謬亂旣贊易道黜八索則易之道可以無過謬言學與大皆謙也.
『외서』3-20 子貢善形容孔子德美溫以接物良乃善心恭則不侮儉則無欲讓則不好勝至於是邦宜必聞政
『외서』3-21 孔子生而知之者也. 自十五以下事皆學而知之者所以敎人也. 三十有所立四十能不惑五十知天命而未至命六十聞一以知百耳. 順心通也. 凡人聞一言則滯於一言一事則滯於一事不能貫通耳. 順者聞言則喩無所不通七十從心然後至於命
『외서』3-22 願無伐善則不私矣. 無施勞則仁矣. 顔子之志則可謂大而無以加矣. 然以孔子之言觀之則顔子之言出於有心也. 至於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猶天地之化付與萬物而已不勞焉此聖人之所爲也. 今夫羈靮以御馬而不以制牛人皆知羈靮之制在乎人而不知羈靮之生由於馬聖人之化亦由是也.
『외서』3-23 孔子之見南子禮當見之也. 南子之欲見孔子亦其善心也. 聖人豈得而拒之子路不悅故夫子陳之曰: 予所否塞者天厭之言使我至此者天命也.
『외서』3-24 孔子曰: 二三子以吾爲隱乎吾無隱乎爾無知之謂也. 聖人之敎人俯就之若此猶恐衆人以爲高遠而不親也. 聖人之言必降而自卑不如此則人不親賢人之言必引而自高不如此則道不尊觀孔子孟子則可見矣.
『외서』3-25 叩其兩端者如樊遲問: 仁子曰: 愛人問: 知子曰: 知人擧其近者衆人之所知極其遠者雖聖人亦如是矣. 其與人莫不皆然終始兩端皆竭盡矣.
『외서』3-26 聖人愈自卑而道已高賢人不高則道不尊聖賢之分也. 不爲酒困是也.
『외서』3-27 子路冉有公西華皆欲得國而治之故孔子不取曾點狂者也. 未必能爲聖人之事而能知孔子之志故曰: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言樂而得其所也. 孔子之志在於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使萬物莫不遂其性曾點知之故孔子喟然歎曰: 吾與點也.
『외서』3-28 仲尼三年有成因周之舊
『외서』3-29 喜怒在事則理之當喜怒也. 不在血氣則不遷
『외서』3-30 於義理無害雖貧亦樂有害則慊慊<一有則字>不樂
『외서』3-31 桀溺言天下衰亂無道者滔滔者皆是也. 孔子雖欲行其敎而誰可以化而易之孔子言如使天下有道我則無所治不與易之也. 今所以周流四方爲時無道故也. 聖人不敢有忘天下之心知其不可而猶爲之故其言如此
『외서』3-32 二帝三王之道後世無以加焉孔子之所常言故弟子聚而記之夫子得邦家亦猶是也. <堯曰: 篇>
『외서』3-33 語之而敬故不惰言其好學也.
『외서』3-34 瞻之在前過者忽然在後不及也. 如有所立卓爾聖人之中也.
『외서』3-35 子在回何敢死死當爲先死非回之所當爲所當爲者上告天子下告方伯以討其罪爾
『외서』3-36 擧前代之善者準此以損益之此成法也. 鄭聲使人淫溺佞人使人危殆故遠之然後可守成法
『외서』3-37 不踰閑者不踰矩也. 小德出入於法度之中大德如孔子小德如顔子有一不善是亦出入也.
『외서』3-38 聖人之敎未嘗私厚其子學詩學禮止可告之若此學必待其自肯
『외서』3-39 孔子與惡人言故以遜辭免禍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此之謂也. 然而孔子未嘗不欲仕但仕於陽虎之時則不可吾將仕矣. 未爲非信也.
『외서』3-40 公山召我而豈徒哉! 是孔子意他雖叛而召我其心不徒然往而敎之遷善使不叛則已此則於義直有可往之理而孔子亦有實知其不能改而不往者佛肹召亦然
『외서』3-41 禘自旣灌而往皆不足觀從首至末皆非也. 知孔子不欲觀之說則於天下知萬事各正其名則其治如示諸掌
『외서』3-42 獲罪於天時無所祈禱何爲媚奧何爲媚竈奧尊者所居喩貴臣竈一家所切喩當權
『외서』3-43 孔門弟子自孔子沒後各自離散只有曾子便別如子夏子張欲以所事孔子事有若獨曾子便道不可自子貢以上必皆不肯某自涪陵歸見門人皆已支離不知他日身後又何如也. 但得箇信時便自有長進處孔子弟子甚多亦不能皆合於孔子如子路言子之迂也. 又曰: 末之也. 已及其退思終合於孔子只爲他信便自然思量到也. <此一叚莆田本>
『외서』3-44 皆不及門今不在焉
『외서』3-45 德不孤必有鄰一德立而百善從之
『외서』3-46 棠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只取不遠之意
『외서』3-47 山梁雌雉時哉! 時哉! 此聖人嘆雉在山梁得其時而民不得其時也. 子路不察乃共之三嗅而作使子路知我意不在是也.
『외서』3-48 毋意毋非禁止之辭聖人絶此四者何用禁止毋意與毋我相近毋固與毋必相近須要分別不同意與志別志是所存處意是發動處如先意承志自別也. 意發而當卽是理也. 非意也. 發而不當是私意也. . 又問: 聖人莫是任理而不任意否曰: 是
卷四: 程氏學拾遺
李參錄參端伯之弟學於伊川先生此書十卷其五卷乃劉質夫春秋解其五卷雜有端伯質夫入闗諸篇
『외서』4-1 格物者格至也. 物者凡遇事皆物也. 欲以窮至物理也. 窮至物理無他唯思而已矣. 思曰: 睿睿作聖聖人亦自思而得况於事物乎
『외서』4-2 惟聖人可以踐形者人生禀五行之秀氣頭圓足方以肖天地則形色天性也. 惟聖人爲能盡人之道故可以踐形人道者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之類皆是也.
『외서』4-3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用心以公故能好惡人公最近仁人循私欲則不忠公理則忠矣. 以公理施於人所以恕也.
『외서』4-4 天下之言性也. 則故而已矣. 故者以利爲本故者舊也. 言凡物之初未嘗不以順利爲主謂之利者唯不害之謂也. 一篇之義皆欲順利之而已
『외서』4-5 文王望道而未之見謂望天下有治道太平而未得見也. 武王不泄邇不忘遠者謂遠邇之人之事也.
『외서』4-6 人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謂理也. 義也. 何謂理何謂義學者當深思
『외서』4-7 漢之儒者所以從學者數百人非惟風俗亦皆篤行君子也. 晉人高尙不足道矣.
『외서』4-8 質夫曰: 盡心知性佛亦有至此者存心養性佛本不至此先生曰: 盡心知性不假存養其惟聖人乎
『외서』4-9 質夫云頻復不已遂至迷復
卷五: 馮氏本拾遺
汝州馮理字聖先學於伊川先生自號東臯子其子忠恕字貫道學於尹氏編此雜有入闗等篇
『외서』5-1 春秋書災異蓋非偶然不云霜隕而云隕霜不云夷伯之廟震而云震夷伯之廟分明是有意於人也. 天人之理自有相合人事勝則天不爲災人事不勝則天爲災人事常隨天理天變非應人事如祈寒暑雨天之常理然人氣壯則不爲疾氣羸弱則必有疾非天固欲爲害人事德不勝也. 如漢儒之學皆牽合附會不可信
『외서』5-2 自孔子贊易之後更無人會讀易先儒不見於書者有則不可知見於書者皆未盡如王輔嗣韓康伯只以莊老解之是何道理某於易傳殺曾下工夫如學者見問: 儘有可商量書則未欲出之也.
『외서』5-3 今時人看易皆不識得易是何物只就上穿鑿若念得不熟與就上添一德亦不覺多就上減一德亦不覺少譬如不識此兀子若減一隻脚亦不知是少添一隻脚亦不知是多若識則自添減不得也.
『외서』5-4 庶母亦當爲主但不可入廟子當祀於私室主之制度則一蓋有法象不可增損增損則不成矣.
『외서』5-5 祭如在言祭自己祖先祭神如神在言其他所祭者如天地山川皆是也.
『외서』5-6 非其鬼言已不當祭者旣知其非然且爲之是無勇也. 無勇雖因上文然不止於此一事
『외서』5-7 論語孟子只剩讀著便自意足學者須是玩味若以語言解著意便不足某始作此二書文字旣而思之又似剩只有些先儒錯會處却待與整理過
『외서』5-8 某嘗謂世間有三事工夫一般國家之祈天永命道家之長生久視儒者之入於聖人理道皆一
『외서』5-9 釋氏之學正似用管窺天一直便見道他不是不得只是却不見全體
『외서』5-10 不信神怪事亦不得便放猛須是知道理若是直放猛不知道理撞出來後如何處置
『외서』5-11 月令儘是一部好書未易破他柳子厚破得他不是若春行賞秋行刑只是擧大綱如此如云湯執中文王視民如傷武王不泄邇不忘遠不成聖人各只有一事可稱也. 且據一處言之耳. 又如冬日則飮湯夏日則飮水不成冬日不得飮水夏日不得飮湯也.
『외서』5-12 四時改火不得不然蓋水之爲患常少火之爲患常多龍見而雩可見寒食禁火只是將出新火必盡熄天下之火然後出之也. 世間風俗蓋訛謬之甚耳. 四時取火用木各異必据時之所宜不必盡考也.
『외서』5-13 儒者只合言人事不合言有數直到不得已處然後歸之於命可也.
『외서』5-14 顔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如顔子地位豈有不善所謂不善者只是微有差失纔差失便能知之知之便更不萌作顔子大率與聖人皆同只這便有分別若無則便是聖人. 曾子三省, 只是緊約束顔子便能三月之久到這些地位工夫尤難直是峻絶又大段著力不得
『외서』5-15 合葬須以元妃配享須以宗子之嫡母此不易之道
卷六: 羅氏本拾遺
延平羅從彥字仲素楊文靖公門人
『외서』6-1 凡看書各有門庭詩易春秋不可逐句看尙書論語可以逐句看
『외서』6-2 赤潟几几只是形容周公一箇氣象乃孟子所謂睟面盎背四體不言而喩之意雍雍在宮肅肅在廟亦只是形容文王氣象大抵古人形容聖人多此類如倬彼雲漢爲章于天亦是形容聖人也.
『외서』6-3 不識不知言文王化其民日用不知皆由天理也.
『외서』6-4 與子游聞之當作於子游聞之若兩人同聞安得一箇知一箇不知
『외서』6-5 利字不聯牝馬爲義如云利牝馬之貞則坤便只有三德
『외서』6-6 陰必從陽然後乃終有慶也.
『외서』6-7 黃中色裳宜在下則元吉
『외서』6-8 他卦皆有悔凶咎惟謙未嘗有他卦有待而亨惟謙則便亨
『외서』6-9 謙君子所以有終故不言吉裒取其多而增益其寡天理也. 六二鳴謙處中得正而有德者故鳴謙者乃中心得也. 上六鳴謙乃有求者也. 有求之小止於征國邑而已故曰: 志未得也.
『외서』6-10 蹇以反身修德故往者在外也. 在外必蹇來者在內也. 在內則有譽無尤來連朋來來碩皆反身修德之謂也. 蹇蹇不暴進內顧之象也. 暴進出外則無事矣. 連音平連則無窮也. 朋來則衆來言朋來未免於有思也. 至於來碩則來處於大人之事也. 故曰: 從貴
『외서』6-11 闔闢便是易一闔一闢謂之變
『외서』6-12 堯之親九族以明俊德之人爲先蓋有天下國家者以知人爲難以親賢爲急
『외서』6-13 善學者要不爲文字所梏故文義雖解錯而道理可通行者不害也.
『외서』6-14 論語曾子有子弟子論譔所以知者唯曾子有子不名 <伊川>
『외서』6-15 學而時習之鷹乃學習之義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說在心樂主發散在外 <伊川>
『외서』6-16 孝弟本其所以生乃爲仁之本孝弟有不中理或至於犯上然亦鮮矣. 孟子曰: 孰不爲事事親事之本也. 孰不爲守守身守之本也. 不失其身而事親乃誠孝也. 推此亦可以知爲仁之本 <明道>
『외서』6-17 敬事而信以下事論其所存未及治具故不及禮樂刑政 <伊川>
『외서』6-18 行有餘力者當先立其本也. 有本而後學文然有本則文自至矣. <明道>
『외서』6-19 致身猶言致力乃委質也. <明道>
『외서』6-20 人安重則學堅固 <伊川>
『외서』6-21 禮之用和爲貴有不可行者偏也. <伊川>
『외서』6-22 貧而能樂富而能好禮隨貧富所治當如此子貢引切磋琢磨蓋治之之謂也. 若貧而言好禮則至於卑富而言樂則至於驕然貧而樂非好禮不能富而好禮非樂不能 <明道>
『외서』6-23 爲政以德然後無爲 <伊川>
『외서』6-24 回於孔子之道無所不說故如愚退而省其所自得亦足以開發矣. 故曰: 不愚
『외서』6-25 視其所以所爲也. 觀其所由所從也. 察其所安所處也. 察其所處則見其心之所存在巳者能知言窮理則能以此察人如聖人也. <明道>
『외서』6-26 君子不器無所不施也. 若一材一藝則器也. <伊川>
『외서』6-27 子貢問: 君子孔子告以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而可以爲君子因子貢多言而發也. <伊川>
『외서』6-28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謂觀人者彼能先行其言吾然後信之 <伊川>
『외서』6-29 周謂周旋不比謂不相私比也. <伊川>
『외서』6-30 學而不思則無得故罔思而不學則不進故殆博學之審問: 之愼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伊川>
『외서』6-31 尤罪自外至也. 悔理自內出也. 修天爵則人爵至祿在其中矣. 子張學干祿故告之以此使定其心而不爲利祿動若顔閔則不然矣. 君子謀道不謀食學也. 祿在其中矣. 然學不必得祿猶耕之不必得食亦有餒在其中矣. 君子知其如此故憂道不憂貧此所以告干祿也. <伊川>
『외서』6-32 奢自文生文過則爲奢不足則爲儉文者稱實而爲飾文對實已爲兩物奢又文之過則去本遠矣. 儉乃文不足此所以爲禮之本 <伊川>
『외서』6-33 仁者如射射而不中不怨勝巳者反求諸巳而巳豈有爭也. 故曰: 其爭也君子 <伊川>
『외서』6-34 下而飮非謂下堂而飮離去射位而飮也. 若下堂而飮則辱之甚無此 <伊川>
『외서』6-35 素喩質繪喩禮凡繪先施素地而加采如有美質而更文之以禮 <伊川>
『외서』6-36 灌以降神禘之始也. 旣灌而往者自始以至終皆無足觀言魯祭之非禮也. 不知者蓋爲魯諱如自此事而正之其於天下如指掌之易 <伊川>
『외서』6-37 爲力猶言爲功射有五善爲功不一故曰: 不同科所謂五善者觀德行別邪正辨威儀云云 <伊川>
『외서』6-38 事君盡禮在他人言之必曰: 小人以爲諂也. 聖人道弘故止曰: 人以爲諂也. <伊川>
『외서』6-39 樂得淑女以配君子不淫其色是樂而不淫哀窈窕思賢才求之不得展轉反側是哀而不傷 <明道>
『외서』6-40 成事不說至旣往不咎者大槩相似重言之所以深責之也. 如今人嗟惜一事未嘗不再三言之也. <伊川>
『외서』6-41 成湯放桀惟有慙德武王亦然故未盡善堯舜湯武其揆一也. 征伐非其所欲所遇之時然耳. <伊川>
『외서』6-42 里居也. 擇仁而處之爲美 <明道>
『외서』6-43 知者利仁知者以仁爲利而行之至若欲有名而爲之之類皆是以爲利也.
『외서』6-44 知者知仁爲美擇而行之是利仁也. 心有其仁故曰: 利 <伊川>
『외서』6-45 君子懷德惟善之所在小人懷土惟事之所在君子懷刑惟法之所在小人懷惠惟利之所在 <伊川>
『외서』6-46 子貢問: 賜也. 何如賜自矜其長而孔子以瑚璉之器答者但瑚璉可施禮容於宗廟如子貢之才可使於四方可使與賓客言而已 <伊川>
『외서』6-47 未能自信不可以治人孔子所以說漆雕開之對 <明道>
『외서』6-48 子貢常方人故孔子答以不暇而. 又問: 與回也. 孰愈所以抑其方人也.
『외서』6-49 聞一知十聞一知二擧多少而言也. 曰: 吾與女弗如也. 使子貢喩其言知其在勉不喩則亦可使慕之皆有敎也.
『외서』6-50 不欲人之加諸我者施諸巳而不願者也. 無加諸人者伊川伊川伊川明道巳所不欲勿施於人者也. 此無伐善無施勞者能之故非子貢所及 <伊川>
『외서』6-51 夫子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唯子貢親達其理故能爲是歎美之辭言衆人不得聞也. <伊川>
『외서』6-52 蔡與采同. 大夫有采地, 而爲山節藻梲之事, 不知也. 山節藻梲諸侯之事也.
『외서』6-53 三月不違仁言其久也. 然非成德之事
『외서』6-54 祝鮀之佞所謂巧言宋朝之美所謂令色當衰世非此難免 <伊川>
『외서』6-55 上知高遠之事非中人以下所可告蓋踰涯分也. <伊川>
『외서』6-56 民之所宜者務之所欲與之聚所惡勿施爾也. 人之所以近鬼神而褻之者蓋惑也. 故有非鬼而祭之淫祀以求福知者則敬而遠之 <明道>
『외서』6-57 知如水之流仁如山之安動靜仁知之體也. 動則自樂靜則自壽非體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 <伊川>
『외서』6-58 觚之爲器不得其法制則非觚矣. 擧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天下之事亦猶是也. <伊川>
『외서』6-59 宰我言如井中有人仁者當下從之否子曰: 君子可使之往不可陷以非其所履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明道>
『외서』6-60 博學於文而不約之以禮必至於汗漫所謂約之以禮者能守禮而由於規矩者也. 未及知之也. 止可以不畔而已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與此相近顔淵曰: 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是已知之而進不止者也. <明道>
『외서』6-61 中庸之德不可須臾離民鮮有久行其道者也. <伊川>
『외서』6-62 聖則無大小至於仁兼上下大小而言之博施濟衆亦仁也. 愛人亦仁也. 堯舜其猶病諸者猶難之也. 博則廣而無極衆則多而無窮聖人必欲使天下無一人之惡無一物不得其所然亦不能故曰: 病諸修已以安百姓亦猶是也. <伊川>
『외서』6-63 人於文采皆不曰: 吾猶人也. 皆曰: 勝於人爾至於躬行君子則吾未見其人也. <伊川>
『외서』6-64 泰伯知王季之賢必能開基成王業故爲天下而三讓之言其公也. <明道>
『외서』6-65 泰伯三以天下讓者立文王則道被天下故泰伯以天下之故而讓之也. 不必革命使紂賢文王爲三公矣. <伊川>
『외서』6-66 凡人有所計校者皆私意也. 孟子曰: 惟仁者爲能以大事小仁者欲人之善而矜人之惡不計校小大强弱而事之故能保天下犯而不校亦樂天順理者也. <伊川>
『외서』6-67 人而不仁君子當敎養之不盡敎養而惟疾之甚必至於亂
『외서』6-68 爲學三年而不至於善是不善學也. <明道>
『외서』6-69 亂治也. 師摯始治關雎之樂其聲洋洋乎盈耳. 哉! 美之也. <明道>
『외서』6-70 洋洋盈耳. 美也. 孔子反魯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其後自太師而下入河蹈海由樂正魯不用而放棄之也. <伊川>
『외서』6-71 禹吾無間然矣. 言德純完無可非間 <明道>
『외서』6-72 子罕言利非使人去利而就害也. 蓋人不當以利爲心易曰: 利者義之和以義而致利斯可矣. 罕言仁者以其道大故也. 論語一部言仁豈少哉! 蓋仁者大事門人一一紀錄盡平生所言如此亦不爲多也. <伊川>
『외서』6-73 吾有知乎哉! 無知也者, 盡以告人他無知也. 與吾無隱乎爾 <伊川>
『외서』6-74 同叩就也. 兩端猶言兩頭謂始終告鄙夫也. <伊川>
『외서』6-75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 夫者嗜欲將至有開必先也. <伊川>
『외서』6-76 可與共學所以求之也. 可與適道知其所往也. 可與立者篤志固執而不變也. 權與權衡之權同稱物而知其輕重者也. 人無權衡則不能知輕重聖人則不以權衡而知輕重矣. 聖人則是權衡也. <伊川>
『외서』6-77 寢食不當言語時必齊如也. 臨祭則敬也. <明道>
『외서』6-78 色斯擧矣. 不至悔吝翔而後集審擇其處 <明道>
『외서』6-79 山梁雌雉得其時遂其性而人逢亂世反不得其所子路不達故共具之孔子俾子路復審言詳意故三嗅而起庶子路知之也. <伊川>
『외서』6-80 先進猶言前輩也. 後進猶言後輩也. 先進之於禮樂有其誠意而質也. 故曰: 野人後進之於禮樂習其容止而文者也. 故曰: 君子孔子患時之文弊而欲救之以質故曰: 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取其誠意之多也. <明道>
『외서』6-81 先進於禮樂野人也. 謂其質朴後進於禮樂君子也. 謂其得宜周末文弊當時之人自謂得宜而以古人爲質樸故孔子欲從古人古人非質樸也. <伊川>
『외서』6-82 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言此時皆無及孔子之門者思其人故數顔子以下十人有德行者政事者言語者文學者皆從於陳蔡者也. <明道>
『외서』6-83 四科乃從夫子於陳蔡者爾門人之賢者固不止此曾子傳道而不與焉故知十哲世俗之論也. <明道>
『외서』6-84 閔子之於父母昆弟盡其道而處之故人無非間之言 <伊川>
『외서』6-85 過猶不及如琴張曾晳之狂皆過也. 然而行不掩焉是無實也. <明道>
『외서』6-86 才高者過過則一出一入卑者不及則怠惰廢弛 <明道>
『외서』6-87 師商過不及其弊爲楊墨楊出於義墨出於仁仁義雖天下之美然如此者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伊川>
『외서』6-88 曾子少孔子始也. 魯觀其後明道豈魯也哉! <明道>
『외서』6-89 善人非豪傑特立之士不能自達者也. 苟不履聖賢之迹則亦不入其奧故爲邦必至於百年乃可以勝殘去殺也. 孟子以樂正子爲善人信人有諸巳之謂信能充實之可以至於聖賢然其始必循轍迹而後能入也. 論篤言之篤厚者也. 取於人者惟言之篤厚者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未可知也. 不可以論篤遂與之必觀其行事乃可也. <明道>
『외서』6-90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者言一旦能克己復禮則天下稱其仁非一日之間也. <伊川>
『외서』6-91 子路之言信故片言可以折獄 <伊川>
『외서』6-92 宿謂預也. 非一宿之宿也. <伊川>
『외서』6-93 子張少仁無誠心愛民則必倦而不盡心者也. 故孔子因問: 而告之. <伊川>
『외서』6-94 先之勞之者昔周公師保萬民易曰: 以左右民師保左右先之也. 勞勉也. 又勞勉之 <伊川>
『외서』6-95 子路問: 政孔子旣告之矣. 及請益則曰: 無倦而已未嘗復有所告姑使深思之也. <明道>
『외서』6-96 凡有物有形有形則有名有名則有理如以大爲小以高爲下則言不順至於民無所措手足也. <伊川>
『외서』6-97 苟有用我朞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如何曰: 昔在經筵時嘗說因言陛下若以朞月之事問: 臣臣便以朞月之事對若以三年之事問: 臣臣便以三年之事對朞月而已者整頓大綱也. 若夫有成則在三年也. 然朞月三年之說今世又不同須從頭整理可也. 漢公孫弘言三年而化臣竊遲之李石對唐文宗以爲陛下責治太急皆率爾之言本不知朞月三年之事. <伊川>
『외서』6-98 三十年爲一世三十壯有室也. 必世而後仁化浹也. <伊川>
『외서』6-99 冉子謂季氏之所行爲政孔子抑之曰: 其事也. 言季氏之家事而已謂之政者僭也. 如國有政吾雖不用猶當與聞之也. <伊川>
『외서』6-100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大人之事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之事小人對大人爲小非爲惡之小人也. 故亦可以爲士. <明道>
『외서』6-101 剛者堅之體發而有勇曰: 毅木者質朴訥者遲鈍此四者比之巧言令色則近於仁亦猶不得中行而與狂狷也. <伊川>
『외서』6-102 切切如體之相磨偲偲則以意此言告子路故曰: 切切偲偲怡怡如也. <明道>
『외서』6-103 善人敎民七年亦可以卽戎聖人度其時可矣. 如小國五年大國七年云 <伊川>
『외서』6-104 原憲孔子高弟問: 有所未盡蓋克伐怨欲四者無, 然後可以爲仁有而不行未至於無故止告之以爲難. <伊川>
『외서』6-105 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 此汎擧也. 直哉! 史魚不若君子哉! 蘧伯玉然則危言危行危行言遜乃孔子事也. 危猶獨也. 與衆異不安之謂邦無道行雖危而言不可不遜也. <明道>
『외서』6-106 直哉! 史魚不若君子哉! 蘧伯玉卷而懷之乃危行言遜也. 危行者嚴厲其行而不苟言則當遜 <伊川>
『외서』6-107 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此爲作春秋而言也. 晉文公實有勤王之心而不知召王之爲不順故譎掩其正齊桓公伐楚責包茅雖其心未必尊王而其事則正故正掩其譎孔子言之以爲戒正者正行其事耳. 非大正也. 亦猶管仲之仁止以事功而言也. <伊川>
『외서』6-108 桓公殺公子糾管仲不死而從之殺兄之人固可從乎曰: 桓公子糾襄公之二弟也. 桓公兄而子糾弟也. 襄公死則桓公當立此以春秋知之也. 春秋書桓公, 則曰齊小白, 言當有齊國也. 於子糾則止曰: 糾不言齊以不當有齊也. 不言子非君嗣子也. 公穀並注四處皆書納糾左傳獨言子糾誤也. 然書齊人取子糾殺之者齊大夫嘗與魯盟于蔇旣欲納糾以爲君又殺之故書子是二罪也. 管氏始事糾不正也. 終從於正義也. 召忽不負所事亦義也. 如魏徵王珪不死建成之難而從太宗可謂害於義矣. <伊川>
『외서』6-109 君子固窮者固守其窮也. <伊川>
『외서』6-110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此言中人以下也. 若夫眞知未有不能行者 <伊川>
『외서』6-111 民於爲仁甚於畏水火水火猶有蹈而死者言民之不爲仁也. <伊川>
『외서』6-112 爲仁在已無所與讓也. <明道>
『외서』6-113 諒與信異自大體是信亮必爲也. <明道>
『외서』6-114 諒固執也. 與亮同古字通用孟子曰: 君子不亮烏乎執 <伊川>
『외서』6-115 性相近對習相遠而言相近猶相似也. 上智下愚才也. 性則皆善自暴自棄然後不可移不然則可移 <伊川>
『외서』6-116 吾其爲東周乎若用孔子必行王道東周衰亂所不肯爲也. 亦非革命之謂也. <明道>
『외서』6-117 恭則不侮蓋一恭則仁道盡矣. 又寬以得衆信爲人所任敏而有功惠以使人行五者於天下其仁可知矣. <明道>
『외서』6-118 佛肹召子必不徒然其往義也. 然終不往者度其終不足與有爲也.
『외서』6-119 六言六蔽正與恭而無禮則勞寬而栗剛而無虐之義蓋好仁而不好學乃所以愚非能仁而愚徒好而不知學乃愚 <明道>
『외서』6-120 二南人倫之本王化之基苟不爲之則無所自入古之學者必興於詩不學詩無以言故猶正墻面而立 <明道>
『외서』6-121 孟子曰: 敎亦多術矣. 予不屑之敎誨也者, 是亦敎誨之而已矣. 孔子不見孺悲所以深敎之也. <明道>
『외서』6-122 君子不施其親施與也. 言其不私其親暱也. <伊川>
『외서』6-123 與人交際之道則子張爲廣聖人亦未嘗拒人也. <明道>
『외서』6-124 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此可以爲人師法矣. 非謂此可以爲人師
『외서』6-125 道學不博則不能守約志不篤則不能力行切問: 近思在巳者則仁在其中矣. <明道>
『외서』6-126 望之儼然秉天陽高明氣象卽之也. 溫中心和易而接物也. 溫備人道也. 聽其言也. 厲則如東西南北正定地道也. 蓋非禮勿言也. 君子之道三才備矣. <明道>
『외서』6-127 大德不踰閑指君臣父子之大義小德如援溺之事更推廣之 <伊川>
『외서』6-128 學旣優則可以仕仕旣優則可以學優裕優閒一也. <伊川>
『외서』6-129 子張旣除喪而見予之琴扣之而和彈之而成聲作而曰: 先王制禮不敢不至焉推此言之子張過於薄故難與並爲仁矣. <明道>
『외서』6-130 子貢言性與天道以夫子聰明而言綏之斯來動之斯和以夫子德性而言 <伊川>
『외서』6-131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若耕稼陶漁皆因其順利而道之 <明道>
『외서』6-132 知言之善惡是非乃可以知人孟子所謂知言是也. 必有諸已然後知言知之則能格物而窮理 <伊川>
『외서』6-133 今之城郭不爲保民 <明道>
『외서』6-134 君子道弘故可大受而不可小了知測此孟子所以四十不動心小人反是 <明道>
『외서』6-135 有若等自能知夫子之道假使汚下必不爲阿好而言謂其論可信也. <伊川>
『외서』6-136 惻惻然隱如物之隱應也. 此仁之端緖赤子入井其顙有泚推之可見 <伊川>
『외서』6-137 墨子愛其兄之子猶鄰之子墨子書中未嘗有如此等言但孟子拔本塞源知其流必至於是故直之也. <伊川>
『외서』6-138 廣居正位大道一也. 不處小節卽是廣居
『외서』6-139 事親若曾子而曰: 可者非謂曾子未盡善也. 人子事親, 豈有大過曾子孟子之心皆可見矣.
『외서』6-140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天下之治亂係乎人君仁不仁耳. 離是而非則生於其心必害於其政豈待乎作之於外哉! 昔者孟子三見齊王而不言事門人疑之孟子曰: 我先攻其邪心心旣正然後天下之事可從而理也. 夫政事之失用人之非知者能更之直者能諌之然非心存焉則一事之失救而正之後之失者將不勝救矣. 格其非心使無不正非大人其孰能之 <伊川>
『외서』6-141 君子小人澤及五世者善惡皆及後世也. <伊川>
『외서』6-142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此皆時也. 未嘗不合中故曰: 君子而時中 <伊川>
『외서』6-143 孔子於孺悲所謂不屑之敎誨者也. <伊川>
『외서』6-144 命皆一也. 莫之致而至者正命也. 桎梏而死者君子不謂命 <伊川>
『외서』6-145 恕者入仁之門 <伊川>
『외서』6-146 仁理也. 人物也. 以仁合在人身言之乃是人之道也. <伊川>
『외서』6-147 充實而有光輝所謂修身見於世也. <伊川>
『외서』6-148 帶蓋指其近處下猶舍也. 離也. 古人於一帶必皆有意義不下帶而道存猶云只此便有至理存焉<此叚伊川語得之馬時伸>
『외서』6-149 經德不回乃敎上等人禍福之說使中人以下知所畏懼修省亦自然之理耳. 若釋氏怖死以學道則立心不正矣. <明道>
卷七: 胡氏本拾遺
胡文定公家本又有别本文其言而每章冠以子曰字者今亦取其不見於諸篇者附於此
『외서』7-1 明道曰: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不其忠乎天地變化草木蕃不其恕乎
『외서』7-2 伊川曰: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忠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
『외서』7-3 心敬則內自直
『외서』7-4 匹夫悍卒見難而能死者有之矣. 惟情慾之牽妻孥之愛斷而不惑者鮮矣.
『외서』7-5 思慮不得至於苦
『외서』7-6 合天人通義命此大賢以上事
『외서』7-7 人之多聞識却似藥物須要博識是所切用也.
『외서』7-8 爲天下安可求近效才計較著利害便不是
『외서』7-9 程子與侯仲良語及牛李事因言溫公在朝欲盡去元豐間人程子曰: 作新人才難變化人才易今諸人之才皆可用且人豈肯甘爲小人在君相變化如何耳. 若宰相用之爲君子孰不爲君子此等事敎他們自做未必不勝如吾曹仲良曰: 若然則無紹聖間事也. <尹子親注云此一段可疑>
『외서』7-10 世事與我了不相關<明道>
『외서』7-11 勇一也. 而用不同有勇於氣者有勇於義者君子勇於義小人勇於氣
『외서』7-12 伊川在經筵已聞上盥潄噴水避蟻他日先生進曰: 願陛下推此心以及天下
『외서』7-13 程子葬父使周恭叔主客客欲酒恭叔以告先生曰: 勿陷人於惡
『외서』7-14 風竹便是感應無心如人怒我勿留胸中須如風動竹
『외서』7-15 或謂伊川曰: 先生於上前委曲已甚不亦過乎曰: 不於此致力盡心而於何所
『외서』7-16 聖人之責人也. 常緩便見只欲事正無顯人過惡之意
『외서』7-17 聖人凡一言便全體用
『외서』7-18 聖人責已感也. 處多責人應也. 處少
『외서』7-19 有人疑祖殺其父則告之其罪如何律孫告祖當死此不可告明矣. 然則父殺其子如何律徒一年以理考之當徒二年雖是子亦天子之民也. 不當殺而專殺之是違制也. 違制徒二年
『외서』7-20 吾嘗見一貴人吾進退以禮而彼巍巍其自視也. 惟恐不中節豈不勞哉!
『외서』7-21 君子而時中謂卽時而中如禹稷當顔子之時不爲顔子所爲非中也. 顔子亦然
『외서』7-22 自信則無所疑而不動心公孫丑不知孟子故問: 不動心有道如數子者皆中有主便心不動
『외서』7-23 性無不善其所以不善者才也. 受於天之謂性禀於氣之謂才才之善不善由氣之有偏正也. 乃若其情則無不善矣. 今夫木之曲直其性也. 或以爲車或可以爲輪其才也. 然而才之不善亦可以變之在養其氣以復其善爾故能持其志養其氣亦可以爲善故孟子曰: 人皆可以爲堯舜惟自棄自暴則不可以爲善
『외서』7-24 凡聲皆陽聲大鳴則大震
『외서』7-25 小鳴則小震或問: 維摩詰云火中生蓮花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此豈非儒者事子曰: 此所以與儒者異也. 人倫者天理也. 彼將其妻子當作何等物看望望然以爲累者文王不如是也.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此所以爲常也. 爲釋氏者以成壞爲無常是獨不知無常乃所以爲常也. 今夫人生百年者常也. 一有百年而不死者非所謂常也. 釋氏推其私智所及而言之至以天地爲妄何其陋也. 張子厚尤所切齒者此耳.
『외서』7-26 問: 張子曰: 陰陽之精互藏其宅然乎曰: 此言甚有味由人如何看水離物不得故水有離之象火能入物故火有坎之象
『외서』7-27 作易自天地幽明至於昆蟲草木微物無不合
『외서』7-28 春秋有三傳及三本正經共是六本書子糾事五處皆言糾獨左氏言子糾且糾與小白皆公子非當立而小白長則當立也. 今糾爭立故皆不言子及殺之然後言子糾蓋謂旣已立之矣. 故須以未踰年君稱之以此校之則管仲之去糾事小白皆非正去就輕也. 非如建成旣爲太子而秦王奪之魏徵去建成而事秦王不義之大也.
『외서』7-29 學而時習之所以學者將以行之也. 時習之則所學者在我故說習如禽之習飛
『외서』7-30 孝弟也者, 其爲仁之本與非謂孝弟卽是仁之本蓋謂爲仁之本當以孝弟猶忠恕之爲道也.
『외서』7-31 飾過則失實故寧儉喪主於哀戚
『외서』7-32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 吾亦欲無加諸人恕也. 近於仁故曰: 賜也. 非爾所及也. 然未至於仁也. 以其有欲字爾
『외서』7-33 邦無道則能沉晦以免禍故曰: 不可及也. 亦有不當愚者比干是也.
『외서』7-34 仁之方方術也.
『외서』7-35 三月不違仁三月言其久天道小變之節蓋言顔子經天道之變而爲仁如此其能久於仁也.
『외서』7-36 鮮于侁問: 伊川曰: 顔子何以能不改其樂正叔曰: 顔子所樂者何事侁對曰: 樂道而已伊川曰: 使顔子而樂道不爲顔子矣. 侁未達以告鄒浩浩曰: 夫人所造如是之深吾今日始識伊川面<胡文定公集記此事云安國嘗見鄒至完論近世人物因問: 程明道如何至完曰: 此人得志使萬物各得其所. 又問: 伊川如何曰: 却不得比明道. 又問: 何以不得比曰: 爲有不通處. 又問: 侍郞先生言伊川不通處必有言行可證願聞之至完色動徐曰: 有一二事恐門人或失其傳後來在長沙再論河南二先生學術至完却曰: 伊川見處極高因問: 何以言之曰: 昔鮮于侁曾問: 顔子在陋巷不改其樂不知所樂者何事伊川却問: 曰: 尋常說顔子所樂者何侁曰: 不過是說顔子所樂者道伊川曰: 若說有道可樂便不是顔子以此見伊川見處極高又曰: 浩昔在潁昌有趙均國者自洛中來浩問: 曾見先生有何語均國曰: 先生語學者曰: 除却神祠廟宇人始知爲善古人觀象作服便是爲善之具又震澤語錄云伊川問: 學者顔子所樂者何事或曰: 樂道伊川曰: 若說顔子樂道孤負顔子鄒至完曰: 吾雖未識伊川面已識伊川心何其所造之深也. >
『외서』7-37 樂山樂水氣類相合
『외서』7-38 文莫吾猶人也. 文皆欲勝人至躬行則未嘗得也.
『외서』7-39 古之學者必先學詩學詩則誦讀其善惡是非勸戒有以起發其意故曰: 興人無禮以爲規矩則身無所處故曰: 立此禮之文也. 中心斯須不和不樂則鄙詐之心入之不和樂則無所自得故曰: 成此樂之本也. 古者玉不去身無故不徹琴瑟自成童入學四十而出仕所以敎養之者備矣. 理義以養其心禮樂<一作舞蹈>以養其血氣故其才高者爲聖賢下者亦爲吉士由養之至也.
『외서』7-40 所謂利者一而已財利之利與利害之利實無二義以其可利故謂之利聖人於利不能全不較論但不至妨義耳. 乃若惟利是辨則忘義矣. 故罕言
『외서』7-41 色斯擧矣. 知幾莫如聖人翔而後集不止擇君凡事必詳審也.
『외서』7-42 兼四人之所長而又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爲成人矣. 成人之難也. 武仲之智非正也. 若文之以禮樂則無不正者今之成人者見利思義見危授命謂忠也.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信也. 有忠信而不及禮樂亦可以爲成人又其次也.
『외서』7-43 伊川先生將屬纊時顧謂端中曰: 立子蓋指其適子端彦也. 語絶而沒旣除喪明道之長孫昻自以當立侯師聖不可昻曰: 明道不得入廟耶? 師聖曰: 我不敢容私明道先太中而卒繼太中主祭者伊川也. 今繼伊川非端彦而何議始定或謂師聖曰: 明道旣死其長子不當立乎曰: 立廟自伊川始又明道長子死已久況古者有諸侯奪宗庶姓奪嫡之說可以義起矣. 況立廟自伊川始乎<尹子親注云此一段差誤>
『외서』7-44 學者必知所以入德不知所以入德未見其能進也. 故孟子曰: 不明乎善不誠其身易曰: 知至至之
別本拾遺
『외서』7-45 明道見神宗論人材上曰: 朕未之見也. 明道曰: 陛下奈何輕天下士上聳然曰: 朕不敢朕不敢<此段見行狀無上曰: 朕未之見也. 一句>
『외서』7-46 子曰: 游酢得西銘誦之卽渙然不逆於心曰: 此中庸之理也. 能求於語言之外者也. <此一條已見於大全集然頗有缺誤故復出此>
『외서』7-47 崇慶黨禁方嚴子徙居龍門之南止南方學者曰: 苟能尊所聞力行所知則可矣. 不必及門也.
『외서』7-48 或問: 范祖禹曰: 或謂夫子有言曰: 人有篤志力行而不知道者信乎祖禹曰: 吾嘗聞之夫子有所指而言之也. <時范公在溫公通鑑局中>
卷八: 游氏本拾遺
游定夫察院家本
卷九: 春秋錄拾遺
呉人王蘋信伯學於伊川先生集錄諸言春秋者為此篇
卷十: 大全集拾遺
建陽印本
卷十一: 時氏本拾遺
時紫芝所集號程子㣲言凡二十五卷多改易本語者
卷十二: 傳聞雜記
王氏麈史吕氏家塾記發明義理酬酢事變